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与闽赣省的建立

2019-12-15 23:42:02黄文富
红土地 2019年1期
关键词:围剿黎川红七军

◎黄文富

1933年春,国民党反动派精心策划的第四次“围剿”,被英勇的中央苏区军民彻底粉碎。捷报传来,胜利的喜讯,伴随和煦的春风,传遍了中央苏区内赣水闽山大地,军民无不兴高采烈,欢欣鼓舞。

4月26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委员会举行第四十次常务会,讨论建立闽赣省有关事项,决定将建(宁)黎(川)泰(宁)根据地、金(溪)资(溪)光(泽)邵(武)根据地、闽北根据地、以至信(江)抚(河)两河之间地域划归闽赣省,成立闽赣省革命委员会,以邵式平、顾作霖、万永斌、钟世斌、毛泽民等9人为主席团,邵式平为主席。

闽赣省区域面积二万平方公里左右,人口100余万,地域管辖的范围,有现今福建、江西两省五地市(三明、南平、抚州、上饶、鹰潭),二十一县(建宁、黎川、泰宁、资溪、宁化、清流、明溪、崇安(今武夷山市)、光泽、邵武、建阳、浦城、南平(今延平区)、南城、金溪、广丰、上饶、铅山、贵溪、将乐、沙县等(全县或部份区域)。

闽赣省是中央苏区的东北门户,是连接赣东北苏区的纽带和通道。境内武夷山脉由北往南山峦叠嶂、连绵不断、物产丰富、地势险要。东进,可威胁福建南平、福州;西出可直逼江西抚州、南昌;南伸可支持赣南、闽西;北延可与赣东北相接,是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军事上、政治上、地理上都处重要地位。中央苏区中央局指示:“这个区域是中央苏区的战略锁匙,是永远不能放弃的。”

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以闽北、信(江)抚(河)、建(宁)黎(川)泰(宁)三块革命根据地为基础。第五次反“围剿”期间,福建的宁(化)清(流)归(化)(今明溪)革命根据地划归闽赣省,闽赣省先后由这四块革命根据地组成。

闽北根据地。闽北根据地是闽赣边较早建立的一块革命根据地。1926年7月,闽北第一个党支部在建瓯成立,随后闽北工农革命运动不断发展。1928年9月,闽北党组织领导的崇浦边等地农民举行暴动。1929年正式建立闽北工农红军。1930年5月,崇安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开始形成以崇安为中心的闽北苏区。1931年1月,中共闽北分区委、闽北分区苏维埃政府、闽北军分区先后成立。此后,闽北苏区军民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政权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使苏区不断巩固、发展。至1932年冬,闽北苏区已进入鼎盛时期。闽北分区建立后隶属赣东北省(后即闽浙赣省)。1933年春,中央红军进入闽北后,打通了闽北苏区与中央苏区的联系,使闽北苏区的革命形势得以进一步的发展。

信(江)抚(河)根据地及游击区。信(江)抚(河)根据地及游击区包括信江以南,抚河以东一带区域,是在赣东北党组织领导下逐步形成的。1928年冬,赣东北党组织派吴先民等到资溪等地开展工作。1930年冬,赣东北省委决定成立中共信南分区委,在信抚地区发展党的组织,建立地方武装,开展武装游击斗争。1933年春,中央红军与闽浙赣红军在信南地区会师后,建立了信(江)抚(河)分区,形成了信(江)抚(河)根据地及游击区。

建(宁)黎(川)泰(宁)根据地。建(宁)黎(川)泰(宁)根据地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等指挥中央红军取得第二、第四次反“围剿”战争胜利后创建发展起来的。

1931年2月,红三军团指派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等人化装进入黎川进行秘密活动,了解当地政治,经济及敌军部署情况,绘制军事地图,在工农群众中宣传党和红军的主张,秘密发展党员,并在黎川建立中共九江铺支部,为红军进入黎川作组织准备。与此同时,红四军一部进入建宁的西南部,建立起10多个红色政权及游击队,开辟了建(宁)广(昌)南(丰)边界的游击区域。

5月30日,中央红军在总政委毛泽东、总司令朱德指挥下攻克建宁城,国民党第56师(刘和鼎部),被打死打伤2000余人,被俘3000余人,缴获各类枪炮2000余件及其大量军用物资,取得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接着,红一方面军进入黎(川)泰(宁)等地,同时,中央红军总前委和总司令部进驻建宁城,毛泽东、朱德等直接领导了建(宁)黎(川)泰(宁)苏区的开辟工作。

