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若思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唐山 063299)
高职院校中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学生个性的塑造、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学生智力的发展三个方面,而基于其重要作用,高职院校中音乐教学方法也需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为核心目标,逐渐完善教育教学过程。本文拟按照上述思路进行分析。
1.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对高职学生来说,活泼开朗的性格对其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以旋律激昂的音乐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笔者认为是很有必要的。
2.培养学生独特的审美个性。学生在思想水平、生活阅历、人生经验等方面均有所不同,所以其审美情趣也各不相同,在高职院校中进行音乐教育,其根本目的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专业的音乐人才,也不是拥有相同审美情趣的同一类人,而是尊重学生的成长个性,培养其独特的审美个性。
1.理性思考与感性认识的同步发展。音乐教育兼具艺术学和教育学的双重教育效果,艺术学偏重感性教育,而教育学偏重理性教育,所以在高职院校中进行音乐教育,即同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只有在理性思考中加入感性认识,才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关键,而音乐教育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急需的教育内容。
2.构建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对高职学生来说,其审美心理结构并不完善,直白来说,就是对是非好坏、善恶美丑的区分界限不明确,而在高职院校中进行音乐教育,教师就能通过音乐中隐含的情感、精神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使其具备正确的艺术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完善其审美心理结构。
1.德育方面。音乐作为一种具有主观表现力的创作形式,能够表达作者充沛的思想情感,引起收听者的共鸣,进而起到涤荡心灵的作用。爱国歌曲的传扬,能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通过音乐使学生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影响。
2.音乐作为感性教育,受右脑控制,适宜充分发挥想象力的事物。左脑则擅长进行数学。语言能抽象思维的思考。通过音乐教育能有效激发学生大脑的活力,充分开发大脑的创造力,有利于学生智力水平的锻炼与提高。
3.音乐无国界,但能体现年代感,具有历史的传承。每首歌曲的创作,都包含着作者创作时代背景的特点,通过乐曲的娓娓道来,能感受到当时音乐的表达手法和时代因素,对于学生们了解特定时期的历史大有裨益。
1.改革教学理念,注重以人为本。新课改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化教育教学理念已成主流。鉴于音乐教育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学生作为培育核心,自然也应成为课堂教育的中心,所有高职院校教师都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点,通过改革教学理念打造以人为本的音乐课堂教学环境。
2.纠正错误观念,重视音乐教学。高职音乐虽然不是主科,但对提升学生的艺术品质和艺术涵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从目前来看,有很多教师不重视音乐课程,甚至任由学生将其当作“自习课”和“活动课”,这种观念是十分错误的,基于音乐教育的重要性,高职院校教师应当适当提升其教学地位。
1.通过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贝多芬作为“失聪”的乐圣,其创作的《命运交响曲》中的每一个音符都隐含着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感人故事。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对贝多芬的人物经历加以介绍,并讲述贝多芬创作该作品时的年龄、经历,结合当时所处的环境,创造性的采取带入的方式思考贝多芬当时的创作心态,利用这些故事展开联想,为学生构建教学情境,并以问题“贝多芬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为何还能创作音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展开思考。
2.聆听音乐,感受音乐情感。带着问题,教师为学生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学生在感受音乐中时而平稳时而激昂的旋律,感受谱曲中的跌宕起伏,在激烈的旋律碰撞中思考一名失聪乐圣如何与命运进行抗争,其心中对音乐世界的无限热爱、向往之情,以及失聪后的怅惋、不屈、直到与不公命运的抗争表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有选择性的重复播放部分音乐片段,将平稳的旋律与激昂的选段加以对比式的展示,用以体现贝多芬与命运抗争时的顽强不屈,继而激发学生们培养坚韧不屈,百折不挠的人生韧性,起到进行思想教育的作用。
3.分组讨论《命运交响曲》的艺术文化价值。教师通过分组教学法,以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命运交响曲》的艺术文化价值:第一,贝多芬创作《命运交响曲》的初衷是什么?第二,为何说《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留给世界的音乐奇迹?第三,《命运交响曲》之所以能够享誉世界并且经久不衰的原因?从艺术价值探究角度考虑,三个问题具有明显的递进关系,体现了音乐鉴赏、了解历史,德育、智育等多方面的音乐教育要求,有利于学生能在真正投入音乐鉴赏的基础上,逐层深入分析《命运交响曲》的艺术价值,从而提升其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行。
在新教育时代下,音乐教育综合艺术学和教育学的双重教育特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为学生搭建了提升艺术品质和艺术涵养的优质平台,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积极引导学生提升审美能力,从而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