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
(重庆文理学院 重庆 402160;重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 402247)
“智慧中国”的内核是社会和谐发展,没有人的“智慧”,就没有内涵深蕴的“智慧中国”,以民生工程为视点,通过数字档案记录民生工程的实施情况反应智慧中国的实施,进而论证数字档案库建设对民生工程的重要性。2018年中国智慧城市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对民生领域进行了深入分析,却没有提及数字档案的统计数据。
(一)关于“智慧中国”对世界贡献的研究
俄罗斯的维诺格拉多夫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智慧,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肯尼亚的罗伯特·希基穆·希坦基表示,非洲各国需以中国智慧为榜样,走出自己的智慧之路;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说,“站在世界地图前”谋划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中国共产党,将为世界经济的未来提供新的智慧与方案;法国前总理德维尔潘表示,中国将继续向世界提供宏伟的中国智慧方案;(英)吉利安·扬(2011)以《智慧式增长、智慧式国家:欧洲、中国与创新发展》为题,深刻探讨了智慧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刘智伟(2018)、曹元龙(2018)、柳思思(2018),王克群、史书铄(2018)等都持类似观点,正如李伟(2019)认为中国的“智慧中国”方案为世界贡献更多。董根洪(2018)、王立勇(2018)认为:“中国智慧”是传统中国智慧、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和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智慧的有机结晶,这一“中国智慧”主要有“坚持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坚持顺时谋势的历史正道”和“坚持人民中心的核心价值”等内容的结晶;刘清才、 周金宁(2017)、吕凤鼎(2016)等认为智慧中国是国际新秩序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的重构;刘德林(2017)认为智慧中国是外交新格局的新秩序;胡荣、艾希礼k·法默、吴乐(2017)认为“智慧中国”是与西方智慧的较量并形成对世界的新贡献;韩喜平(2017)、石书臣(2016)、顾海良(2016)、任保平(2016)等认为智慧中国是政治理论的创新、经济理论的创新;王义桅(2015)认为智慧中国体现在中国理念、中国哲学、中国伦理、中国方案等方面。
(二)民生工程的数字档案库
谭卫平(2018)为世界减贫贡献中国智慧,盛瑞生(2018)推行聚焦智慧扶贫 “三村工程”,向隽(2017)认为应该将将智慧停车列为重点民生工程,袁胤(2015)认为民生工程建设项目档案是城建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赵毅、薛辉、廖英华(2015)认为城建档案馆作为城建档案和资料的贮存、咨询中心,应提高自身的档案公共服务能力,毛汉康、陈俊(2010)认为服务民生工程 做好城乡重要建(构)筑物抗震防灾工程档案的管理工作,曾涛(2010)研究了成都市把档案工作对民生工程的作用。但是,没有任何一个文献是研究民生工程的数字档案库如何构建的问题,只是提及民生工程的档案管理,没有紧跟时代步伐,上升到数字化及“库”的问题。故而,本文的研究属于比较空白的领域。
(三)“智慧中国”内化民生工程的数字档案库研究缺陷综述
从目前学界的研究看,主要集中在宏观领域,特别是从理论创新、对世界的贡献等方面研究较为深入,也有个别的学者在微观领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如何黎明(2017)的智慧物流论、郭东晓(2015)的智慧旅游等。不过以智慧中国研究民生工程变迁的文献目前还没有找到,更没有研究该领域的数字档案库建设的研究,这也是本文选择该课题的根本需求。
