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如何传承中华传统家风文化
——以央视《谢谢了,我的家》为例

2019-12-16 18:34:09文/陈
传媒 2019年4期
关键词:李昌钰家风家庭

文/陈 康

中华家风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凝聚海内外华人、展示中华文化风采的重要载体。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指示,2018年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创新推出了一档以展现全球华人家庭文化传承为主的季播节目《谢谢了,我的家》。该节目围绕每位嘉宾在成长经历中与家人相关的故事展开访谈,从中挖掘家风对成长的重要意义。节目组邀请了近50位嘉宾,他们分别代表孔子、鲁迅、齐白石、徐志摩、钱学森、汪曾祺、丰子恺等一串具有深刻文化记忆名人的家庭风范。数据显示,节目累计吸引观众3亿人以上,收视率位居全国同时段电视专题类节目首位,平均每期节目观众人数近4000万。节目同时推出同名图书,并与7个国家的海外出版机构代表分别签署了波兰语、阿尔巴尼亚语、英语等共9个语种的版权输出协议,成为同名图书中输出语种最多的电视节目。

从小家故事追寻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

节目用“家”这个最能触动全球华人内心深处柔软地方作为载体,引发了海内外观众的强烈共鸣,让充满正能量、饱含深意的中华家风将所有深受中华民族文化影响的人紧紧联系在一起。对此,《人民日报》(海外版)评价节目“以独有的视角为观众描绘了一幅中国‘家文化’图景,让散落各地的华人找到了精神共鸣。”节目以家风故事为切入点,探寻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源,追求华人情感的一脉相传,成为打动所有华人的根本点。对此,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副司长王小亮认为,在节目中感悟到的中华家风家教是传统的而不是守旧的,是厚重的而不是沉重的,是动态发展的而不是静态停滞的。受众能够强烈感受到中华家风传承的历史脉络和时代脉搏,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劲的时代张力。

例如,在第二期节目中,有着“当代福尔摩斯”之称的“华人神探”李昌钰博士做客节目现场。李昌钰出生在江苏如皋一个单亲家庭,家里一共有13个孩子,他成为全美第一位出任州级警界最高职位的华裔。尽管年少时父亲的去世让母亲和整个家庭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但在母亲的教育下,李家13个孩子都考取了博士学位,并取得了不错的成就。李昌钰的母亲王淑贞对子女要求严格,近乎苛刻,尽管李昌钰从警官学校毕业后成为警长后待遇工作都不错,但其母亲却对他说:“你还要继续往上读,硕士不够,还得把博士读出来。”节目中,李昌钰透露,母亲对他说的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虽然没有钱,也要干干净净”。他回忆到,因为自己是全家最小的孩子,所以小时候常常穿的是兄长穿过的旧衣服,但尽管是旧衣服,母亲还会要求自己穿得整洁而干净。在他看来,不只是穿衣服,做人也是同样的道理。如今,已经旅居海外的李昌钰博士寄语子孙:“永远不要忘记,你是一个中国人。”家风的力量让身处国外半个多世纪的老人,在回首时仍然铭记祖国,铭记中华民族最伟大的精神品格,并不忘记将这种高尚的品质一代代传承下去,使之成为维系一个家族的纽带,成为连接一个民族的桥梁。

创新节目模式,弘扬传统文化

节目用独特的模式为中华文化赋予了新时代风采,以家风为主体,以家族人物为载体,旨在通过家风文化价值的发现,对民族文化寻根,重塑家庭观念,传递人间温情,弘扬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

节目内容契合碎片化传播需求。在新媒体环境下,碎片化传播符合受众的碎片化阅读习惯和传播习惯,更符合当前信息传播规律。《谢谢了,我的家》在内容结构上更适合碎片化传播,由此实现了电视宣传推广到小屏终端的精准传播。例如,每期节目都由4-5组嘉宾组成,每组嘉宾的采访内容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不等,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单独剪辑成独立的短视频进行传播。如钱学森之子钱永刚讲述父亲教诲的短视频、陈春花教授母亲砖窑打工供养子女的短视频等,通过微博发布后得到了央视新闻、思想聚焦、共青团中央等主流网络大V的转载,迅速吸引了网友关注,点击量超百万,转发量、评论数不断飙升。

