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大援
编完这期稿件,已经过了元旦,2019年如期而至。掩卷而思,《国际汉学》期刊的稿件质量,从2018年以来处于稳步上升的态势。优秀的作者增多了,有理论思考深度的好文章也多了。2018年的来稿量比2017年增加了38.4%。2018年12月份,《国际汉学》也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新刊核心期刊”。这些表现算是我们的一些进步,但不足以过分乐观。
汉学,自耶稣会士东来,已有400余年的历史;但汉学研究的历史并不长,第一部有关汉学史的研究专著是1949年莫东寅的《汉学发达史》,但这一著作的出版也只是昙花一现,海外汉学研究真正在大陆开展起来,始于20世纪90年代。最早起重要推动作用的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他于1992年率先在清华大学成立了国际汉学研究所,第一项研究成果《国际汉学著作提要》于1996年正式出版。在此期间,1995年《国际汉学》创刊(任继愈主编、张西平副主编),紧接着的1996年,《汉学研究》创刊(阎纯德主编),两年后的1998年《世界汉学》创刊(刘梦溪主编、任大援副主编)。这就是中国大陆所谓的“三大汉学杂志”。与此同时,北京大学严绍璗先生、中国社科院耿昇先生(1945—2018)都是当时汉学研究的积极推动者。这些发展至今不过二十多年,但成果不断涌现。
面对汉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我们之所以抱着谨慎的乐观态度,是因为常常想到200多年前的中国史学家阮元所说过的话:“学术盛衰,当于百年前后论升降焉。”阮元当年为著名乾嘉学者钱大昕的《十驾斋养新录》作序,他考察唐宋以降的学术史,得出上述结论。他认为,清初以来的学术界,“专精者固多,兼擅者尚少”。这种情况,恰与汉学研究的情况十分相似。这是因为汉学以地域为对象,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学科,因此它不能归类于传统的文学、史学或哲学。在欧美的汉学界,有人称之为“区域性研究”。这种情况对于汉学的研究者来说,需要具备“兼擅”的素养。阮元在对钱大昕的评价中,提出“兼擅”之养成,需有“九难”(九种不易做到的学术素养),由于当时“西学”的传入,阮元将“精通天算”也列为其中之一。
“兼擅”和“九难”说,对汉学研究来说,颇具启发意义,对当今的汉学研究,我们亦作如是观。“兼擅”素养对汉学研究的学者、对汉学研究专业书刊的编辑,都是努力的目标。阮元所说的“九难”,我们在今天的学术环境中,虽然不能一一对应,但由博返约,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
汉学的研究方法始终是我们关注的问题。本期在“汉学一家言”栏目中发表了张西平、郭景红的《海外汉学(中国学)研究模式探究》,提出了域外汉学研究的三种方法,即国学研究的方法、学术史的研究方法和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方法。文章认为,跨文化互动模式可以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模式。这篇文章是对汉学研究方法的一次可贵探索,我们希望能对关注这一领域的学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本期在对海外汉学家成果的译介中,有两篇文章需要给予特别关注。一篇是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的杜鼎克(Ad Dudink)博士关于中国历史年代与圣经纪年加以整合比较的文章——《圣经纪年与六个“世界年代”理论透过〈格致奥略〉传入的过程》,另外一篇是美国学者柯马丁(Martin Kern)关于中国宗教的《从青铜器铭文、〈诗经〉及〈尚书〉看西周祖先祭祀的演变》。我们重视这两篇文章,是因为它们涉及“中西历史比较”和“中国宗教”比较之专门的知识领域。
杜鼎克博士的文章使我们看到,传教士在清代为了使所传宗教更具说服力,将中国历史纪年与圣经纪年加以整合比较,因而引入了两种纪年法——圣经拉丁文通行译本(即文中所说的武加大本圣经)的纪年法和希伯来《圣经》的通用希腊语译本(即文中所称的七十贤士本圣经)纪年法。西方深具宗教色彩的关于世界历史起源的说教于晚明传入中国, 以不同方式在中国教俗两界发生影响,但从总体上看, 并未动摇中国人在这个问题上的传统认知。同一时期,中国的年代学体系却深刻改变了欧洲人对于世界历史的观念。
杜鼎克博士认为,他的这篇文章,是“最值得华人学者参考的一篇文章”,这是否也提醒我们,要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这篇文章的译者、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名誉教授古伟瀛先生指出,该文的附录也十分重要,一是整理了上述两种纪年法在传教士的中文著作中的记录,另外是整理了梵蒂冈图书馆所藏《吾主耶稣及天下万民历代宗派图》。这使我想到,我在梵蒂冈图书馆工作期间,也曾仔细看过这幅图,但是并没有引起我的特别关注。读了杜鼎克的这篇文章,才使我想到,这件“宝贝”从我眼皮底下“溜走”了,这不正说明我在“兼擅”方面的不足吗?
美国学者柯马丁,现在是欧洲著名汉学杂志《通报》(T’oung Pao)的三位联合主编之一。他的文章,不仅涉及一个专门的领域,而且从他对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的综合运用以及史料的考证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代欧美汉学家所达到的研究深度。
最后一点,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在编辑流程上开始试用“知网”提供的期刊文献编辑出版平台。这也是学术期刊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希望这种方式能够助力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