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昆明私家园林的艺术特征与价值研究

2019-12-15 02:40:45宏,刘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私家园林造园昆明

蒋 宏,刘 娴

(1. 昆明学院,云南 昆明 650214;2.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昆明园林历史悠久,除了继承弘扬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色之外, 又有自己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在中国园林艺术中独具一格。近代昆明私家园林由于历史原因,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表现出独特的艺术特征,充分体现当时造园师的智慧和技巧,揭示出昆明历史文化的博大与隽永,其造园艺术值得深入研究与发掘。

1 近代昆明私家园林概况

1.1 昆明私家园林的发展历程

昆明北部高山屏障,挡住北方的寒流,再加上来自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的影响,形成了“四季如春”的亚热带温润气候区,是人类理想的居住地。昆明各族人民生活在这块富饶美丽的土地上,很早就开始利用大自然建设自己的家园。据《蜀王本纪》记载,约于公元前七世纪,昭通人杜宇擅长农耕,教民务农,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这里的“南中”即指以滇池为主的广大地区。“园苑”指圈养鸟兽的皇家花园,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的场所,是昆明园林的萌芽阶段。

元代,云南建立中书省,置昆明县。《徐霞客游记》中记载,梁王在风景如画的滇池畔西山修建“南庵”避暑宫。据《昆明县志》记载:明代洪武年间,朱元璋平定云南,西平候沐英在九龙池(今翠湖)畔的柳营建别墅花园,又有沐春建的敬思堂,沐山昆建的栖风亭等。除沐氏园林外,在金蝉寺畔有刘氏花园;绿水河东有郭氏花园;圆通寺西有李氏竹园;城东塘子巷有陈家花园。据明代昆明诗人高应雷记述,“城西廓外为黔国西花园,名卉缤纷,穷宇内之奇丽。东南廓二十里间,皆士大夫所构园亭圃业。素馨挽架,茉莉搀篱,匝地香葩,莺蝶亦醉”[1]。明代后昆明私家园林已初具特色。

清末至民国,因权贵们相互攀比,大兴土木,昆明私家园林得到空前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时任云南督军兼省长的唐继尧在北门街建唐公馆,民间称之为“唐园”。园内花木繁盛,山水灵秀,设有两座真人大小的瓷制美女喷泉是当时昆明的一大稀罕物。清末状元袁嘉谷曾说:“昆明园林,至大以唐公所有为第一。”可见此园的规模非同一般。

1919年龙云由德国人手中买入盘龙江畔的震庄,花费十余年时间经多次翻新改造建成了一座中西结合的豪华私家园林。龙云当上“云南王”,震庄便成为他主政云南18年间生活、办公、接待宾客的处所如今仍风姿不减。另有市政公所督办张维翰修建的螺翠山庄,位于圆通山西侧,松树成林,松间曲径通幽,假山穿石洞,莲藕蔽池沼,建有中西不同风格的楼宇亭阁,各得其趣。1936年在螺翠山庄举行“丙子重阳登高诗会”高朋满座,盛极一时。20世纪30年代,昆明陆续建成一批私家园林。其中最为有名的是与大观楼隔河相望的庚庄和鲁园。之后,出现了玉案山下龙云的灵源别墅、翠湖边的卢汉公馆、碧鸡镇的紫园,滇池之滨的西园、白鱼口全用石材建成的垒楼、东寺街马骢的将军府、李鸿谟北京路的石房子、李培天的静园等。昆明私家园林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1.2 近代昆明私家园林营造的影响因素

1905年,昆明开辟为商埠,昆明成为一个开放城市,较内地城市而言更早地开始受到西方近代文明的影响,昆明私家园林的园主开始积极借鉴西方造园理念与技术,昆明出现了多样化的西式建筑,直接推动了昆明私家园林样式的发展。1910年,滇越铁路全线开通,进一步加强了昆明作为全省商业、贸易中心的经济地位和交通枢纽地位[2]。近代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开始传入昆明,钢材、水泥、玻璃等建筑材料得以推广。同时引进了先进的施工方法,建筑由土木结构、砖石结构发展到大空间的析架式木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新型结构[3],构成了近代昆明园林建筑发展的基础。

