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枭吟, 毛瑞敏
(郑州大学 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中美贸易摩擦频发,引发了大量学者纷纷对中美贸易关系进行思考分析,但绝大多数学者研究的重点是贸易摩擦对我国各个实体行业及金融市场带来的的影响,并未深入分析贸易摩擦的动因。少数学者对贸易摩擦动因的分析则停留在经济因素影响的层面上,例如吴建民(2018)认为是由于汇率因素、各国生产要素因素、整体失衡因素以及国际资本运作因素等引发了中美贸易失衡,进而导致了贸易摩擦[1];王孜弘(2018)认为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美国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认定问题上,美国认为中国并不是市场经济国家,而且中国并没有向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动向,国际市场会被“中国制造2025”所扭曲,因此贸易争端的产生在所难免[2]。本文选择从政治角度出发,深入探究美国挑起贸易争端的动机,研究双方各自不同的观点和主张,进一步分析贸易争端的原因,揭露美国对贸易失衡的错误解读。
特朗普执任美国总统后,尤其重视发展经济,追求国内优先,美国的贸易政策也从“自由”导向转变为具有贸易保护特征的“公平竞争”导向,重点从多边贸易转为双边贸易。特朗普频频对中国发出威胁和挑衅,中美贸易争端不断加剧。美国对中国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动机明显。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愈演愈烈,打破了二战后美国主导形成的全球利益格局,而中国正借助于改革开放和“一带一路”倡议,迅速释放出了巨大的生产能量,国家的经济实力迅速壮大。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通过开展多边贸易获得了显著利益。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可以发现,2017年中国GDP达12.25万亿美元,美国GDP总额为19.39万亿美元,在总量上中国相当于美国的63%,在增速上中国经济增长率高达6.9%,也同样远高于美国的2.3%,2017年人均GDP较2000年涨幅高达7.51倍;在对外贸易方面,货物和服务净出口额上涨6.69倍;在出口方面,出口总额上涨9.08倍,尤其是在出口工业制成品方面,涨幅更为显著。在进口方面,进口总额上涨8.18倍,与出口刚好相反,进口的上涨多表现为初级产品进口的上涨,适应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吸引外资方面,实际利用外资额从2000年的593.6亿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1310.4亿美元,利用外资额增长了一倍。中国正利用加入世贸组织的机会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壮大自身综合实力。
美国在发展自身经济时,不愿意看到强劲对手的崛起,忧心其他国家取代其经济地位。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必然引起美国的特殊关注和警惕,面对中国的迅速崛起,美国强行将中国列为战略劲敌。
在美国总统大选中,特朗普从商人的视角出发,将外贸逆差问题作为国家经济问题的重中之重,而中国作为美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同时也成了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国,不可避免地成了美国的发难对象,美国必然会针对来自中国的逆差采取应对措施。美方认为在中美贸易中中国通过贸易顺差获得了更多利益,而美国长期的贸易逆差使其处于极其不利地位,阻碍其国内经济复苏与发展。美国政府先是盯住人民币升值问题不放,后来假借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制裁中国产品,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保护措施接二连三,手段不断翻新。
特朗普所实施的一系列贸易摩擦手段绝非空穴来风,在1988年的一次记者采访中,特朗普就已经表现出对当时美国国内政策的极大不满,他认为长期的贸易逆差使美国一直处于不利状态,将原因归结于不平等的开放市场,认为本国在提供较低的关税水平时,却面对了其他国家过高的关税,在这种不平等的贸易条件下,大批国外商品占据国内市场,直接造成了国内制造业的衰退,大批制造业工人失业。因此在特朗普上台执政后,为了实现自己挽救制造业,提高就业的选举口号,迅速采取“美国优先”的贸易保护手段。
