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荣
(杭州东家文博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30)
中国是世界茶的原产地,中国最先发现并利用茶,将茶叶从药用变为饮用,茶叶和茶种都由中国直接或间接传播至世界各地。早在周朝,茶在中国已成贡品。唐代以后,茶叶生产、贸易和消费快速发展,饮茶之风大盛,形成“比屋之饮”。进入北宋,茶文化高度繁荣,茶叶贸易日渐频繁。明清时期茶叶生产地区和数量迅速扩大,茶类极大丰富,茶叶出口量也有很大提高。1846—1886年,中国茶叶生产与出口达到鼎盛时期,之后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印度茶业兴起,出口量明显下降。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茶业快速发展,如今中国已是世界第一大茶叶生产国、第一大茶叶消费国和重要茶叶出口国。
如今,茶与可可、咖啡并称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在全球范围内150多个国家中,大约有30亿的人都在饮茶。茶叶起源于中国,并很早就开始外传,尤其是自17世纪以来,中国茶叶大量进入世界贸易市场,满足了世界各国的饮茶需求。可以说茶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之一。
目前,茶树已遍植于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追本溯源,茶树的种籽、制茶技艺和品饮方式,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播出去的,中国当之无愧为茶的故乡。作为古老的东方文明的一种象征,中国茶及茶文化影响和推动了世界各国茶文化的兴起和发展。
经考证,茶的原产地在中国的西南地区。早在5 000万~6 000万年前,这里就生长着山茶科茶树。从原始野生大茶树到过渡型茶树再到人工栽培茶树,茶树的演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既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也是中国古代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唐代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提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1],表明在陆羽生活的唐代中期,我国的西南一带已分布着许多野生乔木型大茶树。
实际上,我国的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四川、福建、湖南、江西、台湾等地均有野生大茶树的存在,其中云南省是发现古茶树最多最集中的地区,云南镇源县千家寨有野生大茶树群落,其中一棵茶树的树龄已经有2 700年。
1.1.1神话与传说 《茶经·六之饮》中写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1]。可见,《茶经》中认为神农氏是中国茶的最早发现者。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在中国古代流传广泛,影响很大。神农是中国农学和医学的先驱,他不仅发现了五谷,也发现了包括茶在内的各种能治疗人类疾病的草药。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2](“荼”为“茶”的古称)。这可以说是关于古人对茶的认识的最早描述和记载了。
1.1.2茶文化的摇篮 茶从中国西南云贵高原一带,沿着江河顺流而下传入四川——古巴蜀国地区,并很快发展起来。这是中国饮用茶叶最早的地区,巴蜀可以说是中国茶文化的摇篮。在中国最早的一部地方志《华阳国志》中记载,在距今约3 000年前的西周时,古巴蜀国已有茶树种植,并将茶叶作为地方物产,进贡给当时的天子周武王。汉时,巴蜀地区饮茶已十分普遍,茶在流通中开始成为商品。西汉时,王褒在他的《僮约》中已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的记载。《僮约》是当时一份买卖家奴的契约,却是中国茶史上极为重要的文献资料[3]。