清末至民国年间,昆明的政治格局为较为开明的地方自治。各种近代城市物质要素逐渐被引入,城市向四周蔓延,昆明形成“半城青山,半城水”的城市面貌,为私家园林的营建创造了良好的自然条件。19世纪30年代,昆明作为抗日的后方,学校、工厂内迁,大量的资金、人才和设备流入昆明,促进了昆明经济的短暂繁荣。官僚资本争先恐后地在昆明开办发电厂、炼铜厂、制钢厂等工厂企业,昆明工业此时起步,商业繁华,社会权贵阶层在短期内积蓄了雄厚的财力,为建造自己的私家园林奠定了殷实的经济基础。

民国期间,云南一批优秀青年出国留学归来,参与到园林建设中。一方面改建了一批公园,此外还改建了翠湖、大观、圆通、云瑞、古幢等公园。一时间游览之风盛行,随着近代昆明公园的建设,社会上层权贵也纷纷攀比建园,私家园林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甚至园主自身就是造园大师,如庾庄的主人庾恩锡,庾恩锡在园林建筑方面的代表作是他出巨资在赵鹤清协助下建造的庾庄和白鱼口的空谷园,两园均成为昆明园林史上的精品。庾恩锡、赵鹤清等造园大师将近代昆明私家园林的造园意匠带入了全新的高度。

1.3 近代昆明私家园林的选址

选址是中国传统造园的首要环节,近代昆明私家园林选址遵从中国传统古典园林的相地原则,首选拥有良好水源条件并易于成景的地段。因此内城的翠湖,西南郊的滇池等地成为最佳的造园基址。

滇池位于昆明市的西南,又称昆明湖,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南北长39 km,东西宽为13 km,面积为306.3 km2,有高原明珠之称。滇池东有金马山,西有碧鸡山,北有蛇山,南有鹤山。这些山连绵起伏,形成了昆明坝子的天然屏障。湖滨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山环水抱,天光云影,构成一幅美丽的天然画卷,是昆明私家园林的理想选址。水体是造园活动的主要构成要素,因此水源问题也就成为私家园林选址的重要因素,近代昆明私家园林的选址在滇池片区较多,等级较高,园林占地面积相对较大。

翠湖位于五华山西麓,湖面15 hm2,是昆明城区的中心景观区。元朝以前,滇池水位高,这里是一个小湖湾,多稻田、菜园,故称“菜海子”,因东北面有九股泉水涌出汇流成池,又名“九龙池”。至民国初年,改辟为公园,园内遍植柳树,湖内多种茶花,池水清澈,绿竹成荫,翠柳依依,微波袅袅,始得“翠湖”美称。翠湖片区是昆明私家园林的理想选址,分布于此的私家园林有:唐继尧的唐园、张维翰的螺翠山庄、卢汉公馆、袁嘉谷旧居、王九龄故居等。

市中心之街坊里巷,亦能造园,但须在静僻之处。明代计成《园冶》中论及:“市井不可园也。如园之,必向幽偏可筑,邻虽近俗,门掩无哗”[4]。由于昆明是云南的省会,城内坊巷寸土寸金,是黄金宝地,只有实力雄厚的权贵才有条件在城内营建私家园林。

2 近代昆明私家园林的艺术特征

近代昆明私家园林造园时借自然山水造情造景,融入自然而不破坏自然,这体现着昆明人追求天人合一,充满哲学意味的山水园林居住理念[5]。造园意匠博众之长,兼具中西融合特色,是滇派园林的典型代表。

2.1 百花齐放的园林建筑

2.1.1 中西合璧的时代特色

20世纪初,各国商人先后来到开辟为商埠的昆明居住,各类建筑样式逐渐增多,法国文艺复兴式晚期建筑、法式殖民地外廊式建筑、哥特式建筑等建筑样式在昆明相继出现。昆明私家园林建筑也形成了中国传统建筑、西方建筑、中西结合建筑多元并存、融合发展的局面。民国初期,昆明私家园林建筑呈现出“中西合璧”的风气[6]。

