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音乐在融合教育中的教学价值研究*

2019-12-16 02:09:22张鸿舜王金来吕伟
黄河之声 2019年1期
关键词:瑶族融合儿童

张鸿舜 王金来 吕伟

(韶关学院韶州师范分院,广东 韶关 512005)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音乐教育在儿童发展中所具备的重要价值日益凸显[1]。据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的观点,音乐教育能培育全面的人,在直觉、推理、想象以及表达和交流能力等个性培养领域有着特殊的作用;音乐是人类文化的浓缩,它为知识技能的学习增添了激情,缺乏音乐的教育是有缺陷的教育[2]。1999年美国教育组织提交给国会的“原则陈述”中提出:每一个孩子都应该自幼儿起接受系统的艺术教育(音乐、舞蹈、视觉艺术、戏剧)[3],强调从幼儿时期就开始接受音乐教育,是因为科学研究发现,越早开始音乐教育越有助于大脑发育以及相关各项技能的习得,部分能力发展迟缓的特殊儿童将因此而受益。上述研究表明,在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共同学习的融合课堂中,音乐教育不仅能促进普通儿童的身心成长,而且更有助于特殊儿童的全面发展;而在瑶族地区,利用孩子们自小就熟知的本土音乐资源开展音乐教育,更利于孩子们的学习与接受,也有助于瑶族民族文化的传承[4]。而这也正是笔者研究瑶族音乐在融合教育中的教学价值的初衷。

一、音乐教育在融合教育课堂教学的应用

融合教育亦称为“全纳教育”,它是以特殊的环境及教育方式来组织需求不一样的儿童的教学活动,让大多数特殊儿童进入普通班,并增进在普通班学习的一种教育方式。从过去的隔离逐渐转向融合,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融合教育的发展——从隔离到融合

自古以来,残疾儿童是人类群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但人们早期对他们基本上是采取“遗弃”、“歧视”的态度,这一时期也就没有特殊教育的存在,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态度才逐渐转向“救济”、“教育”[5],而进入教育阶段,又经历了隔离与融合的发展。当前,融合教育是主流观点认可的特殊教育的发展方向,是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有机地融合在同一教育体系内的教育形式。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特殊儿童的教育权利是在特殊学校或特殊班级(设置在普通学校内)得以实现的,即所谓的隔离状态下的特殊教育。上个世纪中期,自北欧国家最早提出特殊教育“正常化”思潮,即特殊儿童应该在接近正常社会的环境中接受教育以更好地适应将来的成人生活模式,欧美发达国家迅速作出响应,“回归主流”运动、“一体化”运动等蕴含融合教育思想的特殊教育行动得以推广,从而使特殊教育置于整个教育系统内,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上世纪90年代中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萨拉曼卡宣言》,“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这一概念才正式地、广泛地被认可。这样,欧美发达国家率先实施融合教育实现了特殊教育的转向,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因地制宜地以各自的方式开展融合教育实践,例如颇有中国特色的融合教育形式——“随班就读”政策——就是教育部于1994年颁布的《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提出并推广。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基本原则是:“不论包括残疾儿童和普通儿童在内的全体儿童中的个体存在何种程度的差异,应竭尽可能让他们在一起共同学习。任何教育机构应了解并尽可能地满足不同需求的孩子,并通过恰当的课程、教学方式、可利用的资源以及社会的支持,来适应儿童不尽相同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进程,人人都尽可能地享受高水准的教育”。

(二)音乐教育的价值体现——“莫扎特效应”

“莫扎特效应”是指音乐作为一种刺激,对大脑机能及其发展的积极影响(也有学者否认效应之说,认为莫扎特的音乐旋律流畅、能极大地引发人们的欢乐体验而令复杂问题的解决更为容易)。须注意,“莫扎特效应”里的莫扎特是泛指的音乐,这些音乐大多与莫扎特的音乐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曲式结构。另外,还有具体的研究结果表明,音乐教育能够提高儿童的空间推理能力,并能加强数学、棋艺、科学和工程学所需要的大脑功能。这些影响的差异直接体现在人脑皮质的差异,更进一步的追踪研究表明,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开始学习乐器的时间而不是学习时间的长度。学习乐器的时间越早,幼儿大脑皮质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6]。