发挥电视节目的全媒体化传播的作用。节目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播出,目的在于借助频道面向全球海外华人的发挥最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但单一的电视媒体并不能覆盖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因而节目同时在央视网播出,屏幕左下角出现微信摇一摇画面,受众通过微信摇一摇可以获得额外惊喜,也可以通过手机一键分享功能将节目内容分享到QQ空间、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上,实现传播的立体化,提升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节目具有仪式感。这种仪式感从节目片头的设计就开始向观众渗透,嘉宾通过时光通道来到充满温馨感和庄重感的舞台,舞台环境被设定为一个收藏着各种家庭故事的“家风博物馆”,将所有观众的注意力都带到了故事发生的年代。节目通过打开“记忆时光瓶”的环节设置开始一段关于家风的采访,设置家人寄语的环节则将灯光聚焦在“记忆时光瓶”,将每个家庭独特而优秀的家风文化传播和弘扬出去。在每一段采访结束后,节目都会匹配一副符合其家风文化的沙画作品,用这种柔软、细腻的艺术形式烘托一个家庭的温馨和甜蜜。这样的仪式感有利于烘托节目氛围,构建家庭文化的崇高性,从而推动家庭文化的传播。

积极响应新时代精神凸显主流媒体大格局

顶层设计角度新颖。节目在情感定位和价值观传播上立意高远,主旨有深度,内容有吸引力,容易引发观众情感共鸣。对此,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节目部副主任杨奉涛通过数据分析了节目的社会影响力及标杆引领作用,充分展现了央视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响应新时代精神上所具有的责任与担当。例如,在第一期节目中,第一位嘉宾是朱德元帅的孙子朱和平,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空军少将,中国预警与电子战专家、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在节目中,他回忆和爷爷有关的故事时说到:小时候,有一次,爷爷安排炊事员做了一桌野菜加棒子面糊糊,他第一次吃到这样的饭菜觉得很不好吃,爷爷却很严肃地告诉他们,长征的时候他们连这样的饭菜都吃不到。“爷爷从生活的点滴中,让我们理解祖屋神龛旁的朱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和平用家训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节目丰富家庭文化内核。节目将“家庭文化”巧妙地解读为家风、家教、家传的“三合一”,使节目内容有更多可以挖掘的地方。在第二期节目中请来了著名京剧老生流派——谭派传人谭孝曾和谭正岩。谭孝曾是谭派的第六代传人,他说科班里有一种“酷刑”叫“两面焦”。所谓“两面焦”就是手背抵着桌子打手心。谭孝曾坦言,“不打出不来人才”,祖祖辈辈都是如此,这是谭家一贯的传承。谭孝曾在节目现场表演了一段唱腔,虽已年近七十,但现场观众都被他充沛的精气神打动。“严”字传承,造就了谭家世代高超的艺术造诣。家风不是束之高阁的名言警句,是一代代的言传身教,是认真切实地贯彻和执行。家庭文化教育应该体现在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行事准则各个方面。谭派传人用严谨家风要求和教化后人,认真彻底地执行谭派家训,才最终培养出一代代唱念做打功夫过硬、德艺双馨的优秀表演艺术家。

国际定位准确,有高度。节目体现了中文国际频道“传承中华文明,服务全球华人”的格局定位,是频道在文化类节目的探索中响应新时代精神的成功实践。节目精心选择嘉宾,包括散文作家、美食家、资深媒体人汪朗;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空军少将朱和平;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老生名家谭孝曾;美籍华人、刑事鉴识专家李昌钰;藏族女高音歌唱家宗庸卓玛;原莫力庙第五世活佛,国家一级演奏家、世界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徐善曾博士等优秀的海内外华人代表。他们代表了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成长环境下,不同的家庭文化,以及这些文化给每一个中国人带来的深刻影响。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节目以电视节目为载体,用故事化的表现形式,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大概念落实到每个家庭文化的具体点上,通过深度开掘内涵、精心选择嘉宾、创新节目模式,以简洁大方的形态风格和清正朴实的中华家风相得益彰,是文化类节目通俗化、大众化、电视化、现代化较为成功的案例。这既丰富了文化节目的形式和内容,也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族凝聚力提供了很好的渠道。

猜你喜欢
李昌钰家风家庭
勤劳节俭传家风
家庭“煮”夫
安邸AD(2019年2期)2019-06-11 05:29:18
李昌钰:成大事者必有大爱
华人时刊(2019年23期)2019-05-21 03:31:26
家风伴我成长
李昌钰洗试管
益寿宝典(2018年10期)2018-01-27 00:44:58
恋练有词
幽默好家风(二)
家风
“Modern Sherlock Holmes” in Zhejiang
文化交流(2016年2期)2016-03-18 06:27:19
李昌钰:替死者讲话
海峡姐妹(2016年4期)2016-02-27 15: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