建于1927年的庾庄是中西园林结合的典范,成为当时园林建筑的潮流,它不仅保留了中国传统园林的构园特点,还融入了西方哥特式建筑特征。庾庄原主体建筑为土木结构二层楼房,称为“红楼”。庾恩锡,字晋侯,因此民间亦把此楼称“晋侯楼”。1998年在原址恢复重建晋侯楼,基本保留了原貌,建筑平面为六边形,具有仪式感的轴线,又不完全对称。建筑主体一半在水面上,用柱廊形式作为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建筑立面、门窗、阳台等均保持红楼原建筑样式,有坚固挺拔的体量感。建筑整体追求内外空间的衔接互动,体现出中西方生活情趣的完美融合。

建于1935年的李培天府邸静园是传统复兴建筑的典型代表。该建筑采用粗犷的毛石建造外立面,顶部为中国传统歇山顶,正脊设有鸱吻,垂脊有兽头[7]。门窗则采用西制的石拱玻璃窗,使较沉闷的歇山屋顶有了几分轻盈和灵动。室内精致的欧式装饰与粗犷的毛石形成鲜明对比,既有欧式建筑格调,又有代表传统中国固有形式的古建风貌,整体风格呈现中西合璧的特点。

法式建筑深受青睐是近代昆明私家园林的又一显著特征,现存的典型法式建筑以卢汉公馆最有代表性。卢汉公馆建于20世纪30年代[8],由钢材做屋架,砖、木、石结构,可以算作当时最为先进的建筑技术。其屋顶为红色陡坡影山平瓦,墙面做黄色粉刷,白色细凿石锯齿形镶砌建筑转角,色彩明艳而雅致。门窗与阳台相通,宝瓶栏杆,走线精美,是近代昆明的一幢优秀建筑。建于1943年的西园是卢汉在滇池湖畔的又一私家园林,西园大门仿法国凯旋门样式,园内建筑风格亦属典型法式建筑。

2.1.2 本土建筑得以传承发展

近代昆明的“一颗印”建筑也有了建筑体量的发展,如建于民国九年(1920年)的马骢将军府,位于东寺街花椒巷5号,占地约900 m2,建筑面积约1 200 m2。坐南朝北,土木结构,各单体建筑均为单檐两层。从正房的明三暗五,走马转角楼,到走廊的铁栏杆,再到一前一后的大花园,在当时的“一颗印”建筑中可谓少见。始建于1925年的王九龄故居,在昆明传统建筑“一颗印”的基础上吸收了苏州“沧浪亭”的特点[8]。位于东风西路吉祥巷的懋庐,为咸丰年间商人张懋弟所建,从上往下俯视就像一枚方形的印章,属典型的云南“一颗印”建筑。石屏会馆建筑群,一进三院,占地1 660 m2,厅堂高大,布局严谨。门窗用上等木材雕花贴金精制而成,精雕细刻,工艺精湛,图案生动,艺术价值极高。这些具有浓厚本土特色的建筑,是云南园林建筑文化的瑰宝。

2.2 丰富多彩的园林植物

昆明气候温和四季如春,南北寒温热带植物区系部分种类都可嵌入生长,本地原生植物种类丰富,引种外来植物潜力大。终年花木繁茂百花争艳,是昆明私家园林优势的一个显著特色。据有关资料记载,唐宋以前昆明就已经栽培了许多庭院花草树木,如垂柳、素馨、果松、梅、李等,还有从外地引种栽培的芍药、石榴等。到了元代,云南山茶已大量引种栽培,此外还有慈竹等品种。明代昆明已有各种木本花卉70多种,其中有滇丁香、杜鹃、玉兰、垂丝海棠、银杏、枇杷等,还有从外地引种的茉莉、无花果、倒挂金钟等花木[9]。

近代昆明私家园林保留下很多名木古树,如震庄内两株生长近170年的攀枝花苏铁,一雄一雌,雌株高3 m,冠幅3 m×3.1 m,胸径51 cm;雄株高3.5 m,冠幅3.9 m×3.7 m,胸径44.5 cm,这两株苏铁长势好,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此外,明清以来的云南山茶、三仙柏、桧树、云南梧桐、祯楠、紫薇、柳杉、银杏、黄连木、楸木等在各私家园林中都较常见。由于四季不明显,很多一、二年生花卉既可春播也可秋播,只要调整种植期,就可使它终年开花不断。从清代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花卉品种增加到187种。

