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在官法戒》对新时期廉政文化建设的借鉴意义

2019-12-16 06:33:11
唐都学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领导干部

刘 迎

(西安文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06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对新时期廉政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只有以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深化标本兼治,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1]。《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公报》提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清醒认识到,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全面从严治党决不能半途而废”,要“把‘严’字长期坚持下去,一以贯之,坚定不移”。同时,中纪委《公报》中还提出了应对策略,即反腐败要坚持“问题导向”“不松劲、不停步、再出发,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发展”[2]10。“严把选人用人政治关,廉洁关、形象关,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2]1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时期我国反腐倡廉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在这种政治生态下,我们除了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更要“增强不想腐的自觉”。清代陈宏谋《在官法戒》,作为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其所倡导的一系列吏治理论、廉政思想和对为官者所提出的基本要求,从吏治层面为开启“康乾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新时期廉政文化理论建设的他山之石,深契于当今反腐倡廉的政治生态,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陈宏谋其人与《在官法戒》

陈宏谋是康乾时期清官廉吏的代表,无论是为官还是治学,堪称一代楷模。陈宏谋(1696—1771),原名弘谋,广西桂林临桂人,字汝咨,号榕门,雍正元年(1723)进士,为官时间长达48年,任官历经12个省份,曾任江苏按察使、湖南巡抚、云南布政使等职,终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在地方治理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整顿吏治的廉政思想理论。

陈宏谋屡感于世之弊端,遂于公务之余,采录前人关于养性、修身、治家、为官、处世、教育等方面的著述事迹,分门别类进行编辑整理,对前人思想智慧进行挖掘、梳理、选粹,编纂成“五种遗规”——《养正遗规》《教女遗规》《训俗遗规》《从政遗规》和《在官法戒》。“五种遗规”的成书时间各不相同,《在官法戒》成书于乾隆八年(1743)四月,陈宏谋于该书序中,记述了编辑此书的目的:“余听政之暇,采集书传所载吏胥之事,各缀论断,裒为四卷,名曰《在官法戒录》,广为分布,以代文告。”[3]439《在官法戒》卷1为总论,所辑史上名人对吏治的精辟论述;卷2、卷3为法录上下,所举历史上的清流名臣事迹,自汉相萧何至清朝小吏朱瑾,以为官者效法;卷4为戒录,记录从汉酷吏张汤至明朝贪官卢纮的种种不法行径,以为官者戒。

据史料记载,在陈宏谋担任江西巡抚期间发布的《分发在官法戒录檄》文中,说明编纂此书是为了教化吏役,通过阅读此书,积德行善、奉公守法,从而达到“利济乡里”之目的。在檄文中提到:“官存一本,余各散之各房书吏,并及于役。”[4]可见,《在官法戒录》在当时的刊印数量巨大,影响甚广。

晚清名臣曾国藩曾极力向诸弟及子侄辈推荐陈宏谋的“五种遗规”。曾言:“凡人无不可为圣贤,绝不系乎读书之多寡。吾弟诚有志于此,须熟读《小学》及《五种遗规》二书。”“纪鸿儿亦不必读八股文,徒费时日,实无益也。修身齐家之道,无过陈文恭公《五种遗规》一书,诸弟与儿侄辈皆宜常常阅看。”张之洞也认为,对像陈宏谋一样经世务实的人要“不唯读其书,并当师其人”。民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还专门刊印陈宏谋的“五种遗规”作为当时公务人员必须熟读的教材。2001年美国历史学家罗威廉的鸿篇巨著《救世:陈宏谋与十八世纪中国的精英意识》,认为陈宏谋是18世纪清帝国最有影响的汉族官员[5],从而把陈宏谋的为官思想推向了世界。

二、陈宏谋《在官法戒》为官法何、戒何

陈宏谋《在官法戒》序中提出:“天下之人无过善不善之两途,而人之慕乎善,而远不善也,则不外于法戒之两念。……盖冀天下人,无男女少长,贵贱贤愚,均有所观感兴起。见善者而以为法,见不善者而以为戒。”何为“法”,一为效法,二为准则、标准,引申为规范;何为“戒”,一为警戒,二为告诫、警告,三为戒除。于该书序末,陈宏谋警戒为官者,“《书》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观是录者,善恶灿陈,荣辱由己,何去何从,必有观感而兴起矣”。

