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芸 周晓楠
广州十三行作为清代中期外贸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外贸易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中外关系史重要的学术研究领域。为推动十三行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相关研究,由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广州大学广州十三行研究中心、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承办,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广州十三行文化促进会、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协办的“广州十三行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于2018年10月13-14日在广州大学召开。来自国内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等,以及美国、荷兰、俄罗斯和我国港澳地区一百名学者与会,提交论文五十多篇,深入探讨十三行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诸多热点问题。
行商制度与行商家族一直是十三行研究的主体领域。17世纪中后期与粤海关配套的十三行贸易体制的运行,形成了一整套清政府操控广州对外贸易的行商制度,涌现了一批专职经营进出口贸易的行商。与会学者从新史料、新视角研究十三行制度与行商家族的源流。
中国人民大学何平《美国存款保险制度的中国渊源——广东十三行联保制度风险管理机制研究》一文指出,十三行行商基于经营时出现的“欠税”和“商欠”而产生保商、行商摊赔、行佣和总散各商联保等防范风险的制度,是美国存款保险制度形成的渊源和借鉴。广州大学郭华清《十三行体制与鸦片战争关系初探》从探索十三行体制入手,厘清其与后续发生的鸦片战争的联系。厦门大学王明前《论鸦片战争前中国行商制度的合理性》一文据目前史学界对鸦片战争前具有中国外贸特色行商制度的否定展开论述,就行商制度反映了农业中国的有限通商要求且与之并存的粤海关税收与清朝财政行政方向的一致性,证明实质为贸易特许制度的中国行商制度的合理性。“十三行”名称的含义素来是十三行研究中颇有争议而又不可忽视的问题,华南理工大学谭元亨《十三行渊源新考》从学界对“十三行”得名的几种解释,即十三行地名说、十三行商馆名说、十三行沿明之习说等,探求十三行的历史来源,为十三行“正名”;广州十三行博物馆章荣玲《从清宫档案探讨“十三行”名称的含义》则从清宫档案记载“清政府额定行商数量为十三家”中,推断最初承充行商的数量刚好为十三家,指出“十三行”的命名由此而来。以上研究加深了学界对于十三行的制度和历史渊源的认识。
行商是广州十三行贸易时期诸多商业活动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当时他们的生存状态与遗存是目前引人注目的话题。颜志端、颜祖侠(行商颜氏后裔)的《十三行泰和行创办人颜亮洲》简述了行商颜亮洲的经商和发家历程,展现其从一介儒生到十三行行首,与十三行行商共同拓展海外贸易的传奇一生,又依《颜氏家谱》爬梳了颜家后人在泰和行衰落后的成就及与潘、伍两家的姻亲关系。伍凌立(行商伍氏后裔)《伍崇晖后裔在澳大利亚——记伍秉鉴第七位儿子》一文对照广州伍氏家谱与存于澳大利亚的阿倾浩官族谱,判定阿倾浩官即为伍秉鉴第七子伍崇晖,并介绍了其后裔在澳大利亚的发展动态。广州海珠区文博管理中心潘剑芬《剑桥大学怡和洋行档案中的十三行潘宅买卖契约》,根据在剑桥大学怡和洋行档案新发现的十三行潘宅买卖契约,展示了潘振承家族在十三行商馆区房产的变迁,再现了清代广州房产交易的流程及相关印契和文书格式。广州大学王丽英《广州十三行商人的慈善义举考论》一文从文化角度考究十三行商人从事慈善义举的原因,认为道教慈善文化和慈善教化指引和导向了行商的慈善践行。广州大学叶蔼云《“粤省通事未到”?——阿美士德使团(1816-1817)的中方译员研究》聚焦十三行时期来华阿美士德使团的中方译员——广东通事,利用中英美三方原始资料明晰使团到访前后口译人员的身份和事迹,提供了鲜为人知的通事个案,还原了历史真相。
十三行国内外新史料的发掘与解读,加速了十三行在制度史和行商家族研究的进程。与会学者的研究,从不同角度探寻十三行的历史渊源和制度革新,用新史料勾勒和展示了十三行时期几大行商家族的历史面貌,为进一步拓展十三行体制与行商家族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在清代广州一口通商时期,十三行可以说是中外贸易和中外关系的“一面镜子”,反映了与不同国家之间贸易的全过程,也折射了在多元沟通和互动下中国与世界各国关系的变迁。
