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利春
在封建传统社会里,大大小小的建筑都有严格的礼制要求,文庙的建造也有统一的标准。其主要建筑的布局形制如下:庙前设照壁、棂星门和东西牌坊形成的庙前广场,棂星门前设半圆形水池。泮池之后是文庙的第二道大门,称戟门。戟门内为大成殿和两庑。大成殿外设宽阔的平台,称为祭台,供祭祀时乐舞和行礼使用。大成殿内正中供孔子坐像,像两旁设有“四配”和“十二哲”的立像。大成殿后建崇圣祠,用于祭祀孔子先祖。此外孔庙中还有明伦堂,用于学官视生和生员集会;尊经阁,用于藏书;敬一亭,放置明世宗朱厚熜的《敬一箴》等。两侧为乡贤祠、名宦祠和师生的教学用房[1]。崞阳文庙基本按照传统的文庙规制进行建设,内部规模宏大,建筑完整,功能完备。
崞阳文庙从元大德年间起,经明清两代修葺,到现在已占地近两万平方米,其中殿、祠、坊、阁等建筑巧妙布局,构设精巧,是山西北部少有的地方文庙,可见其受重视的程度。在2004年6月,崞阳文庙入选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开始了新一轮的修缮。
自汉代以来,儒家文化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同样,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也成为了统治阶层所推崇的对象。文庙作为纪念和祭祀孔子的祠庙建筑,从其发展史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华文化传承的轨迹。汉初虽然已确定了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但由于道教文化与佛教文化对儒家文化的争战,使儒家文化很难取得独尊的地位。至隋唐时期,天下一统。孔子及其创建的儒家学派所阐发的精神与思想经受了历史的考验,儒家文化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从而使大规模兴建孔庙与长期传播儒家文化成为可能。对孔子的认同,就是对儒家思想的认同,对于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剔除文庙的政治功能,文庙在保留文化设施、修缮人文载体和弘扬传统文化方面也发挥了巨大作用。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期,文庙对于保留汉族知识分子传统文化情愫、传播儒学“仁义礼乐”的儒家之道和促进民族融合上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尤其政治对儒道的汲取,特别是建立有序社会之后且实现专制统治。“孔子以道设教,天下祀亡,非祀其人,祀其教也,祀其道也”。所以,祭祀孔子,也就是推崇他所创立的思想学说。
在崞阳文庙中,名宦祠祭祀着历代在崞邑土地上建有丰功伟绩的官吏,如汉尹赏、唐刘世让、宋杨延昭、金张大节、明刘大渊、清范应心等40名;乡贤祠祭祀着历代崞邑因热心公益事业、保家卫国而彪炳史册的名士,如汉班彪、晋秦秀、宋杨宗闵、金游完、元皇普德、明刘寅、清张琳等20多名;忠义祠中祭祀有唐郝杰、金胥鼎、明李斌、清李志邑等10余名;节孝祠中祭祀有节妇、孝子等数十名。
崞阳文庙充分发挥了文庙的示范和教育功能。在封建时期,通常在春秋时节祭祀孔子。崞阳文庙大成殿正中塑有孔子像,两侧配有颜回、曾参、子思、孟轲像,体现了士人对儒家先贤的崇敬。此外,在明伦堂壁上还署有康熙年间颁训饬士子文和祀孔的“程子四箴”。在崇圣祠中则书有“仲尼四端”的圣人语录。据记载,明洪武到万历年间,经过乡试、会试或殿试,崞县考中进士的有:刘寅(兵部侍郎)、梁憬(户部尚书)、李瓒(崇仁都人)、贺愈(陕西临洮知府)、李楠(崇仁都人、陕西巡抚)等5名,举人30名,武举12名,诸贡156名。清顺治二年到光绪八年考中进士的有28名,武进士8名,举人206名,武举160名,诸贡221名[2]。这些都与文庙学官的教育功效密不可分。
2007年3月20日,一名崞阳镇的中学生向《山西青年报》写信反映崞阳文庙遭到的严重破坏,引起报社记者注意。走访后,记者对崞阳文庙当时的衰败状况进行了实地报道。
根据报道,大殿的整体还比较完整,但屋顶瓦片、有精美造型图案的滴水檐均有缺失。大殿的外露木质结构原来涂抹的颜色已斑驳不堪,多数木头已经干裂,整体颜色昏暗,两个耳房更是破烂不堪。目前有很多滴雨檐已经摇摇欲坠,在风雨大作时,经常会掉下一块来跌个粉碎。顺着大门可以看见礼门、照壁、棂星门和泮池,在棂星门和泮池中间的空地上堆放着几块早已经断裂风化看不清字迹的石碑,上面满是垃圾和鸡屎。旁边的几间老房子里散发着臭烘烘的味道,不时还传来几声鸡叫。过了泮池来就到了前殿,前殿的房门大开,屋里满是灰尘和随意堆放的面粉。
2006年11月,原平市旅游促进会的邢玉玺就发表了文章《崞阳文庙何时能修复?》。在文中,他对崞阳文庙的现实状况表示了担忧,并分析说“文庙保护不力的主要原因是有关部门不够重视”。当时但任文庙负责人的王海波表示,“崞阳镇古文物大部分为人为毁坏,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文物大多位于乡村,而且比较分散,离住户远,文物部门管理起来难度大,从而导致文物的破坏。另一方面是许多当地居民文物保护意识差,甚至不知道哪些是文物,不知道它们的价值有多大,所以就盲目地破坏。”
文庙是中国古代祭祀先贤孔子的场所,是传统社会推行科举教育的圣地,也是传播和发展儒学文化的重要依据,它在中国历史上绵延上千年,一直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最耀眼的标志。作为儒学文化的根本,文庙的价值再次为人们所重视,对于文庙保护利用的研究和实践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展开。因此,崞阳文庙的现状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随着近年来文保事业的发展,崞阳文庙的全面维修也在进行之中,现大成殿已、棂星门和泮池的修缮工作基本完成,总体施工还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虽然崞阳文庙目前仍在修复之中,我们有必要考虑其下一步的保护利用。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势必会牵扯到各个方面,包括政府、投资方、经营方、游客、当地居民等等。有效地处理好与遗产相关的各个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是文化遗产能否保护和利用好的关键。
山西省近一年来,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的融合”和面向大众开放等手段,将景区与文化因素分古代和现代两大部分展示于大众。崞阳文庙的当务之急,就是采用新媒体宣传等手段,提高自身知名度,以扩大自身影响力与吸引力。同时,不断加强本地区居民对文庙的了解。在实际的调查中,大量的居民并不了解文庙的功用和文化价值,对于文庙的认识和历史源流,有必要作出基础性的科普,需要进一步依托当地乡村文化宣传,使更多的居民了解崞阳文庙的有关历史。
除此之外,基于未来崞阳文庙修复完成的前提下,可以提前规划,吸收山西文庙相关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经验,可作为旅游文化资源、博物馆和国学讲堂进行开发,在特定的节日也可举办相应的活动,如开笔礼、成人礼等等。发挥文庙的文化教化功能,并以此为凭借,让儒学走出宫墙,走进社区,走向学校,引导居民和学子学习儒家修身齐家的典范、孔子风清气正的楷模和胸怀治国平天下的抱负,真正发挥文庙的文化价值。
[1]李彦、张映莹《山西现存文庙简述》,《文物世界》2007年第4期。
[2]原平县志编纂委员会《原平县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