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版本考*

2019-12-15 03:46谷曙光
文化遗产 2019年4期
关键词:梅兰芳戏剧出版社

谷曙光

一、版本错综复杂的艺术史奇书

二十世纪以来,中外各国名人的回忆录层出不穷,多如过江之鲫;就中国文艺界名人的回忆录而言,具有众多海内外版本,多次再版重印,产生持久、深远的影响,当以梅兰芳的《舞台生活四十年》为翘楚。《舞台生活四十年》是一部奇书,在中国文艺史和出版史上,奇峰蔚起,沾溉后人,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书史料名贵、剪裁圆通、措词方雅,确乎矫矫不群,允为回忆、谈艺著作中的出类拔萃之作。

关于《舞台生活四十年》的出版历史,是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概言之,在1949年之后中国大陆出版的图书中,《舞台生活四十年》居然辗转了七八家出版社,先后有平明、人民文学、中国戏剧、团结、东方、新星等诸多版本,又收入两种《梅兰芳全集》(河北教育、中国戏剧),确实罕见。更何况还包括多种香港、台湾、前苏联的海外版本,情况更加错综复杂。统计各种版本(不包括重印),总数竟达十九种之多!

一部当代的著作,版本如此之多,并非偶然,加之其中的内容颇有差异,就更有研究的必要了。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释版本云:“指同一部书在编辑、传抄、刻版、排版、装订乃至流通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形态的本子。”[注]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第7页。或有人认为,讲求版本是古籍的事,特别是宋元明清的善本古籍,而民国以降的铅印书,则不须细究版本。此又不然。顾廷龙就说:“现代铅印和影印的出版物,一版再版,不也又是不同版本吗?依我看来,版本的含义实为一种书的各种不同的本子,古今中外的图书,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并不仅仅限于宋、元古籍。”[注]顾廷龙:《版本学与图书馆》,载《顾廷龙全集》文集卷上,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年,第258页。由此言之,读书、引书和学术研究,都需要注意书之版本,现当代书籍,亦莫能外。

试举例言之。当代学者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是文学史中的名著,版本较多。他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的“前言”中说:“《中国文学发展史》是我的旧作,原为上下两册。上册成于1939年,1941年出版;下册成于1943年,1949年出版。……解放后,我将本书作过一些修改,分为上中下三册,于1957年,1962年两次印行。印行以后,各方垂教甚殷,使我得益不少。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我受到了深刻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教育。学术领域里对于资产阶级思想的批判,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在本书中所存在的一些历史唯心主义观点,现在我又作了一些修改。”[注]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一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前言页。之所以不惮繁琐地征引这段话,是因为刘著的版本问题在现当代学术著作中是较为典型的,屡次修订,差别甚大,很有代表性。学者在研究中、引用时,如果不知刘著版本的变迁,就有可能会征引不宜引用的版本,更不能理解刘大杰学术观点、叙述策略的微妙变化。

与此相类,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的版本,比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还要复杂纷乱。由于梅书的珍贵史料价值和经典性、文学性,其书的研究价值和被引用率都颇高。遗憾的是,笔者发现,在研究中,引用者似乎并不讲求版本,甚至一些著名学者依据、引用的,并不是最适宜的版本。程千帆、徐有富指出:“读书应当选择版本的最主要的理由是:书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产生了一些不同版本,而这些版本之间从文字到编次又往往存在着很大差别。这种差别又往往可以决定读者从书中所获得的知识是否正确。”[注]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第9页。可见,如果不细细考订版本,就可能会犯笼统粗率、征引不当的错误。迄今为止,还没有专门爬梳考订《舞台生活四十年》版本的文章,学术界和一般读者也普遍不知其书诸种版本之间的差异。在众多版本中,哪些较好,哪些有特色,哪些存在问题,孰先孰后,孰优孰劣,都从未有过专门研讨。