6月底7月初,毛泽东在建宁写信给中共闽赣工委及红十二军、红三十五军指出:“闽赣边地区是个好区域,第一蒋系地盘无直接威胁两广之弊;第二地势偏僻,即不受威胁,若较之我们出南丰、宜黄者为小;第三有山地纵横,无河川阻隔,最适宜造成新的战场;第四有款可筹,一年以内不愁给养;第五群众很多,可以出兵扩大红军。因为这些条件,我们应该在这区域作长期工作计划。”

遵照毛泽东的指示,中央红军在闽赣边界发动群众,开展建立地方党组织、地方政权、地方武装和分配土地、筹集经费、扩大红军等工作,相继建立了建(宁)黎(川)泰(宁)县级革命委员会和基层红色政权,开辟了建(宁)黎(川)泰(宁)苏区,为此后发展闽赣苏区,建立闽赣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三次“围剿”,中央红军总前委制定了“千里回师”决策。7月12日中央红军主力部队从建(宁)黎(川)泰(宁)等地回师赣南。(建(宁)黎(川)泰(宁)三个县一度沦陷)。

1932年10月,中央红军在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的指挥下,利用蒋介石集中兵力“围剿”鄂豫皖、湘鄂西苏区的时机,再次向闽赣边进军。同月12日,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在广昌召开军事会议,周恩来、朱德主持制定了《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战役计划》。(这时,毛泽东虽离开红军的领导岗位,但战役计划仍遵循毛泽东的战略思想制定)周恩来、朱德在这份战役计划上签署了:“中央政府,如有便请送给毛主席一阅”的意见。根据这个计划部署,中央红军于18、19日进军建(宁)黎(川)泰(宁)地区,两天连克建(宁)黎(川)泰(宁)三城。

中央红军收复建(宁)黎(川)泰(宁)后,中革军委、红军总司令部一度进驻建宁城(后移驻黎川县城篁竹街)。周恩来、朱德等在这里运筹帷幄,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地方武装,征集资财等工作,指挥红军粉碎了敌人的第四次“围剿”。

12月30日,为庆祝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在黎川县城,举行了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最大一次阅兵誓师大会,红一、三、五军团,闽赣边地方武装共7万多指战员及一万多工农群众接受了中革军委领导人的检阅。周恩来、朱德、王稼祥、刘伯承等在阅兵大会上讲了话,当晚,还举行了盛大的军民联欢晚会,闽赣边群众受到极大鼓舞,苏区青壮年纷纷争当红军,红军队伍得到猛烈的扩大。

1933年1月,随着建(宁)黎(川)泰(宁)苏区的恢复和发展,为加强党对苏区的领导,中央苏区中央局决定:成立中共建宁中心县委及建(宁)黎(川)泰(宁)军分区,隶属江西省委、江西省军区。不久,中央红军相继攻克闽赣边的资溪、金溪、光泽、邵武、将乐等县。同月25日,中央红军与赣东北红十军在江西贵溪上清宫会师。至此,建(宁)黎(川)泰(宁)苏区与信(江)抚(河)苏区,闽北苏区打通连成一片。

为巩固发展根据地,中央苏区中央局决定划建宁、黎川、泰宁、邵武(西南部)、光泽、南城、南丰、金溪、资溪、贵溪(南部)、抚州为闽赣边省,并成立省委。顾作霖为省委书记,黄道为宣传部长兼秘书长,刘炳龙为组织部长,肖劲光为省军区司令兼政委,同时,相继成立团省委、省总工会、省农会等组织。

2月5日,周恩来、朱德致电闽浙赣省委、省苏维埃和周建屏、肖劲光、邵式平等人,电告了中央苏区中央局的决定,并征询对建立闽赣省的意见,通知邵式平到中央局讨论工作,着手从中央局和闽浙赣省抽调得力干部组建闽赣省的领导班子。

4月22日,中央苏区中央局致电周恩来、朱德、王稼祥、博古、征询闽赣省委委员名单的意见。随即由顾作霖、邵式平负责闽赣省的筹建工作。此前,同月10日,周恩来致电中央苏区中央局和顾作霖、邵式平,建议闽赣省委驻地应设在黎川湖坊。

宁(化)清(流)归(化)根据地。早在1929年,红四军二次入闽创建闽西苏区时,就建立了宁(化)清(流)归(化)根据地,建立了地方党组织。第四次反“围剿”战争开始后,宁(化)清(流)归(化)地方武装紧密配合红军主力,歼灭了进犯黎川硝石的国民党军许克祥部一个团,缴获步枪300余支,俘敌400余名,在反“围剿”战争中,宁(化)清(流)归(化)根据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闽赣省的建立,巩固发展了中央苏区,扩大了中央苏区的范围,从成立闽赣省革命委员会到正式成立闽赣省苏维埃政府,仅半年多的时间,其管辖的地域,由原先的21个县,扩大为26个县。即:黎川、建宁、崇安、光泽、邵武、建阳、崇浦、广浦、广丰、上铅、上广、资溪、贵南、铅山、东方、建东、金南、黎南、宁化、清流、归化、彭湃(今福建建宁安远镇)、泉上、将乐、沙县等。