近代昆明私家园林在种植设计上呈现出比北方园林与江南园林更加多样化的地域特征,既有自然式种植亦有规则式种植,与建筑、山水相得益彰。丰富多彩的园林植物与形式多样的种植手法共同形成了近代昆明私家园林独特的本土园林植物景观效果。

2.3 形式多样的园林理水

中国园林被誉为自然山水园,是指以自然山水为范本,要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理想效果,在私家园林营造中,“理水”是极为重要的环节[10]。近代昆明私家园林同样注重理水,甚至视水为全园的灵魂,就选址亦可看到以良好水源为基地,滇池片区、翠湖片区为私家园林的营建提供了优质的水源条件。近代昆明私家园林中的水体、水态极为丰富,处理手法多样。理水重视“意”与“形”的结合。从形式上看, 有点状、线状和面状之分;从情态上看,有静水和动水之分从布局上看,有集中和分散之分。

园中的水必须与外界接通,将活水引入园内,沉积之水排出园去,不能腐臭。这是私家园林理水的重要一环。如滇池周边的私家园林,园内水体与滇池合为一体。远离滇池的灵源别墅,位居海源寺,背后聚仙山有条从龙打坝流来、最终入滇池的海源河,民间有“聚仙之丽,滇池之源”的说法,被认为是滇池源头。也许相信风水的龙云更相信龙不可一日无水,故特意寻觅了这靠山有水的地方建别墅,并据“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把别墅取名灵源。

利用构筑物与水面结合形成具有意境的理水效果,在鲁园、庾庄等私家园林中可见桥的形式呈现多样化,如拱桥、廊桥等,桥藉水成影,水因桥成景。仿舟建筑——石舫,在震庄和鲁园中也起到活跃水景的作用,舫在水中,令人更接近于水,身临其中,使人有荡漾于水中之感。另外,近代昆明私家园林中的水体开始积极尝试西方园林的规则式水景设计,部分园林在水池中设置喷水设施,形成喷泉效果,如卢汉公馆、震庄等都有这样的景致。

3 近代昆明私家园林的价值评析

现存的近代昆明私家园林尽管只占历史鼎盛时期的很少一部分,我们未能见到历代最辉煌的造园技艺,但昆明现存的私家园林依然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研究价值、艺术审美价值、社会教育价值和经济使用价值。

3.1 历史文化价值

昆明的建城史已有1 200多年,是获得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昆明作为云南省的政治文化中心,近代私家园林多为时任高官所有,是典型历史生活的凝固。近代昆明私家园林见证了昆明城市的变迁历程,见证了大量的历史名人与历史事件,同时,昆明私家园林反映出昆明独特的地域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想象近代昆明私家园林作为历史文化的遗存为我们展示着这座城市的历史脉络。

3.2 科学研究价值

近代昆明私家园林无论是在造园手法,还是在造园理论上都已十分成熟,其造园技艺在中国私家园林中独树一帜,为现代园林的建设提供了借鉴,一些技术手法也被沿用至今。近代昆明私家园林不但是风景园林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同时也是建筑学、地理学、历史学、植物学、民族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标本意义。近代昆明私家园林绝不是江南私家园林的复制,也不是法式园林的翻版,其建造技艺与文化内涵需深入研究。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近代昆明私家园林科学研究价值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将不断得到深入发掘。

3.3 艺术审美价值

近代昆明私家园林因地制宜,在选址、园林建筑、理水、种植等方面均取得较高艺术成就,可为当下的城市景观设计和建设提供借鉴。园林同时与诗、词、歌、赋、民俗、建筑等多种艺术类别融合发展,其自身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园林的审美价值体现在形式美和意境美两个层面,近代昆明私家园林在形式美上,即有规则式园林,亦有非规则式园林,造园者把诗画情意融入园林的形式中,同时把人文情怀抒发到园林意境的营造中,从感官上满足赏园人的审美需求,并获得不同层次的审美体验。

