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敏灵 林汉兴
“两不愁三保障”是民之所愿,脱贫致富奔小康是民之所盼。在脱贫攻坚的路上,福建漳浦县霞美镇用足用活产业扶贫资金,落实枇杷产业扶贫项目,开启了一条脱贫之路。
山上的花儿盛开,田野里小灯笼正黄,水面上碧波荡漾……
走进福建漳浦县霞美镇巷内老区村产业扶贫示范点,一颗颗黄色的“小灯笼”挂满枝头,闭上眼睛,你能闻到弥漫在空气里的清甜气息,不时遇上或挑或背着满筐枇杷赶路的果农,他们一个个脸上都写满了笑容。
“张大叔,今年枇杷开始收获了吧?价格怎么样?”
“小林,你又来下村看我们了,今年雨水足,枇杷又大又圆,还不会酸,收成还不错。·感谢政府给我送的一笔中央扶贫专项资金,让我扩大了枇杷地的规模。”
在巷内村的农田小路上,扶贫干部小林与贫困户张汉族亲切交谈着。
这一切,蕴含着霞美镇党委、政府打造枇杷产业扶贫项目的辛勤与坚守。
巷内村三面环山,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小村庄,离镇政府远,村组公路路况差,村民运送枇杷或靠肩挑背驮或靠破旧摩托车运载,去镇上卖一趟枇杷来回至少要花两小时,价格低廉不说,有时还无人问津。
44岁的贫困户张算仔说:“我们家有4口人,有个女儿还在读书,夫妻俩体弱多病,不能干重活,家庭生活比较困难,像我们靠山的小村庄,能种点农作物,赚点钱养活自己着实不容易。
通过对巷内村贫困户数日的走访,对于贫困户的诉求,小林一一记下。
“输血”只是救急,不是目的,实现自身“造血”功能才是关键。为什么过去巷内村的扶贫工作效益甚微呢?是因为方法不当。扶贫款发下去,解了一时燃眉之急,但一段时间后钱花光了,穷的局面仍然没有改变;如今扶贫的思路要调整到用产业去扶贫,贫困户所在的村有什么优势产业,我们就扶持什么,我们要给贫困户留下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产业银行”。
面对巷内村的贫困现状,霞美镇党委、政府认真分析了致贫原因:巷内村荒山多,适合发展种植产业。2018年年初,巷内村开始实施产业扶贫示范项目,一年的时间不仅让昔日荒山变美了,更可喜的是,增收无门的贫困村民在家门口也能种枇杷挣钱了。
通过实地调研、民意征求,霞美镇扶贫办探索了“农户土地入股+村集体资金入股+贫困户各自经营管理+政府全方位指导扶持”的枇杷产业经营模式。
以巷内村枇杷种植大户为主体,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充分发挥“传、帮、带”实效,把贫困户培养成为发展枇杷种植产业的技术能手。
为了打消贫困户产品销售的顾虑,巷内村委会牵头,以枇杷种植大户为市场主体,为参加枇杷种植产业精准扶贫的对象户,提供技术指导、生产代管、优质生产资料供应等服务。
在不到一公里的村公路上,村里种植大户设有多个临时收购点,贫困户的“小灯笼”也就不愁“婆家”了。
巷内村枇杷产业扶贫示范项目直接带动了巷内村13户48人贫困户发展,让每户贫困户年收入增收达上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