二、梅兰芳撰写回忆录的嚆矢

抗战时期,梅兰芳蓄须明志、辍演隐居,人也“摒除丝竹入中年”,风华少了,思考多了。出于报刊编辑的约稿,他1941年就开始尝试撰写回忆文章。《四十年戏剧生活》是梅兰芳第一篇谈往忆旧之作,发表于1940年代的多家期刊[注]参看中国戏剧出版社《梅兰芳全集》收录此文之注释。注云:此文多家刊物发表,先后有《华文每日半月刊》1941年第9卷第9期,内容为第一部分“坐科习艺时期”;《华文大阪每日》1942年第9卷第10、12期连载,内容为第一、二部分“坐科习艺时期”和“搭班演唱时代”;《影剧》1943年第8期转载,题为《戏剧生活》,只有第一部分,结尾处仅到“是一个很好的净角人材,因为学的不对工,他学的却是青衣,在这种情形下,将来学习所得,总不能达到成功之目的”;《时海》1946年第1卷第2期有第一部分“坐科习艺时期”,题为《四十年戏剧生活》;《大国民》1946年1、2期连载,题为《我的戏剧生活》,内容为第一、二部分“坐科习艺时期”和“搭班演唱时代”;《艺文画报》1948年第2卷第8期,题为《我的戏剧生活》,内容也为第一、二部分,文前增加引言:“梅兰芳博士,今年三月又在上海‘天蟾舞台’登台。他的色艺,始终不衰,不知风靡了多少听众,内地的人们甚至有专程来沪欣赏他的演技的。本文曾载于编者主编的《大国民周刊》(已停刊)。梅博士一向爱护《艺文画报》,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出版《梅博士专号》,以飨海内外读者”。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6年,第102页。,先后有《华文每日半月刊》《华文大阪每日》《影剧》《时海》《大国民周刊》《艺文画报》等刊登,全文分为坐科习艺时期、搭班演唱时代和编导古装新戏时代三部分,共计六千余字。文章最后,梅兰芳感慨万端地表示:“追想起来这短短数十寒暑,朋友当中,热心帮助的,有的老了,有的是许久不见了,有的是离开尘世了,风流云散,真是感慨系之。”[注]傅谨主编:《梅兰芳全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6年,第102页。文章用第一人称,娓娓而谈,不假修饰,显得亲切平易。

另有一篇《缀玉轩回忆录》,署名梅兰芳口述,许姬传笔记,发表于《大众月刊》1943年第3、4期,计五千余字。如果说《四十年戏剧生活》主要是写自己早年的艺术经历,那《缀玉轩回忆录》则由一则则的文史掌故组成,包括我的祖父巧玲公、对恭王谈民间疾苦、雨田公操琴的艺术、宝贵文献的搜集、与谭鑫培配戏印象、新戏感人举一实例等,既谈自己的祖父、伯父,也回忆与谭鑫培的合作,还追忆了自己早年编排的新戏。不过,两文有重复或文字近似之处。梅兰芳在文章开头说:

我离开了第二故乡的北京,弹指已经十年了。这短短的十年里面,经过了许多沧海桑田,悲欢离合。一般亲戚朋友和同行,有的是老了,有的是音讯不通了,有的是离开这个世界,到另一世界去了,真合着一句老话叫风流云散。回想起当年许多陈迹,很有点感慨系之。《大众月刊》须弥先生,要我写一篇回忆录。我对于语体文字,虽然也可以勉强写出来,但是因为天气太冷,怕动笔,只好请许姬传先生代我写。遇着闲空的时候,灯下围炉,我们一边说,一边写,觉得累了,就打住,所以写得很慢。[注]傅谨主编:《梅兰芳全集》,第103页。

比起《四十年戏剧生活》,《缀玉轩回忆录》一文的结构安排更合理,史料剪裁和叙述内容也更吸引人。从写作方式看,《缀玉轩回忆录》由梅口述,许记录加工,与后来《舞台生活四十年》的工作方式一样,已开口述戏剧史撰写之先河。

抗战中的梅氏,困坐愁城,一筹莫展,虽然还没有杜甫“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那么惨淡忧伤,但世事变幻、亲友凋零引发的深沉感慨,是不言而喻的。故此时开始回忆前半生,写点文字,也是顺理成章的。综而言之,《四十年戏剧生活》和《缀玉轩回忆录》两文是梅兰芳撰写回忆录的最初尝试,篇幅都不长,以第一人称谈往忆旧,可视为后来系统写作回忆录——《舞台生活四十年》的远端发轫。

三、成书之前与之后的报刊连载

梅兰芳的《舞台生活四十年》最早是在上海《文汇报》连载的,由该报新任副总编柯灵策划,黄裳具体联系,经多方努力,因缘际会,才得以实现。从1950年10月16日至1951年10月10日,差不多整一年,刊登了共计197期,署名梅兰芳述、许姬传记。其实,许姬传之弟源来出力亦甚多。连载结束之后,再由许氏兄弟整理成第一、二集,交平明出版社先后出版。

在报纸连载,是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的,因为连续性强,且一旦开始就不宜间断。对于梅兰芳这样举世闻名的大艺术家而言,他要排戏、演剧、授徒、社交,更何况1949年之后还有诸多公务和活动,故连载极为不易。因此,《文汇报》连载暂停之后,回忆录撰写虽仍断续进行,但投入的精力不如以前多了,数年间未再发表新的内容。

