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静 吉玉鹏
(徐州工程学院艺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018)
民乐队的训练是中小学音乐课外的延伸和深化,是另一种以实践为主的活动课程,能够增强同学之间团队的合作意识,通过乐团排练和演出,对同学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审美情趣的引导和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中小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怎样提高排练的效率,成为管理老师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在大学期间长期参加民乐团的管理及演奏工作,有着丰富的排练经验,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引发很多设想,本文就中小学民乐队建立、组织与排练的主要困难做些调研,提出自己见解和好的对应之策。
首先根据中小学本身情况确定民乐队的规模一般以小型民乐队10多人(不超过30人)为标准,由弹拨组、弓弦组、管乐组、打击组四部分组成,并分为高、中、低三声部。
首先选拔些专业性较强、掌握一定技能技巧的学生,能够吃苦勤奋好学,为民乐团今后排练顺利进行奠定厚实基础。其次成员需要有专业的指导老师,才能更好的增长孩子们的专业技能、专业素养,提高对民乐的兴趣。民乐队有位专业性全面的总指挥尤为重要,能够带领学生领悟作品风格。
中小学生通过考核进入乐队,学生器乐的基础参差不齐,缺乏音乐术语的学习,表情记号的理解,指挥拍式不熟悉,需要长期磨合,为了快速进入高校排练,我们的排练课需要多元化的教与练结合,有趣的练习方式提高学生们的兴趣,改变练习方法。
由于学生在音乐上的认知不是十分准确,需要细致的指引,学校的理论知识课程就是最好的学习环境。
1.开展各种节奏型的练习,乐队训练音准、节奏精确是训练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排练开始的首要条件,需要学生听懂、掌握调琴的方法,在排练中保持节奏的准确性。老师把所有的节奏型汇总,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编排好,打印在一张纸上,分发到各位成员手中,进行强化练习,形式可以多样化,一周的时间让同学们熟悉掌握各种节奏型并且会唱,慢慢在排练中灵活掌握并运用,同时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2.表情、力度记号的学习,如强、弱、静、柔、顿需要准确地掌握,指挥老师在排练时,用学生能过听懂的语言,形象的把作品的内涵讲解给同学们听,用故事的方式讲讲作曲者,作者的生活背景,为什么会创作这首作品?他想表达怎样的情绪和思想?以及这些思想情绪的表达对应着作品中具体的哪些节奏和强弱?介绍作品风格,在乐队演奏中各个器乐所处位置和主次角色,音色处理,帮助同学清楚了解作品,为正式排练准备打到最佳状态。有了这些理论基础,同学们才能够以享受、创造音乐的状态投入排练。提高训练效率。
3.优秀音频的欣赏,把多媒体引入教学现场,在教师讲述的基础上,在排练过程中,尤其是作品已经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可以让同学们欣赏优秀的乐团演出视频,分析声部间的配合和处理。引导学生在演奏中有整体与局部的感觉。对乐曲的审美,演奏的要求有着更高的要求。对乐队排练的成果走向精品化。
中小学生年龄较小,不适合给他们用很专业的术语教学,一学生听不懂,二也觉得比较枯燥,我们在进行节奏训练的时候,可以找生活中语言来引导,用简而易懂的方法将音乐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音乐知识,节奏具有形象性,生动性,让学生容易记忆和理解,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比如说,生活中的“自行车”“小花猫”等等用来进行“三连音”的练习,又如“中国队”“加油”生活中语言的节奏正好符合前八后十六、八平节奏,用生活中符合音乐节奏的元素来教学生们学习,让学习生动化,简单化,效率会提高很多。
民乐队在选曲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技术程度,排练的曲目选择从简入深,简单容易的优先考虑,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再进行难度深化调整,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作品,例如流行歌曲、民间歌谣《茉莉花》《喜洋洋》《杨柳青》《花好月圆》家喻户晓的歌谣,学生容易对作品进行理解,产生共鸣,选取学生喜爱的曲目进行合奏排练,在选择曲目的方向上,注重传统性与时代性,传统性的乐曲就是经典的曲目,如《茉莉花》《花好月圆》《喜洋洋》《小河淌水》,激发学生对排练的兴趣,传承中国传统音乐,同时选择一些具有时代性的,学生喜欢唱的作品,激励学生的共鸣。
总之,在民乐排练中,运用多样化的训练方式,理论教学与排练融合运用,练习时可以分声部进行,选出一名声部长,有平时的分声部练习,与在老师指导性的整体合排有机结合,一定会取得高效的排练效率,另外,组织学生多参与学校组织的校内外表演,提高学生的表演经验与自信心,增强学生们的积极参与性和合作性,教与练、演的循环运行,能够迅速提高民乐队的效率。让学生能够高效率利用课余时间,取得好的排练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