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2019-12-15 00:17王传雄
红土地 2019年12期
关键词:贫困户精准农产品

◎王传雄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经济组织,以合作致富、和谐发展为宗旨,尤其注重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带领成员合作致富,不仅破解了输血式扶贫的瓶颈制约,还创新了造血式扶贫工作机制,成为当前精准扶贫攻坚战场的一支有生力量。

规范运营管理,增强合作社参与精准扶贫能力

加强培训,积极引导合作社参与精准扶贫。由农业局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组成领导机构,制定扶持、指导、服务合作社发展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加强对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财务人员、专业大户、贫困户培训,使他们及时了解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和脱贫攻坚政策,把握合作社相关政策法规、运作规则、合作技巧、财务管理等,培养一批熟悉农村政策、善于经营、乐于扶贫的合作组织能人。

创新管理,规范合作社参与精准扶贫。各职能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要积极引导帮助农民合作社建立章程,制定组织机构、财务管理、保护成员的合法权益等各项制度,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实行“一社一策,专人负责”,对合作社进行规范发展的指导服务。对列入脱贫攻坚目录的合作社,重点指导其优化内部运行机制,增强对贫困户成员的扶持能力。

强化服务,扶持合作社参与精准扶贫。一是加强项目资金服务。把合作社作为当前支农项目的主要实施主体,整合扶贫开发、产业发展等各类建设项目和资金,优先向符合条件的专业合作社倾斜;二是加强金融支持服务。组织开展金融部门、合作社、贫困户对接活动,做好贫困户信贷等级评定,鼓励贫困户利用信贷资金加入合作社,同时降低合作社贷款门槛,在贴息贷款项目上向合作社倾斜;三是加强保险服务。采取政府出一点、合作社出一点的模式,为合作社提供农业保险服务,防范化解农业生产风险、保护贫困户利益、促进农业发展。

典型带动,鼓励合作社参与精准扶贫。选择运作规范、吸纳贫困户多、扶贫效果好的合作社作为典型示范,加快合作社培育发展。强化合作社服务功能建设,扩大合作社对贫困户的覆盖面和带动面,增强对贫困户的吸引力,引导广大贫困户以合作社为中心“抱团式”发展,不断壮大合作社规模。

强化引导,提升合作社精准扶贫能力。认真贯彻落实合作社相关扶持政策,对管理发展水平好、扶持成员脱贫力度大的合作社,优先给予项目扶持和扶贫资金支持。引导合作社积极与有关部门对接,承担财政投资项目。在产业扶贫中,有意识地引导贫困户以合作社为依托,承接合作社种养项目,由合作社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有效增加贫困户收入。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组织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大力推进扶贫资金入股模式。对丧失劳动能力、外出务工或无地种植、无条件养殖的贫困户,引导和支持他们以安排的扶贫资金和贴息贷款进行折股量化作为出资入股合作社,合作社自负盈亏并保证一定期限内给贫困户分红收益,助推贫困户实现“八有一超”目标,同时确保各级财政投入合作社的补贴资金成员共享,避免出现法人代表或少数股东独享的现象。

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入股模式。将财政投入的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或村集体财产委托给合作社统一经营,并派出专职财务人员监管资金运行,实现合作社承担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帮助贫困村完成脱贫任务,实现脱贫摘帽。

建立完善土地流转入股模式。鼓励丧失劳动能力和自身耕作效率低的贫困户将土地托管、流转或是以入股的形式交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合作社流转贫困户土地资源发展适度规模产业基地,进行集约经营,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参与发展和优先务工从合作社获得更多收入。

丰富完善“N+贫困户”共同发展模式。一是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以农业龙头企业作为牵头力量,联合一些规模大、基础好、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社,吸收贫困户参加合作社增收脱贫。二是“能人+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山区乡镇选择能人带动型合作社作为带动贫困户脱贫的主体。这类合作社由种养大户牵头分散农户联合而成,往往能够做到因地制宜、顺势而为,贫困户参与积极性高。三是“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支持合作社本身规模经营、基地集中优势,让合作社承担科技项目,利用种养基地作为试验场地,让成员直接参与,亲身体验试验的全过程,做给农民看,引着农民干。四是“品牌+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引导农户通过多种经营方式联合发展特色种养业,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电商+”,加快助推精准扶贫步伐

