赵 璐,史素琴,赵少英, 张珂珂, 张跃红
(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河南 郑州 450008; 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河南 郑州 450000)
亚急性甲状腺炎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甲状腺疾病,也是最常见的甲状腺疼痛疾病[1],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不良的影响。近年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2],中青年女性多见[3]。该病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与病毒感染有关。有研究[4]指出: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的血清中出现一过性抗甲状腺自身抗体滴度增高,提示自身免疫反应也起到了一定作用。该病的西医学治疗主要是选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非甾体抗炎药,临床起疗效较快但副作用相对较大,而且极易复发。2016年1月—2018年12月,笔者采用中药内服外敷联合西药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火郁痰阻证32例,总结报道如下。
选择93例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及第三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的门诊及病区收治的火郁痰阻证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西医)、B组(中医)、C组(中西医结合)。A组30例,男6例,女24例;年龄20~49岁,平均(29.33±7.21)岁;病程15~31 d,平均(17.98±2.64)d。B组31例,男7例,女24例;年龄21~50岁,平均(30.22±7.65)岁;病程15~30 d,平均(18.16±2.12) d。C组32例,男7例,女25例,年龄19~50岁,平均(31.12±7.05)岁;病程14~31 d,平均(17.86±2.71) d。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参照《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5]拟订。①发病前多有上呼吸道疾病或腮腺炎疾病病史;②甲状腺彩超证实单侧或双侧甲状腺肿大,可为结节性肿或弥漫性肿,伴局部疼痛,可有放射痛,查体甲状腺触痛明显;③全身症状有头痛、发热、乏力、汗出或颈部压迫感及声音嘶哑等症状;④血清学检查: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FT3)、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含量呈现“双向分离”现象,即初期FT3、FT4浓度增高,后期FT3、FT4浓度逐渐下降;⑤血清红细胞沉降率(ESR)明显增高。符合以上4点即可诊断。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中火郁痰阻证拟订。主症:心悸,恶热,多汗,烦躁,颈前肿大,疼痛,压痛,可有压迫感或放射痛。次证:多食,便频,消瘦,震颤,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①符合以上中、西医诊断标准者;②中医辨证属于火郁痰阻型者;③签署知情同意书者;④年龄在18~50岁者;⑤已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无效者,在完全停药2周后,再纳入试验病例。
①年龄<18岁或>50岁,以及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妇女;②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及造血系统等疾病,以及精神疾病患者;③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④正在使用皮质激素药物进行治疗者;⑤长期一直服用其他药物治疗并且无法立即停用者;⑥晚期畸形、残废、丧失劳动力者;⑦未按本研究的治疗规定用药,不能评估其疗效者;⑧病例资料缺如者。
3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患者进行宣传教育,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以补充机体的高消耗,避免精神刺激,保持良好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A组给予强的松片(由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3021207,规格 5 mg×100片)1 d 20~30 mg,分1次或3次口服;1~2周症状缓解后开始减量,之后每日用量按周递减,直至减至维持剂量2.5 mg/d至停药。发热、颈痛明显者,可加用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缓释胶囊(由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900089,规格 0.3 g×20片)0.3 g,2次/d。伴有心悸,心率明显加快者,酌情加用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由陕西永寿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61020344,规格10 mg×100片)30 mg,分3次口服。
B组给予银翘消瘿汤口服及消瘿散外敷治疗。银翘消瘿汤药物组成:金银花15 g,连翘15 g,牛蒡子10 g,豆豉9 g,芦根10 g,薄荷6 g,竹叶10 g,生甘草片10 g,桔梗9 g,柴胡6 g,黄芩12 g,清半夏12 g,羌活12 g,防风10 g。辨证加减:胸胁疼痛、气郁明显者,加香附15 g;大便干者,加大黄10 g后下;热盛伤津者,加麦冬15g、知母10 g。1 d 1剂,约400 mL,分早、晚2次温服。加消瘿散穴位贴敷,药物组成:龙骨粉20 g,煅牡蛎20 g,醋延胡索20 g,细辛20 g,土鳖虫20 g,木鳖子20 g,冰片3 g,金银花20 g,夏枯草20 g,鳖甲细粉9 g,浙贝母粉20 g,柴胡10 g,炮山甲粉2 g。操作方法:将上述所有药物混合研成细粉,兑入蜂蜜适量,搅拌均匀成糊状,将糊状的药物平摊于穴位贴敷治疗贴上,制成大约3.0 cm左右,厚度为0.5 cm左右的圆饼状,贴敷于患者颈部甲状腺处,左右各一,并用胶带将其固定。4~6 h后将穴贴去除,1 d 1次。
