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汤 雪
关于审美文化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中西方论文中都有对于传统审美文化的论述,但是审美文化真正作为美学研究的焦点则是在当代社会大背景和文化语境之下形成的。其中,大众文化的兴起对审美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大众文化的文化共享性和商品拜物性使得美学界对这一文化形式的探讨和接受从来都有争议,为了实现调和,美学家们开始寻求其与审美自律的结合,在此情况下审美文化得以产生。笔者基于对中国当代电视剧发展现状的观察,从审美文化批评中寻求理论共同点,对时下中国电视剧的创作提出思考和研究,对当今大文化格局和文化状态之下的中国电视剧现状及其发展进行审美审视。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审美文化”概念的提出最早应追溯到席勒,他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曾涉及这一概念。但是关于席勒是否真正使用了“审美文化”这个概念,学界存在争议。沿袭着席勒对于审美文化的理论探讨,后来的欧洲大陆学者认为“审美文化即文化的各个领域(道德、认识、艺术)在审美原则下融合的文化”,美国学者认为“审美文化即生活与艺术融为一体的文化”。可见审美文化概念的提出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阐释,而且普遍认为审美文化是文化一部分,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一种文化形式。在我国,一代青年学者积极效仿国外文化研究的成果,同国内老派美学家们在争论中实现调和产生出审美文化。围绕着审美文化和文化大系统、审美文化和当代文化、审美文化和大众文化等焦点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催生审美文化思潮的发展。
事实上,学界关于审美文化的观点和定义众说纷纭,笔者认为较为合理的理解就是把审美文化视为现代社会中当代文化和大众文化的重要内容或者说审美文化是在其影响下生成的,它们是交集而非平等关系。如周宪在《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一书中的“审美文化”主要就是在当代中国消费文化影像下形成的审美形式,“一个重要的理由是,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已经远远超出了古典的艺术范围,技术的进步和影响,大众传播媒介的广泛渗透,具有读写能力的大众层次涌现,艺术生产方式从传统的个人手工操作向机械复制的转变,艺术传播方式的变化,流行时尚、趣味与群体的亚文化的关系,等等,显然不能在传统的对个体创造力或个案的研究范式上加以解决”。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审美文化研究的泛起促成了中国美学界视点的下移,传统的经典美学理论模式被打破,美学家和批评家们将往日研究美学的热情投注到文化形态的研究,为使文化增添审美或美学内涵。而关于电视剧审美文化的研究就是致力于将文化形态和审美内涵结合起来,使审美研究更加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实践。
日常生活与审美。近年来,电视荧屏上出现的大量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回潮充分体现了电视剧创作日常生活和审美意识的觉醒。从《人民的名义》到《我的前半生》,众多的现实题材类电视佳作标榜着电视剧生产审美文化理念的逐步形成。特别是都市情感类电视剧品类的大肆崛起,职场元素、法律元素等特色元素的融入,让当前电视剧创作更加关注现实生活,充分体现了对社会热点话题的关注和反思。此外,中年危机、情感困惑、代际冲突等社会痛点话题被提上议程,无数充满生活质感和聚焦日常生活的优秀电视剧问世。《南方有乔木》《好久不见》《金牌投资人》等一批批佳作赢得良好口碑。如此种种,充分说明大众文化影响下,电视剧艺术创作美学思想有意识地同当代人们的日常生活进行串联,电视剧审美越来越倾向生活化和通俗化,审美创作意识和大众文化生活紧密关联。
感性欲望下的现代性。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新媒体技术的时兴,随之而来的关于消费主义、视觉文化、影像文化思潮泛起。反观我国电视剧创作,虽然呈现出众多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体现生活美感和质感的优秀作品,但也不乏一些相反的言论,对商品性的过度崇拜、审美泛滥、道德观迷失等也是现今电视剧创作和批评理应关照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标榜下,电视剧的大众文化属性中某些非审美因素的负面效果越来越严重,在体现生活通俗的同时,相应的低俗、媚俗、庸俗也随之而生。因此,对电视剧这一强势大众文化载体进行审美文化观照与研究也就成为伴随文化转型而来的必然选择。