从国内外的相关档案库构建、民生工程研究或者民生工程的指标体系(档案库)研究等单项研究来看,比较成熟,但是对于民生工程的指标体系(档案库)模评价问题和相关联的档案库建构问题,涉及较少,这是研究民族地区贫困的一个缺失,我们认为民生工程的指标体系(档案库)滞后的根源是民生工程问题。因此,必须从民生工程的移植模式上找准切入点,寻求移植成败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并作为专门档案构建一个档案库及时反馈信息,这一点目前学术界研究比较缺乏。民族地区实施民生工程移植的目标:根据发达国家或者地区已经创设和运作并具有高效率的民生工程(适应习地域民族习惯的前提下)嫁接到民族地区,最大限度地提高被移植制度的可信度,形成本地化的、有效的民生工程竞争与合作模式,但因为资料不齐全,信息来源不够,则急需构建民生工程的指标体系(档案库)评价档案库,这是本课题关于民生工程的指标体系(档案库)及其评价档案库的一个基本判断和研究走向。
(四)“智慧中国”内化民生工程的数字档案库的国内外研究趋势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从对民生工程的指标体系(档案库)的研究出现了三大趋势:(1)着眼于对民生工程的指标体系(档案库)信息反馈的档案库建设,改变信息缺失的现状,力图以史为鉴,为新的改革寻求信息资源;(2)尽力构建相关民生工程的档案库,寻求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尽力弥补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民生工程不成体系或者比较匮乏的信息不足现象,力图形成对民生工程的指标体系(档案库)成功与否的合理性评价;(3)民生工程的指标体系(档案库)致力于民生工程带来的社会福利持续增进,一旦民生工程执行机制完备,它们的发展也将势不可挡,对国家和社会将是巨大的贡献,其中一个必备环节就是档案信息的反馈。
一是对智慧中国数字化本质的应用不到位。数字档案是智慧智能化现阶段新的档案模式,是借助“互联网+”的技术手段成为未来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载体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是实现内化民生工程的数字档案库信息化的必要路径,本质上是精准手段实现民生工程的路径需求[1]。内化民生工程的数字档案库是需要整个社会上下都参与的一项长期工程。它有利于提高档案库对社会的服务水平,包括民生数据、平衡点、失衡点、优势与劣势等,更能够在改善民生工程时做到有的放矢,实现科学、合理、精准。
二是“智慧中国”内化民生工程的数字档案库尚无可视指标体系。十八大之后的民生工程在“智慧中国”新背景下实施的可视化指标体系研究还没有形成共识,尤其是未来十年的建构状况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更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研究指标体系,“建立自己的关联数据基础设施,是我国加入编目数据化潮流的必经之路”[2],也有学者引入其他领域研究方法对指标体系进行构建,聂永浩和苏云鹏使用平衡计分卡理论,将“学习与成长”、“财务”、“内部流程”、“用户”四个具有一定内在逻辑关系的维度进行了指标体系的建立[3]。丁乙基于改进的ServQual方法,为提问项设计了实际感受值、期望值和可接受最低值三层结构,度量用户期望与实际感知之间的差异从而判断服务水平[4]。
(二)民生工程变迁数字档案载体不明确
一是民生工程模式反馈不及时。关于民生工程的研究在知网上可以搜索到14747个相关结果(截止到2019年6月3日),如宋蓓的《社会建设视角下的民生工程——试论民生工程的长效机制》,崔之元的《重庆“十大民生工程”的政治经济学》,孙芳兰的《江西省民生工程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等,学者们从各个地方论证了民神工程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推进民生工程,都给出了不同的对策建议。但是,一旦加上“指标体系”几个字,则基本上找不到相关文献,尤其是数字档案库对民生工程的记载、整理和指标分析,这是一个研究领域的薄弱环节。
二是数字档案库信息反馈的民生工程缺失。含有“民生工程”且“档案”的文献共有不到100条(截止到2019年6月3日),如曾涛的《成都市政府民生工程目标强调档案工作》,付建伟的《健全完善民生档案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对民生档案的理解与思考》,史月红的《民生档案工作的几点认识》,闫亚平的《民生档案的快速发展是时代进步与历史发展之必然》等的研究,从专业民生档案建设一定程度上方面反映了档案对民生工程的作用。但基本上是散见于少量的文献当中,没有形成系统研究,尤其是十八大之后。