17世纪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开启了中外贸易的辉煌时代。这一时期,中国与英国、美国、荷兰、俄罗斯等国的商贸交流十分频繁。美国西佐治亚大学高斯坦(Jonathan Goldstein)《费城与中国的早期贸易及其对美国中国形象的影响》叙述了在美国费城这一海港城市出发的商船给美国带来直接的商贸利益,以及通过商贸附属下刻上中美双方印记的贸易产品,反映其对商业所驱动的中美形象的影响。波士顿独立学者小格兰特(Frederic Delano Grant, Jr.)《跨流域的对话:中国贸易(1644-1860)手册项目的开展》一文结合牛津大学出版的《中国贸易手册》,回顾中国外贸涉及海路与陆路、进口与出口方面的研究和进展,以期能提升对中国贸易分期与中国内部推动下受各股力量影响的中国贸易的理解。武汉大学宋时磊《十三行贸易时期英国东印度公司质量控制策略分析——以茶叶贸易为例》分析在十三行时期,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与行商茶叶贸易博弈和交涉过程中,摸索建立的涵盖事前、事中、事后的质量控制制度,对现今公司质量控制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广州大学蔡香玉在《乾隆末年(1794)的广州荷兰商馆》中利用广州商馆的荷文档案,梳理179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广州商馆的商务运作,涉及广州荷兰商馆的布局、雇员与商船及贸易状况,将商馆贸易业务与德胜使团的外交活动两者有机结合,窥探荷兰商馆业务的全貌。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优莉雅(Manuel Perez Garcia)《中国商人及其在中俄商贸关系中的角色:恰克图贸易与参与广州贸易的尝试》一文审视和比较了在俄罗斯帝国与清朝建立双边贸易基础上,中俄商人在恰克图与广州的商业实践和交往,是19世纪前期俄国人来华贸易的意愿和尝试。上海交通大学马龙(Manuel Pérez García)《Gecem项目数据库:17-19世纪中国与欧洲消费与海运贸易的量化分析》通过最新投入使用的与全球史有关的数据库Gecem,对中国、美国、欧洲的海运贸易的量化分析达到解决研究问题的目的,指出用数据库对各种类别的史料进行公开讨论的必要性。
广州对外贸易的发展,是以国内贸易的稳定和繁荣为基础的,而十三行是联结两者关系的桥梁和纽带。与会学者充分考虑到国内各地商人与十三行行商的贸易交往以及商品贸易和金融业的发展变化。广州荔湾区方志办胡文中《清十三行时期在广州省城的婺源商人》一文中结合婺源商人在粤经商记载与广州史志资料,呈现出婺源籍商人在粤活动经历,客观反映徽州婺源商人在十三行时期对广东商业繁荣的推动作用。广州大学夏巨富《19世纪广州市商人的类型、来源及其经济影响》通过考察在新旧分野和分化蜕变背景下19世纪商人的类型与来源,阐述广州经济贸易地位的转变和新旧商人团体组织的分合对广州经济的影响。广东广播电视台范小静《商品的背后——试论十三行时期进出口商品之消长》通过反映棉花、织布、茶叶、瓷器背后中外商品流通的此消彼长,以呈现十三行行商在贸易潮流中跌宕起伏的命途,并探讨这种历史现象背后的缘由。建设银行广东分行蒙启宙《以广州十三行为中心的仄纸侨批的传递与买卖》一文以仄纸侨批为研究对象,厘清其形成、发展以及转让买卖的基本脉络,反映十三行时期乡土金融业的变迁。
十三行时期的中外贸易为跨文化交际打开了一扇大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必然导致彼此间文化的碰撞与冲突。澳门文献信息学会何伟杰《“清代澳门地方衙门档案”(1693-1886)作为世界记忆:广东贸易、文化遗产与翻译》一文通过研究“清代澳门地方衙门档案”中汉文文书的广东行商记录,体现行商与英国及澳门的葡萄牙当局的关系,呈现汉文文书档案留下的历史记忆。香港大学戴伟思(Stephen Davies)《回避中洲:1650-1850广东通商年间西方水道测量学在掌握珠江流域信息上的发展》细看1650至1840年间广州贸易繁荣期,西方的水道测量学在量和质上的变革对协助认识珠江水域上的作用,从中意识到中西双方在航海实务认识的分化。暨南大学张坤、王文晶《英国司法制度在香港的早期移植》一文以诺顿·凯什的《香港法院制度史》为中心,管窥英国司法制度在香港强力植入呈现的英港文化与司法观念的差异和碰撞。韩山师范学院伍玉西《鸦片战争前英国对中国司法主权的破坏》通过研究1821年“伶仃岛事件”的原因与经过,以此揭示鸦片战争前英国蓄意破坏中国司法主权的真相。
