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当年下乡吃“派饭”

2019-12-15 23:42:02王建成
红土地 2019年1期
关键词:腊肉农家老区

◎王建成

改革开放已40年,期间发生了很多事情,有的可以轻易忘掉,有的却让人记忆犹新,一辈子牢记。当年在老区农民家吃“派饭”便是如此。

光泽县是革命老区。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县直机关工作,那时常有下乡下村搞工作队的任务。改革开放初期,老区农村落后,农民的生活还很贫困,只是刚刚解决了温饱。乡村交通差,通讯差,下村基本都是驻村,时间长短不定。村里没有饭店,我们都是吃“派饭”,就是由村里安排派到农民家中吃饭,吃完交上定量粮票和菜金,剩下的由村里给农家一点补贴。

1984年3月,我们下到一个叫百岭的小山村,宣传党的农业农村政策。这个村当时是个有名的贫困村,村民只在温饱线上。我们住在村小学,吃在旁边一户农家,家里是老俩口,每次桌上都有白米饭和新鲜蔬菜,菜是自己菜园里种的,煮得也不错,咸辣可口。老俩口吃饭从不上桌,叫他们一起吃,他们都说等会儿,还不饿。开始我们也没太在意,有一次,我吃完饭离开后发现忘了拿包,返回去时发现老俩口正在吃饭,吃的是地瓜藤地瓜稀饭。我愣愣地站在那里,他们也不好意思地说:“我们就喜欢吃地瓜……”后来,我了解到他们家里粮食不够吃,尽量让我们吃干饭,吃饱吃好,而自己却吃稀饭。乡村人淳厚,对来客热情,宁可自己不吃,也不让客人吃得差。此后我“于心不忍”,吃不下去,让村干部把我们安排到远处一家稍富裕的人家。

还有一户农家也让我印象很深。那是1985年四五月份,我们下到一个叫邓家边的村子,“派饭”在一户大家庭中。那家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有10多人。第一天吃饭时,主人客气,炒了一碗腊肉招待我们。可是我们刚拿起筷子,就看到几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孩子,正端着饭碗倚着门框,目不转睛地盯着桌上那碗腊肉,垂涎三尺。大人当面瞪眼示意,从背后扯着衣服要他们离开,他们都不肯走。我看了笑了笑,把肉碗端过去,孩子们接过,你一筷我一筷地扒在自己碗里,狼吞虎咽地吃下肚去。主人摇头歉疚地说:“真对不起,孩子们不懂事!”可我知道,当时乡村的孩子平日里是很难吃到肉的,只有过节才沾一点肉味,饭桌上的一碗肉对他们有着多么大的诱惑啊!

还有一件事,这么多年来我一直难忘。1987年的一天中午,我在园岱村一户农家吃“派饭”,看到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坐在灶台旁哭泣。父亲在呵斥,母亲在劝说。女孩哭声越来越大。我过去一问,原来是老师通知下午交学杂费10元,家里没钱,所以她难过地哭了。当时的10元钱对一户农家来说不是一个小数字,这个村一个劳力每天的工分也只有五六角钱,家里连买盐的钱都是靠卖鸡蛋攒的。我听了很难过,饭也吃不下。把身上的10元钱掏出来说:“这是我几天的饭钱,你们先拿着!”男女主人都连声推辞说:“这哪行,这哪行……”那女孩接过钱才止住了哭泣,破涕为笑。

那个年代的这些事情,让在城里生活还很年轻的我体会到乡间农家的艰辛,体会到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以致于每次下乡吃“派饭”都有一种心理负担,我不愿去农家吃“派饭”,可是不去,就没有地方吃饭,让人无可奈何。

时光一晃就40年,今天的很多年轻人也许不懂吃“派饭”是什么意思,吃“派饭”已成那个年代的专有名词。我也早已离开县直机关,人生走到了老年。回忆过往的岁月,特别是吃“派饭”的日子,再看这些年农村改革开放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心中满是感慨。老年的我喜欢怀旧,常到当年工作过的山村和吃过“派饭”的农家走走,忆苦思甜。

在邓家边村,我见到当年要肉吃的那个孩子,现在已40多岁,家有一幢三层小楼,两个孩子在外面工作。他当上了村干部,靠种地和毛竹,一年收入也不少。在百岭村,我见到了那老俩口的孙子,成了一个企业家,企业做得很大,还不忘家乡人,周边几个村的很多乡亲都在他的企业里做事。当年在老区村艰苦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美好幸福生活,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苦日子已一去不复返,这让我感到无限欣慰。

猜你喜欢
腊肉农家老区
腊肉飘香
幼儿100(2023年43期)2023-11-21 09:35:42
闲话“腊肉”
华人时刊(2022年3期)2022-04-26 14:29:18
农家笑
看咱农家这丰收节
心声歌刊(2021年6期)2021-02-16 01:12:36
农家笑
心声歌刊(2020年5期)2020-11-27 01:56:06
春回农家
老区在努力奔跑
红土地(2019年10期)2019-10-30 03:35:10
吹了七天七夜的腊肉
坚决打赢打好老区脱贫攻坚战
红土地(2018年9期)2018-02-16 07:37:56
老区也需要一个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