及至1958年,中国戏剧家协会的机关刊物——《戏剧报》向梅兰芳约稿,梅与秘书许姬传等商量,想到继续刊载《舞台生活四十年》,于是《穆桂英》《奇双会》《从绘画谈到天女散花》《童女斩蛇》数章渐次写出,连载于1958—1962年的《戏剧报》;又有《我和余叔岩的合作》一章,反复修改,在梅兰芳逝世后连载于香港的《文汇报》。文革之后,《与杨小楼合作时期》(上、下)连载于1980年《戏剧艺术论丛》第二、三辑;《我和余叔岩的合作》登载在《戏剧论丛》1981年第1期上。

上述就是《舞台生活四十年》在报刊上公开发表过的内容。其中,《文汇报》的连载是最早最系统的,影响也最大,不妨单独算成一个版本,或者称为“先导版本”。

四、成书后诸种版本考辨探微

下面以出版社为单元,概述《舞台生活四十年》编辑成书的各种版本,涉及出版社、年代、装帧、纸张、插图、地域、定价、印数等信息,视情况采撷言之。

(一)“文革”前在大陆辗转三家出版社

1.首次结集出版:平明出版社

平明出版社是1949年12月在上海成立的私营出版社,由著名作家巴金担任董事长兼总编辑。该社以世界文学名著,特别是苏联和俄国的作品翻译出版为特色。梅兰芳的《舞台生活四十年》在这家出版社印制,是颇有意味的,不会是盲目或巧合的选择,很有可能出于跟巴金关系密切的夏衍、柯灵诸人的介绍。[注]夏衍、柯灵都是《舞台生活四十年》的积极支持者和关注者,尤其柯灵,还是《文汇报》连载的策划者。彼时,柯灵任该报副总编辑。

《舞台生活四十年》在平明社首先推出的是第一集的平装本,1952年5月初版,印2000册,书衣是全白的,封面用墨绿色的楷体书名和署名,竖排,书法当是出自整理者许姬传的手笔,整个封面设计显得非常典雅素洁。

到1954年12月,平明社又推出《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二集,仍是平装本,封面封底照旧全白,书名和署名的颜色则改为深棕色,印数达到18000册。而第一集的初印,不过区区2000册,第二集的初印,印数猛增了9倍,这说明《舞台生活四十年》颇有市场,很受读者的欢迎。平明出版社1955年11月就合并到新文艺出版社了,不复存在。截至1955年7月,《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一集在四年时间里,已经印刷了12次,总计印了32130册;第二集到是年7月,也第二次印刷,总数达到19700册。此情况足以说明该书已成为平明社的“招牌书”,畅销不衰。考察当时艺术类图书的一般印数,这算是极好的成绩了。(彩图1)

平明版《舞台生活四十年》另有少量布面精装本,在用纸,特别是照片的印制方面,比平装本清晰许多。第一集在1955年7月第12次印刷时内含精装本630册,第二集在1955年第二次印刷时内含精装本700册。之前是否还印有精装本,未能查到,但精装本的存世确实稀少。笔者推断,可能只有这一次精装。精装本的护封跟平装本一样,全白,里面的布面则是浅蓝色的,布面的封皮书名和署名采用了压凹的特殊工艺设计,书脊的书名则烫成银白色。试比较平明版的平装和精装,平装本由国产纸印,第一集定价1元(1955年7月第12次印刷时标价),而精装本则是进口纸印,价格达到2.45元。第二集平装本13500元(即币值改革后的1.35元,1954年12月首版时标价),精装本2.75元。平精装价格的差别颇大。

平明版的书前印有简洁的内容提要,颇有价值,为后来诸种版本所无。兹抄录第一集之提要:

《舞台生活四十年》是梅兰芳先生个人的一部回忆录性质的书。梅先生的艺术,早为中外人士所推崇,至于他在学艺时是如何的艰苦奋斗,在他四十年表演过程中又有什么经验和心得,还有他是从怎样一种生活环境里磨练出来的,这些又都是一般希望了解他的人所不会知道的了。本书包括了以上几点,从他的家世说起,接着就是学艺,演唱的情形,一直说到他初次来上海表演完毕,回到北京为止,共分十一章,这是全书的第一集,由他亲自口述的。[注]载《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一集之书前内容提要页,上海:平明出版社1952年。

笔者收藏了平明版《舞台生活四十年》的平装和精装,品相极佳,都是名人藏书,平装本是著名出版家范用的旧藏,两集都有印章,一册是“范用藏书”,另一册是“鹤镛藏书”,鹤镛乃范用原名。精装本是上海梅兰芳艺术研究会原会长史美恂的藏书,连白色护封都完好无损,洵为不易。平明版历年的印数固然多,由于书衣是白色的,虽然素雅,但极容易弄脏,故而今日欲觅洁净而品相好的旧平明版《舞台生活四十年》,也颇不易得。(彩图2)