清代一口通商时期通过加强与国内经济的交流和国外贸易的合作,加速了中外互识的进程。上述论文,从不同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探讨了十三行时期国外贸易的盛况、国内贸易发展变迁对十三行对外贸易的促进作用、中外贸易交流下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展现了十三行时期中外贸易关系的全貌,关注了部分学界未重视或尚未研究透彻的领域,呈现了学术研究的新动态。
清代广州十三行是西方国家与中国进行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中外艺术文化交流的成果也成为十三行在促进中外贸易外的一大产物。这一时期,无论是中国外销艺术品的外传,还是西方艺术技艺传入中国,都成为中外艺术文化交流过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学者们分别从不同对象展开研究,深入挖掘艺术与十三行之间的关系。
自外销画成为中国外销艺术的一员,并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起,就吸引了不少学者的目光。荷兰世界博物馆罗莎琳(Rosalien van der Poel)《中国外销画的表现力:新“前景”展望》一文以19世纪初在清代南方口岸广州绘制的一套独特的七幅连贯的中国(鞑靼)冬季景观画为中心展开讨论,将作品物质的静态本质以及作者的古今作为进行分析,解读这一套外销画作的建构方法。广州大学王睿《大英图书馆所藏清代外销画中的几种民生船考述》以大英图书馆特藏的清代外销画中船舶画为研讨范围,根据以史释图的方法,考释与国计民生关系密切的几种水运工具,力求发现图录中蕴含的民生信息。广州市海珠区文管中心卢敏智《管中窥豹——三幅清代外销画初探》亦运用“以文释图”方法,选取学界着墨不多的三幅外销画作,探究画作的内容和相关历史,折射广州十三行时期岭南的民俗风貌和各行各业人士的生活图景。
在外销画之外,广州十三行时期的其他艺术作品和艺术形式同样引发学者研究的热潮。深圳大学陈雅新在《广州十三行与清代戏曲关系考》一文中结合外销画与再现十三行商馆街道的戏铺遗迹,考证十三行与清代戏曲的关系,为理解十三行在清代社会中扮演的社会、文化角色提供了新奇的视角。广东省博物馆白芳《清代广州外销丝绣品概述》通过梳理省博物馆馆藏清代外销丝绣品的种类、工艺特色与艺术风格,反映当时外销丝绣品大量融合中西艺术风格的现象,展现十三行时期中外艺术交流和互鉴的过程。
广州十三行在中外艺术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中西艺术的融合与交流,推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革新。与会学者从不同侧面对十三行在中外艺术文化交流中的角色给予了肯定评价,涉及瓷画、织绣等文化艺术的诸多方面,显示了以十三行为中心所涵盖的粤地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多样性。
广州十三行遗存的街区、与十三行有关的历史遗迹都是广州商埠城市文化的物质载体,以往行商对广州城市发展做出的贡献成为现今广州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建设广州世界文化名城的历史资源。
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安乐博(Robert J.Antony)《海盗、行商与广州的防御,1780-1810》探讨在中西贸易背景下珠江三角洲地区出现的海盗危机,行商在广州城市防御事务中发挥的显著作用。他指出此时期清政府要求行商捐钱资助城市防御事务的惯例对行商群体与十三行贸易的不利影响。广州大学杨宏烈《广州十三行历史街区巴洛克建筑脉源探析》一文着眼于十三夷馆、沙面建筑、广州外滩西濠等十三行历史街区的巴洛克式建筑,提出以上民间商住的“巴洛克建筑”非“殖民地建筑”,而是十三行时期借助西风东传,赶在世界最后一波古典复兴思潮影响下,靠十三行时期时间段最短、保留十三行历史信息最为丰富的古迹遗存。南沙虎门炮台管理所黄利平《十三行与虎门炮台》一文从广州控制虎门的虎门炮台与广州十三行的关系入手,分析了虎门炮台促成广州“一口通商”政策,且作为控制洋船进出广州的关键,是承担广州口岸管理职能的关卡,以此论证行商捐资修建炮台修建工程的必然性,研究颇有新意。暨南大学阮宏、吴宏岐在《近代西方文献所见浩官炮台位置考》中细致考证存在争议的“浩官炮台”方位,通过中外文献、古旧地图与外销画互证,否定了“定功炮台说”与“永靖炮台说”,明确浩官炮台的具体方位在海珠区磨碟沙公园一带,为利用外文文献研究行商留下的广州历史遗迹提供新的视角。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推进,有关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研究如火如荼,广州在“一带一路”的地位和作用尤为突出,广州十三行与海上丝绸之路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与会学者从不同层面展现十三行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内在联系。
