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家英 易五舟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社会领域存在“供给跟不上需求”的突出矛盾,明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需求引领供给侧结构性优化,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重要论断不仅是经济社会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对档案工作健康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档案编研工作改革提供了崭新思路。如何围绕服务与需求,满足社会和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要,加快档案的开发编研,增加编研产品的有效供给,促进档案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实现编研工作的新突破和新发展,这是摆在档案工作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档案编研是指档案人员按照一定的主题,通过对原始档案信息进行收集、筛选、研究、加工,形成编研成果,是对原始档案信息的提炼和升华,是档案部门开发利用档案信息主动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方式。目前档案编研工作普遍存在供需结构性失衡,供给不充分,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改革开放前,我国档案基本不对外开放,主要用于内部查阅。在相当多的人眼里,档案馆是一个神秘的官方机构,档案很大程度上是为单位服务多,为一般公众服务少;供内部使用多,向社会开放利用少。在整个利用过程中档案工作者处于一种防和守的被动地位,担心泄密,害怕丢失,是一种“守株待兔”式的等候提供。这种重收藏轻开发、重保管轻利用的观念严重制约着档案的编研与使用。档案部门形成了一种传统,认为编研工作可有可无,缺乏长远规划,甚至没有列入工作计划,更谈不上资金投入、条件改善,编研的主要任务仅满足于完成上级指标,基本停留在低端汇编上,如文件汇编、大事记等,选题封闭,体裁单一,深层次、个性化、多元化的编研成果少之又少,不是主动提供有效供给,而是有意抑制社会需求。
档案编研包括编辑和研究两部分,只有遵循存真求实、编以实用的原则,以编促研,以研带编,以编推用,才能高度优化显在信息,深入挖掘潜在信息,提高编研质量和水平。然而,由于观念落后、人员素质偏低等,档案工作的重心集中在整理立卷和收藏保管上,只是因为达标升级及迎接各类检查评估时,才临时抱佛脚,完成硬性任务,编写上级明确规定的、要检查的材料,完全是为编而编,编而不研,编而不用,编完了检查完了就束之高阁,导致编研成果数量不多、质量不高、实用性不强、利用率低下,缺乏深度、广度和高度,无法体现不同单位、不同部门的行业特色和专业特色,编研成果的科学性、时效性、针对性等特征都难以实现。
传统的档案编研工作主要集中在对馆藏资源按照特定的选题进行收集遴选、发掘加工、编纂出版,编研成果基本都是纸质承载物或者橱窗等宣传栏,利用者需自行上门阅览,往往手续繁琐,还要受对外开放时间、场地、设备等的制约,服务模式单一、落后,限制了档案信息价值的即时发挥。到互联网时代,人们已习惯于跨越时空,随时随地搜索、浏览信息,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传播、共享应以数字资源为主,编研工作应逐步从有形实体向虚拟网络转变,编研成果以磁质、光盘、多媒体、网络等载体呈现,这些新型载体可以凭借网络优势,在极短时间里、极广范围内传播数字信息,利用者可以免去往返奔波劳顿,冲出时间和空间的樊笼,足不出户就能“百度”到所需,从而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最大化。
档案管理部门受传统利用模式影响,机构设置落后,不少单位没有配备专业人员从事开发和编研工作,往往是在配合某项重要活动时,才启动专项编研工作,临时安排人员突击完成编研任务,编研工作和人员都具有临时性特点。这些犹如过客的人员往往身兼多职,身处多岗位,专业性不强、业务不精,缺乏对档案信息进行深层次研究和持续开发的能力,编研产品很难满足社会多元化和系统化需求。另一方面,对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数码影像技术等新技术的熟悉度不够、应用程度不高,缺乏将档案信息制作成图文并茂、可读性强、适合新媒体传输利用的能力,影响了档案信息即时、广泛传播。
档案编研工作的供给侧改革即立足开发利用,从编研产品的有效供给入手,以满足不同需要为目标,以网络新技术为手段,更新工作理念,拓宽工作领域,创新工作方法,创建编研品牌,打造编研精品,为现实利用者提供更多优质、高效的编研产品,为潜在利用者开拓新领域、新产品,真正承担起资政囊政、传播文化、繁荣科研、发展经济、宣传教育的历史重任。当前可以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首先,更新编研观念。档案编研是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编研成果是档案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为档案工作起着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作用,不是可有可无、想做则有、不想做则无的。必须做好战略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将编研工作纳入年度计划,与收集整理等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用制度来保证和推进编研工作有序进行、持续开展,通过制度供给引领编研工作健康发展,补齐档案公共服务短板。
其次,树立大服务意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满足需要是档案编研的根本宗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档案意识不断增强,对档案的需求领域不断扩展、需求层次不断提升、需求方式不断升级,不仅需要档案自然产品,还需要加工后的档案衍生产品。如:近年来出国深造的人数逐年增多,学生学籍卡、成绩单、录取名册等利用率直线上升,这些材料分布在不同类别不同案卷中,处于碎片化的、离散的状态,查阅起来往往工作效率不高,服务结果满足不了利用者的需求。编研工作者必须转变传统的“末位”观念,树立先行意识,主动作为,让沉睡的档案醒过来,让醒过来的档案站起来,让站起来的档案走出去,把档案库变成思想库、智慧库;增强工作的敏锐性,以贴近社会、服务公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去捕捉社会热点、焦点和难点,才能编出更多更好更出彩的益智、益心、益德、益生的文化精品和拳头产品,让会说话的档案再现历史、佐证历史、说明历史,使历史不断,记忆不散。在满足社会各界获得感的同时,既保护档案原件,有效化解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又赢得社会公众的信任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档案工作服务经济社会、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与贡献度。