2.由私营出版社转到国营的人民文学出版社

平明出版社在1955年末与其他社合并,不复存在。而《舞台生活四十年》是大艺术家的畅销书,后续仍有较大需求,于是就有了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新一版。这标志着《舞台生活四十年》的出版由私营出版社转到了国营出版社。

人民文学这一版,包括第一集、第二集,只有平装本,分别是1957年4、5月印制,印数都是10000册。此版把平明的竖排改为横排,以符合更多普通读者的阅读习惯。封面也重新设计,书名、署名则仍是许姬传的楷书体。另一个变化,是在版权页,加上了中国戏剧家协会编,这透露出此版是由戏剧家协会出面联系的,而梅本人此时即为协会的副主席。戏剧家协会的介入,亦说明《舞台生活四十年》的重要价值,至此该书有了半官方的背景。

对比平明版和人民文学版的内容和照片,在内容方面,人民文学版有所修订,虽多是些细微的地方,但都有用意,显示出整理者的细密用心。照片也基本一致,但又重新排版,许多尺寸放大了,个别照片有更换,比如扉页梅兰芳的肖像照,平明版第一集最后一张原本是名伶龚云甫的佘太君,人民文学版改为梅与名导演费穆的合影,照片与文字配合得更紧密了。

人民文学版可谓是《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一、二集的定本,此后中国大陆再版再印,文字上皆依此本。(彩图3)

3.梅兰芳逝世后中国戏剧出版社的新一版

1961年8月,梅兰芳逝世,这时距离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舞台生活四十年》,又过去四年多。梅故去后,安排和举办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其中一项,就是再版《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一、二集,并编辑新的第三集。《舞台生活四十年》是梅氏最重要的著作,重印再版前两集并编辑新的第三集,是对梅的最好纪念。1961年的12月,中国戏剧出版社推出了新一版《舞台生活四十年》的第一、二集,包括平装本和精装本。这一版把人民文学版加上的“中国戏剧家协会编”又去掉了,是否别有用意,不得而知。在装帧设计上,书衣改以黄为底色,采用了名画家叶浅予的速写——梅兰芳的《贵妃醉酒》,一个下蹲闻花的姿态,寥寥几笔,笔触生动,画风写意。书内的照片,原本都集中在书前,这一版则改为分别安插于相应的章节,增强了照片与文字的关联性。又专门请名画家程十发配了几张插图,如第一集有彩色的《游园惊梦》,第二集有《女起解》《花木兰》,以提升图书的艺术品位。此版可称为梅兰芳逝世后的纪念版。

这一版的平装本版权页显示:1957年4、5月北京第一版,1961年12月北京第二次印刷,说明文字编排上与人民文学版完全一致。精装本则写1961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其实,平装本与精装本内容一样,两种都没写印数。1961年中国大陆尚处于所谓的困难时期,这从图书的印制可以看出,平装本的用纸较差,颇为粗糙;而精装则用纸稍好。在极其困难的1961年,还能专门印制较美观的精装本,当是纪念梅兰芳逝世的特殊安排,殊不容易,也显示出梅氏的卓殊地位。

至于新的第三集,在六十年代初,也由许姬传等基本编就。终因风云突变而胎死腹中,未能面世。(彩图4)

(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香港版

学术界和研究梅兰芳者,多不知《舞台生活四十年》还有香港和台湾版。严格说来,港台版的《舞台生活四十年》,都是未经作者及家属授权的“非法出版物”,涉嫌盗版;但因特殊的时代背景,当年联络不便,也就无法深究了。况且,港台版客观上也起到了在香港、台湾乃至海外传播梅兰芳及其艺术的作用。因此,在万马齐喑的“文革”中,当许姬传和梅家后人听说港台版后,还感到欣慰。其实,港台版体现了彼时的海外出版者极为欣赏看重《舞台生活四十年》,于是积极突破政治藩篱和意识形态束缚,努力将其书介绍到海外,这颇有点“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意味,既是梅兰芳的深远艺术影响力的表现,也是该书获得广泛认可的明证。香港版还极具慧眼地首次推出了《舞台生活四十年》的第三集,占了先手,令人既惊喜,又意外。

1.香港戏剧出版社翻印平明版第一、二集

香港戏剧出版社翻印的《舞台生活四十年》,既无出版人、版权页,年代亦不详,大约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乃是翻印平明版。梅兰芳生前曾多次到香港演出,具有相当影响力;1949年之后,不少大陆人士,特别是上海、江浙的商人、银行家、旧官僚等,到香港定居,其中自然也有一些梅派爱好者。《舞台生活四十年》的香港翻印,足以说明梅兰芳和梅派艺术在香港的影响。

