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融合焦虑,城市广电加快转型升级

2019-12-16 16:23:00张晓虎
视听界 2019年5期
关键词:广电融合

张晓虎

凛冬已至。近年来,城市广电与都市报一样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巨大挑战。人才流失、技术掣肘、机制滞后,在媒体融合的大势所趋中,既有“活下去”的焦虑,又有“活得好”的憧憬。

一方面,国家广电总局财务司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广播电视广告总收入1518.75亿元,同比下降1.84%,这也是近年来广播电视广告收入首次出现负增长。[1]压力空前,机遇仍在。传统优势土崩瓦解、数字经济澎湃而来、融合发展势不可当,在新媒体竞备中忽感“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城市广电,亟待在“媒体融合焦虑”这道现实命题之前稳方向、稳行动、稳策略、稳预期,击楫中流,静心突围。

一、“向下求生”,城市广电的生路在于千方百计接地气

在这个技术祛魅、渠道多元的信息时代,城市广电既无法与省级卫视拼盘整合国际及全国资源的能力,也无法与县级广电中心拼调度最后一公里基层资源的优势,唯一能做的,就是扎根城市、服务城市、活化城市。

内容接地气,才有传播力。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对传播力的解释是:“传播力是媒介传播力的简称,指媒介的实力及其搜集信息、报道新闻、对社会产生影响的能力。”[2]有两个背景值得关注:一是在广电招商陷入低迷之时,视频网站的自制综艺市场吸纳额却不断刷新天花板。例如,《中国有嘻哈》总赞助费5.4亿元,《这!就是街舞》总招商额6亿元等。二是2018年10月8日,上海市政府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沪签署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第一个区域总部和地方总站——长江三角洲总部和上海总站同时在沪成立。这说明两个基本道理:一方面是广电市场总蛋糕在分化,这是无争的事实,城市广电在专业传播上必有短板;二是中央及省级媒体很可能也会寻找“向下生长”的根据地。于此背景之下,土生土长的城市广电恐怕更不能坐失最大的比较优势——利用城市资源,整合城市要素,既然“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就紧紧扣住城市这个命运共同体,同呼吸共命运,向社区进发,沿街道生长,贴近本地市民的春夏秋冬,传播千城千面的人文故事和时代话语,以此固化自己的特色传播力、“土味”影响力。

二、“向上求索”,城市广电的出路在于嗅觉敏锐盯技术

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城市广电的尴尬是不言自明的:除了头部广电集团,大多城市广电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很难在酷炫的技术上实现“财务自由”。因此,这也成为很多城市广电转型期最大的抱怨与最现实的掣肘因素。不过,技术迭代是绕不开的环节,从录播到直播、从标清到高清、从4G到5G……

然而,城市广电还是要量力而为地“盯技术”,这里包含两个辩证的维度:一方面,要紧跟技术时代的步伐;另一方面,不能陷入“技术依赖”,成也技术败也技术,倾家荡产玩技术的极端之举是值得反思的。从微博到微信公众号,从头条到抖音……烧钱的硬件技术要谨慎跟随,烧脑的软件技术要一步不落。当“政务抖音”点击量过亿、当城市政府开始与短视频签订合作协议,城市广电是该“闭门思过”——技术优势、内容优势、资源优势,能否兑现为潮流优势、互联网优势?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一颗永不懈怠而“向上求索”的初心。遗憾的是,眼下的广电与新媒体的融合,基本陷入两个窘境:要么是技术上贪大求洋,纯粹类似于在“服化道”上更新换代,要么是手段上强融强加,屏幕上出个二维码、公众号里搬个整视频。“两微一端”一哄而上,野蛮生长剩者为王。事实上,只有真正研究变化了的市场、变化了的观众、变化了的社会,传统广电才会闯出新天、杀出血路来。所谓“盯技术”,看得见的技术买卖是辅,研究技术革命的理念和路径是主。

三、“向人倾斜”,城市广电的活路在于以人为本定制度

改革为了人,改革需要人。城市广电的涅槃之路在于激活传统体制内的每个“广电人”。有个现实是值得深思的:网络综艺异军突起的背后,是传统广电精英人才的“批量失血”,比如龙丹妮、马东、俞杭英、陈伟等都转向了视频网站的怀抱。业界已经有人将广电称之为“新媒体的黄埔军校”。创造力枯竭,导致卫视的爆款综艺还是以“综N代”为主,而在城市广电版图上,这种变化虽然不是疾风骤雨,却同样潜移默化、触目惊心。新媒体或新新媒体的头部大咖往往多具有传统媒体的从业背景,这个事实亦值得城市广电引以为鉴。更深层次的追问是:为什么在传统广电体制内的“普通人才”,一旦流入新媒体行当,却成为搅局的神奇鲶鱼?