作为新时期的领导干部,必须明确何为“善”,何为“不善”,为官要“法”什么、“戒”什么。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法居心中正,戒不恭不畏

身为领导干部,才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其心术是否中正、气量是否宏大。能否常存公心、淡薄名利、切实以人民为中心、以国家利益为重便至关重要。行事决策以十年、百年之长远利益为计,而不是只考虑眼前利益、个人利益。真正做到力行善政,为官一日则尽一日之职,为官一方则能造福一方。陈宏谋《在官法戒》之卷2法录上载:“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3]461当年汉高祖攻克咸阳,萧何不像其他将领争相获取金帛财物,而是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悉数掌握天下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民所疾苦,为汉高祖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陈宏谋夸赞萧何:“以此见何为吏掾时,已具宰辅器识。”由此可见,萧何之所以能从当初的刀笔小吏而擢升至丞相之位,正是凭其居心中正以及过人的器识和格局。

宋代名臣范仲淹,一生以为官中正、爱民如子著称。宋仁宗天圣年间,曾于苏州任职。其时范仲淹自他人之手获一风水嘉地——钱氏南园,拟营筑居住。后风水先生告之:“街南为龙头,街北为龙尾,卜居街南,子孙可世代科甲绵延。”范仲淹得知后却道:“一家贵,孰若吴士咸贵乎?”于是将那块龙头之地捐之于公,营筑苏州学府,使当地百姓皆能得福地之恩泽,其公心可见。他以自己的行为完美诠释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官信条。

21世纪的今天,党和国家倡学的“塞罕坝精神”,四代人历经55年,使塞罕坝由沙漠变森林,创造了中国生态文明的典范,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塞罕坝历任领导干部中正为民,始终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筹大计为使命。

作为领导干部,同时又要戒除不恭、不畏。要对自己手中的权力常怀恭敬之心、畏惧之心,时刻清醒地认识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手中的权力是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谋福祉的,而不能成为以权谋私、以权谋财的工具。

(二)法勤力精进,戒懒政失责

领导干部只有勤政为民,实心任事,不畏烦劳,才能真正做到忠于职守,尽职尽责。陈宏谋一生为官48年,历经十二省,每到一处,皆必亲自绘制地图。通过绘制地图,熟悉当地地理环境、资源人口,了解风土人情,做到对所治辖区域了如指掌。除此之外,陈宏谋还经常下乡巡历,询民疾苦,课民农桑,宣布教化,崇本抑末,使善良者得以嘉奖,顽梗者予以威惩。若遇有争角细事,现场办公,就地剖断。并针对所有巡历情形,皆详细记录在案。陈宏谋曾言:“夫既曰知府知县,而于一府一县之河渠村镇,道里远近,不能周知,以致漫无体察,四顾茫然,其将何以为治?”因此,作为地方各级领导干部,只有不辞辛劳,深入调研,多方考量,必须对所管辖区域胸有成竹,才能在施政时做出符合地方区域现实、因地制宜的决策,才能担起人民所赋予的这份沉甸甸的责任。

《在官法戒》之卷2法录上记载:“侃性聪敏,勤于吏职。恭而近礼,爱好人伦。终日敛膝危坐,阃外事千绪万端,罔有遗漏。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诸参佐或以谈戏废事者,取其酒器蒲博之具,悉投之江。”“在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其励志勤力如此。”[3]492陶侃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曾祖父,东晋名将,他精勤吏职,不喜饮酒赌博。初为县吏,渐至郡守。永嘉五年(311),任武昌太守。建兴元年(223),任荆州刺史。后任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晋书》记载:“在职四十一载,百姓勤于农殖,家给人足,数千里中道不拾遗。”陶侃用自己一生为官的勤励精进,造福一方百姓,后人刊石画像以纪念其功德。

(三)法清廉节俭,戒骄奢贪欲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更应俭居节用,不妄费财物,方不致因财匿而生苟取之心。如此,才能守住公心清廉。陈宏谋《从政遗规》中录何西畴《常言》中有曰:“惟俭足以养廉,盖费广则用窘。盻盻然每怀不足,则所守必不固。虽未至有非义之举,苟念虑纷扰,已不克以廉靖自居矣。”又曰:“士能寡欲,安于清澹,不为富贵所淫,则其视外物也轻,自然进退不失其正。”[3]317