历史上,二战后的日本奉行贸易立国的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对外贸易,并且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了对外贸易发展的顶峰。当时的日本在与美国进行贸易过程中,表现为大量顺差,一度占据美国对外贸易逆差额的60%,同时大肆收购美国知名企业,企图取代美国的地位,最终招致了美国的报复。由于当时的日本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方面,对美国都存在较高的依赖性,美国一旦采取措施,日本便处于被动地位。美国通过对进口日本产品征收极不合理的关税,不断施加压力迫使日本签订广场协议,在日本的协助下干预市场,使得美元有序贬值。日元的升值使得日本对外贸易锐减,加之国内经济政策的失误,日本经济骤然从高速增长变为停滞,陷入了“失落的十年”[3]。
当今美国在同中国进行进出口贸易过程中,同样表现为长期的贸易赤字,加之中国近年来发展迅速威胁到了美国的国际地位。因此美国企图再度利用关税手段挑起贸易争端,通过加征关税向中国政府施压,进而抑制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
“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提出,旨在完成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的角色转变,主要涉及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装备、新材料等十大高新技术产品领域。美国具有绝对比较优势的出口行业主要涉及高新技术领域,“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实施影响了美国在这些行业的主导地位,引起了美国的极大关注,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的领域与“中国制造2025”涉及的内容表现出高度吻合,由此不难发现美国挑起贸易争端的目的在于遏制“中国制造2025”计划。
1.美国对华贸易表现为巨额逆差。在货物贸易方面美国长期处于逆差地位,并且在实行中美百日计划后,情况并未发生好转。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17年美国同中国出口货物1304亿美元,进口货物5036亿美元,贸易逆差额3752亿美元。
2.美国认为中国对汇率的管制违背市场规律。在目前的贸易失衡情况下,美国认为可以通过促使人民币升值的方式改善美国的贸易逆差,然而中国却由于奉行重商主义,为了追求贸易顺差,人为操纵了人民币汇率,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规则。
3.全球钢铁产能过剩,美国工人失业。钢铁产业是美国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钢铁工人是美国重要的社会力量,钢铁企业的关闭和蓝领工人的失业是美国政府所不能承受的,因此美国尤其在意中国钢铁制品对美国的出口。美国认为中国政府对国内钢铁行业的支持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钢铁产能过剩,是导致美国钢铁工人失业的重要原因。
4.中美两个市场开放不平等。美国要求完全对等的双边贸易条件,希望中国和美国开放同等的市场领域,尤其是在证券、保险,银行业等方面,中国应扩大开放水平。
5.美国认为中国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被美国列为制定贸易政策中的主要内容,而且美中全国贸易委员会等贸易组织也重点关注此类问题,认为虽然中国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做的仍远远不够,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仍然存在,并在《特别301》报告中将中国列为违反知识产权国名单之首。
1.中国要求美国履行世贸组织规定的义务。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中的第15条条款中有明确规定,禁止WTO成员方在调查反倾销案件时对中国采用替代国办法计算倾销幅度。这项法定义务是中国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中国有权要求美国无条件履行这项义务。
2.中国要求美国减少出口管制。长期以来美国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对中国的出口违背两国的比较优势。美国在高新技术产品领域,实行严格的对华出口管制,导致中国需要大量进口的有竞争力的美国产品无法对中国出口,人为的造成了美国的部分逆差。2016年,中国同类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中,来自美国进口部分只有8.2%,这与现如今紧密的中美贸易关系不符,同时也将加剧美国的贸易逆差问题。美国不应该在限制对华出口的同时指责中国国内鼓励科技创新。
