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晶晶
(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1)
在19世纪最后的30年里意大利出现了竞争最为激烈的三大歌剧发行商,为了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三者之间不惜重金去吸引新的歌剧。1888年由于卢卡公司的掌门人卢卡的去世使原来三足鼎立的局面被打破。再者由于松佐尼奥征集独幕歌剧《乡村骑士》获胜,使原本打着法国旗号的这一组织开始征收意大利歌剧,里科尔迪为了与松佐尼奥形成竞争和对立,就开始与普契尼这位作曲家合作,虽然普契尼以《群妖围舞》参加了这次独幕歌剧的征集但是以失败告终,在这部歌剧中普契尼的这部歌剧的序曲用了瓦格纳《帕西法尔》中的序曲。普契尼1889年在米兰首演自己的第二部歌剧《埃德加》同样也是惨遭失败在经历了两次的失败后普契尼开始总结自己失败。的原因,在这部歌剧中普契尼想要走一条综合德国“交响”和法国“抒情风格”相综合的创作道路。于是就产生了《曼侬·莱斯科》这部歌剧。
普契尼的第三部歌剧《曼侬·莱斯科》于1893年完成创作且首演于都灵皇家歌剧院,修订版于第二年在那不勒斯上演。这部歌剧改编自纪尧姆•普雷沃(1697—1763)七卷本小说《一个贵族的回忆和奇遇》,其中最后一卷是《德·格里厄骑士和曼侬•列斯科的故事》,简称《曼侬·莱斯科》。这部歌剧在上演之后引起了不少的争论,其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英的俊格里厄骑士偶然邂逅“妩媚动人”的曼侬·莱斯科,“两人一见钟情。曼侬贪图享乐,格里厄为了她,甘愿放弃自己似锦的前程、甚至想去杀人放火,并两次入狱。格里厄的父亲设法使曼侬流放美洲,儿子却追随前往,最后曼侬在美洲死去的悲剧爱情故事。小说版本与歌剧所不同的是普契尼在歌剧中主要突出了曼侬的音乐形象并且普契尼是为了弱化曼侬·莱斯科女主角风流、贪婪、的形象,极力把曼侬推向具有“悲情”“让人怜悯”“爱情”标签的柔弱女子形象。从这部歌剧开始普契尼开始以一种综合性的风格来进行创作,特别是德国的交响戏剧风格和法国德彪西的抒情风格创作的中期的“浪漫三部曲”,在创作这三部浪漫曲之后普契尼由于和妻子之间的感情危机出现矛盾,所以在这一时期普契尼的创作进入的低谷期。在观看了其《西部女郎》之后又重新开始创作。之后创作了三部联剧,最后以《图兰朵》创作为结束。这就是普契尼歌剧创作的一生。
在很多歌剧的评论中我们会看到关于很多普契尼消极的评论,甚至有的评价为“煽情做作、重复、情感夸张。为什么会有这样如此的评价,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在19世纪30年代左右,以德国为主要哲思性、反映一定人生意义的音乐代替了意大利以感官为享受的审美趣味,在1832年柏辽兹对参观米兰歌剧院的印象可以明显的看出人们的审美观念的变化。在这一时期正好“新德意志”乐派的兴起,过去那种仅仅供人们听觉享受的那种音乐已经被“新德意志”那种具有哲思性的、充满人生观的那种音乐诉求所取代。以意大利为中心的地带被德奥的中心论所代替。对于欧洲大分的知识分子而言,音乐作品的优秀与否已不再以普罗大众的审美趣味为准则,新的准则强调作品是否表现了高层次的人文精神、是否表现一定的哲理性和人生观。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所以普契尼的歌剧遭到了一定的质疑。
在博洛尼亚乐派以及普契尼那里他们所受的音乐训练主要是为高产的歌剧创作而设定的,在这里我们可以以partimento这类音乐课程为例子,这门课程是意大利作曲家们所必须接受的一种课程,在这里仅仅提供一个低音模型进行创作,作曲家们可以在其上进行随意的对上声部进行填充,可以通过对位、模仿等多种多样的复调形式,在这样一种训练下会形成一定的范式。这种范式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歌剧的多产化来迎合演出的境况。所以其性质具有一定的商业性和盈利性。普契尼同样也是接受这样的音乐训练,基于这种状况所以普契尼的歌剧会遭到一定的质疑,缺乏一定的新颖性和创造性。
在普契尼创造的12部歌剧中我们都知道有其中的7部作品都是在描写女性的人物形象,普契尼音乐的女性化特征让他成为托列弗兰卡最好的抨击对象,特别是具有怜悯、柔弱的女子是普契尼描绘最多的角色,虽然普契尼的音乐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国际性,融合了法国的抒情风格,同时也融入了德国戏剧性的交响风格,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普契尼歌剧具有的这种局限性和狭隘性是普契尼风格的一个自我限制,所以现在我们多以“重复”二字来描绘普契尼的风格特点。卡尔纳在1980版《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中对普契尼与其“局限”的关系有一段精妙的评价。
普契尼无疑是继威尔第之后最优秀的作曲家之一,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普契尼无疑是一位巨人,在他的歌剧中他广泛吸收了世界的国际风格,除了上述所说的法国的抒情风格和德国的戏剧风格,同时在部分歌剧中还有日本和东方的风格特点。在这里就引发了笔者一个深深的思考,对于一部好的歌剧作品其评价好坏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是剧作脚本、戏剧冲突还是人物性格?对于这样一个话题有待进一步去讨论研究。但是普契尼对于意大利歌剧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客观去评价一部作品的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