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松涛
山东加舜律师事务所,山东 青岛 266021
当前阶段内,我国建筑行业的整体利润水平相对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就更需要建筑单位加强对施工合同的管理,及时规避其中存在的法律风险,保证建筑施工得以正常的进行,进而为建筑单位谋得利润。
建筑单位在签订项目工程合同之前,应及时对合同中法律风险进行查找并分析,做到防患于未然。有关负责人和承包人在签订该合同前,仔细检查招标文件和相关资料,其中包括施工许可证等,在确保合同有效的基础上,查看对方是否具有良好的开工条件。同时,应准确调查合同双方对于施工工作的履行能力,保证其不影响项目施工合同的正常进行,有效的防范并规避建筑施工合同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其中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第一,在工程开始前,相关人员对承包方进行严格的资质调查,查看其是否具备基本能力;第二,承包方应谨慎处理挂靠问题,避免因此而造成行政处罚问题,或使得合同无法生效,进而承担较大的相应法律责任;第三,准确把握招标范围,保证施工工程处在合理的招标范围内;第四,按照合理的招标程序,积极展开招标,使其在合法招标的基础上保证合同有效。
有关单位在签订建筑工程合同时,必须仔细斟酌,谨慎审查。将全面性和具体性原则相结合,认真阅读相应合同,避免出现漏洞。同时,需格外注意合同的完整性,兼顾双方利益和应尽义务的前提下,严格遵循业务特性,努力制定合同有关文本。涉及合同内容条例时,注意使用明确的语言文字,避免文字空洞或造成歧义现象,从而保证项目合同内容清晰且具有条理性[1]。同时,应使用示范文本来进行合同签订工作,建筑单位并制定出专门专业的派生合同,内容必须包括物质采购等,将此措施工作积极落实,避免由于合同不规范而导致的法律风险的出现。
要想积极规避合同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就要建立起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总体来说,大致分为五个工作内容:首先,进行信息收集工作,准确收集建筑单位外部的法律风险信息,保证内部人员对此都有所了解;其次,对于合同进行风险识别工作,分析其中利害关系,并及时作出评价;继而选择有效合理的管理手段和方式,制定出科学的风险解决方案,形成风险管理体系;最终采取多种方法加强对于合同风险的管理工作。
同时,由于建筑单位合同管理工作的实施和法律风险的出现,和诸多因素都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努力做好风险分类工作,基于此,建筑单位应联系工程项目的特点,努力建立起一套完整有效的工程合同管理系统,并使用现代化信息化技术,及时掌握合同有关信息、工程项目变更信息和其他资料数据,在进行内部管控的同时做好风险管理,从根本上减少合同中的法律风险。
大部分施工单位都是低价中标,故而在加强防范法律风险的过程中,施工单位应注意加强索赔工作的管理。在项目施工阶段内,积累施工经验,及时并准确的收集索赔资料,并认真做好整理工作,避免由于资料不全面,致使索赔的难度加大。在这一过程中,要保证有专门负责索赔的工作人员,深化工作内容,及时跟进工程,在施工现场了解情况,保证索赔工作得以正常启动。
有关企业在进行最为主要的物质采购时,积极做好管理工作。合同内容必须详细包括以下内容:当事人的住址和姓名,姓名与身份证一致,住所精准明确;标明条款;明确标注采购物的数量和计量方法、计量单位;明确指出所购商品的质量标准并标明酬金。特别注意检查合同上是否准确标有合同期限地点、违约责任等。同时,注意规范管理分包队伍的机械设备、使用材料等,且必须经由合同签约人,使其书面授权领用人,同意该领用人接受材料和物资,避免由于人员流动大而造成的耍赖情况。且要贯彻落实台账制度,对相关物资进行科学管理,防止超标准超额度的使用物资,进而有力的控制材料成本。
而在企业进行雇佣人员时,应在选用有施工资质的法人的基础上,积极与劳动派遣公司开展业务合作,合法用工;且在进行短期工程工作时,可与被雇佣人签订临时雇佣协议,明确指出相应的责任义务,避免发生法律纠纷。
从建筑施工单位的角度来说,要想有效做好合同法律风险管理和防范工作,就必须在合同签订前、签订中与履行时做好各项准备,从施工时管理与建筑工程内部管理着手,运用合理有效的举措,对施工质量进行严格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