文化价值的影像传达。审美文化就是当代社会转型语境下的审美和文化的结合,而且审美文化最具特点的表征就是审美低俗化和生活化。作为一种重要的审美模式,其对现在我国的电视剧创作大系统意义至深。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价值和民族精神可供电视剧进行影像叙事和传达。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我国电视剧的审美化创作越来越呈现出较高的水平,在文化价值传达方面进行各式各样的影像创新和叙事突破。深入挖掘大众生活和社会现实,一系列极具文化价值反思和批判的电视剧应运而生,深受广大观众好评。特别是恰逢改革开放和建国大周年,以此为议程设置的献礼剧充分彰显电视剧的文化价值,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一部《正阳门下小女人》对准女性视角,将人物的个人奋斗和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向观众娓娓道来几段沧海桑田般的人生坚守故事。而《大江大河》更是突破程式,通过三位年轻人的奋斗史讲述改革开放浪潮下一代人的励精图治,积极进取的人生故事将家国情怀和人物命运有机连接,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随之而来。
如今,大众文化视域下读图时代的到来,视觉文化大肆侵袭着日常生活,人们的眼球越来越繁忙,应接不暇。中国作为电视剧生产大国,每年都有众多电视剧出品,面对产业化发展的大背景,文化发展的大环境,未来我国电视剧创作理应走向审美化生产的发展之路,谨防将电视剧艺术品沦为电视剧商品,应更加强调艺术审美和日常生活的共融。
无功利的心灵自由。面对大众文化格局,未来的电视剧创作应该更加回归生活的本真,追求无功利的心灵自由,着重探讨生活之美,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强调精品优品意识,积极发扬正能量的审美教育功能,充分发挥电视剧艺术的审美价值。比如,《情满四合院》将故事对准老北京四合院的现实生活,通过朴实无华的镜头讲述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三十多年的生活景象,展示着朴素的生活美感;《美好生活》通过三代人的喜怒哀乐,及时反映最新的社会现实问题,同时代共呼吸;《好久不见》将年轻人对于爱情和事业的态度细致刻画,兼具中年情感危机的描绘,直面现实生活,探寻生活本真,如此等等及时关照现实生活的电视剧都堪称佳作。
理性意象的精神愉悦。众所周知,多元化的社会发展造就了多元化的文化冲击,不同价值观、道德观的碰撞为我国电视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因而,我国的电视剧创作应多多关注最新最热的审美现状,迅速捕捉审美特点,满足大众多元化的审美需求。通过理性塑造多元化的审美意象来完成精神愉悦和享受,达到电视剧雅俗共赏的审美意境。如《阳光下的法庭》讲述了律师、记者、企业家、法官等众多人物意向,多面的人物交织绘制了多层次的现实生活图景,通过鲜活的人物形象带出环境污染、社会风气等社会现实问题。此类电视剧创作关注审美意象的诗意化表达,加之与时代背景的有益关联,通过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传达着至高无上的精神愉悦和审美享受。
为人生、为艺术的审美呈现。关注现实生活,积极弘扬主旋律和正能量是近年来我国影视艺术创作的主要方向。因此,电视剧创作应更多地关注时代热点,如留学生问题、情感危机、工作危机等社会痛点,展现时代风貌,积极深入生活,突出电视剧艺术化的审美呈现和生活化、人生化的叙事意义传达。如中央电视台热播大剧《共产党人刘少奇》通过珍贵历史资料和历史生活的影像化复现,以对那段历史的美好回溯,让观众深深感知伟人刘少奇的光辉形象。再如,热播剧《都挺好》以苏家的故事展开,随着日常生活的徐徐推进,关于原生家庭、养老问题、家庭责任、啃老等热点社会议题纷至沓来,而最终又都走向和谐,艺术化地呈现了现代人生活的困境和面对“一地鸡毛”后的审美救赎。总之,电视剧应该在审美意象的选取上多下功力,努力避免单一刻板的形象,着重塑造多元化的人物形象,以理性的审美意象完成电视剧艺术的精神愉悦的审美教育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