C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即常规治疗合A组、B组治疗方法。
3组均以6周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随访1年。
①一般体检项目检查:包括心率、呼吸、血压、体温。②尿常规、大便常规及心电图检查、治疗前与治疗6周各测1次③炎症性指标: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CRP)于治疗前、治疗2周、4周、6周各测1次;FT3、FT4、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彩超、肝功能于治疗前、治疗6周、治后的1年各测1次。④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该病可有轻度的白细胞降低,但不应视为不良反应,要注意其动态变化。⑤疗效性观察:主要相关症状包括甲状腺疼痛、发热、咽痛、心悸、多汗、震颤、乏力等有无改善。⑥相关体征:甲状腺肿大程度是否改变,心动过速等症状有无改善。⑦舌、脉变化。⑧相关的理化检查:包括 FT3、FT4、TSH、ESR、CRP及甲状腺彩超的变化情况。⑨治疗后副作用、复发率及甲减的对比。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拟订。临床控制:甲状腺恢复正常,全部症状、体征消失,相关理化检查恢复正常。显效:甲状腺疼痛消失,甲状腺肿减轻Ⅰ度以上,相关理化检查基本正常。有效:甲状腺疼痛明显减轻,甲状腺肿减轻Ⅰ度,相关理化检查指标有所改善。无效:症状、体征、相关的理化检查均无改善。有效率=(临床控制+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见表1。
表1 3组亚急性甲状腺炎火郁痰阻证患者治疗前与治疗6周前后血清学指标及证候积分对比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1;B组与A组治疗后对比,##P<0.01; C组与A组治疗后对比,△△P<0.01;B与C组治疗后对比,**P<0.01。
见表2。A组和C组患者1年后各脱落1例。1年后随访,3组疗效相当。
表2 3组亚急性甲状腺炎火郁痰阻证患者治疗前与治疗1年后血清学指标及证候积分对比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1。
见表3。经Ridit分析,A组与B组对比,u=2.66,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C组对比,u=2.87,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C组对比,u=0.09,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6周,B组与C组的疗效相当,均优于A组。
表3 3组亚急性甲状腺炎火郁痰阻证患者治疗6周时综合疗效对比
见表4。 经χ2检验,A组与B组对比,χ2=6.21,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C组对比,χ2=8.03,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C组对比,χ2=0.16,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年后B组与C组甲减发生率相当,均低于A组。
表4 3组亚急性甲状腺炎火郁痰阻证患者治疗后1年甲减发生率对比
见表5。 经χ2检验,A组与B组、A组与C组对比,χ2=4.43,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5 3组亚急性甲状腺炎火郁痰阻证患者治疗1年后复发率对比
C组有1例患者出现腹胀不适,对症处理后坚持治疗;1例出现皮疹,症状较严重,退出治疗。B组1例出现大便质稀,次数增加、1 d 2~3次,坚持用药后,症状消失。A组1例过汗亡阳、汗出不止,退出研究;1例皮疹,皮肤瘙痒,处理后继续住院给予对症治疗后消失。
中医学无亚急性甲状腺炎之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为“瘿痈”“瘿瘤”“结喉痛”范畴[7]。陈实功《外科正宗》提出其“由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医学入门》认为其因“忧患”所致。其他研究[8-11]认为:该病病因与外感风温、疫毒之邪及内伤七情有关。笔者认为:“热”“毒”“瘀”乃病机之关键,临床以火郁痰阻证居多。
本研究采用中药内服与外敷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其中内服中药以银翘散加味清热解毒为主,以柴胡、黄芩清泄肝经郁火;生甘草、桔梗、清半夏化痰消痞散结、解毒利咽;羌活、防风疏风止痛并兼清热之效。诸药相和,共奏清热疏肝泻火、解毒化痰散结的作用。外敷中药中浙贝母清热化痰,散结解毒;延胡索疏肝行气以止痛,夏枯草、二花清热解毒,祛上焦头面热毒;佐以细辛、鳖甲、木鳖子、土鳖虫以增强祛瘀消肿止痛之功;以冰片后下引药入经,通过皮肤渗透到达皮下组织,在局部直接作用于病患部位,从而起到较强的清热化痰散结作用[12]。
中医学在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上能从整体出发,采用辨病与辨证、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及标本兼治等多种方法,尤其是众多医家以自拟经验方辨病治疗本病已积累了较多经验,目前已成为中医药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主要手段[13]。中医药疗法独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其临床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用中医药阻止亚急性甲状腺炎进一步发展,是当今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重中之重。研究证明:在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方面,采用内服加外敷的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在治疗的有效率方面优于单纯西医组,在中医证候改善方面也优于单纯西医组;此外,相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西药治疗,在保证安全性,减少副作用,降低亚甲炎复发率及甲减发生率等方面都比较有优势,而且在临床有效控制等方面不输中西医结合组,具有很好的临床研究及市场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