3.中国企业赴美投资遭遇不公平待遇。近年来,中国企业赴美投资的金额和投资数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却还远不能同加拿大、日本等国相比。但却是接受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安全审查最多的国家,在2013—2015年间,中国共接受安全审查74起,远高于加拿大的49起和日本的40起,美国对中国企业投资的安全审查更为严苛[4]。
4.美国滥用贸易救济措施。中国是遭受美国采取贸易救济措施最多的国家。在美国的反倾销调查中,美国经常利用替代国、分别税率、外部基准等不公平手段,对中国产品裁定征收重税,且涉案产品范围广泛,金额重大。
5.中国认为市场开放没有绝对的平等。中国认为贸易双方的市场开放水平没有绝对的公平对等,一国的开放程度理应由本国国情决定,与一国的经济水平、监管能力、市场规模等密切相关。双方应当通过继续推进投资协定谈判改善市场准入条件,实现互惠互利,中国表示也将积极推动自主开放进程,逐步放开外资准入政策。
中美双方关于进出口贸易额的统计方法存在差异,在中美贸易争端中,美方夸大了自己的贸易逆差。中方在对货物进出口贸易进行统计时,依据的标准是联合国秘书处所制定的国际标准,而美方至今还在沿用1948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颁布的《国际收支平衡手册》中制定的计算方式。中美双方关于贸易数据的统计方法和口径截然不同,致使中美双方在面对贸易差额时存在不同看法,阻碍了贸易发展进程。美国采用的计算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统计数据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各国之间借助国际市场分工合作,借助跨国公司的广泛分布,利用各国比较优势组织全球化大生产,形成了全球性生产网络和全球价值链。国际分工的实质也逐步演化为“价值链分工”,而且各国在参与价值链生产的过程中,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资本和劳动力的输出,进一步扩展到了技术、通信、服务、信息等新型要素领域。面对更加复杂的全球价值链,传统的贸易统计方法已经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价值链内部各个环节的贸易状况,各国参与贸易过程所获得的价值增值也就无法得到真实的反映。
在世贸组织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联合发布的名为TradeinValue-added:concepts,methodologiesandchallenges的工作报告中,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发展,将贸易附加值作为测度一国贸易福利的新指标,从价值增值角度出发统计贸易数据的方法被称为附加值统计法。不同于传统贸易统计方式,附加值贸易测度的是生产要素创造的价值,不再从需求层面统计贸易额,而是选择从供给角度出发,考察一国实质性的贸易利益和竞争力来源。作为贸易利益观测的新指标,贸易附加值有别于传统的统计方法,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了一国贸易福利水平[5]。
附加值贸易统计法可以对出口零件的原产地进行更为精准的计算。美国作为发达国家,拥有较高的知识技术水平,这些因素作为稀缺性因素被投入到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链条中,从而为美国获得了高额的要素报酬;相对于美国而言,中国在全球化生产链条中投入的绝大部分只是廉价劳动力,在国际分工中长期处于附加值较低的加工组装环节,相应地获取低廉的加工组装费用。因此,美国采用的传统的贸易统计法高估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获益。根据附加值贸易统计法进行测算,美国官方统计的对华贸易逆差将减少约20%。
特朗普认为多年来美国保持贸易逆差,是因为以往实行的对外贸易政策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导致了本国的大量制造业工人失业和财富外流。事实上,贸易赤字并不是关于一国贸易政策的恰当衡量指标。盈余或赤字只是表面现象,应当从经济福利角度,而不是通过名义上的盈余或赤字来判断对外贸易对经济的影响。表面上看,中美双边贸易无疑给美国带来了大量赤字,对美国经济增长不利,但从利润与经济福利角度分析,结果则大相径庭。
一方面,美国政府在关注贸易逆差时不能仅仅局限于货物贸易,应注意到虽然美国在货物贸易方面表现为逆差,但在服务业贸易方面始终保持顺差,由于全球化价值链的产生,结构性收益在美国。中美贸易中的不平衡是结构性的,在货物和服务领域结果相反的根源来自两国各自的比较优势的差异性。美国在服务业领域发展较快,同中国相比存在绝对的比较优势。虽然随着近年来美国对外贸易的重心逐步转移到服务行业,并表现为顺差,但由于服务行业规模相对较小,难以抵消货物贸易方面的逆差,因而总体仍表现为逆差。在货物贸易方面,由于中国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下游,以加工再出口的方式承接了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出口产品附加值较低。因此,虽然表现为顺差,但由于多为加工贸易,且其中很大一部分顺差产生于跨国公司内部,使得中国仅承担了名义上的顺差额。与此同时,由于美国技术优势明显,生产产品附加值较高,在表现为贸易赤字时却获得了较高的增加值。在这种情况下便产生了名义赤字或盈余同利得的严重错配。
