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 悠
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深刻改变了融媒体的生存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建设好自己的移动传播平台,管好用好商业化、社会化的互联网平台,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这深刻阐述了媒体融合的科学路径,即全方位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与传播新技术,创建多维新兴媒体集群,在新闻内容、表现形式、制作流程和发布手段上与移动互联网融合传播。而数据新闻作为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应用的核心新闻产品,无疑是媒体融合的重中之重。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中国5G商用元年正式到来。5G技术以其超高速带宽、超低时延、超大链接等特点,必将重塑可视化调查性深度报道数据新闻,对媒体形态和格局、受众交互方式、融媒体传播等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1.数据驱动新闻是媒体融合的重要形式。数据新闻是基于数据与数据分析思维驱动型的调查性报道或深度报道,也称数据驱动新闻。数据新闻通常融合图片、照片及视频等多媒体元素,将报道内容整合起来实现可视化传播。数据新闻的重要特征是广泛性的大数据、交互性的跨媒体平台和科学性的数据分析,这也是数据新闻的优势所在。
媒体融合是信息内容传播多元化背景下的新模式,它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等多媒体形态的结合,多种传播符号在新闻报道过程中灵活交叉运用,不同形式的信息数据以跨媒体、跨平台生产传播的方式扩散。
大数据时代,媒体常用的传播符号如文字、声音、图形、视频等信息内容都是数据。可以说,数据新闻本质上就是将不同媒体的边界抹去。5G技术让数据无处不在、高速流通,更加提升了数据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成为数据新闻中无法替代的角色。5G技术带来的数据新闻的变革,不但让数据新闻成为媒体融合的重要形式,也推动着融媒体生态系统的演变。
2.数据新闻在当今传播格局中方兴未艾。近年来,随着H5应用、短视频、VR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新闻与新兴的可视化技术融合,使得数据新闻的范围和影响不断扩大,并在融媒体传播格局中快速占位。
在亚洲出版业协会评选的“2017年度卓越新闻奖”中获得新闻报道创新奖银奖的报道《2016·洪水暴至》使用VR、短视频、解释性交互图表等信息可视化手段,并采用摄影图集、深度报道等传统新闻形式,聚焦历年来国内洪水灾情,增强了沉浸体验的代入感。荣获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的新华网数据可视化作品《英烈祭 民族魂 中国梦——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报道形式包括3D动新闻、游戏轻应用、视频广播、数据新闻、时空新闻、全景博物馆等,实现了由单一向多元、线性向多维、静态到动态、单向到交互的多视角、多形态、多终端、多语种融合呈现。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H5铁血铸军魂》采用H5技术囊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形成了一镜到底的视觉互动呈现,体现出了较强的交互性、沉浸性和体验的友好性。
放眼世界,《华尔街日报》可视化团队借助自研算法大数据方式分析,以视觉、听觉的双感官展现了炙手可热的百老汇音乐剧《汉密尔顿》的作品魅力;其报道《〈汉密尔顿〉背后的韵律》获得2017年普利策数据可视化新闻奖。2018年,让人印象深刻的数据+VR作品《全景展示美国—墨西哥边境墙》斩获普利策新闻奖。这部作品共提供了6种探索美国—墨西哥边境墙的方式,并采用交互式地图、纪录片、航拍视频、边境视频故事、创作者访谈以及虚拟现实的创作方式,将文本数据、视频、播客和虚拟现实融合起来,使之成为数据新闻的典范。
这些获奖作品表明数据新闻已经从最初的以数据为主,逐渐走向“泛数据”概念。数据图表、短视频、交互VR、地图甚至是纪录片等都成了数据新闻的一部分,尤其是近两年来,伴随着在全球范围内短视频和H5兴起,数据新闻成为新兴的手机媒体传播方式,主流媒体纷纷开设微视频或在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短视频平台上开设公号进行可视化传播。短视频和H5的“短”和“易刷屏”的特点以及每日多条的更新频率,保证了内容效率与受众粘连度的统一,也极大丰富了“泛数据新闻”的表现形式。