从上述研究来看,音乐教育在儿童的认知发展、大脑发育等方面均有促进作用,这对特殊儿童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因为,特殊儿童的发展比较迟缓、能力发展水平较低,而音乐是儿童非常喜爱并乐于接受的活动之一,同时,摆脱了语言束缚的音乐教育尤其是早期音乐教育更容易令儿童收获愉悦、增进同伴交往活动水平,有助于改善特殊儿童的不利处境。因此,在融合教育课堂教学中,音乐教育是促进包括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在内的全体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非常重要的教育手段。

当然,影响学前及小学阶段的融合教育质量的因素复杂多样,但也存在着内在一致性,即高质量的融合教育均包含以下四个方面:1、物理环境;2、社会环境;3、课程与教学;4、支持系统[7]。可见,我们教师能够在课程与教学方面有所作为,通过各种课程改革,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尽可能给予孩子们最佳的发展环境,而音乐教育手段的广泛运用、乡土音乐资源的利用可以有效改善课程与教学效果,进而提升融合教育质量。

二、乳源瑶族传统音乐资源的分析

乳源瑶族自治县地处广东北部,主要以过山瑶为主,被誉为“世界过山瑶之乡”。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乳源瑶族同胞过着食尽一山徙一山的迁徙生活,在南岭地区崇山峻岭中,在与恶劣的自然条件抗争中,生活并不富足的瑶族同胞依然保持着热情好客、豪迈豁达的山民风格,能歌善舞的他们创造并留下了丰富的瑶族音乐资源,成为缺乏文字的他们传承本族文化的重要途径。这些艺术瑰宝也成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的教学资源,从形式上来分类,这些资源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歌曲类:流传至今的瑶族歌曲数量庞大,歌者唱歌时自由而随意,内容则包括以歌声传递信息的“信歌”、男女青年互诉衷肠的“情歌”、辛苦劳作时消困解乏所唱的“生产歌”等等,可见,瑶族同胞不愧为能歌善唱的民族[8]。

2、乐器类:瑶族同胞最常用的乐器主要有长鼓、铜鼓、贺筒、瓦鼓、黄泥鼓、稻管、唢呐等。

3、舞蹈类:大长鼓舞、中长鼓舞、小长鼓舞、师公舞、陶鼓舞、铜鼓舞等舞蹈,而且常与鼓、歌融为一体。

4、民俗类:经学者们考察,常见的瑶族民俗节日主要有盘王节、耍歌堂、祭龙、度戒等仪式,这些常见而被儿童所熟知的节日民俗也可以成为很好的教学资源。

与学校音乐教育资源相比,瑶族音乐舞蹈资源运用于融合教育课堂教学更有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融合课堂上儿童的能力各有不同,而孩子们自小就浸润在过山瑶歌声中长大,本族音乐的高熟知度会令音乐教学难度大大减轻;二是流传下来的瑶族歌曲均是琅琅上口、易学易唱的优美歌曲;三是社会支持资源非常丰富,学校可以非常便利地邀请到众多瑶族音乐文化传承人来开展具备专业水准的音乐教学活动。正基于此,笔者认为瑶族音乐舞蹈资源在融合课堂上的应用前景广阔,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认真地开展挖掘与研究工作。

三、乳源瑶族传统音乐资源在融合教育中的教学价值分析

笔者从教20余年来主要承担学前教育专业、主要面向小学和初中的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工作,教过的学生中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回到乳源瑶族自治县基础教育系统工作,这为笔者的研究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在他们这些一线教师的帮助下,通过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学实践与探索,笔者认为,瑶族音乐舞蹈在融合教育中的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文化传承价值与族性认同价值