一是加大“智慧中国”内化民生工程的数字档案库经验研究。档案学对“智慧中国”内化民生工程的数字档案库研究主要应该运用文献、档案研究法,把它分析归纳数字档案建构的典型案例,分析缺乏数字档案的现状、问题及原因;特别需要重点运用扎根理论(以档案信息为轴),研究发达国家或者地区民生工程指标体系发展经验及模式对社会的影响与借鉴等,研究档案信息以评价民生工程的变革状况。
二是推动数字档案库的社会作用研究。要大力运用实地调研、文献检索(内容有限,需要扩展,这也是“智慧中国”内化民生工程的数字档案库构建不到位的地方),同时运用个案研究、情景模拟等方法,大规模整理数字档案关于民生工程实施与推进的实证考察和分析,特别是数字档案库建构形式、实施路径、资源配置等,以充分掌握数字档案库对民生工程的影响力与制约力,“照片档案实现电子化管理,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传统照片档案利用过程中复制繁琐、检索查找不便、破损照片修复方法复杂等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为档案工作人员节省大量查阅时间,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另外,照片档案可以直接成像传输而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利用,能够充分实现档案资源共享,以适应大数据社会时期高效利用的要求”[5]。
三是构建档案信息对民生工程的网络结构及协同效应研究。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刻画民生工程的指标体系(档案库),构建民生工程变迁的指标体系模型;运用该模型,研究民生工程对社会竞争力提升、区域资源配置、区域发展动力及行为规约的影响,揭示民生工程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结构关系,专门构建相关的档案库,形成有据可查的格局。
四是完善数字档案储备对民生变迁影响的条件、路径、规制及风险反馈研究。数字档案库对民生工程的指标体系可视化的反馈;数字档案库对民生工程变迁的动态性、完备性研究;数字档案库对民生工程实施优劣的反馈研究;以档案库的形式储备相关信息,为其他民生工程的指标体系提供翔实素材。
五是力推“智慧中国”内化民生工程的数字档案库构建的具体对策研究。梳理出数字档案库满足民生工程的指标体系的建构条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提出数字档案库建构的模式、路径、规制和风险的控制措施及建议;提出解决数字档案库的政府行为;提出促进民生工程指标体系可视化模式的外部环境条件及改善措施等专门贮备于相关档案库,形成专人、专库、专业的档案库新模式。档案的作用是完全能够反馈关于民生工程变迁的可视化模式评价的,它可以判定民生工程是不是因“阳奉阴违”、“囚犯困境”和“集体行动逻辑”等模式存在隐喻性而难以界定,是不是因为它忽视了幸福感、满足感的规制作用,仅仅有一个数字化的福祉增进模式。
(一)“智慧中国”内化民生工程的数字档案库一旦构建,在宏观层面至少实现三点价值:⑴理论上认识到档案库是记载和衡量民生工程指标变迁的最起码工具;⑵根据档案库是否可以证明民生工程指标变迁的实施状况;⑶民生工程实施的案例较多,档案库信息存储与筛选分析成为民生工程指标变迁的资料源泉。
(二)“智慧中国”内化民生工程的数字档案库一旦构建,在微观层面至少实现两点价值。用档案库专门建构的办法记录民生工程指标变迁,让民生工程指标体系通过数字档案库建设,形成具有可视性的指标体系,进而探讨“智慧中国”下的民生工程改进、提升、突破的具体变迁,实现民生工程的可视化指标体系衡量模式:⑴最大可能地观测到民生工程在心的背景下可视化,为民生工程的指标体系(档案库)找到一个储存模板;⑵减少无数据支撑的评估风险,就要通过档案库建构、提供信息,这是最大优势;⑶根据已有成熟的《粤港澳知识产权资料库》指标记录体系,寻找相匹配的典型案例分析,能够最大限度地衡量民生工程的执行。
(三)“智慧中国”内化民生工程的数字档案库研究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创新。⑴关联档案库建构的专业性和独特性,要求针对民生工程的建设模式评价,建立专门的档案库,一定是具备资产专用性特征;⑵民生工程模式评价与档案库的结合,民生工程的指标体系(档案库)一直难以解决,其发展经验的成败信息反馈过程不合理也是原因之一;⑶智慧中国”内化民生工程的数字档案库需要专业化,民生工程的实施是个世界普遍性课题,所以需要专业性档案对其进行整理,针对性的解决发展难题的史料信息库,这也是本课题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