提高编研质量,丰富编研种类,要始终贯穿三个意识。一是大档案意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档案里找线索,开发档案文化产品,举办陈列展、档案史料汇编、拍摄档案专题片等,让事件回放,故事重演,将死档案变成活教材、活素材、活参谋和活依据,传播正能量;二是需求意识。对不同群体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研判,既要贴近中心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文献支撑;又要立足市场,系统、深度、精准地挖掘、传承、弘扬档案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满足多样性需要;三是精品意识。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不断推出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俱在的精品力作。
创新编研主体是提高编研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要努力改变封闭、被动、关起门来独立搞编研的模式,运用协同共享思维,营造与社会共商、共编、共建、共享档案信息的格局。根据编研工作的深度和广度,适时推向社会,推向市场。打破条条框框,突破地域、馆际界限,实行行业或跨行业联合方式进行编研。这样不仅能解决单个档案馆馆藏信息不够全面系统及资金短缺、场地不足等问题,还能集百家所长,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档案文化繁荣景象,激发档案文化创造力,增强编研成果的社会效应。如:深圳市档案馆广泛与社会各界合作,先后编撰了《明清两朝深圳档案文献演绎》《民国时期深圳档案文献演绎》等系列丛书,这些史料书籍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赢得了较高赞誉,在发挥档案的公共服务功能方面作出了榜样,有效地彰显和提高了档案编研工作的社会地位和影响。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档案利用者的公共性在虚拟世界得到很大扩展,从馆查用户向网络用户辐射,也就是说档案编研信息服务对象不再局限于来馆利用者、本地利用者、本国利用者,而是以互联网+的形式扩展到全球用户。利用方式从实体查阅逐步向在线查阅和离线查阅倾斜。因此,首先要做好档案编研数字化工作,构建网络编研平台,使编研成果展示和利用手段愈加多样化。一则,依靠网络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研究、编辑、传播和反馈的全过程,建立数据库,形成新的编研成果,确保增量成果电子化。二则,将已有的编研成果按利用频率高低分期分批进行扫描、录入等方式转化为数字信息,实现存量产品数字化。
其次要完善档案利用体系,做好网站和新媒体建设,使之成为公众及时准确地利用档案信息的重要平台。目前要突出抓好三大功能建设:一是编研信息发布功能,促进档案信息有效供给。在保证档案利用安全的同时,将编研信息及时上网发布,对现实利用者实现精准推荐,对潜在利用者进行有效宣传,促进信息消费观和消费方式变革;二是交流与沟通的互动功能,做好信息反馈工作。设置互动平台,疏通档案信息需求表达渠道,形成供给与需求的良性循环,防止信息服务供给与需求的错位和失衡;三是查阅利用功能,优化编研信息供给方式。克服传统利用模式的弊端和障碍,积极开发档案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APP等新媒体,构建“一站式”服务。同时要简化利用程序,界面布局合理,让利用者查找信息便捷快速,方便使用、下载打印,提高用户对查阅利用服务的满意度。
档案编研工作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编研成果的质量好坏、高低直接由编研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决定,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提高编研水平的基础和核心,是推动编研工作持续向前发展的深层次动力。档案部门必须重视编研人才队伍建设,以进一步打造档案业务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兼备,且能够适应档案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要求的创新型编研人才队伍,更好地为编研工作供给侧改革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撑。
做好这项工作尤其要注意以下环节:一是选人用人环节。选好队伍是做好编研工作的基础,要选用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专业对口、有较强的文字功底和科研能力、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开拓进取精神的干部从事编研工作,在性别、年龄方面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使之充满生机和活力;二是继续教育培训环节。目前知识更新加速,新技术新手段层出不穷,加强培训是提高编研水平的重要手段,要定期进行专业培训和轮训,充实和改善人才队伍的知识储备。让他们进行档案专业知识及相关业务知识的再教育,拓宽知识领域,增强信息开发能力。进行学习现代化管理技能、新媒体技术,如数字化技术、信息存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使多种操作技能与专业知识相得益彰,更好更快地适应互联网+档案的新业态、新变化;三是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环节。要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保持人才队伍的稳定,使广大专业人才热爱编研工作,专心编研工作,以优质专业的服务为职业荣誉和职业理想。一支高素质而稳定的人才队伍是做好编研工作的坚强后盾,能使档案编研开发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档案编研工作以其开发档案信息的主动性、提供信息的集中性、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等突出优势,成为档案工作、档案馆、档案人主动参与和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编研工作者要从供给侧入手和发力,以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进编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满足社会需求,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提供服务的同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展现档案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