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之“意”的价值与效用

2019-12-16 08:02
上海文化(文化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文艺作品文艺价值

蔡 毅

文艺之道,重情重意也。“意”为意义、意念、意旨、意图、立意、主意、意趣、意味等的简称,主要指文艺作品的思想意义和精神指向,包括作品所具有的一切思想倾向、感情凝聚和内涵意义。从价值学角度着眼,意的含义和范围更复杂宽广,无论是事意、物意、人意、文意,它们都既是价值之源,又是价值之传输点,也必然是价值的闪光点和放大点,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探析。道不远人,价值皆是为人服务的,下面我们就专门对文艺价值中涉及的意及其意之表现和功用进行一次深度巡游,以弄清它的功能和领域。

一、意之涵义辨析

意之本义是志也。它是个会意字,从心从音,合起来表示发自内心的声音。意既指心思、心意、态度,也指意志、愿望,或者志向。本文所论,主要集中于一切文艺作品和文艺形式中所表示的思想情感和总体内容。其中,文艺价值所涉及的意则是最重要和最核心的部分。

第一,意是一种思想。这思想无论模糊或是清晰,散漫或是凝聚,它产生形成后,就要借助文字、语言、声音、图像、画面、乐音、动作等载体存活与表述、传送与告白。思想是对现状、事物和问题的追究与理性反思。从思到想是一个思维不断清晰明朗,不断成熟发展并逐步走向完善的过程。我思故我在,我在就要活动与表现、释放与宣讲。思想带有思辨理性成分,更带现实感性的“土气”“血气”和“生气”。文艺中的任何思想,既隐身在作品和形式内容中,又高耸于作品和内容之上,指挥和主宰着它们的发展方向、性质和归宿,成为它们的主导与内核。

第二,意是一种认识。认识是一切行为活动的出发点,有什么样的认识便会朝着什么方向、目标前进,向着实现和完成它而努力。认识又是一种信息的加工处理过程,它要把来自外界和内心的信息提取消化、改造利用,使之为己服务。文艺作品和文艺价值中的认识,基本属于与公众言传认识相对应的个人认识、意会认识,是个人主观性与物质客观性的融合。它受个人知识、经验、素养和洞察力的主导,靠个人想象、猜测、愿望和信心的支撑,包含着价值判断与思维模式,自然也就影响着它可能选定的方法与手段,趋向的目标与结局。

第三,意是一种观念,是人之主观意念与客观认识的融会化合。观念是指使人们行动、计划、决策和实践的依据。任何一种观念一旦凝聚形成,它就会影响人们的心态,改变人们的眼光,顽强地牵引着人和思维沿着某一方向推动世界和改变世界。文艺中的意,总是围绕着人,致力于改变人们原有之意,而倡导自己认为的正确之意和应当追求的社会观念。

第四,意是一种“信息”。信息承载消息、知识、经验和思想等大量内容,可以成为人们行事立言的依据,作用或影响人们的感受与心情。信息具有个人性、公共性、普遍性、时效性、共享性和可传达性,可在社会人际间广泛交流传播。文艺之意,作为一种包含“指称”“及物”“理解”或“表现”的内容信息,是以诗性功能为主导,而兼具指称、情感、意动等多种功能,以发挥指引、诱导、教育、宣传、娱乐的功用。它让人知道自己的目的意愿,从而传输扩大,以凝结共识,形成力量。

天下文艺万万千,每一种文艺从内容到形式无不具有特殊之意和独特取向。由于任何意本身都具有模糊、多义和不确定性,它变动不居,流动多质使得人们对它“真意”的涵义难以表达说清。但意并不是思想、信息、认识和观念的简单“统摄”,也不能简单把意等同于任何一种思想、信息、认识和观念,意是一种心理功能和一种心理能量,它与存在感,与人生体验、价值观照和精神生命直接相连,蕴含着新的思想、情感和艺术创造的生机。