据CNNIC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6.48亿,用户使用率为78.2%。随着5G时代的到来,拍摄、制作、传播视频的门槛大大降低,短视频必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数据新闻能最大限度发挥短视频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的媒体融合优势,因而也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获取数据、解读数据和呈现数据,数据新闻的三大环节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媒体融合的过程。加之视频数据将成为未来资讯的主要传播形态,这都昭示着5G时代下数据新闻必将蓬勃发展。
1.5G时代重构融媒体传播新形态。5G技术支撑的超高速带宽将带来更丰富的交互传播。在我国8亿多网民中,手机网民占比超过98%。因此,媒体融合首先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移动传播是重中之重。以往的移动网络带宽和网速制约了数据新闻内容和形态的创新,5G时代的到来必将重新定义数据新闻,更丰富多样的手机媒体内容和形式将为手机受众带来更好的体验。
相比4G技术仅100M左右的峰值速率,5G带宽速率量级可以达到20G。5G带宽环境下,更快的上传下载速度、更智能的算法将为视听数据带来全新的生产方式和丰富多彩的产品形态,从内容、形式和复杂度上极大解放现阶段受制于带宽和网速限制的短视频和H5作品。5G支持下的探测器、卫星遥感图的应用,也将帮助通过地图呈现的数据新闻进一步精细化。尤其是对于建立在需要实时交流、实时交互基础上的VR和AR而言,移动网络带宽带速的飞跃必将让其在数据新闻上得到规模化实践和应用。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吴胜武表示,“虚拟现实产品也被认为是下一代移动计算平台和互联网的入口,有望成为继彩电、计算机、智能手机之后的又一类标志性产品”。5G的到来,无疑为VR和AR产品的生产传播解除了网络技术和终端设备的限制,一步迈入发展的窗口期。
5G的高可靠、低时延特点将革新远程数据新闻直播等场景。视频和VR、AR结合的数据新闻移动直播将成为5G环境下飞速发展的新的融合传播手段。相比于个体民众(民间主播)发起的娱乐性短视频直播,规模大、观看人数多、具有权威性、容错率低的移动直播对技术的依赖性则更强。5G的到来是对这一类新闻直播的直接促进,可以有效解决延迟、卡顿等问题,减少传输误差。同时,对于数据新闻受众而言,他们可以借助视频和VR、AR结合的直播传播手段进行互动参与,在某种意义上切实成为新闻的一部分。2018年,人民网就与腾讯公司、歌华有线及其关联基金合资成立人民视听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人民视频”发力短视频和移动直播,并筹备上线基于算法的视频聚合平台。
目前,5G直播已成功应用于春运、春晚、马拉松、两会等多个媒介场景。2019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利用“5G+VR”技术在深圳完成了首次基于5G网络的春晚现场VR直播。成都双遗马拉松应用5G与AI人脸识别技术,实现了在人群中识别个人,让每个人都能获得自己独有的小视频,通过5G实时传输跟好友完成实时在线互动。
通过5G高带宽、低时延的网络连接到云端,数据新闻可以实现随时随地想播就播、想看就看的革命性效果。而且在4G时代已经发展起来的人工智能、物联网、8K电视等技术,在5G时代将不断优化升级,这也为数据新闻直播的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2.5G数据新闻采集传感化创新融媒体生产方式。利用5G技术可实现一平方公里连接100万个终端传感器到网络,而4G时只能连接10万个。5G超大链接的特征,拓宽了终端传感器与网络的连接点,使更多终端传感器可以同步进行数据的采集、传感、处理。因此,近年来在国际范围内,新闻领域的数据采集逐渐走向传感化。美国《太阳哨兵报》的记者从收费公路的电子付费系统处获得了110万条数据资料,通过分析数据证实了佛罗里达州多个城市的警察存在严重的超速开车行为,形成了令人震撼的报道《超速警察》,该报道荣获2013年普利策公共服务报道奖。
传感器是人们获取数据信息的新工具,而且传感数据可以轻易被计算机软件读取、分析并进行可视化呈现。利用传感器采集数据为融媒体服务,可以说是5G时代下的一条必经之路。一方面,传感器的全方位数据捕捉突破了人类自身的局限,使人可以从更广阔或更微观的维度和视野观察世界。通过传感器获取的图像不仅是场景,而且还能以像素为单位进行数据分析;音波也可以作为分析某个新闻的音频数据。另一方面,5G时代下高精准性的传感器将最大限度地避免数据捕捉的误差。被捕捉的数据也可以直接被分析处理,甚至直接产出视觉化的报告。当5G时代来临,利用传感器进行新闻生产的模式化软件也会应运而生。从业者需要掌握这一新技能,把握新机遇。
1.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及侵权盗版问题。5G时代下的数据新闻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许多在4G时代已经出现的问题,如数据新闻的内容品质低下以及侵权盗版,这些势必会在5G时代随着以短视频等为代表的移动视频数据新闻的爆发而更加突出。
短视频具有“同期声、大字幕、去电视化”的特点,由于其准入门槛较低,人人皆可参与到短视频的信息生产过程中。巨量的信息让审核变得更加困难,大量低俗短视频频繁在手机媒体上发布,高传播效力又助长了这类低俗内容的爆炸式传播。一项调查显示,20%的青少年表示“几乎总是”在看短视频,“每天看几次”的比例也接近10%。近乎泛滥的低俗内容和质量低下的短视频,严重搅乱了社会舆论场,并直接影响到未成年人的成长。