另一方面,从社会福利角度来看,其一,美国在进口方面,多为附加值较低的初级产品及加工制成品,实则是在利用中国资源供美国进行生产消费。进口低附加值产品使得美国居民可以用较低的价格享受到更好的商品和服务,进一步提高了居民福利。其二,贸易赤字相当于国家之间的借款。贸易逆差反映了美国正在向世界其他国家借款的事实,而且同所有借款一样,决定借款好坏完全取决于人们如何使用这笔借款。如果借款被用于为生产性投资融资,并且最终会帮助经济以利润偿还该借款,那么贸易赤字也会提高社会福利。
特朗普政府认为目前中方坐拥大量顺差是由于中国奉行重商主义所致,中国在刻意追求顺差,因此多次对中方采取贸易保护手段和贸易救济措施。例如2018年2月对中国铝箔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2018年3月对进口中国钢铁和铝分别征收25%和10%的关税等。事实上,中美贸易中美国的大量逆差并非中国刻意追求所造成的。在全球范围内,美国与众多经济体在开展对外贸易时均存在贸易逆差现象,多边逆差正好说明了这一问题。
中美贸易失衡的主观因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国对华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管制。在中美双边贸易发展过程中,美国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在高新技术产品领域存在绝对的比较优势,然而美国出口管制政策严格限制高新技术产品的对华出口,人为地减少了自身的贸易出口额。中国作为美国重要的贸易伙伴,虽然近年来美国出口的交易数额呈增长趋势,但贸易逆差也在逐步增加,2003—2016年间,两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逆差至少占总贸易逆差的20%。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逆差是美国整体逆差的重要影响因素,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管制则是造成这种现状的重要原因[6]。
在中美双边贸易中,中国在制造业方面存在比较优势,而美国的比较优势很大程度体现在高新技术产品领域,而中国恰好需要从美国大量进口美国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根据双方的比较优势,中美双方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空间和增长潜力是巨大的,美国对华出口高新技术产品必将保持较高贸易顺差。然而现实中由于贸易管制的存在,两国的高新技术产品贸易被严重抑制,美国非但不是顺差,相反对华表现为大量的贸易逆差,违反了比较优势的原则。近年来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形势并未发生扭转,高新技术产品的对华逆差比重在逐步上升,2014年高新技术产品的对华逆差额高达1237亿美元,占总体对华逆差额的36%。可见美国严重的出口管制加剧了中美贸易失衡,使双边贸易关系更加恶化。王孝松、刘元春对比了美国与向加拿大和美国同中国在高新技术产品领域进行进出口贸易时的不同待遇。美国在出口高新技术产品时,对加拿大和中国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方式。在向加拿大出口时,不存在出口管制,顺应两国之间的比较优势,在高新技术产品领域对加拿大常年保持顺差,因此虽然整体上美国同样是逆差,但逆差额在逐年下降。相反在同中国进出口时选择了严格的出口管制,在具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品领域对中国仍表现为逆差,加剧了整体的逆差局面,进一步通过模拟发现,如果美国减少出口管制使得高新技术产品贸易达到平衡状态,则2014年美中贸易逆差额总体上将减少36%,更进一步,如果美国不实行贸易管制,采取与向加拿大出口时相同的贸易措施,将会变贸易逆差为顺差,若该顺差额能抵减逆差的幅度与美加贸易相同,则估算2014年美国对中国的逆差将降幅77%[7]。原本以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美国回避比较优势,无疑将进一步加剧中美贸易失衡,若不调整放宽对中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美贸易失衡的趋势必将继续延续下去。