3.4 社会教育价值

园林作为历史遗迹,社会教育价值也逐渐显现,成为社会教育的重要基地。近代昆明私家园林见证了不少昆明的重大历史事件,如著名的云南起义就发生在卢汉公馆内,1949年12月9日卢汉率部起义,扣押国民党中央军的高级军官第八军军长李弥和保密局滇站站长沈醉等在翠湖卢汉公馆内,发出《云南起义通电》,云南获得和平解放。又如1946年《新纂云南通志》在灵源别墅内进行了3年的编撰收尾工作,《新纂云南通志》的编纂出版是近代云南文化建设最重要的大事之一,是20世纪上半叶云南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在云南学术史上留下了永不褪色的经典篇章。再如1950年2月24日,在庾庄召开的云南省师级以上干部大会,陈赓在会上庄严宣布:云南从今天起已完全获得解放。庾庄见证了云南宣布获得完全解放的时刻。

3.5 经济使用价值

当前高速发展的昆明旅游业,单一的自然景观已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旅游的精神文化需求,人们越来越青睐人文旅游。私家园林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应在合理保护的基础上适度开发。这不仅能大大提升昆明的城市知名度,也将对昆明的旅游产业和服务行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并对提升昆明旅游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加快昆明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4 近代昆明私家园林的保护与利用

在过去的城市建设中,以牺牲环境效益、整体效益换取局部利益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如紫园、马骢将军府、袁嘉谷故居、王九龄故居、故园、静园、懋庐、得意居、石屏会馆等,不约而同地变成餐馆。一些私家园林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如灵源别墅,经营过茶馆、饭店,现作为国学普及教育机构,经营也十分冷清;一些私家园林被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后就大门紧锁,不对外开放。如何让保护与利用并行,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近代昆明私家园林记录着城市的变迁、演化,继承着一代代市民生息的历史文脉。对近代昆明私家园林的保护,不仅是提升昆明城市文化品质和知名度的需要,更是推动昆明历史文物保护工作发展的需要。让城市历史得以延续,擦亮昆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块品牌。当然,传承不是一味地守旧,传承是为了更好地创新;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传承的发展,这也是园林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源泉。近代昆明私家园林作为文化遗产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应在科学管理基础上进行适应性再利用,让其发挥出自身价值。

近代昆明私家园林的保护,应积极采用当前最先进的理念与科学设备,跟上时代进步。当前数字技术已开始应用于园林遗产的保护研究,私家园林的保护跨入了信息时代,特别是采用虚拟现实、地理信息系统(GIS)、信息化建模、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为园林保护模式带来了新的技术手段[11]。数字化保护技术能为近代昆明私家园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数字化保护的最大益处是可以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完整真实地保存和记录私家园林的各种数据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进行虚拟环境的展示和传播,发挥其独有的价值[12]。让近代昆明私家园林焕发出新的活力,展现在世人面前。

5 结束语

近代昆明私家园林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文化内涵丰富。其选址重视依傍湖泉、善于借景,园林建筑类型多样,园林植物丰富,理水精妙,园林意境深远,充满文化底蕴,充分体现了近代昆明造园的卓越成就。当代园林景观设计是继承与创新的设计,继承传统、发展传统,创造出既和传统有渊源关系,又和当代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相适应的作品。在这样的背景下,近代昆明私家园林对今天的景观建设仍有很高的借鉴价值。我们应采用时下最先进的理念与技术,对现存私家园林加以保护与利用,让其发挥出难以估量的价值。

猜你喜欢
私家园林造园昆明
雪中昆明 一梦千年
云南画报(2022年3期)2022-04-19 11:16:00
壹 造园·纳瑞集祥
紫禁城(2020年3期)2020-04-26 05:19:52
昆明美
民族音乐(2019年2期)2019-12-10 13:14:55
北京老城内私家园林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쿤밍(昆明)에 로봇이근무하는 주차장 등장
中国(韩文)(2018年6期)2018-06-25 07:10:44
江南园林造园手法在新中式园林中的应用初探
现代园艺(2017年13期)2018-01-19 02:28:23
清漪园赅春园造园艺术及园林审美探析
风景园林(2017年5期)2017-10-14 01:03:44
中国园林前世今生
古典皇家园林造园艺术特征辩证评价——以谐趣园为例
风景园林(2017年2期)2017-06-05 09:36:18
扬州小盘谷私家园林建筑特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