意皆是由文艺创作者构想、萌生、养育和创造的,离开特定的创作者,到哪也寻不到文艺之意、价值之意。不妨说,意是所有文艺都具有的一种精神特质。意表现于文字、色彩、线条、曲调、旋律和动作中,体现在气息、情调、趣味、氛围和运动中。什么人拥有什么意,什么人要表达什么思,既是由创作者的知识素养、心性能力决定的,也是由他周围环境、文化气氛和社会需求决定的。文艺中大多数的意皆是感知性的而非语言式的,是模糊而非清晰的,不论是作为思想、认识之意或观念、信息之意,说到底都是心灵的一种表现和意志,也是精神的一种能量。它要传播人类独有或共有、独具或共具、独享或共享的思想观念、艺术范式、心灵追求,要传递坚忍不拔、积极向上、乐观健康的人性内容。有意才会有味,有意才能有价值。意其实是一切文艺的精神和精髓,是念想、思想、认识、信息、意图、理解和观念诸因素“综合统一”的大杂烩。

从任何一段或长或短的文字,到一幅山水、人物或花鸟鱼虫静物画,从一幕演出戏剧到一阕无标题音乐,任何一部文艺作品和一种文艺形式,它总是携带着或强或淡的某种意义,表述着某种或喜或悲、或爱或恨的情绪,传达着作者自己想要表述的思想情感。当然,有许多文艺作品和形式,因其复杂、模糊、暧昧、晦涩、淡薄、多义和不确定,因此就说不清道不明,可感知而难言传,有的还会造成聚讼纷纭、争论不休、莫衷一是的局面。但谁也无法否认任何文艺作品中意都是必不可少,决不能空缺的。众所周知,人类的心理活动具有知、情、意三种基本形式,它们是人的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功能。知主要是心的认识功能,情是心之取向态度,意是心之定向和主宰。一般来说,“知”和“情”居于相对较低的初级层次,意则属于凝结的最高层次。对人而言,意统领“知”“情”,掌控知、情的方向与内容,是决定价值之有无的根本依据。所以概括起来说,意是文艺的内涵意义和精神特质,是文艺和文艺价值最普遍最核心的问题。因为意关乎认识、理解,关乎意图、观念,关乎情怀、心志,关乎生命存在的根本目的和价值,而价值又决定着生命的意义,因此只要对意投注目光,思索探究,一个广袤的意义域便会随之向我们展开,呈现它气象万千、风姿绰约的景象。

二、意乃文艺价值之源

俗话说:水有源,树有根。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起源和来龙去脉,研究文艺价值不能不从任何一部文艺作品的产生、任何一种文艺价值的诞生去探幽寻微,追根溯源。

古人谈文艺创作时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说的就是由于情感波动而引起思维言语活动,从而才有文艺作品的形成与诞生。这里想说的则是意生于心而行于文,就是说由于有意念、意想在心中萌生,引起一系列相应的心理活动,最终形成文艺作品和文艺价值的次第诞生。因此寻源就必须到它最初的创意和立意上去追究,最初的意是一切的始因,有这个种子才有日后的发芽生长和开花结果。所以它是根由,是源头。如果我们把文艺作品和它所产生的文艺价值视为一种生命物,那么对它的追索,当然就必须追溯到它最早的一念产生、一意形成,也就是它最原始的想法念头,目的是去探究创作意图究竟是如何交感受孕,萌芽与形成,是怎样获得生命而一步步诞生于世的。因为最初本心之一念,就是最早的创意和最根本的价值源头。

任何一部文艺作品,最初皆是由一个词、一句话、一个音符、一个形象、一个人、一丝感触、一件小事、一次遭遇、一个意念等触发而生,然后开始它酝酿构思、创作生成的历程。巴尔扎克曾谈到:“某一天晚上,走在街心,或当清晨起身,或在狂欢作乐之际,巧逢一团热火触及这个脑门,这双手,这条舌头;顿时,一个字唤起了一整套意念;从这些意念的滋长、发育和酝酿中”诞生了小说散文、悲喜剧、绘画、雕塑、音乐等的创思,令他“感到无上喜悦”。①巴尔扎克:《论艺术家》,林建法、管宁选编:《文学艺术家智能结构》,桂林:漓江出版社,1987年,第27页。当代作家兼画家的冯骥才在其创作的一幅题为《构思的过程》国画的题记中写道:“辛未一日心有小说意念萌生,如筑起一个鸦窠,渐渐便有情节细节妙语佳句,若双鸦穿云破雾款款飞来,其感觉甚美妙也,因是作画以记当时心态……”此话虽短,却顺次将意念之产生和构思过程清晰记载,作者交感受孕意念萌生时心神愉悦,感觉极妙的心理状态通过这简短记录全盘托出,让我们能看清和领会意是如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到繁的诞生过程。