一言蔽之,城市广电只有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真正“向人倾斜”,创造与创富才有活力之本。一方面,要根治“多轨制”顽疾,市场用工,绩效管理。另一方面,人才正负激励机制必须及早到位。奖勤罚懒必须出手快、准、狠,高效率的汰选机制才能确立起来。此外,不妨借鉴ISO质量管理体系,从目标制定到程序控制、从岗位权责到流程管理、从检测监督到评价体系,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以此推动真正意义上的项目制、制片人制、工作室制等落地。

四、服务“美好生活”,城市广电的创新在于供给侧改革

伦纳德·唐尼和迈克尔·舒森指出,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信息,还有新闻对于公众议程和普通受众的判断趋向的引导”[3]。在这个数字化时代,城市广电“独家”与“及时”的能力被媒介变革所稀释,越来越需要记起的,是议程设置和价值传承的使命与能力。在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媒体变革与传播创新”论坛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在致辞时提出,“我们要以‘大象也要学会跳街舞’的精神风貌,迎接数字化拥抱数字化”。笨重的大象、时髦的街舞,如此跨界混搭的意象,其实还是指向广电媒体的供给侧改革——顺应而不是畏惧,引领而不是跟随,主导而不是附和。

事实上,城市广电始终是优质“地产”内容的头牌供应者,而今受众式微、市场萎缩,有些未必是内容供应层面的主因,更多的仍在于经营理念和营销模式,比如“移动优先”“用户思维”等。要改的,方方面面,要坚守的,条条缕缕。最重要的供给侧改革,当立足于市民的美好生活。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体现在城市广电的内容与价值变革之中。从高大上的“上帝视角”中沉潜下来,融入城市、融入时代、融入市民,真正扮演好传播者、服务者、沟通者的角色——既要从社群化、交互化角度细分受众群,更要从及时化、落地化角度拓展功能性,从有限的屏幕中走出来,承接公共服务和文化供给,满足情感伴随和生活便利,从“融技术”走向“融生活”,城市广电的存在感和获得感才能有新的内涵和外延。

五、结语

这是匠心独运的新时代,文化的垂直与细分更为明显,传媒的融合与裂变更为常态。不过,技术变革与内容创新,归根结底还是链接或重塑媒体与受众的关系,制度调整与生产转型,亦是旨在稳固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对城市广电媒体而言,媒体融合不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简单相加,而是内容、理念、体制、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是彻彻底底的革故鼎新、浴火重生。[4]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AI+也好、上云端也罢,最关键的,是城市广电要在这个滚滚大势中,认清自身的长处与劣势,扬长避短、激浊扬清,收缩战线、重整河山,甚至化“守势”为“攻势”,向上求索、向下求生、向人要生产力,稳固主流阵地,再创新的辉煌。

注释:

[1] 2017 全国广播电视广告收入 1518 亿元,首次出现负增长 [EB/OL].网易网,[2018-02-08]. 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DA53HU8K0518JHF3.html.

[2]刘建明.当代新闻学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40.

[3] [美]伦纳德·唐尼,迈克尔·舒森.美国新闻业重构[J].杨晓白,译.青年记者,2009(12).

[4]黄楚新,彭韵佳.从“相加”到“相融” 媒体发展迎新契机[N].光明日报,2016-02-27.

猜你喜欢
广电融合
一次函数“四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6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探讨大数据在广电新媒体中的应用
河北画报(2020年10期)2020-11-26 07:21:34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融合》
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地市级广电媒体的人才流失及其治理
新闻传播(2016年2期)2016-07-12 10:52:13
广电新闻出版整合对广电业发展影响的思考
新闻传播(2016年21期)2016-07-10 12:22:35
广电视频云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