此次的贸易争端的关注点还聚焦了制造业,美国加征关税的范围涉及诸多重要制造行业,例如高铁装备、航空产品、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行业,争端的矛头直指中国制造2025计划。特朗普在选举时,为了获得美国蓝领工人的支持,将制造业工人的失业最终归结为贸易逆差所致。特朗普选举时斥责中国为“汇率操纵国”,认为中国为了扩大出口,提高竞争力,人为压低了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使得中国产品相对更加便宜,压制了美国国内制造业的发展,使得大量蓝领工人纷纷失业,并且公开对外声称如果中国不改变“不公平贸易”,将会对中国出口产品征收45%的惩罚性关税。特朗普闭口不提中国企业在美直接投资所带来的就业机会,片面地宣称是因为中国的过度出口导致了其国内约300万的制造业工人失业,误导大众对贸易逆差的认识。
长期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生产销售模式也逐渐全球化,全球性的价值链和产业链逐步形成,各国纷纷借助比较优势发展经济。美国凭借人才优势,大力鼓励科技创新,在全球价值链的顶端坐拥了大部分的收益。而中国则依赖充足且廉价的劳动力市场,占据全球产业链的制造环节,一举成为“世界工厂”。在这种趋势下,全球资源实现了优化配置,带动贸易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明显的困境,劳动力的流动性并不能完全匹配资本的高速流动,形成劳动力和资本不匹配的结构性问题,不可避免地影响各国的产业结构,带来结构性失业。
与此同时,中国也正在遭受低端制造业兴起所带来的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等问题,试图通过鼓励技术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特朗普政府不应将美国目前面临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一味地归因于中国的出口模式。
有学者研究发现,美国制造业就业的下降和人民币汇率、中美贸易并无直接联系,而是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所造成的。戴枫、陈百助利用世界投入产出库,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结构性分解技术,分析了美国2000—2003年以及2007—2011年两个时期的就业下降情况。通过研究最终发现美国就业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业水平的下降是社会进步的正常表现,并且发现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美国的就业效应随着中美贸易交易额的增加而不断减弱。可见引起美国就业下降的问题并不是中美贸易所带来的。美国打着保护就业的旗号实施贸易保护措施,夸大了进口中国产品给国内就业带来的负面影响,阻碍了两国双边经贸关系的健康发展[8]。徐伟呈、范爱军从人民币汇率的角度研究了对外贸易对就业的影响。借助关于劳动力市场动态模型的一般均衡模型,并逐步推导出汇率是如何影响就业和工资水平,结合中美贸易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实际上人民币的贬值和升值对美国绝大部分行业的就业和工资并不会产生显著影响,不能选择利用人民币升值来改善制造业失业现状[9]。美国解决制造业失业问题应当找准原因,从国内经济发展环节入手,不能一味斥责人民币汇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加深,中美建交以来两国的经济合作愈加密切,两个经济大国逐渐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经济格局。然而由于中美贸易失衡问题的存在,特别是特朗普执政后,贸易争端不断,双边贸易环境恶化。中国应当认识到解决贸易争端需要长期努力,应积极做好长期应对策略。一方面改善自身贸易结构,并借助达成的友好协议,营造互利共赢局面;另一方面通过合法手段来维护自己应有的权益,并做好再次迎战准备。
生产链条全球化后,在生产分工过程中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处于生产链条的中下游,而美国处于生产链的上游,同美国产品相比,中国出口产品多表现为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制成品,因此中国虽然并没有取得结构性收益,却承担了并不匹配的大量顺差。除此之外,由于美国就高新技术产品对华出口实行严格的出口管制,而这些产品正是中国需要大量从美国进口的,使得中国对美国产生了较强的依赖性。因此,一方面中国应以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综合实力为发展目标,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力度鼓励自主创新,通过培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出口品牌以提高国际竞争力,加快完成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实质性飞跃,走品牌竞争的策略,特别是高新技术领域,应加大研发投入,尽快缩小与美国的差距,以“中国制造2025”为目标,带动高新技术产品发展,提升应对贸易争端的能力。