创意触发或是靠触景生情、睹物生意,或是靠直觉顿悟、妙意萌心。总之是由于触感而兴,才引起兴发意生。由于创意的触发受孕,才导致艺术胚胎——新的创意诞生。这过程是主客体以心物交感,以灵感方式的结合,具体说涉及太多太复杂的心理情感运动、形象生成运动、思维生成运动、无意识运动等多个方面,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的结果。《创造之谜——文学创作发生论》对创意的触发、受孕、萌生和构思酝酿生成有详细描述,①参见蔡毅:《创造之秘——文学创作发生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曾指出意之生成是一个心理内化的过程,它按照某种预期意向“随物宛转”“与心徘徊”,对意想按理解去认识处理。从初始形态向着定型、系统化、完备化连贯发展,要经历沉潜往复、从容含玩的过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使一些看起来似乎是毫无意义、支离破碎的东西获得意义,赋予杂乱无序的材料以形式和秩序,才能弃渣存真、化石为玉。这里暂打住不说。

泰戈尔说:古老的种子,它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此话提示我们,任何的意,全是孕生于人的内心,受外界刺激产生,就会生长为一棵树、一株花、一部作品或一个生命。进一步说任何一种文艺作品,其缘起或者说源头首先是来自创作者,是创作者触景生情、感物兴想,创意涌现,在激情状态下孕育萌生,然后任性随缘,开始其吮吸营养、设计营造、酝酿发酵、形象构建的创作。由一辐射开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历经一系列思维的纠缠搏斗和连续不断的精神劳作,才会有意之成型定位、发展成熟,最终生成一个圆满自足的艺术小世界。

当我们把文艺之意认定为是一切价值之源,就意味着无论是小说、散文、诗歌,还是绘画、书法、雕塑、戏剧、音乐,任何一种文艺作品的诞生无不起源于作者内心创意之萌发、意念之形成、心意之涌现。意为创造基因和精神胚胎,意是一切价值的起始点和发源地,它由上而下、无所不在地渗透和指导着文艺的去向,对后面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催促、激励、引领和支撑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意是决定一切、影响一切的力量,它掌控所有力量和变化,既先于一切之物而生,也是点燃与引导随后而生之物的指南与酵母、基因与内核。没有它就不会有后面所有的一切,也不会有任何世间的文艺作品和文艺价值。即使从我们日常最爱说的“意义”一词来看,意指人们的心思、心愿,义指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有心思才会有行动,有意才会有义,无意则谈不上任何的义。意在先而义在后,这个顺序是不能颠倒的。

意从自然造化中来,从知识经验中来,从经历应变中来。意诞生于自由充沛的心灵自我,它是人心最直接、最具体的自然流露。意根植于我们的语言、思维、认识和文化传统之中,立足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交往之上。意是主意,是义理,也是内涵。意中蕴藏着万千风云气象和无限人情心事,意拥有多种可能与通往无限远方。意是创造之源,也是价值之源。重视意,就是对内涵、旨趣、精神定位、发展趋向和未来的高度重视。

三、意之表现和功用

意仅一个字,但蕴含、包容和影响的范围却非常广泛,其表现、变化与辐射也是异常丰富,难以尽述。

先说意作为意图、意想和意念。意图通常指的是创作者先于未来作品的打算、设想和目的。任何文艺作品,都是按照一定的创作意图——思想或目的,去完成的。意最先只是一种设想、一个念头,意需要养育栽培、开发加工,一步步明确完善;需要细化、深化、明晰化、扩展化和圆融化,最终才能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意图在创作过程和文艺的意义生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很高的地位。它产生并投注在作品中,控制着意义的生成与发展,最终凝结为作品——意义实体。