东晋郭璞注《尔雅》“槚,苦荼”条曰:“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4]。《晋书》记载:“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5]。这就是最原始的生煮羹饮法。到三国时,根据《广雅》中的记载,其时的饮茶法又有所不同。在古荆巴一带,人们把采摘的茶叶做成饼状。饮用之前,先将茶饼炙烤成红色,再捣成细末放在瓷器中,然后冲入沸水,并辅以葱、姜等调味品。
唐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国力最强盛、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时代。在大唐盛世的影响下,茶文化吸收了满足自身发展所需的各种养分,快速完善并发展壮大。也是在这个时候,茶始有字,茶始成书,茶始销边,茶始征税。唐代的饮茶风尚、品饮技艺等都已法相初具,并深深地影响到了后世。
1.2.1蒸青团茶与煮茶法 唐代的茶基本以饼茶为主。饼茶大致可分为七道加工工序:采、蒸、捣、拍、焙、穿、封。具体做法是:采摘新鲜的茶叶,先放入甑釜中蒸,然后把蒸过的茶叶用杵臼捣烂,再把它拍(压)制成团饼,以炭火焙干以后,用剖开的竹子或搓成绳的构树皮穿起来封存。
唐代人还讲究“煮茶”或“煎茶”,先把茶饼放在火上炙烤片刻,后放入茶臼或茶碾中碾成茶末,入茶罗筛选,符合标准的茶末放在茶盒中备用,另外还要准备好风炉烧水,茶釜中放入适量的水,煮水至初沸(观察釜中之气泡大小如蟹眼)时,按照水量放入适量的盐。到第二沸(釜中之气泡大小如鱼眼)时,用勺子舀出一勺水备用,釜中投放适量的茶末。等到第三沸(观之如腾波鼓浪)时,把刚舀出备用的水重倒入茶釜,使水不再沸腾,起到“止沸育华”的作用。这时茶就已煮好了,准备好茶碗,把煮好的茶用勺子添入茶碗,只见碗中飘着汤花,正如晋代杜育在《荈赋》中描述的一样:“焕如积雪,烨若春敷”。
1.2.2茶圣陆羽和《茶经》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陆羽《茶经》的问世把茶文化提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堪称关于茶的百科全书。《茶经》将普通的茶事上升成一种充满文化气息的艺能,大大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可以说陆羽的《茶经》问世后,茶方大行其道。
陆羽(733—804年),字鸿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陆羽受精于茶道的智积大师影响,一直倾心于茶,遍游江南茶区考察茶事。他以自己半生的饮茶实践和茶学知识,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著作——《茶经》。《茶经》对当时盛行的各种茶俗作了归纳与追溯,对茶的起源、历史、生产、加工、烹煮、品饮,以及诸多人文与自然因素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总结,使茶学真正成为一类专门的学科,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茶经》的问世,不但使“天下益知饮茶矣”,陆羽亦因此名扬天下,被后世人尊称为“茶圣”[3]。
宋代时,中国茶文化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一方面,宋代贡茶工艺的不断发展以及皇帝和上层人士的投入,取代了唐代由士人领导茶文化发展的局面。另一方面,宋代的茶文化更加深入民间,茶坊、茶肆大量出现,并形成了有关茶的礼仪和习俗。
1.3.1点茶法 宋代茶是以工艺精湛的贡茶——龙凤团茶和追求技艺的点茶法为其主要特征的,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斗茶、分茶技艺,可谓穷精极巧。
宋代的饮茶方式,已从唐代的煎茶法过渡到了点茶法。所谓点茶,就是将碾细的茶末直接投入茶碗中,然后冲入沸水,再用茶筅在碗中加以调和[3]。
1.3.2龙凤团茶 宋朝皇室饮茶之风较唐代更盛,到宋徽宗赵佶时更是达到了顶峰。赵佶甚至亲自撰写了《大观茶论》,专门讨论茶。在皇家对高档茶叶需求的刺激下,宋代的贡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宋代时茶叶生产的重心也转移至了南方的福建一带,福建建安成为皇室的贡焙基地。其培植与采制技术颇为精良,是中国团饼茶的制作中心。由于其主要产地境内的凤凰山一带又被叫作“北苑”,所以这一带所产的茶也被叫作“北苑茶”。北苑茶以“龙凤团茶”而著称于世,与唐时在茶饼上穿孔不同,龙凤团茶以刻有龙凤图案的模型压模制成。由于制作工艺精湛,其品质更为精良名贵,达到了中国制茶史上登峰造极的地步。因此,龙凤团茶极为珍贵,即使时朝廷官员也不能轻易获得,如蒙皇上赐茶,便是十分恩宠了。赐茶甚至成为皇家恩宠的标志,其背后的象征意义已然超过了其经济和实用价值。