曹聚仁的《翻版书》专门谈了香港早年翻印大陆图书的问题,文中有云:“纵眼看去,香港出版界,骨子里……几乎非翻版不足以图生存的。……这几年,翻版商是不择手段的。……差不多有点销路的参考书都翻印过了。……梅兰芳的《舞台生活四十年》,也有了翻版;要不是第一集销路不好,第二集也早翻版了。”[注]曹聚仁:《书林三话》,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第233-234页。可见在香港书商眼里,《舞台生活四十年》应该是有点销路的,不然不会翻印,但印出后售卖却不理想。不过,曹氏言只翻印了第一集,未翻印二集,却不对。事实是前两集都翻印了。

香港戏剧版的用纸和印刷,都是较为普通的,剧照在翻版后,显得更不清晰。一般来说,在香港注册出版社是较容易的,而香港戏剧社在港岛名不见经传,极可能是昙花一现的小型出版社。

2.香港天行书店:《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三集的首次结集出版

今人通常认为,《舞台生活四十年》的第三集,是中国大陆“文革”后率先出版的。殊不知,第三集并非先在大陆出版,而是由香港天行书店率先编印的,时间大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

许姬传的《舞台生活四十年出版前后》一文可为旁证。文云:“大约在1973年时,吴晓铃先生告诉我,香港出版了《舞台生活四十年》的第三集。我设法托港友买到一本。”[注]许姬传等:《忆艺术大师梅兰芳》,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第286-287页。这说明连许氏都不知道港版是怎么回事。然则,天行书店的第三集,不会晚于1973年,而香港戏剧版的第一、二集,印制时间更早,可能在六十年代后期。

香港版第三集书前有一“内容介绍”:

《舞台生活四十年》是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的回忆录,以记录艺术为主,生活次之。其第一集与第二集,早在1952与1954年出版。现在这本第三集,还是海内外第一次结集出版。

本书分为“我和余叔岩合演时期”“穆桂英”“奇双会”“从绘画谈到《天女散花》”“《童女斩蛇》”等五章,约十五万字。

香港版第三集的封面设计与平明版类似,白色书衣,竖排的书名照旧,颜色则改为红色,更显夺目。香港版大体是把此前《戏剧报》和香港《文汇报》连载的内容结集,书后又增加多篇梅氏逝世后的纪念文章。客观说,第三集的香港编者有首倡之功,是有功之臣。(彩图5)

3.香港戏剧出版社和百灵图书公司将三集一并出版印制

香港版《舞台生活四十年》还有两种三集合刊本,分别由香港戏剧出版社和百灵图书公司印制。香港戏剧出的是三集合订平装本,而百灵图书公司则是分装三本。总之,第一、二集还是采取平明版的模板,第三集则是天行书店的那一版。香港戏剧出版社的封面一仍其旧,颜色改为黄色;百灵整套书的封面则重新设计,黄底,还是竖排的楷体书名,旁边绘制一盆景,视觉效果颇佳。

香港戏剧和百灵的合刊版都没有规范的版权页,孰先孰后?前者定价35港币;后者50港币,且采用了彼时较先进的塑封技术,故香港戏剧应在先。总之,香港戏剧和百灵是率先把三集一并编辑印制的,这也是一个创举。可惜的是,香港戏剧和百灵的合刊版同样未标年月。笔者推断,应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出版,比大陆要早若干年。

香港版图书的印数一般都不甚多,更兼过去四十余年,欲购不易。笔者收藏的港版合集,是托日本友人在东京买到的,品相颇佳。(彩图6)

4.香港中和出版公司2017年版

此为合订精编插图本。已经存在那么多版本了,香港近年仍然再版印制,显示出此书的强大生命力。需要说明的是,中和版系根据中国戏剧出版社“文革”后版本加以调整删节的,结构更为精简。此前的港版都是繁体竖排,中和改为繁体横排,图片也重新编排。按,以时间论,此版应放后面再谈,考虑到将所有港版放在一起,姑置于此。

(三)改头换面、删芟最多的台湾版《舞台生涯》

1.台湾里仁版《舞台生涯》

1979年12月,台湾里仁书局出版了梅兰芳述的《舞台生涯》[注]有精装、平装两种,平装标了“上”,精装未标。两种出版前言有所不同。。这又是一本什么书?与《舞台生活四十年》有何关系?

