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月容 经 松(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句容 212400)
艺术是人类文明和文化传承的载体,不仅能丰富人的内心世界,陶冶情操,还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着力提高全民艺术素养,是我国实现人力资源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经之路。《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19〕2号)提出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总体目标为“到2022年,高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师资队伍建设和场馆设施明显加强,推进机制和评价体系日益完善,高校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显著提升。到2035年,形成多样化高质量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高等学校美育体系”。而公共艺术教育是高校美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当前,高职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每年高职专科类学生招生人数占所有大学招生总数的40%以上。因此,强化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增强其实效性,是为我国创新型社会建设培养高素质接班人的需要。高素质接班人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教育者,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关键。
笔者走访和调研了30所高职院校,对照教育部办公厅于2006年3月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发现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从体制机制上看,《方案》中明确指出“普通高等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而从笔者调研的情况来看,高职院校中仅有20%的学校设立了独立的公共艺术课程管理部门“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和教学机构“公共艺术教研室”,80%的学校没有专门的公共艺术教育中心,仅有公共艺术教研室。有公共艺术教研室的学校也是将其挂靠在教务处、社会科学部、基础教育部、人文艺术学院(系)、素质教育中心等部门。从事公共艺术教学的教师们分散在各院(系)、各部门,教师无归属感。
从教师编制上看,《方案》中要求“各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其中专职教师人数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而从笔者了解到,85%的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师达不到《方案》规定的编制人数,高职院校学生人数过万的比例较高,按要求每万名学生至少应配有艺术教师15人,而实际情况相差甚远。
《方案》中要求:“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这些限选课程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既要有丰富的教学和艺术实践经验,又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和较高的人文素养。而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比较欠缺,专业性不强,体制外教师、兼职教师比例高,专业对口率不高。80%以上的教师专业方向单一,仅对某一种艺术门类比较精通,而对于其它艺术门类研究甚少,知识面不宽,很难达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要求。
通过调研和访谈,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对公共艺术教育认识度不高且有偏差。一是认为学校领导不重视公共艺术教育,是被边缘化的课程;二是认为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内容简单,不需要投入太多时间备课;三是部分教师有校外兼职且收入高,因时间有限,不愿主动投入精力研究该课程;四是没有认识到公共艺术教育的意义重大,它将关乎到每个学生的成人成才和个性完善,甚至于未来的生活。
高职院校中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均为选修课,学生、教师和学校对该类课程的认识度、重视度均有偏差。督导部门对于教师的授课过程管理、实践管理、考核管理相对于必修课程有些薄弱,教学评价机制、考核机制、师资培养方案等均不够健全,教师和学生的动力不足,严重影响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学成效。
基于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现状问题,笔者认为应从机构设立、专业队伍、考核机制、培养方案、科研平台五方面采取有效策略加以解决,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整体的教学效果。真正实现《方案》中提出的“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目标。
各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公共艺术教育,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成立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如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公共艺术教研室。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环节如课程体系建构、教学目标设定、教材编制与选用、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效果评估等,有专门部门和专人负责。管理部门为从事公共艺术教学的教师们提供一起研讨、互相交流、共同提升的空间和平台,营造教师间团结、协作、共享的良好工作氛围。教师在教学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有部门、有团队协调统筹,有效增强教师们的团队凝聚力和归属感。
公共艺术教师不同于艺术教育教师,公共艺术教育对教育对象普及性的要求大于专业性的要求,这要求公共艺术教师既能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能针对非艺术生的实际开展教学和指导,同时还要具备相应的艺术活动组织管理能力。因此,在教师引进中,优先录用公共艺术教育专业毕业生,以满足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任务和目标。
对于已引进的教师,要定期开展有计划、有组织、有主题的培训活动,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人文素养、教学理论、科学研究和基本功的培训,给教师们提供充足的进修和学术交流的机会,帮助其开拓视野。引导教师将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引入课堂,提高教学成效,促使每位教师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促进整个教师团队专业性的提升。
本着对学生和教师负责的原则,各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公共艺术教育成效的考核。教学质量控制部门与公共艺术教研室共同制定详尽的公共艺术教师工作考核指标,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活动组织、评价情况、参训情况、科研工作等内容列入其中进行量化,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促进其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考核除修完基本学分外,参与艺术实践活动(比赛、演出、创作)等可获得额外学分,同时指导教师也可获得实践教学加分,以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良性互动。
制定全校公共艺术教师发展培养方案,为每位教师制定具体成长计划,在职称评定、教学能力、研究成果等方面制定具体目标。对团队人员进行分层培养,着力稳定骨干教师队伍,持续培养新的学科带头人,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艺术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营造人人有发展、个个有机会的良好成长氛围。对于教学能力特别强、掌握特殊技能、勇于担当和探索、具有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的教师,给予特殊待遇和高度认可。
公共艺术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要重视教师的科研工作,向校内外科研、教学、学工等部门提出科研需求,为教师们争取科研项目与经费支持。在论文撰写、课题研究和竞赛中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与专业化水平。定期开展研讨、学术交流、项目申报等活动,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对于在活动中获得成果或表现突出的教师在工作考核中给予加分,年底予以表彰,以增强教师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综上所述,公共艺术教育关乎到每个高职学生在未来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对学生的人格形成、情感陶冶、个性发展、创新能力具有重大影响。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软硬件投入,设立专门机构。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从激发教师归属感、提升教师专业性、提高教师重视度、赋予教师成长性、增强教师获得感等方面深入探索,才能真正强化教学效果,提升公共艺术教育学术水平。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专业素养、教学技能、科研能力等,才能开拓学生的视野,给学生以审美体验和人生启迪,才能为我国实现人力资源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