再说意作为主题、主旨和核心。意从大量素材、题材、内容中来,将它们之精华凝聚荟萃,而成为统领一切内容之中心思想和努力目标,召唤敦促人们认识、领悟和接受它。这是意之最大和最重要的功能。王尔德曾说:“我用一句短语包含一切体系,用一个警句归纳所有存在。”此话高度概括了意之核心功用。主题主旨是辐射所有题材、形式和内容的用意或目的,是文章和作品的灵魂,极大程度决定和影响着文章和作品的成败兴衰、质量高低和价值大小。大多数文艺作品都有一个“意核”,不论是构思、故事、情节、形式、内容、技巧和匠心都是围绕着它而生,为它出力,为它服务。

还得说意作为目的和归宿。不论是意图或主题、意念或主旨,它们最终为的都是某一个目的,某一种结果。意可能从头到尾一以贯之,也可能中途改道,旁逸斜出,由一变多,还会有叛变反转,出人意料之外的逆袭等多种可能。但无论何种方式,意最终总是要出头露面,要总结报告、归纳判决,一语定乾坤。它决不隐退,永不缺席。

此外,也必须说分散错落在文艺各章节、各部分、各形式中之意。它们虽说是属于次要之意、附带之意、辅助之意,但也必不可少,发挥着绿叶衬红花,辅佐助理、旁敲侧击之功。钱钟书先生曾说过:“艺之为术,理以一贯,艺之为事,分有万株。”①钱钟书:《管锥篇》,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496页。意理始终一贯时,它就成为主题、意图或目的,分散杂居于各个章段、片断和某些部分时,它就只是次要、附带的东西,可起到加强、补足、烘托作用,增添情味,增加情趣,也是不能忽视的。所以我们在考虑意作为意图、主题、目的之外,还得考虑意有主次,有复杂多质多义,有“主意”就会有“从意”,有“重旨”和“言外之意”“韵外之致”等“不尽之意”,有“味之者无极”的含蓄和模糊朦胧,有正话反说、反话正说等多种情况,需要我们细致辨识把握。

意承载着人的理想和抱负,给了人们憧憬和希冀,主要体现在作品主题、思想内涵、人物故事、情节和叙事方式中,也渗透在节奏、色彩、韵律、结构、语言、形式中。意是统摄和综合各种艺术的纽带,是创作、评论和赏析各种艺术的价值尺度和原则,意是建构艺术作品,发展创造思维的基石。

意浸润和塑造文艺,催生和激励价值,意是高于一切器物和文艺形式的东西,是艺术之魂灵。所有文艺皆是有形有体的形而下之物,但意却是将它们引向精神之路,托举升华到精神高地的神灵。意贯通天人、物我、群己,超越一切现实,通往无限广阔的精神空间,既通达万物又呼应万物,使一切事物有生命、灵气和魂魄。

清代叶燮在其《原诗》中指出:“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①叶燮:《原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30页。这段话移用于对意之解释描绘,也非常适用。它其实描述的都是意之微渺含蓄、意之可解不可解、意之言有尽而意无穷。应当说,意小无内,意大无垠;小则“隐于针锋粟颗”,②钱钟书:《管锥篇》,第496页。大则辐射大地山河;窄仅针对个人,或一时一地一事有益有用,广则放之四海而皆准,推之百世而不悖。

本文所说的意,其实主要就是文艺之意义。它既是人类生存维度的开启、养育和照亮,也是人生意义的领会、感悟和追求。用钟嵘在《诗品》中的话,文艺之功乃是:“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祇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③钟嵘:《诗品》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感召无象,包括宇宙,最终以文以善意“化成天下”。它为人们打开一个又一个意义生存的空间,向人们显现一件又一件事物的特性、品质和真相,提供一个又一个想法和思路,帮助我们感知、体验与格物和实践。

说到底意只是一种构想,一种务虚,一种“无用之用”。它当然不能直接作用和改变世界,却能对人的心灵进行滋润调剂、充实补偿,增强纤细、敏感的感应力,扩展想象、直觉和情调、理性及分辨力,使人格趋向健全发展。意具有一种能量,能激励人们为实现它而奋斗,让日常生活中许多不曾为人所感知、述说、听到的东西变得可感、可见和可知,使隐蔽的东西得以显露,模糊的东西变清晰,单纯的东西变丰富,受压抑的东西得以解放……从而达到由改变每一个因接触和阅读欣赏文艺的男人和女人的心理世界,而改变他们的意识与行为,激发他们去改变和创造世界的愿望和力量。