正因为这种精神上的象征意义,茶也发展成了一种“礼仪”,宋代在朝仪中加入了茶礼。贵族婚嫁的彩礼中也加入了茶叶,引入了茶仪,逐渐发展成为后世民间婚俗中的“下茶礼”。
1.3.3斗茶 斗茶可以说是宋代茶文化的一大突出特色。斗茶又称“茗战”,顾名思义就是比赛茶叶质量的好坏以及点茶的技巧。斗茶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茶艺的最高表现形式。
斗茶大约在五代时期便有出现,最早流行于福建建安一带,到北宋时已非常流行。北宋大文学家范仲淹曾作《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一诗,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斗茶情景。北宋中期以后,斗茶逐渐风靡全国。
衡量斗茶的胜负,一是看茶面汤花的色泽和均匀程度,二是看盏的内沿与茶汤相接处有没有水的痕迹。汤花的色泽以纯白为最佳,其次是青白、灰白、黄白。汤花保持得时间较长,能紧贴盏沿而不散退的,叫做“咬盏”。散退较快的,或随点随散的,叫做“云脚散”。汤花散退后,盏的内沿就会出现水痕,宋人称为“水脚”。汤花散退得早,先出现水痕的斗茶者,便输了。
1.3.4分茶 “分茶”则是宋代点茶技艺的最高表现形式,又称为茶百戏、水丹青、汤戏,是在点茶过程中追求茶汤的纹脉所形成的物象。这种独特的点茶技艺大约始于北宋初年。诗人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有“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的诗句,说的就是这个事。宋代流行点茶,汤花靠注汤击拂产生。陶榖《清异录》中记载:“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6]分茶技艺极富观赏性,受到了宋人极大的喜爱,从文人雅士日常雅玩到宫廷茶事中都能见到。相传宋徽宗也曾为近臣表演过分茶技艺。
从穷精极巧、身价百倍的“龙凤团茶”,到技巧性的“斗茶”,再到玩赏性的“分茶”,茗饮艺术的内在蕴涵逐渐被冲淡,离茶的真味、真趣越来越远,于是就有了后世明人的反拨。
明洪武二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团茶,改贡叶茶为散茶。时人于此评价甚高,明代沈德符撰《野获编补遗》载:“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按茶加香物,捣为细饼,已失真味……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瀹便啜,遂开千古茗饮之宗。”[7]两宋时的斗茶之风消失了,饼茶为散茶所代替。碾末而饮的唐煮宋点饮法,变成了以沸水冲泡散茶的瀹饮法,品饮艺术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明人认为这种品饮方法“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3]。
瀹饮法可以说是从唐宋时就已存在于民间的散茶饮用方法的基础上发展出的,朱元璋下诏“废团改散”,顺应了“重散略饼”的趋势,并推动了散茶加工及其品饮风尚的流行,也使得散茶加工工艺更为精细,进一步推动了不同品类的茶和加工方式的形成。
明代时还出现了许多关于茶的书籍著作。因为明初社会的不安稳,许多文人郁郁不得志,只能寄情于山水或投身于棋琴书画之事,而茶正可融合于其中。例如:夏树芳录南北朝至宋金茶事,撰《茶董》二卷,陈继儒又续撰《茶董补》;朱权撰《茶谱》,于清饮有独到见解;田艺蘅在前人的基础上撰《煮泉小品》;陆树声与终南山僧明亮同试天池茶,撰写《茶寮记》,反映高人隐士的生活情趣;张源以长期的心得体会撰《茶录》;许次纾写《茶疏》,独精于茶理;罗廪自幼喜茶,凭借个人经历撰写《茶解》。
进入清代,中国茶文化又出现了新变化。由文人士大夫领导茶文化发展潮流的局面逐渐衰退并受明代以来文人的避世、出世意识影响而宣布告终。但,中国茶文化并没有就此终止,而是从一个阶层融入到了另一个阶层——传统的文化精神开始转向民间,深入市井,走向世俗。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伦常礼仪融合形成一种普遍的民族风尚。除此之外,清代统治者尤其是康熙、乾隆酷爱饮茶,也推动了饮茶之风的向下扩展,茶馆遍及各地。促进了茶礼、茶俗的进一步发育,茶成为家家户户礼神祭祖,居家待客必尽的礼仪。