同样严重危害传播生态、侵犯民众权利的行为还有各种短视频侵权盗版的问题。诸如“秒盗”“长拆短”“画中画”、未经许可对影视经典等进行二次创作、微加工转发、删除片头片尾、将LOGO打码等,许多人甚至在不知不觉中被拍摄上传平台传播,基本的隐私权肖像权也被肆意侵犯。
此类侵权现象的权责难以明确和界定,而且民众维权意识相对淡泊,短视频平台仍待规范。5G时代到来后,这些问题都需要法律法规不断更新并明确监管程序,从技术层面确保权益人的利益,从而切实维护风清气正的数据新闻生态。
2.发展不均衡且与既有传播模态联动性有待提高。一直以来,数据新闻不乏“各式各样的数据”和“五花八门的可视化技术”的堆积,但在受众眼中却依然是专业性和抽象性的化身,高冷不可及。随着5G时代的来临,数据将更加丰富,可视化技术也将更加复杂,如果不适当弱化数据新闻的专业堆砌性,让高大上的数据新闻接地气,让数据带上人情味,那么,再新再好的数据新闻也会陷入发展不均衡的误区。在5G时代,许多媒体从业者依然缺乏采编数据新闻的能力和素质,他们固守旧有的新闻传播法则,导致许多原本可以数据化、可视化的优秀报道作品没有得到有效的数据化处理,使得各种传播模态之间缺乏联动,达不到融媒体传播的最好效果。
5G时代是数据新闻的时代,这并非只是一味要求媒体从业者都要亲自掌握复杂的数据技术,而是要求整个数据新闻产业链更加完善。比如,要求专业服务于新闻机构数据的相关公司应该迅速跟进,开发出操作简单便捷、能直接按要求处理大量数据并形成模板的软件。
3.专业人才数据素养的培养问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教授认为,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培养“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社会瞭望者,注重的是记者的采访与写作能力;第二阶段是为适应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需求,以培养具备采写、拍摄、剪辑等多重能力的记者为目标;第三阶段则是为跟上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侧重数据新闻的报道、数学分析及统计能力、网站编程能力以及平面与互动设计能力。这一观念无疑与5G时代对数据新闻人才的要求不谋而合。
5G时代对数据新闻传播从业者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数据素养的要求上,而数据素养则体现在数据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两个方面。从后者来说,新闻作为一个人文社会学科,不需要对数据编程有过高的要求,因此,从业者只要会使用普及性的数据处理分析工具即可。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从业者对数据的新闻敏感意识,即在新闻工作中表现出关注和发现相关数据的意识和洞察力,以及发现和反思数据价值的直觉反应。
5G让新闻数据之间的流动升级,受众个体间信息的流动速度、传递量、传递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也为数据新闻重塑融媒体提供了巨大机会。5G时代的可视化数据新闻透过“移动化、可视化、交互化”三驾马车,可以重新定义融媒体生产与传播,重塑融媒体形态。例如,5G让移动虚拟现实设备的门槛进一步降低,甚至能将VR产品借助手机融入生活。VR和AR将作为数据新闻传播的常用途径为更多人所接受。就这一点而言,人民视频尝试将报纸与AR结合起来,让报纸本身的版面动起来。《封面新闻》则提出了全员视频化生产以及全屏视频化传播战略,以5G+AI驱动视频传播与智媒体建设,打造立足5G的视频沉浸式观感与年轻态交互。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视化数据新闻作为5G时代的主要传播形态,其重塑融媒体的前提首先就是要建立数据新闻的基本规则。因此,我们应当根据5G技术的特征和数据新闻的特点,建立统一适用的5G数据新闻的生产原则、流程规范、产品标准和传播规则。例如,选题选择的尺度、对数据源的审核、可视化呈现的类型、交互传播的程度等,这些基本规则可以使每个数据新闻从事者都能在基本的框架体系下个性而高效地生产和传播,并保障数据新闻的专业品质。如澎湃新闻在大量运用音视频、VR全景、直播、H5微场景、互动H5、歌曲快闪等数据新闻新形式时,再造了采编流程和报道架构,以24小时三班制工作模式为基础,将原来的采编部门变身为栏目小组,以细分更加精准的小领域栏目负责制运作。这一方面适合专业新闻的生产,另一方面又在新闻产品创作过程中使跨部门协作成为日常工作常态。此外,由于质量审核等方面的要求,数据新闻也需要建立基于5G和用户、版权及传播效果大数据的系统规范的数据处理模型和评价指标。这将有利于数据新闻作品之间的公平良性竞争,有助于促成更加公平开放的融媒体新闻业态发展。
5G技术极大地促进了媒体和新技术的结合。VR直播、机器人写稿、AI主持、语音识别、智能传感器等都在促进着全媒体领域的变革。在这个全新的数据媒体时代,融媒体建设应当充分利用5G技术支持,掌握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的规律,生产和传播符合时代要求和技术要求、贴近受众需求与社会热点的新型数据新闻。当前,移动互联网正进入下半场,智能移动互联网蓄势待发,我们应该做好准备,迎接数据新闻带来的融媒体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