瑶族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因此本族的历史就全靠口传心授的方式完成代际传递。能歌善唱的瑶族人民将本族历史典故改编成民歌,形成了叙述历史的瑶歌,更方便传诵,诵唱历史诗般的瑶歌也强化了瑶族认同感,例如《盘王歌》叙述的就是瑶族祖先的事迹。因此,选择历史叙事型的瑶族民歌开展音乐教学活动就同时兼具文化传承与强化族性认同的价值。

(二)促进认知发展的价值

研究表明,音乐艺术活动的开展有助于认知能力的发展,前面我们提及的“莫扎特效应”就是体现之一。不仅音乐教育活动促进认知发展,瑶族歌曲内容本身也有相当部分与认知能力有关联,也能更好地促进孩子们的学习。瑶族民歌有一大类是童谣,其中部分就包含了数学知识,例如歌曲《乘法口诀歌》,孩子们在习唱时,不仅可以得到优美而愉悦的感受,同时也可以促进数学乘法的学习。

(三)增进自我效能价值

提升自我效能可以增强学习的自信,可以在知识、技能的习得方面表现更为出色。而自我效能的提升可以通过各类学习包括音乐技能的习得来达成,例如音乐教育活动中可以选择传统的、简单易学的瑶族器乐如稻管、长鼓来开展音乐教学,而这些孩子们从小就常常接触到的熟悉的乐器,可以让孩子们更快地上手学会,当他们能够熟练地操作这些民族器乐发出优美的乐音时就会充满成就感,这样就有效地提升自我效能感。而舞蹈方面,则可以选用适合幼儿表演的“羊角长鼓舞”等舞蹈来开展教学活动,同样也能增进自我效能。

(四)促进社会性发展的价值

瑶族音乐舞蹈资源中,不少歌曲舞蹈内容是涉及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例如,强调社会文明礼仪的“礼节歌”就是将人们应当遵守谨记于心的中华传统礼仪编成歌曲加以传唱,在传唱中潜移默化中渗透了道德教育以及社会规则教育。而在舞蹈中也有相当部分素材同样强调规则意识的培养,例如《排竹舞》,其节奏为:X X|XXX|X XXX|X XX|

在《排竹舞》中,跳者与舞排竹者均须按照乐曲的节奏来行动,除了协调能力的锻炼外,更为重要的是大家依照约定的节奏进行,无形之中孩子们养成了恪守规则的良好意识。另外,跳者与舞排竹者的角色转换也有益于培养儿童的换位思考的习惯,间接促进了社会性发展。

(五)促进审美能力发展的价值

柔和而优美的曲调是瑶族民歌的特征之一,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美育:审美与美的创造。而审美能力的发展是音乐教育活动的重要目标,而审美能力提升仅靠理论认知是不够的,更需要通过对优美的瑶歌体认而获得,套用王阳明先生所言,得“事上磨”,需要在实践中反复体验,最终方可得出真知。通俗地说,这样的认知是深入骨髓的,而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即反复实践活动中不断强化相应的神经回路,参与的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因反复强化而建立了牢固的链接,这样固定的联接不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而产生其他反应,牢固的最高境界是神经回路中的神经元近乎本能反应,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常识,常识意味着在任何情境下对相同事物的反应如本能一样是相当一致的。而通过对歌曲《六月六》这种类型的优美的瑶歌欣赏与传唱,逐渐体会并建构瑶歌优美原型,儿童的审美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与学校音乐教育资源相比,瑶族音乐舞蹈资源运用于融合教育课堂教学更有优势,而在实践中发现瑶族音乐舞蹈在融合教育中的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增进文化传承与族性认同、促进认知发展、促进自我效能、促进社会性发展、促进审美能力发展。如果我们能更进一步挖掘瑶族音乐舞蹈资源,相信可以在幼儿园及小学教学中的应用中更好地提高融合教育质量。

猜你喜欢
瑶族融合儿童
瑶族织锦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6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河北画报(2020年8期)2020-10-27 02:54:52
瑶族舞曲
《融合》
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留守儿童
杂文选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六一儿童
读瑶族经典 为盘护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