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湘雪
(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一杯美酒》的作词者是艾克拜尔·吾拉木,他于1969年赴新疆哈密市插队务农,后历任新疆雅满苏铁矿工人,新疆日报社编辑、记者,《民族文学》第三编辑、副主任,北京市西城区第十一届人大代表。作曲者周湘林,现担任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作曲教研室考研组长。《一杯美酒》是有着歌舞之都美誉的新疆维吾尔族民歌,传统的维吾尔族民歌可以分为爱情歌,劳动歌,历史歌,生活习俗歌等。
这首歌曲的节奏律动主要通过切分音体现歌曲的开始,用一个弱起的切分节奏型将人的思绪引入到一段维吾尔族风情舞曲中。为了使这种舞蹈律动更强,在钢琴伴奏中加入了大跳和连线,模仿了手鼓,放大了节奏律动,使整首歌曲的气氛更加欢快。伴奏中的柱状和弦,展现了清晰明亮的特点。从第18到第19小节的“接”字后面拖长一拍半的装饰过度到了“受”字,用附点音符完成了旋律与伴奏的和声进行,使歌曲饱含着醉酒后飘忽的情绪。相似的音型也出现在了第28到第29节。在A'与尾声的连接处出现了短琵音伴奏,音乐的速度渐慢与活泼的情绪形成对比,引人无限遐想。然后用一个弱的跳音收尾,与整首歌曲的风格对应。这首作品通过欢快的舞蹈节奏表现了维吾尔族民族音乐的鲜明特点。
这首歌曲是维吾尔族歌曲改编成的汉语歌,歌曲是由词和曲构成的一个整体,其中文学部分也就是歌词是歌曲的前提,所以在唱歌之前,对于作品的体裁和题材的了解很重要。歌词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是作者千言万语汇集于那些句子里的真情流露。在我的理解里《一杯美酒》的歌词是出自一个酒后微醺的人之口,虽然它不具备很强的逻辑性,并且充满个人情绪,可以算得上是“酒后吐真言”,一对恋人可能面临分别,对饮送别。主人公充满依依不舍,倾诉着复杂的情绪,用雄鹰和山的不离不弃来比喻他内心的渴望与心上人之间的关系,接下来情人眼里出西施,他开始赞美心上人抒发依依不舍之情,他对着酒杯眼含泪水,诉述衷肠,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大概也就如此,一个美好的青春遇上另一个美好的青春,在这样的属于他们自己的黄金时代里,尽情的表达自己的爱,这样的酒后真情流露让人感动。
这首歌曲借物喻人,把美酒比喻成心上人,让他沉醉。爱就是把最好的一切给予对方,包括尊严。多少浅浅淡淡的转身,是旁人看不懂的深情。通过结尾处延长渐慢的“啊”将所有的情绪推向高潮,酣畅淋漓。
这首歌曲的情感基调欢乐明快,但却隐隐含着细若游丝的悲伤。这首爱情歌曲,延续了传统的维吾尔族音乐“苦中作乐”的传统。节奏明快,旋律欢乐,以维吾尔族舞曲节奏为核心,以美酒的意象起兴,引出一位爱到深处,热烈向对方倾诉哀肠的恋人形象,又通过生动的比喻来形容对恋人的依依不舍,最后以美酒作为呼应寄托情感,所以演唱时需要将情感处理的很细腻,增加歌曲的表现力,达到能感染观众的效果。首先要有一种角色代入感想象自己就是正在与爱人相处的主人公,眼神坚定而深情,饱含对爱情的向往,所以在情绪里,要用期盼和激动。歌曲由弱开始,像诉说着自己内心最渴望的故事般娓娓道来。A’部分在演唱时要注意声音的强弱对比,用声音的强弱对比来烘托情绪的递进。B部分是歌曲的最高点,需要更积极的状态更饱满的热情。在“啊~情人呐”这一句将声音拉长,以一个渐慢渐强方式使情绪更加激昂来表现浓浓的爱意,“一杯美酒,一杯甜酒,一杯香酒”这三句以层层递进的方式表达了主人公渴望爱人接受他像美酒一样爱情,最后的“啊”八度音情绪兴奋,突出,拉长,充分表达那种不舍的情绪,让音乐结束在意犹未尽的思念里。
演唱歌曲不但需要好的嗓音基础,更需要后天的刻苦努力,同时还需要多种技能和知识的全面发展。
歌唱中的表演动作对唱歌起着一定的辅助作用,恰当的动作可以加强演唱者在歌唱中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从而传达内心情感。唱好这首作品,首先要注意眼神,眼神要坚定,去想象与爱人依依惜别的场景,这时候看到的是那个人即将离开的不舍,体态动作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演唱过程中不应该一动不动呆板的去唱,我认为如同木偶一般的演唱是失败的,应该适当的调节身体平衡,增强形体美感,其实这些也是基于演唱者对作品的理解,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不仅仅需要歌喉去抒发情感,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体现着作品的内涵。所以可以提前做一做维吾尔族舞蹈的功课,通过掌握基本的舞蹈动作来深入了解维吾尔族音乐的节奏,眼神饱含深情,铿锵有力。肢体随着音乐节拍律动,将维吾尔族音乐的节奏律动融入到声乐的表演中,在旋律中尽情释放。最后,一个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是演出成功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