经查证可知,台湾版《舞台生涯》系根据香港版《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一、二、三集,重加编辑处理,合订并改名《舞台生涯》,在台出版发行的。台版并非完全按照港版重印,而是在港版基础上重加剪裁编排,改动颇大。书前的《关于梅兰芳》云:“本社不以人废言,特检其《舞台生活四十年》有关生平与艺术部分,予以重排出版,为喜爱皮黄戏者观摩参考,并为谄匪者鉴。”[注]梅兰芳述:《舞台生涯》,台北:里仁书局1979年,第2页。此为精装本之叙述,平装本则无。可见平装本时间较晚,或在台湾“解严”之后。由此可见,台版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总体而言,这是一个摘编本,主要摘录了书中有关梅兰芳生平和艺术的部分。然则,删去的主要是什么呢?凡是赞美新中国政权、叙述新生活和谈新旧差别的部分,一概删去。一言以蔽之,保留旧事,而回避“当下”,是为其叙事策略。只要旧的梅兰芳,不要新的梅兰芳,是“形象重塑”的原则。

原来大陆版和港版书前的照片,台版只采用了一部分。台湾版《舞台生涯》有精装本和平装本两种。笔者曾询问数位研究戏曲的台湾学者,他们大多知道《舞台生涯》即《舞台生活四十年》,但却不知台版在内容上居然有大幅删改,对此表现出讶异。(彩图7)

2.台湾思行文化传播《梅兰芳回忆录》(2014年)

台湾思行文化传播在2014年出版了《梅兰芳回忆录》,乃是将梅兰芳的《舞台生活四十年》与《东游记》合刊。至此,台湾才算是有了较完备版本的《舞台生活四十年》。按,此版的处理方式,乃是学自中国大陆的东方出版社2013年版,本应于后再谈,为将台版放置一处,姑先言之。

(四)文革后中国大陆的版本

1.中国戏剧出版社重印第一、二集,并出版第三集

由于时代等原因,《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三集,竟由香港的出版社抢先编印,颇为耐人寻味。“文革”后不久,中国戏剧出版社重印了《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一、二集,并开始考虑第三集的编印。

许姬传是《舞台生活四十年》最重要的历史见证人,也是第三集最初的编撰者。文革后,他仍健在,于是第三集仍由他和朱家溍二位负责。据《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三集的后记,其实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第三集已经基本编好,包括已在报刊发表和未发表的。[注]参看《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三集“后记”,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第248-249页。最遗憾的是,赴日演出那部分文稿在“文革”中遗失了,成为无法弥补的损失。

虽说中国戏剧版第三集是“原装正版”,但却姗姗来迟。与香港版第三集相比,中国戏剧版多出了“文革”前已整理而未发表的部分,即:与杨小楼合作时期、《霸王别姬》的编演、承华社时期三章。不过,承华社时期,仅为一粗略提纲,并未展开。此版还拿掉了已发表的《穆桂英》一章。

中国戏剧版的第三集,书衣颜色改变,但仍采用叶浅予的素描。此版封面标梅兰芳述、许姬传记,但扉页又标许姬传、朱家溍记,多了朱家溍。这一版未标印数,考虑到“文革”后图书出版的复兴和社会对书籍的渴求,《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三集的印量可能不会少于万册,甚至更多。

2.中国戏剧出版社的三集合订精装本

1987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将《舞台生活四十年》三集合订为一,精装出版,1991又重印。1987年的印数为1365册,1991年续印3000册。这一版的装帧极有特色。特别是丝绸面的精装,颜色和花纹考究,令人爱不释手。外面塑封的书衣都是一样的,但内里的丝绸面精装却有着不同的颜色和花纹,很有意思。笔者先后买到三种,1987年的,有红色底、金色凤凰花纹的绸面;1991年,则是蓝色底、金色花纹的绸面。又有一种中国画的花草树木绸面,更显考究。此版的绸面精装确实精美异常,其他图书罕有其匹。这一点隐藏在书衣内的细微差别,不知其他研究者或读者是否注意到了?至于当年为何用几种不同的绸面,或许是因为布料存量的限制吧。(彩图8)

3.河北教育出版社《梅兰芳全集》本

河北教育出版社率先推出《梅兰芳全集》(2000年),创意甚佳,但实际并没有做好,徒具虚名,所谓全集,实乃一大杂烩。其中收录的《舞台生活四十年》,不过据中国戏剧版重排,还删去了所有照片。平心而论,此版无甚版本价值。

