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登贵
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也在适应新的媒体环境,寻求融合发展,这就要求编辑在学术期刊工作中尽快突破选题策划、组稿、审编加工、装帧设计的传统能力范畴,实现编辑的能力提升。但学术期刊编辑现有的素养和能力与全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和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如何从根本上打破这个藩篱,促进全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编辑的能力提升,是学术期刊界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
编辑岗位职责的限制。各个学术期刊社在设定编辑岗位职责时虽有所侧重,但都明确要求在选题策划和审校加工上不断增强编辑专业的工作能力、水平和成果。专业学术出版拥有数量十分庞大的作者群体,学术期刊编辑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选题策划工作,在与作者的沟通中,通常凭借个人的品位修养、人格魅力、独特的眼光、丰富的经验约稿。而在审校加工方面,学术期刊编辑的岗位职责更加侧重文稿编辑的质量,包括对文稿的文字逻辑、语言逻辑、搭配结构、错别字、标点符号、插图等一系列问题的审查、校对、加工和处理。可以看出,学术期刊编辑的常规工作在整个编辑工作链条中处于十分集中的位置,且在传统模式下难以实现突破,这极大地影响了其能力的提升。全媒体时代对编辑岗位职责的设置有了新要求,学术期刊编辑、作者、受众之间要进行高频、高效的互动交流,编辑要将学术期刊的办刊理念和特色方向传递给作者、受众,还要促使自身更加了解受众需要,以便能找到最合适的时机将信息传播到合适的受众群体。对学术期刊编辑来说,新的岗位职责要求意味着提供了新的能力提升路径,但目前重构编辑岗位职责,从根本上延长编辑工作链条,提升编辑能力,还有很大的现实难度。
编辑工作场景的局限。学术期刊编辑在具体的编辑工作中,与作者交流确定选题、策划学术主题栏目,与文稿“对视”进行审校加工,与设计人员沟通完善专业学术出版设计装帧等,都是学术期刊编辑所处的工作场景。在现有的编辑工作场景中,一方面,学术期刊编辑没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尝试“走出去”发展,行业内的互动交流不足,缺乏市场和受众行为数据反馈,影响学术期刊编辑对专业学术出版导向的把握能力、专业发展洞悉能力、优质选题策划能力和社会影响传播能力的稳步提升;另一方面,受到工作场景的限制,现阶段学术期刊编辑依旧扮演着选题策划的组织者、稿件加工的操作者、机器智能的应用者等身份,在引导人机协同等能力定位上还存在较大差距。
受众需求匹配的制约。在编辑工作中,有些学术期刊编辑并不熟悉出版物在市场流通中的规律,也不了解受众的真实需求,通过编辑经验策划的出版物最有可能因与受众需求不匹配而滞销于库,造成编辑资源的浪费;从学术出版物的传播规律上讲,学术期刊编辑缺少对受众的阅读数据、交互数据、评论数据等行为数据的分析,对于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传播学术成果不是特别擅长。优秀的选题易流失、潜在的选题难挖掘是学术期刊编辑在这个层面上最为凸显的问题。从全媒体时代赋予的机遇上讲,学术期刊编辑拥有更多机会与受众直接进行对话,为受众提供信息服务,并有效指引受众找寻需要的学术成果或学术出版物。但挑战与机遇并存,学术期刊编辑与受众之间的关联度和信任度欠缺,双方深层次、可持续交流难以维系,是制约其能力提升的关键问题。
增强“编辑+知识服务”决策能力。学术期刊编辑在知识服务能力提升过程中,是在不脱离编辑自身工作范畴的基础上进行考量的。换句话说,作为“编辑+知识服务”的决策者首先应该具备的是学术期刊编辑的能力,然后才是提升学术期刊编辑的知识服务能力。全媒体时代增强“编辑+知识服务”决策能力,一方面应促使学术期刊编辑更了解专业学术出版的市场规律和受众的可持续需求,可应用媒体智能化工具对受众行为数据进行计算和评估,降低编辑工作的试错成本,这将有利于提供更高效快捷的知识服务。同时,全媒体传播格局下形成的基于受众需求角度的精准服务模式,如“知识点服务”“需求点服务”和“整合营销”成为可能;另一方面,通过专业学术出版的市场价值和传播价值倒逼学术期刊编辑提升知识服务能力。学术期刊编辑应了解大数据挖掘系统、智能服务平台、媒体智能化工具、关键共性技术的运行规则和算法依据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不断引导人机协同发展,全局统筹文稿的学术方向和内容建设。结合这两个方面,将有利于延长学术期刊编辑在编辑生产过程中的链条,进而增强专业学术出版物的出版质量和市场成效。
提升学术成果IP价值挖掘能力。