意是心灵开出的花,是精神结出的果。意来自人生的念想、经验和实践,意受个人理解力、洞察力主导,靠个人的信心支撑。它主要是由人之生存生活的体验和感受所构成,唯有心人才会注意意,唯有对人,才会有所谓的意义问题需要思考和处理。

四、意之光芒与价值

单纯谈意不足以说明问题,意有真善美好意,有假恶丑坏意,分诚、慈、慧良念,也分贪、嗔、痴恶念。高下优劣、雅俗精粗,三六九等,性质内容层级不同,效用功能分量便迥异,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我们不可不仔细分辨,谨慎择取。

世间无数艺术品,靠什么发声,靠什么立足,靠什么感人,靠什么长存?主要靠意。靠意先声夺人,靠意一眼辨识,靠意脱颖而出,靠意高人一等。蕴意精微,自然能入心快捷、深远;蕴含粗浅,走眼不走心,过目即忘。

想想我们一辈子读过许多书,看过许多电影、戏剧、舞蹈,听过许多音乐歌曲,真能热爱记住和产生深远影响的究竟有多少,是哪些?应当说绝大多数肯定是过眼云烟,渐渐就模糊淡忘,不知所云了。但对中国人来说,鲁迅先生的作品却是一个例外。在我们梳理艺术、回看历史时,他像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以超凡脱俗、独立不羁之态傲立人世。所以难有与他比肩者,主要是由于他见识高、立意高、思想高和志趣高。他从年轻时就提出要“立人”的主张,将改造国民性,改变中国人病态的猥琐心理和精神面貌作为自己毕生的奋斗目标和矢志不移的创作主题。他明确提出:“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改变他们的精神。”①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439页。他的《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大量文章都痛批国民劣根性,深刻触及人之内心和观念世界,触及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以《狂人日记》为例,“狂人”“吃人”,是鲁迅揭露旧时代、旧制度、旧文化的本质之深刻洞见。他从写满“仁义道德”的历史书上,看到的全是写着“吃人”两个字的欺骗。中国文化“吃人”,中国社会“吃人”是鲁迅痛彻肺腑的惊呼与宣判。他在《灯下漫笔》中提出中国社会的历史从来只有两种形态:“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否则,此辈当得永远的诅咒!”“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青年的使命!”②鲁迅:《灯下漫笔》,《鲁迅全集》第1卷,第225、228、229页。此类一针见血,一语透骨,戳穿千古迷雾,洞察中国社会历史之意的见识与结论,在鲁迅著作中俯拾即是,至今仍在闪射着熠熠光彩,为世人提供着源源不绝的思想资源和心灵启示。鲁迅一生,都在为如何揭露谎言与欺骗,不再受欺瞒,为“救救孩子”,如何争取到“做人”的资格与尊严,如何才能不“被人吃”,也不“吃人”而大声疾呼摧枯拉朽。他孜孜不倦的思想探索、精神探险完成了对中国人精神世界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探测、诊断与疗治。他之高意卓识、坚质浩气、救世情怀都是无人能及,也是成就他“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的根本缘由。意之重要、宝贵和具有无上价值,在鲁迅先生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那是无论怎么评价皆不为过的。

美国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它是无数影迷心中的无冕之王。电影里主人公安迪代表的就是直面绝境,永不放弃。在漫长无望的囚禁生涯中,他选择绝不妥协,绝不能被打败。他用一把小鹤嘴锄蚂蚁啃骨头似地硬生生挖了19年,也忍辱负重地等待了19年,最后成功地逃出了监狱,重获自由新生。电影以雄辩的事实告诉人们要从绝望中探求希望,只要不放弃努力,人生终将辉煌。影片中的经典台词如:“希望是美好的,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生活可以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不是忙于真正的生活,就是一步步地走向死亡。”“懦怯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这类话语无不思深意新,救人于水火。它助人摆脱哀哀怨怨的自我沉沦,于困境中自励,于绝望中奋起,勇敢走向光明前程。它让我也联想到海明威的名言:“你可以消灭我,但永远不能打倒我。”这种以独立思考为底气为本钱的勇气令人敬服。很显然,意太重要了,信奉什么样的意,那是足以改变人生,改变生活和命运的。一念之差,足以造成天渊之别。弥尔顿在《失乐园》中说过:“意识本身可以把地狱造就成天堂,也能把天堂折腾成地狱。”为人处世、看问题和应对矛盾时的意见、态度、方法和观念,就是具有这决定性的功效,不可不选,不能不慎。