4.新世纪以后的若干新版本

新世纪之后,随着《舞台生活四十年》的版权保护到期,其书进入公版书领域,于是团结、东方、新星等出版社都先后染指。团结出版社加上“梅兰芳回忆录”作为副标题,还以插图珍藏版(2006年)为号召。东方出版社则将《舞台生活四十年》与《东游记》合刊,总名“梅兰芳回忆录”(2013年)。按,此二版仅是出版社追求经济利益而重排印刷,并无版本价值,封面设计既不佳,书中错字尤多。新星版(2017年)的一大亮点,是书前增添了长篇导读,对于了解《舞台生活四十年》的背景和各色梅党人物,颇有裨益。但新星版错字仍多,故如阅读、引用,团结、东方、新星三种皆不推荐。

5.中国戏剧出版社《梅兰芳全集》的汇校本

2016年,中国戏剧出版社推出了新版《梅兰芳全集》,其中的第四、五、六三卷,皆为《舞台生活四十年》,收录了中国戏剧出版社和《文汇报》连载的两种版本。需要指出的是,新一版的《梅兰芳全集》颇具匠心,它收录的《舞台生活四十年》并非简单的重排,而是以中国戏剧版为底本,再与平明社、人民文学社、河北教育社以及报刊连载等版本细加校勘,出详细校记,以资比较,这就具有了难得的文献学上的整理研究价值。《文汇报》的连载是最早出处,今已不易见,整理出这个最早、差别也较大的报纸版,同样很有意义。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戏剧出版社《梅兰芳全集》版的《舞台生活四十年》,具有版本学汇校汇勘的性质,实具创意,堪称新版《梅兰芳全集》的一大亮点。这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意义或许不大;但对于研究者来说,却颇有学术价值,值得向学界推荐。

(五)国外版本

1.美轮美奂的俄文版《舞台生活四十年》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舞台生活四十年》还有一个俄文版,这是1963年出版的,也是诸多版本的《舞台生活四十年》中,装帧最精美、考究的一版,布面精装,外衬彩色书衣,内页全部道林纸印,插入铜版纸印彩色黑白照片达七十余张。

俄文版知者不多,系根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一、二集翻译,翻译者为罗日捷斯特文斯卡娅和塔斯金,由莫斯科艺术出版社出版。塔斯金是苏联著名汉学家,曾参与《史记》《儒林外史》等中国传统经典的翻译校订,汉学功底深厚。苏联著名电影导演、戏剧家科米萨尔热夫斯基和梅兰芳本人还专门给俄文版撰写了新的序言。科米萨尔热夫斯基的序言指出,梅兰芳的京剧旦角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而翻译其舞台生涯有助于苏联人民了解中国文化,对中苏两国的文化交流也具有深远的意义。梅兰芳序言是1959年撰写的,这说明翻译《舞台生活四十年》的动议更早。梅氏在序言里简要介绍了书的内容,并回忆了两次访苏演出的感受。特别是1935年那次,能够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爱森斯坦等大艺术家结识、交流,这些经历弥足珍贵。他希望苏联读者能够通过这本书了解中国戏曲,并感谢出版社和译者付出的辛勤劳动。[注]笔者不懂俄文,本段的撰写,请教了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的李莎老师,谨致谢忱。

俄文版的一大特色,在于照片的精选精印。梅兰芳于1935年访苏演出,这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标志性事件。期间,他会见了苏联和欧洲的诸多著名艺术家、评论家等。俄文版就特别选印了梅兰芳与著名戏剧家布莱希特的合影。书中的照片清晰度高,且都经过修饰,基本一张照片就占一整页。书的装帧也颇讲究,每章之首,都有一幅人物素描图,以梅兰芳戏装为主。(彩图9、10)

2.“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日文版

在《许姬传艺坛漫录》中,收有《舞台生活四十年日文版序》一文。文中言之凿凿:“井上康先生竭尽全力译述的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一、二、三集,锲而不舍,历时四年之久,不久的将来日文版《舞台生活四十年》就要和读者见面了!最近我从梅先生的孙儿梅卫东处见到井上康先生的译稿,梅卫东为此书校勘与注释也费时四月,共修改三次,一些疑难处还和我作进一步的探讨”。[注]此文不知写于何年,但书出版是在1994年,故此文不会晚于1994年。载《许姬传艺坛漫录》,北京:中华书局 1994年,第420页。

笔者因研究需要,搜集各种《舞台生活四十年》的版本,既看到此文,于是就开始寻找日文版,可惜“上穷碧落与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又专门托日本友人打听,亦未听说有日文版《舞台生活四十年》的出版。甚至连日本的梅兰芳研究专家,对日文版《舞台生活四十年》都毫不知情,一脸茫然。这似乎成为一个疑案,也可说是“乌龙事件”。可以肯定的是,日本版迄今并未面世。

除了中国,梅兰芳在日本的影响最大,倒是期待日本学者早日将《舞台生活四十年》翻译介绍给日本读者。跂予望之!