茶叶的生产在清代后期也有极大的发展,茶叶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有大幅度的提高。流通领域则更为繁荣,各式各样的茶庄、茶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江浙一带的“翁隆盛”、“汪裕泰”等百年老店,名气之大享誉一时。茶叶通过贸易的方式迅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一度垄断了整个世界市场。茶进入了商业时代。
西汉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王褒《僮约》:“武阳买荼”,这是首次记载集市买茶的文献。
公元6世纪下半叶,中国佛教“天台宗”便传到了朝鲜(新罗王朝时期)。据《三国史记·新罗本纪》记载,“入唐回使大廉持茶种子来,王使植地理山。茶自善德王时有之,至于此盛焉。”[8]新罗使节金大廉在唐文宗时期将中国的茶籽带回朝鲜半岛,种于智异山下的华岩寺周围,朝鲜半岛的种茶始于此。随着宗教和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朝鲜半岛逐渐形成了“茶礼”,并一直影响至今。
唐代,大量的日本僧人来华访问,茶叶也随着大量佛教典籍从中国传入日本。开创了日本天台宗的最澄于公元805年首次将茶种带回日本并进行了栽培,是最早把唐代的茶文化带入日本的人。唐时,还有一位日本僧人名叫空海,在当时的长安留学,回日本时不仅带回了茶籽,还带回了制茶所用的石臼和中国的制茶技术,使它们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宋代时,日本的荣西禅师两次来到中国留学,1191年归国时再次带回茶籽,并播种于日本佐贺县。他还总结了中国的茶文化,写成《吃茶养生记》一书。这本书对日本的饮茶习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日本的茶道奠定了基础。宋时位列江南“五山十刹”之首的径山寺的“径山茶宴”,也传到了日本,对日本茶道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中国茶叶向西亚和阿拉伯地区的传播则是随着边境贸易的发展,通过“茶马”交易和丝绸之路进行的。约在8世纪,茶已传入吐蕃和回鹘。在阿拉伯——伊斯兰文献中,851年成书的佚名作者的《中国印度见闻录》,最早描述了中国的茶[9]。
宋朝在西北边境专营茶马贸易,其对象为吐蕃、西夏、回鹘和于阗。据一些文献记载可知,茶在10至12世纪继续传到吐蕃、高昌、于阗和七河地区,而且可能经由于阗传入中亚以及波斯、印度,也可能经由于阗或西藏传入印度、波斯[10]。
蒙古兴起后,随着中西陆海交通大开,茶进一步在中亚和西亚得到传播,但这大约是从13世纪末才开始的。从14世纪起到17世纪前期,经由陆路,中国茶在中亚、波斯、印度西北部和阿拉伯地区得到不同程度的传播[10]。
1559年,威尼斯人拉木学最早载录了从一位阿拉伯人哈只·马合木闻知的作为药用的中国茶[10]。稍晚几年,1567年时,哥萨克人伊凡·彼得洛夫和布尔纳希·雅里谢夫也将中国饮茶的消息带到俄国。
1606—1607年荷兰人在澳门买了一些茶带到了巴达维亚(雅加达),约在1610年把茶带回了故土。而在俄国,则是一位中国使臣在1618年拿茶作为礼物在莫斯科送给沙皇的。1640年,荷兰医生杜乐毕斯提到茶的医药性能。1648年,莫里·雅昂发表第一篇以茶为题的医学学位论文。可能在同一年(或在此前的1636年),茶出现在巴黎;约在1650年,茶又进入英国和美洲。
到18世纪初,饮茶才在英国重要的城市流行成习,到18世纪70年代时才遍及各地城乡。随着对茶的需求增长,经营茶成为一桩好买卖。166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首次将茶输入本国,同一年英国法律禁止茶从荷兰进口,1689年,英国人首次将中国茶从厦门运到英国。中国茶输入英国,1669年为143磅,1678年为4 717磅,到1772年猛增到300万磅(其中一部分再转运到新大陆)。同时,荷兰东印度公司也继续从事茶的贸易。在1722—1731年间,占有南荷兰的奥地利国王支持安特卫普商人组成奥斯顿东印度公司,一度控制了欧洲市场上茶的一半以上的供应。不过俄国市场上的茶都是中俄商人经由陆道分程贩运的。