另一方面,中国应积极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结构向上游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借助“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实现贸易合作伙伴多元化,逐步摆脱对欧美市场的依赖,以减少因贸易争端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中美作为世界上的两个经济大国,近年来经贸合作往来密切,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方面,外贸交易额巨大且涉及产品领域广泛。一旦实施报复性关税挑起贸易战,必将给对方带来极大伤害,甚至波及全球市场。中美建交以来双方已经建立了重要的经贸合作关系,而非零和博弈的对手。合作共赢,优势互补应是双边贸易往来的主旋律。双方应当以合作共赢为共同目标,建立中美贸易协商交流平台,借以调节紧张的贸易关系,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双方各自的贸易关切。应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着手,共同寻找贸易失衡原因,解决贸易争端。
美国试图以301条款为基础对中国采取制裁手段,是出于单方面考虑的制裁机制,违反了WTO关于禁止单方面进行贸易制裁措施的明确规定。美方一旦采取措施,中国作为WTO成员方可以求助于WTO解决贸易争端。
WTO贸易争端裁决是较为客观公平的,借助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是各个成员国在面临贸易争端时的明智选择,特别是类似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WTO争端解决机制是发展中国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2014年,世贸组织在裁定美国对华征收高额关税问题上,支持了中国的主张,判定美国对华征收的关税违背了贸易规则,中国可以借助成功案例,应对贸易争端。目前在中美贸易争端问题处理上,中国应当诉诸WTO,熟练掌握并利用WTO贸易规则,积极占据主动地位。除此之外,美国此次挑起的贸易争端,明显是违背世贸组织规则,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必将失去世贸组织的支持[10]。
中国不支持开展贸易战,但对贸易霸凌行为不会坐视不理。2018年5月20日中美双方发表联合声明,达成停止互相加征关税的友好约定,但随后美国单方面违反约定,再次挑起贸易争端,中国随之而来的反击合理表达了自己的坚定立场和态度。
2018年6月15日美国发布了针对进口中国商品的加征关税的商品清单,涉及金额500亿美元,并于18日威胁中国将制定价值2000亿美元的征税清单,中国作为反击对美国的659项价值约500亿进口商品加征25%的关税;7月6日,美国正式开始对第一批清单上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随后中国也对美国同等规模的商品加征了同样的25%的关税,做出了有力反击。中国承诺不会主动采取关税手段挑起贸易争端,但为了维护合法权益,也必将坚定立场,被迫做出必要反击。因此一旦美国再次违反双方取消加征关税的友好共识,中国应当做好随时反击的准备,不能掉以轻心,应时刻关注美国的最新方向和履行友好共识的诚意。
总而言之,美方对中方挑起贸易争端的原因不仅仅是中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崛起,还包括对未来“中国制造2025”的担忧以及总统选举时的需要,是多方原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围绕贸易逆差、人民币汇率、市场开放、知识产权保护、投资准入等方面,双方持有不同的意见和主张,导致友好合作的局面迟迟不能实现,在美国看待中美贸易额方面,美国由于统计方法不恰当的原因,过分夸大了中美贸易差额。除此之外,美国将贸易逆差误解为贸易失利,认为中美贸易的巨额逆差是中国追求顺差所致,并将国内工人失业的问题也归因于贸易逆差,美国对贸易现状的错误解读加剧了贸易争端的恶化。虽然在2018年12月1日,双方达成友好共识,向全面取消加征关税的方向进行磋商,但从历史经验来看,在2018年5月20日中美双方曾经达成暂停贸易战的友好共识,随之6月15日美方便单方面违反声明,再次挑起贸易争端,基于此种情况,中国决不能放松警惕,应当认识到双方全面取消加征关税仍然任重道远,一方面应改善自身贸易结构,营造互利共赢局面,另一方面通过合法手段来维护自己应有的权益,并做好再次迎战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