推进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积极鼓励合作社参与本地农特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依托网上供销社、村邮乐购等平台,充分利用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农村超市等现有资源,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利用“电商+”解决贫困户销售“瓶颈”问题,助推精准扶贫。

要提高网销农特产品质量。鼓励合作社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网销农特产品,培育一批知名“互联网+特色农业”品牌。通过一定的资金扶持,引导支持每个乡镇至少培育一个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的合作社,全方位做好贫困户自产农特产品的网销服务。

要加快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加大培训乡村商品服务网点和物流配送人员力度,进一步完善信息网络、物流配送、农村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来自田间地头的贫困户的农特产品在最短时间内进入市场,抵达消费人群。

要注入现代农业元素,促进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一是开展标准化体系建设。合作社组织推广和实施,将农产品标准化种植、养殖各环节的技术与管理要求,制定成简明易懂、实用好用、符合生产实际的种植、养殖技术规程,从生产环节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加快“三品一标”认证。“三品一标”(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产品生产消费的主导产品,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标志。要鼓励合作社注册自有商标,加强品牌建设,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提升合作社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特色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建立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借助农产品溯源APP 软件,对日常生产、管理、加工、流通、销售等贯穿整个农产品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建立详细的档案记录,全面、动态地掌握农产品从生产到流通全过程的安全信息,建立农产品质量可查询、产品流向可追踪制度。四是延长产业链。鼓励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务或入股加工流通企业,开展农产品流通环节服务,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延长农产品贮藏寿命,避免丰产烂市、货贱伤农的被动局面,增强抵抗市场风险能力。

做好产业扶贫,发挥引领作用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长期保持稳定。但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农民合作社发展,顺应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有利于这一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创新。能够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实现劳力、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进入合作社的贫困户能够通过组织表达和实现他们的愿望,增强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力。

培育扶贫产业,是产业扶贫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状况,以共同利益为基础,把贫困户组织起来,围绕扶贫产业共同从事产、加、销等经营活动,有利于克服分散农户无法对农产品生产环节进行全程质量监控的弊端,有利于形成名特优农产品的优势产业带和优势区域布局,从而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促进当地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和农业整体素质的提升。

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是扶贫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仅仅依靠分散的农户是不可能真正建立与企业间利益联结机制的。农户由于受单户种植的局限,往往不知种什么,种了卖给谁,而企业由于收不到质高量足的农产品,也难以做大做强,企业和农户都迫切需要一个中介组织将两者联系起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其特有的民办性、合作性和专业性优势,将农民与龙头企业连接在一起,架起了生产、加工、销售的桥梁,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从而推动扶贫产业不断向前发展。

农技服务推广体系,是扶贫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力。由于目前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功能的弱化,农技的引进推广正面临有效载体缺失的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对其成员及周边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将服务渗透到从生产到流通的各个环节,有效解决了农民普遍存在的信息难寻、门路难找、技术难学、产品难销等问题,成为现阶段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新生力量,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经营体制的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己承担着基层农技服务体系的许多职能,一个专业合作社就是一个培训基地,就是一个乡土人才的聚集基地。

贫困户持续增收,是扶贫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目的。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显然,一家一户为单元的小规模生产经营方式与千家万户的大市场之间难以实现有效对接,分散的小农经营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特别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改变了农村一家一户小生产的经营方式,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搭建了农民进入市场的桥梁和纽带,较好地改变了单家农户闯市场的弱势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产品的“买难、卖难”问题,并通过参与产后的加工、营销等经营活动,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条,使成员获得更多的农产品增值利润。

猜你喜欢
贫困户精准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金融扶贫站惠及3万贫困户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脱贫记 贫困户陈福田和何麦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