1933年5月上旬,闽赣省工农兵临时代表大会,在江西黎川湖坊召开,正式成立闽赣省革命委员会。同时,成立中共闽赣省委(由顾作霖任省委书记)。成立闽赣省军区(由肖劲光任司令员兼政委)。

此时,中央苏区中央局发出了“创造一百万铁的红军”的号召。6月7日,中革军委决定在闽赣省组建红一方面军红七军团,并将这一重要的任务交给闽赣省委。同日,闽赣省委负责人顾作霖、邵式平致电朱德、周恩来、项英及周建屏、肖劲光:根据总部电示,闽赣省委将抽调干部和基干部队,以期在8月底,完成创建红七军团的紧急任务。

15日,闽赣省委按照中央苏区中央局及中革军委的命令,作出创建红七军团的决议:“中央局在闽赣党的面前,提出创建红七军团的任务,省委认为中央局提出的这一任务是绝对正确和必要的。闽赣党必须把这一任务列为今后议事日程的第一项,以最坚决的工作和斗争,于最短期内完成这一任务。”

19日,闽赣省军区邵(武)光(泽)独立团,打响了攻克光泽县城的战斗,缴获步枪100多支,俘敌数十名,占领了光泽。

23日,闽赣省委在《关于目前的政治形势与建(宁)黎(川)泰(宁)党的任务》决议中指出:要努力扩大红军,为完成闽赣省创造红七军团的任务而斗争。

28日,闽赣省革命委员会发出创建红七军团的第7号训令,号召闽赣省人民踊跃加入到红七军团中去。肖劲光同志还亲自到黎川宏村区指导扩红工作,掀起了扩红热潮,在不到一个月内,宏村区有200多人加入红七军团。

7月5日,顾作霖、邵式平致电中革军委及项英、周恩来、朱德,报告了他们将地方武装编入红七军团的详细情况,接着在黎川县篁竹街李树坪召开红七军团成立大会,肖劲光被任命为红七军团军团长兼政委(首任),原闽赣省军区所辖的十九师、二十师、二十一师为红七军团的主力部队。红七军团的组建,为保卫中央苏区和进行反“围剿”战争,以及将来组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12月12日至15日,闽赣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建宁文庙召开,出席这次大会的有:中央政府代表、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各军团代表、闽浙赣、满洲、河南省代表、闽赣省委、省革命委员会、地方红军、以及闽赣省所辖地区各县的代表,共400余人。中央政府代表及周恩来、朱德作政治报告,闽赣省革命委员会主席邵式平作《目前形势与闽赣苏维埃任务》的报告,正式成立闽赣省苏维埃政府(隶属中央苏区),选举邵式平为主席。

闽赣省是在反“围剿”战争打得最频繁、最激烈的战火中诞生的,经历数次反“围剿”战争的洗礼,闽赣省军民在省委、省苏、省军区的领导下,参军参战,努力生产,踊跃支前,开展敌前敌后游击战争,以各种形式配合主力红军进行反“围剿”战争,据统计:闽赣省地方武装,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进行较大的战斗就有80多次,有力地打击了敌人,迟滞了敌人的“围剿”进程,保障了中央苏区的腹地,为中央红军战略大转移的准备和集结赢得了时间。

闽赣省的经历虽只有短暂两个春秋(1933年5月至1935年5月),但它的光辉历史痕迹,在闽赣边界两省人民心中,是难以磨灭的。追寻先辈的足迹,重温这段历史,是闽赣儿女乃至共产党人,传承光荣革命传统的涓涓源泉。

猜你喜欢
围剿黎川红七军
邓小平对红七军“小长征”历史的记述及其价值
广西地方志(2023年4期)2023-12-01 01:46:23
神秘洞穴 内藏红军遗迹
锦鲤若川
意林原创版(2017年6期)2017-07-12 09:22:24
锦鲤若川
国际舆论“围剿”勒庞
环球时报(2017-02-07)2017-02-07 06:38:17
“围剿”中的突围?
当代世界(2016年12期)2016-12-22 15:38:20
闽北红军参加组编红七军团
红土地(2016年7期)2016-02-27 15:05:58
“围剿”特斯拉
文化部出台对口黎川县文化建设工作方案
老区建设(2014年15期)2014-12-06 06:10:22
最高的慈善是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