《在官法戒》记载:陶侃“早孤贫,为县吏,尝监鱼梁,以一坩鲊遗母。母封鲊及书,责侃曰: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3]492。陈宏谋录此文时叹曰:“为吏而不私一鲊,则大者可知。”“侃之廉,皆母教之于为吏时者也。”[3]493“为吏者既学其廉,又法其勤,何患不能远到哉!”[12]当年汉高祖当皇帝后,因萧何辅佐盛功,封侯食邑八千户,在群臣位次第一。然萧何购买田宅必于穷僻处,为家不治垣屋。曰:“令后世贤,师吾俭。”[3]461

历史上的清官廉吏令人敬佩,当代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更值得我们学习,焦裕禄就是这样一面镜子。习近平总书记在其年轻时代,就曾去焦裕禄所在的河南省兰考县调研学习,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又亲自前去河南省兰考县再次调研,并于兰考县召开现场会,号召全国全党领导干部学习焦裕禄同志扎根兰考,彻底改变兰考县落后面貌,将一片盐碱地变成了希望的田野。焦裕禄毕生以人民为中心,奉公廉洁,克勤克俭,把为人民服务贯彻于日常工作的每一天,成为兰考人民永远铭记的一位好儿子,他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为我们今天的各级领导干部做出了表率。

新时期的领导干部,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及来自各方的利益诱惑,要想做到清正廉洁,就必须戒贪欲、戒骄奢。恰如古人所云:贪欲二字坏尽世间人。《在官法戒》中录《言行汇纂》宋潜溪言:“积丘山之善,尚未得为君子。贪丝毫之利,便已陷于小人。”[3]449由此可见,是否贪欲是君子与小人的分水岭,也是道德与否的标尺。

为使官吏彻底杜绝贪取不义之财之念头,陈宏谋摘录《寒松堂集》魏环溪曰:“凡不义之财,不可以供神,不可以祭祖,不可以献亲,不可以贻子孙,不可以修家祠,置坟墓、买书籍。唯济贫救荒,施药埋骨,修桥补路等用。”[3]452大凡胥吏贪财,只考虑其不能妄取,很少有人考虑不义之财其实是不可以用的。若贪官污吏明知不义之财不可以用,则贪心自淡。反观党的十八大以来,相继落马的领导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敛财的工具,置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于不顾。他们处心积虑获取的不义之财,最终非但不能享用,反成为将自己推向罪恶深渊之祸患,成为千古之恨。

三、《在官法戒》在新时期廉政文化建设中的创造性转化

(一)新时期廉政文化建设的新要求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期廉政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在坚持从严治党的基础上,每个领导干部的心中要树立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戒尺”。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会议上,习总书记在挖掘、总结中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经验教训时指出:“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的教训更应引以为戒。”强调我国新时代廉政建设,应“积极借鉴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增强广大领导干部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因此,研究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功经验,运用历史宝贵遗产将反腐倡廉推向深入,将中国优秀传统智慧精华融入新时代廉政文化理论的建设之中,做到以古开新,建立新的廉政理论体系是新时期我们急需攻克的重要课题。

(二)融古铸新实现创造性转化

《在官法戒》所录苏子云:“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自古及今,此心同,此理同。故以古人之方医后人之病,而无不立效。愿诸君推心理之相同,以尽治人之责,而又参之前言往行,以善其措施,则宜民善俗或有取焉。”我们从清代封疆大吏陈宏谋的重要著作《在官法戒》中,看出了构建新时期廉政文化理论建设的方向性和操作性。书中为我们总结了一系列整顿吏治、反腐倡廉的思想原则和宝贵做法,是丰富新时期廉政文化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在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面临新问题,国际国内形势出现新态势,我们要将《在官法戒》中的优秀理论思想融古铸新,与新时期复杂的客观现实进行对接,将其创造性地转化为当前廉政文化建设新的理论素材,丰富新时代廉政文化理论。