曹禺在谈什么才是一部好戏时说:“一部好的戏剧绝不是现场上的热闹,比如观众的鼓掌、叫好、欢呼、议论,以至最后拥上舞台和演员们的握手、拥抱、献花、签名,还有合影留念。不是!绝对不是!而是观众自己离开剧场后一声不响的思索,不断地深入的思考……思索未来,思索人生,乃至思索人类。”①转引自梁秉堃:《话剧台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文艺报》2018年2月23日。对于台词和内容,他一语道破天机——“要含不尽之义,见于言外!”也就是要包孕着无穷的含义,让人们永远思索、回味,从中吸取启示和力量。这些当然就要靠作品的意重情深、突出重点和深现心态,要使意蕴含最深邃的思想信息、文化奥妙和美学精神,造成意趣纵横、兴味盎然之效果,让人感到光彩夺目、妙不可言和高不可攀。

意高声自昂。意义在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启迪人生的感怀联想,打开人的思路,促进人们的思维能力方面有极为重要的激励功用。没有意义的感召不会吸引我们去观赏文艺,没有意义的公共性、普遍可传达性,文艺不会成为人们广泛喜爱、时时不离的形式。意高,才能超然独立于世人之上;意新,才能让人耳目一新,身心一振;意深,才能让人追究挖掘,思之再三;意精辟超前,才会用鲜活的思想体验一扫干瘪的逻辑、玄思和观念,才会有“三日绕梁,余音不绝”,闻之者动心,“味之者无穷”的体验,才会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理想效果。意趣不凡是高明的表现。意新义重,是具有普泛价值的根由。在任何一种文艺形式中,意之思想含量多而深重,便能触及千万人的神经,具有广泛的作用,引起人们普遍的反响。如果意之内容、背景和来源是高山大海广阔世界,它便可能风起云涌、波澜壮阔,演一出威武雄壮之大戏。如果意之内容鄙陋,背景来源狭小,它便只能是一汪死水、小打小闹而已。老诗人李瑛在《读诗》中说,“有的诗像孩子,使你看见生命”“有的诗能煮沸你的血”“有的诗像一团泡沫或一片慵懒的云”“有的诗是母语撕裂的一堆瓦砾”“有的诗口水泛滥难以筑堤”“有的诗是一件脏睡衣,使人痛苦”“有的诗是一张薄纸”。他历数的这些“诗”其实就可以代表广泛多样、情味不一的艺术品,它们之所以有天渊之别,最根本的区别和最终的效果就是由于所含之意优劣高低全然不同。意使一切独具风采,无可替代;意使一切分道扬镳,各自东西。意之品质与分量往往是决定作品成色与质量的根本,它的内涵神韵,可以提升艺术作品的思维层次、精神面貌。

为什么意会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首先是因为意其实是通向真理的。黑格尔说:美的艺术若想成为真正的艺术,“只有在它和宗教与哲学处于同一境界,成为认识和表现神圣性的人类最深刻的旨趣以及心灵最深广的真理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时,艺术才算尽了它的最高职责”。②黑格尔:《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0页。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干脆说:“艺术就是:对作品中的真理的创作性保存。因此,艺术就是真理的生成和发生。”①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51页。他说“艺术是真理之自行设置入作品”“艺术让真理脱颖而出”。他认为艺术的典型是诗,所有的艺术在本质上都是诗,艺术的本质是真理。列夫·托尔斯泰也在自己的日记中强调:“艺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显示、说出有关人的灵魂的真理,说出用简单的语言无法说出的奥秘。艺术是艺术家用来窥视自己灵魂的奥秘,并向人们展示这些一切人都有的奥秘的一架显微镜。”他在1897年69岁时还说:“当人们欣赏莎士比亚、贝多芬时,他们欣赏的是由莎士比亚、贝多芬引起他们头脑里的思想和梦想,这就像恋人们爱的不是对象本身,而是由对象引起他们内心的感情一样。这种欣赏并无艺术的真正现实性,却有完全的无限性。”存在主义之父、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在《此或彼》中说得好:“只有当真理变成我身上的生命时我才认识它。”就真理作为生命意义的领悟而言,“对真理的认识就是参与真理和在真理中生活”。②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论人的使命》,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第16-18页。这些深刻结论,强调的统统是意通向真理,通向灵魂,意即真理,意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平凡生命息息相关。