饮茶的习惯大大增加了对中国瓷器的需求。在18世纪,精美的中国瓷器茶具和在闲坐、待客或社交时饮茶,成为高雅的时尚。当时的社交界名流蒙塔果夫人说:因为饮茶,社交活动更有生气,年老的变得年轻,年轻的倍加英俊。他们喜欢饮红茶。据说是因为茶叶运输航程远时间长,又要经过湿热地方,茶叶发酵变味,使他们习以为常。饮茶时加牛奶,这种饮法可能始自荷兰或英国,1680年法国诗人萨伯利厄的夫人将这种习惯引入法国,大约在1700年北美饮茶也开始加牛奶,甚至加冰淇淋。
中国茶垄断世界市场直到19世纪80年代,印度次大陆与日本的茶在此以后才开始参与竞争。
2018年中国茶园面积4 395.6万亩。贵州、云南、四川、湖北、福建是茶园面积较大的五个省份。2018年中国干毛茶产量为261.6万吨,约占世界茶产量的四成。茶产量较大省份是福建、云南、湖北、四川、湖南。2018年总产值达到2 157.3亿元,产值前四省份分别是贵州、福建、四川、浙江。2018年我国茶叶出口总量达36.5万吨;出口额达17.8亿美元;出口均价4.87美元/千克。2018年茶叶出口至128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较大的国家分别是:摩洛哥、乌兹别克斯坦、塞内加尔、美国、俄罗斯、加纳、阿尔及利亚、毛里塔尼亚、日本和德国。
3.1.1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作为一种线性文化遗产或文化线路,泛指古代中国西部地区负载有特殊功能的道路系统[11]。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藏民的饮食中往往含有高热量的脂肪,而茶叶刚好有助于分解人体内多余的脂肪,还可以降低藏民喜食的糌粑带来的燥热。因此尽管藏区并不产茶,但藏民在长期生活中,仍然养成喝酥油茶的习惯,形成了藏区对内地茶的迫切需求。而内地又对藏、川、滇所产的良马有很大的需求。双方各取所需,这种互补性的贸易——“茶马互市”就开始了。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一般认为茶马古道萌生于隋唐之末,形成于北宋中期,延续至清代初期,蜕变于清代早期。以后随着川藏公路的建设,延续了1 000多年的茶马古道就彻底废弃了[11]。
茶马古道在我国境内主要有三大主干道,即青藏道、滇藏道与川藏道。川藏道是从成都出发,向西经雅安、康定(古称打箭炉)、昌都(古称察木多)至拉萨。再由拉萨向西,经日喀则、亚东等地通到境外的不丹、尼泊尔。全长近8 000余里。青藏道分成两段,其中西安至西宁段:从西安出发,经过咸阳、兴平、武功、凤翔、千阳、天水、陇西、临洮,分两路汇合在民和,最后抵达西宁;另一段为西宁至拉萨段:从西宁过湟源、共和、玛多,翻越巴颜喀拉山口,进入玉树地区,再经过杂多,翻越唐古拉山口,过安多、那曲,从当雄进入拉萨。滇藏道是从大理出发,行至石鼓,在此分为两线,之后在德钦汇合,过盐井,到芒康,再分为几条路线,最终进入拉萨[12]。
茶马古道作为茶文化遗迹,包含了多种表现形式,比如古茶园(树)、古茶号、老茶厂,古城镇、驿站和集市,古道路、古桥梁、古寺院,以及水井、摩崖石刻等等。根据2007年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项目,云南省文物局制订的茶马古道文物遗迹的认定标准,即认定为茶马古道的整体文物和单体文物,必须是建造或使用于茶马古道文化线路的时间跨度内,并与该文化线路在生产、生活、交通、宗教等方面有关联的不可移动文物遗迹。内容包括构成茶马古道线路的遗迹遗物城镇、村庄、建筑、码头、驿站、桥梁等文化元素,以及山脉、绿地、河流、植被等自然元素[13]。
3.1.2万里茶道 万里茶道是从17世纪后半叶起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茶叶经陆路输出至俄罗斯等国的贸易路径。万里茶道由清代晋商开辟,专门用于茶叶运输。在恰克图开市之初,当时已经垄断了中国西部地区商贸的山西晋商就纷纷前来开办分号,最繁荣时一度多达120家。晋商运输茶叶采取先水路后陆路的方式,从中国的福建武夷山一路转运至当时中俄边境的恰克图,再由俄商转运,最远至圣彼得堡[14]。