中山大学黄启臣《明至清前期海上丝路的高涨与十三行机制的作用》首先阐述了明清时期高度繁荣的世界市场之下十三行机制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这一时期从广州通往东亚、东南亚、欧洲、美洲、澳洲等航线的开辟,确立了广州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心市场的地位,十三行制度的形成便于海外贸易的发展,是海上丝绸之路登上顶峰的基石。华南理工大学潘刚儿《清代皇帝的外贸观》一文考究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六朝皇帝制定的外贸法制和政策,指出清朝皇帝的外贸观根源在于“重本轻末”的小农经济思想,是在维护封建政权统治和防范海外势力入侵的基础上对海上贸易的控制,阻碍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是海上丝绸之路由盛转衰的关键。厦门大学李德霞《16-17世纪中拉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基于西班牙殖民者遗留下的大批档案资料,论述了中拉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背景、蓬勃发展的原因、表现与历史意义。中山大学周湘《宋代素馨与茉莉花事零拾》从植物学和文学的跨学科研究角度看舶来品素馨花与茉莉花传入时间、路径,探讨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香料的早期原型。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骆文静《银钱堆满十三行——从几首竹枝词看十三行时期输入的外国钱币》从竹枝词看当时输入中国的外国货币种类和释义,反映外国银币在世界范围内流动所产生的影响,是货币在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下实现全球化流通的缩影。广东广播电视台曾阳漾《广州丝绸之路重要人物考略》一文关注广州海上丝路中的人物,包括清朝官员、外国教士、禅师、十三行行商等不同角色的历史行为对广州海外贸易做出的贡献。
学术研究往往建立在不断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此次会议亦有学者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学术史进行回顾。广州大学冷东《广州十三行与海上丝绸之路综论》就目前十三行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现状、相互关系、研究队伍与研究趋势作了阐发,提议在十三行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上要加强国内外的合作交流,避免地方学术主义倾向。海南师范大学熊展钊《韩槐准与“中国南洋交通史”研究》对韩槐准所研究的“中国南洋交通史”的研究特色与研究内容进行论述,以期能突显韩氏学术研究的价值,提高学界对“中国南海交通史”的重视度。广州大学于笛《近四十年来国内唐宋市舶制度与广州外贸研究评述》剖析和解读了近四十年来学界对十三行制度源头——唐宋市舶制度,及其作用下的广州海外贸易和对外交流研究的特征。
本次研讨会围绕广州十三行行商家族、商会制度、文化交流、商品贸易和市场拓展等方面提出具有启发意义的新观点。新史料、新文献的不断挖掘与研究手段、科学技术的利用为推动十三行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升十三行研究水平起到一定的作用。通过本次学术研讨会,学者们关注广州十三行的研究路径、研究手段以及表现形式都在发生变化,拓宽了对广州十三行研究的空间和视角,为以后更好地从事广州十三行相关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不过,国内外大量有关十三行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还有十分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