IP(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简称)价值的挖掘和孵化被嵌入编辑工作中,要求学术期刊编辑深入了解IP内容、平台、产业链条,把脉产业发展规律,创新运营方式,激发专业学术出版物持续不断的文化生命力和市场价值。
引导学术成果IP价值挖掘,学术期刊编辑必须要拥有产业数据洞察能力和产业关联耦合能力。应用媒体智能化工具把每一个读者或目标群体看作一个明确的垂直细分市场,通过智能算法,对不同行业、不同专业、不同岗位层次的受众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探寻学术选题策划和文创成果创新生产的空隙与机会。另外,强化学术出版成果与视听产品的关联耦合,为受众提供高附加值、富含创意的智能化体验方案和场景化体验内容以及智能化体验服务。
增强内容资产管理能力。学术期刊编辑作为引导学术内容资产管理的主力军,首先就要运用日渐成熟的全媒体智能平台和大数据挖掘系统,提升学术内容资产的利用层次,进而实现从学术出版物订阅数据、交互数据、评论数据的产生到学术内容资产变现的有效管理。
全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编辑针对受众的需求来对接信息服务,包括单知识点服务、同类知识点整合服务、多知识点关联服务等,能够实现与受众进行反复对话,最终满足受众的实际需求。学术期刊编辑通过媒体智能化工具可以实现受众数据的抓取和运用,从而确保学术内容信息零浪费和全投放。因此作为学术内容资源管理的主导者,学术期刊编辑的目标是借助全媒体优势,围绕受众的需求和体验来持续布局和策划选题,以及高效地进行内容资源再次开发,进而推进编辑工作的提质增效。
加强作者创新培育能力。全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编辑在培育作者创新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一是破解了作者与作者之间的信息“孤岛”,学术期刊编辑对作者提供的文稿可以进行综合比较,进而判断作者的创新力水平,引导作者提升学术成果创新力;二是增强作者对受众的了解程度,学术期刊编辑只有对受众市场有充分的了解,也与作者有足够的沟通,才能够担当好作者与受众之间的桥梁角色,激发作者的创造力、想象力;三是培育作者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借助全媒体智能平台、大数据挖掘系统能够对作者姓名、文稿方向、代表成果、主要观点等信息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可以为作者提供丰富的、定制的参考资源来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以及进一步提升学术成果的创新能力。
提升新兴技术的融合应用能力。新兴技术的融合应用能力,是考量学术期刊编辑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全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编辑要加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智慧连接等新兴技术的融合应用。技术对学术成果的作用造就高层次、高质量学术服务价值,同时也加快了技术革新的步伐。因此,提升学术期刊编辑在新兴技术上的融合应用能力至关重要。一是提升人机协同引导能力,机器智能拓展知识元数据应用,为学术期刊编辑提供优质的智慧数据,用于高质量选题策划和高水平学术成果的创造;二是提升大数据技术应用能力,为学术期刊编辑提供海量的结构化数据,打破了传统模式的知识资源管理,为作者、受众提供精细化、精准化知识元数据;三是提升AR、VR技术应用能力,增强三维立体和跨时空对话服务,受众对知识服务的体验更加深刻;四是提升云计算技术应用能力,加快学术成果的流动速率和受众匹配效率;五是提升智慧连接应用能力,实现数据关联,推进交叉学科的创新发展。
全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编辑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和能力,这样有利于对学术内容富矿的深挖和智创,也有利于对专业学术出版市场、传播规律的熟悉和把脉,推动编辑工作提质增效。进一步应用媒体智能化工具,提升编辑工作效率,专注受众需求对接,为受众提供更多的精品力作,是学术期刊编辑能力提升的核心保障。全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编辑应不拘泥于媒体智能化工具对编辑工作场景的设计和布局,要深入剖析其在争创一流期刊、挖掘成果应用、重构内容体系、强化知识服务等方面的实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