其次,是因为文艺作品之意,实质就是一种“道”,“文以载道”之道。它是心灵的表现和意志,是艺术家的意识和旨趣所在,也是主观意识、情怀与艺术形象的统一。心灵有何需求、愿望、目标和企盼,意就够激发内心意象或想象力,会调集力量,鼓动带领着人去努力行动,实现和成就它。意有一种无可替代的优势,就是它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创造一个作品、一个社会、一个世界,这是意最伟大的贡献和价值意义。许多时候,意就是“道”,而“道”也就是意。正确之意和正确之道都是通向真理、置放真理和发射真理之光彩的容器。意、道、真理三者都是照亮真相之光,它们相通相连,相互转化,共同体现着社会和人生的真谛,体现着世界的永恒与无限,使作品达到极高的艺术境界。

意载真理,载大道,载善意美念。意按照自己的想法无中生有,兴风作浪。意以独有的深刻和剀切,传播新知,挑战既有的“定论”和“常识”,给人以思想冲击力和震撼。意以高韵深情对抗“商品拜物教”“消费主义”和“快餐文化”,以义逸神飞战胜“单一化”“同质化”“实利化”和“技术套路”。

当然,“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文艺之意,有许多是明明白白,准确无误的,也有许多是说不清道不明,可感知难言传的。在很多人追求意之清晰明确、宏大有力时,也有人追求意之复杂隐匿多义。像俄罗斯电影导演塔可夫斯基对自己的影片,就从不渴求人们都“懂”。他在其自传性作品《雕刻时光》一书中说:“伟大作品的理念总是暧昧的。”因为“艺术与生命本身一样,多面向且无限度”。这话也很精辟,它涉及意之多面多向和无限可能。显然,意具有的自由性、独特性、多维多样性会使一切的概括显得简陋,意之“文简而意广,辞约而义丰”的情况,多重意蕴交织混响的情况,一变多、多变一不绝如缕的各种情形也会让一切描述显出武断。种种情况表明,意决非可有可无,而是文艺和文艺价值最核心的问题。我们需要广搜博采,灵活包容,才能真正认识、理解和把控五花八门、丰富多彩、有情有意、激昂感慨或低回徘徊的意,掌握它们具有的多种光芒和价值。

怎么样才能让意成为文艺之核心,让其放射出动人、感人、摄人之光芒?这首先要做好“选意”“炼意”和“立意”。如何选意、炼意此处不表,留待后文再说。立意就是要把意置于文艺作品的中心位置,让其引导和主宰全局。文以意为主,立意、重意,以意胜人是中国文论的精华所在。刘勰曾用“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①赵仲邑:《文心雕龙译注》,桂林:漓江出版社,1982年,第248页。一类语言描述神思——意之精湛与重要。意立而理明,意立而后全盘活。一切的语言、笔墨、旋律、动作都是具体固定和有限的,意却使它们灵动飞舞起来,扩大漫延出去,突破自身局限,以实现新的效果或能量。人与人之灵犀相通,物与物之吸引互联,也靠意之联通维系。意在人的精神活动中居于统摄地位,是人的价值意识活动的调节中枢,是一切艺术之“主心骨”。我们平时所说的“诗心、文心”“文魂、艺魂”哪一样不是靠意放射支撑?文艺之灵感、境界、格局、节奏、韵律、形式、色彩哪一样不是靠意作根本?文艺要娱乐大众,启蒙人生、改造国民灵魂哪一样不是靠意主宰?意照亮形式,照亮艺术,赋予“艺”形象和生命,赋予“艺”思想、深度和灵魂,意是人世间和所有文艺中最宝贵、最有价值的东西。意似文艺世界中闪亮的太阳,传播光热能量,照耀辉映天地。任何美妙的艺术,不仅由于声美形美、色彩美动作美语言美,更重要的必须是意美,因为意高于和重于一切。意、意旨、意蕴、意识的质量才是决定心灵世界的高度和完美程度,从而也是决定文艺作品质量的标杆。当我们强调意之重于一切时,我相信其他因素、成分都会自动退位。因为任何东西都怕比,比较是最好的检验器,它知道谁是最重要和最该强调的。