五、明变迁、备众本与资研究

在当代出版的回忆录中,有无版本复杂、类似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的图书?笔者想起了同为回忆录的末代皇帝溥仪的《我的前半生》。溥仪的回忆录,也存在通行本、全本、灰皮本、批校本等多种版本。群众出版社2013年将四种版本外加图录,一起打包盒装推出,为研究溥仪和晚清民国历史,提供了珍稀的史料。相比末代皇帝回忆录,梅兰芳的《舞台生活四十年》版本就更复杂多变了。

《舞台生活四十年》作为艺术大师梅兰芳最重要的著作,三集共计50万字,七十年间版本十九种,其间经历了:“《文汇报》连载(首度连载)——平明社初次成书(第一、二集)——人民文学修订版(成为定本)——《戏剧报》连载(二度连载)——中国戏剧版(纪念梅兰芳逝世)——苏联版(唯一的外文版)——香港首推第三集(书商起意汇编)——香港率先将三集合刊(书商创意)——台湾版(大幅删削)——中国戏剧版第三集(整理者定本)——中国戏剧版合集(中国大陆第一次合订)——新《梅兰芳全集》汇校汇勘版(具有学术价值)”等重要节点,可谓一波三折,充满传奇色彩。这在中国图书史上罕见,在中国艺术史上也属异数。

面对《舞台生活四十年》的十九种版本,可谓重峦叠嶂眼迷离,对于不了解版本者,可能莫衷一是。实际上,它们的重要性和地位是不一样的。其中,最具版本价值的,应该是平明社初版、人民文学社修订版和中国戏剧社第三集版,试分述之。平明版是首度结集出版,花费功夫最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是第一个改定本。没有平明版,后续版本都无从谈起。人民文学的修订版,对平明版又做了一些删削、增益、改动,成为文字方面的定本,后来的大陆版本,文字上都依人民文学版,可见其权威和重要,也可说是承前启后的一版。中国戏剧版第三集,迟至“文革”后才推出,比香港版都晚了若干年,但是,因为出自当初的整理者之手,一经推出,就成为第三集的定本,替代了早先的港版第三集。由此言之,《舞台生活四十年》的版本虽然多而芜杂,但弄清几个关键节点,就能拨云见日,了然于心。

从版本学角度言之,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的版本,如按地域分,有中国大陆版、香港版、台湾版和前苏联版;按时代分,有“文革”前版、“文革”中之海外版、“文革”后版;按出版社分,有私营社、国营社,还有海外社;按形式分,有平装本、精装本,还有插图本;按出版情况区分,有初印本、后印本、修改本、删节本;按流通情况分,有通行本、罕见本、海外本等。各种版本的异同优劣,内容的细微差别,装帧印刷的变迁,等等,都值得研讨。限于篇幅,关于诸版本的异文、叙事策略等,笔者当另文研讨。

吴开英著《梅兰芳祖籍考》中,影印了《舞台生活四十年》的部分书影,并附有关于版本的数行简略介绍,可惜存在错讹,并未厘清版本的变迁历史。[注]参看吴开英《梅兰芳祖籍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5年,第79页。一个有趣的问题是,七十年间,《舞台生活四十年》出了那么多版本,印刷了那么多次,累计的总印数是多少?吴开英云:“国内外累计发行一百余万册。”[注]吴开英:《梅兰芳祖籍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5年,第79页。不知这个数字是如何计算出的?笔者认为存疑。盖诸多版本,不言明印数,实难统计。但无论如何,印数肯定是非常多的。相比数量,更重要的,是其书的质量和巨大影响力。

梅兰芳是中国戏曲史上最伟大的演员,风华绝代,冠盖群伦,他的《舞台生活四十年》也是戏曲研究的基本书、必读书、长效书,具有特别的风神和魅力,弄清其书的版本种类、变迁,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等于解决了戏曲史、文献学和出版史几个领域共同关心的问题。程千帆、徐有富认为:“整理出版书籍固然需要备众本以资校勘,而读书治学也得备众本,也应掌握版本知识。”[注]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第23页。对《舞台生活四十年》版本的考证辨析,意味着梅兰芳研究的深化和精细化。期待今后的研究者、爱好者,在阅读、引用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时,针对自己的需求,找到最适宜的版本,加以利用;而不是随便拿一版,囫囵吞枣地阅读或征引。

猜你喜欢
梅兰芳戏剧出版社
梅兰芳评传
有趣的戏剧课
我等待……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梅兰芳家族:国重于家,德先于艺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戏剧类
梅兰芳苦练基本功
石油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