运茶的商队从福建崇安(即今武夷山市)出发,进入长江水道在河南赊店登岸后开始陆路运输,经过豫西的裕州(今方城)、鲁山、宝丰、汝州、登封、偃师,抵达黄河南岸的孟津渡口。此后会有一少部分茶叶转道洛阳,经西安与兰州运往西北边疆,而其余的大车队则在渡过黄河之后经河内(今沁阳)进入太行峡谷,后经凤台(今晋城)、长治、子洪口进入晋中谷地。在祁县、太谷等地的晋商大本营中修整换车之后,商队继续北上,经徐沟(今清徐)、太原、阳曲、忻州抵达代县雁门关。之后除一部分人马沿走西口的路线去往呼和浩特与包头方向外,主商队会经应县和大同抵达张家口。在张家口出关的商队会贯穿蒙古草原,经库伦(今乌兰巴托)抵达位于当时中俄边境(今俄蒙边境)的恰克图。之后商队将横跨西伯利亚针叶林荒原,再翻越乌拉尔山脉,后经莫斯科抵达“万里茶道”的终点圣彼得堡[14]。最初的“万里茶道”前一段水路长达两千九百余华里,后段陆路达6 600余华里,中蒙境内全程共约9 500余华里,故称为“万里茶道”。这条古道跨越了今天中、蒙、俄三国,通过万里茶道,茶文化与茶叶一同输出,使得亚欧大陆上的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进行了交流与融合,成为中国茶文化史、东方文明史、国际贸易史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国际政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文化现象[14]。
海上丝绸之路指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中国通向世界其他地区的海上通道。它由两大干线组成:一是东海航线,由中国通往朝鲜半岛及日本列岛;二是南海航线,由中国通往东南亚、印度洋地区,以及更远的欧洲和美洲。
中国茶文化对欧美的普遍影响始于明代航海家郑和的七次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把茶和茶文化带往南亚诸国以及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形成了一条海上的“茶叶之路”。
输送至欧洲的茶叶,最初是由荷兰人在17世纪初从中国和日本进口,再转运至欧洲的。
公元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往英国,她的陪嫁中就有中国的茶叶和茶具。在她的提倡下,饮茶成了英国宫廷的礼仪,上流社会人士纷纷仿效,风靡一时,逐渐发展成了极具特色的英国“下午茶”风俗。如今“下午茶”已经成为英国人的一种独特的生活休闲方式。
公元1784年,一艘名为“中国皇后”号的船只抵达广州,这是美国派往中国的第一艘船,随后这艘船满载着茶叶等货物返回了美国。
如今的产茶大国——斯里兰卡的茶叶种植业也是由中国引进的,由荷兰人将中国的茶籽引进了斯里兰卡,以后又经多次引种,最终于1780年前后发展起自己的产茶业。
另一产茶大国印度,则是在18世纪末才由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运回茶籽试种。19世纪又在英国人的协助下,继续茶树种植的研究与推广,其产茶业才逐渐发展起来。
茶叶是海上丝绸之路运输的主要商品之一。17世纪以来,中国逐渐成为茶叶的最大输出国,与茶叶一同输出的还有丰富的茶文化。茶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增进了中外人民的友谊,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并对整个人类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上丝绸之路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了港口、船坞、商行等多种形式。十三行遗址位于广州市十三行路、同文路、怡和大街、宝顺大街、普源街、西濠二马路一带,目前建有广州文化公园。十三行是清代海外贸易的商人团体,由多家商行、洋行组成。十三行最多时达几十家。广州西关的同文路、怡和大街、宝顺大街、普源街这些由洋行名改成的街名,可以寻觅到十三行辉煌的历史痕迹。
1757年起清政府实行对西方国家“一口通商”制度,赋予广州十三行行商对外贸易的特权。政府规定,凡茶叶、生丝、土布、绸缎等大宗出口商品,只能由行商承办,唯有瓷器、其他杂货,才允许散商经营[15]。行商实际上主要从事茶叶海外出口贸易。十三行成为了茶叶贸易的枢纽。
茶发源于中国,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并在中国各个朝代的更迭中产生了具有各自特色的饮茶方式及独特的中国茶文化。茶源于中国但并未局限于中国,通过茶马古道、万里茶道、海上丝绸之路等途径直接或间接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并留下了丰富的遗产,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见证物,丰富和提升了全世界人类的生活品质,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