1.刚性纪律法规与柔性内省自觉相结合

对各级领导干部,既要有刚性纪律法规进行外在惩治约束,更要加强法善戒恶的内省自觉,逐步形成一种刚柔相济,从外到内,由自然到必然的惩治震慑、防范教化的过程。

首先,树立修圣意识。各级领导干部应以孟子提出的“君子自任以天下为重”的大格局、高境界为人生理想和追求,学习汉代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自觉,学习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学习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天地胸怀。以此逐步完成内圣外王之道,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和抱负追求。真正在心中建立不想腐的自觉,并使这种思想意识形成一种习惯,从内心真正树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执政理念。

其次,营造知耻文化。《乔氏家训》中曾这样界定功名富贵:“有补于天地者曰功,有益于世教者曰名,有学问曰富,有廉耻曰贵,是谓功名富贵。”作为领导干部,接受了国家和人民所赋予的权力,更应以知耻为贵。孟子言:“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孟子把是否拥有羞耻心作为圣贤与禽兽的分水岭。孔子也曾说:“知耻近乎勇。”领导干部在做人做事中,常常反省自己的行为,认知自己的过错并及时改正是难能可贵的。中国传统八德之孝悌忠信礼仪廉耻的耻是为人的底线,丧失羞耻心是人最大的耻辱。羞耻心是为人的底线,更是为官的底线。当一个官员丧失了羞耻心,也就丧失了是非判断,就可能肆意妄为地做出违反道德、违反法律的事情。

最后,练就慎独功夫。慎独是强调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始终不渝地坚守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因无人监督而肆意妄行。正如《中庸》所言:“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国传统中医以“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作为代代传承的座右铭,意思是说,在无人监管、他人不晓的情况下,在中成药炮制过程中,药材是否地道、斤两是否足秤、制作是否遵循程序全凭自觉。虽无他人在场,但上天是知道的,所以不能违背良心,不要见利忘义,不可偷工减料。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作为领导干部也应时刻提醒自己,引以为戒。

2.从源头上把好用人关与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相结合

自古政以人行,因此选人用人尤为切要。建立选贤任能的干部遴选机制,不拘一格地发现人才、引进人才和任用人才。不分体制内、体制外;不分上、不分下;不分国内、不分国外,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真正发现并选出可担当栋梁的国之大才。

首先,借鉴历史上选官察吏的擢拔制度,建设一支关心民瘼、风清气正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使其具备“优良的德性品质、公平公正的理念、丰厚的知识积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公仆意识”[6],始终保持廉洁奉公的品性,从源头上杜绝贪污腐败产生的土壤。在选拔录用干部时,严格杜绝仅凭上级推荐,而是应在具体情境、具体事务当中,以及既往履历政绩,通过“遭事不惑,则知其智;犯难不避,则知其节;临财不私,则知其廉;应对不疑,则知其辩”等等一系列详细周密的观察、考核,遴选出真正德才兼备,一心为民,洁己奉公,有责任、有担当的领导干部,从源头上构筑起不敢腐的笼子。

其次,借鉴历史上教育、考核官员的制度办法,从正、勤、俭、廉四个方面对领导干部进行考核和教诲。利用知耻文化,慎独功夫,内圣外王打造其东方君子人格。通过教育、监督、考核,使各级领导干部明确知晓法什么、戒什么。

最后,在社会上树立以礼义廉耻、诚信自律为核心的廉政文化,营造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我们要从思想上警醒起来,总结借鉴古代优秀的廉政文化,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新时期廉政文化建设,通过常抓不懈,警钟长鸣,不断将反腐倡廉推向更深层次,以切实的治理成效取信于民,通过不懈努力最终迎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猜你喜欢
领导干部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当代陕西(2020年23期)2021-01-07 09:24:50
“五拍”干部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11-17 03:07:36
2016重要领导变更
军工文化(2017年1期)2017-03-14 10:11:20
领导致辞
印刷经理人(2016年9期)2016-12-20 16:02:55
我家领导
华人时刊(2016年13期)2016-04-05 05:50:11
不能比领导帅
小说月刊(2014年12期)2014-04-19 02:40:08
领导去哪儿了
小说月刊(2014年8期)2014-04-19 02:39:10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信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