被黑格尔称为“现代哲学之父”的笛卡尔有一句名言叫:“我思故我在”。这话在强调思考之重要性根本性时,其实也就肯定了意之重要和根本。意是思考的起点、对象、内容和归宿。没有意,思考也无法进行和存在。所以我们平常说的“意思”“意思”,已经表明两者是紧密相连难舍难分的。“我思故我在”的原则,强调不能怀疑以思维为其属性的独立的精神实体的存在。到了194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纪德,将这话发展成“我思我在,我信我在,我觉我在”。一个命题引出三个命题,使之更具体全面了。三位一体的思考,强调的是无论感觉、思考和信仰都得出自自己,不能是听信外界他人传言,不能是别人强加灌输,缺少了“我”的感觉、思考和信仰统统不可靠,不可取。意之必须独出己意、独具匠心也是同样的道理。

人们通常爱说文以意为主,其实任何形式的艺术,照样也是意为主。因为意是统帅,是主旨,是目标,是方向。福克纳曾将小说的思想意义表述为“古老的普遍真理”。他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说:“充塞他的创作室空间的,应当只是人类心灵深处从远古以来就存在的真实情感,这古老而至今遍在的心灵真理就是:爱、荣誉、同情、尊严、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如若没有了这些永恒的真实与真理,任何故事都将无非朝露,瞬息即逝。”②福克纳:《获奖演说》,建钢编:《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获奖演说全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第367页。他强调作家描写的是人类的灵魂而不是人的内分泌物,这就将小说终极意义的重要性(扩大开来也可指所有文艺的价值)提高到一个空前的高度。

剧作家周振天说他的创作“有意识地在人性和某些社会现象焦点上,找到穿越历史与当代世道人心相通的渠道,力争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叙事策略和角度是剧本与众不同的根本。正如老话说的:输赢俱在创意之初,胜败决定于角度巧拙。”①许莹:《一身戎装 一支健笔 一腔豪情——访剧作家周振天》,《文艺报》2018年7月27日。这一是强调意不能偏不能歪,不能为意而意,意既受一切现存创作规则制约,又得超越所有现存的创作规则和理论而趋向自由解放;二是说创意是什么,起点建立在哪,是决定输赢的根本。因为创意是骨架,是灵魂,大于和重于一切。

艺术家的主要任务是赋予自己所要表现的对象以意义,使其活起来,动起来,变得津津有味生趣盎然,进入读者和观众的心,以意的独特境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其不能忘怀。这便需要研究如何让心意相通,如何让意的具体性、可感知性、可闪光放大性等凸显出来,如何让意更加新锐、独特、深广、高远,进入到人类生存纵深维度的解放的需求和想象,“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②《周易·系辞下》。帮助人们去建构既“有意思”又“有意义”,既吸引人又内蕴深刻的创作目标和心灵愿景。

为此,我要大力呼唤“以意为主”“以意为魂”“以意为王”的创作理念,强调要重视和大胆提炼具有个人独创价值和当代创新价值、世界意义的意、意念和意思。这既是发展和繁荣中国文学艺术的根本之道,也是提高每一个创作者艺术构思水准的关键要义,目的是要呼唤在任何文艺创作中都应重视和包含更多的思想含量和智慧含量,要有清醒的择取意识、高度的文化辨识力和深厚的艺术自信心。自己内心有价值,自己再努力创造价值,就无处不有价值,处处可见价值之光彩闪亮。

猜你喜欢
文艺作品文艺价值
文艺作品
1942,文艺之春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论近代中西方文艺作品互译发展现状及趋势
□文艺范
一粒米的价值
群众文艺作品内涵的提升
文艺作品中的化学素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给”的价值
节日畅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