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欣
摘 要:城市污水厂管理过程中污泥处理与使用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随着城市人口数量逐渐提升,城市污水处理技术也需要进行转变。污泥是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程中的衍生物,其中的病原体、微生物、化学物质等严重影响城市建设与人们生产生活,针对污泥处理问题影响严加整合,在避免造成環境问题的同时,探究科学的利用方式,提升城市污水处理厂工作水平。
关键词:城市污水 污水处理 污泥资源化 利用途径
污泥是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之后的产物,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化学元素,对环境具有十分严重的危害。然而,“事物具有两面性”污泥也不例外,只要将其中的化学元素甄别、剔除,保留污泥中的有机物,污泥也能够成为生产生活中的重要资源。在本文的论述中针对污水处理厂中污泥再利用技术进行详细分析,旨在为相关行业提供技术参考。
一、农田利用与堆肥
污泥中蕴含着大量农作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与微量元素。因此,与传统的污泥填埋和焚烧形式对比,将污泥作为农业肥料具有良好的生产意义。在农业生产中加强对农民的农机、农艺使用与认识,将生产加工中的重点放在农业技术的提升上,缓解并且削弱农民对于化学化肥的依赖程度。并且提倡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农家肥、环保肥料等,降低农业生产对于土地和土壤资源造成的压力。污泥可作为土壤调节剂,改善土壤的抗酸碱能力、缓冲能力,为农业生产提供活性物质。然而,在当下的农业生产中,一部分农民在耕地种植的过程中为了获得更为丰厚的经济效益,往往在耕地中施加大量的化学肥料,而耕地与庄稼吸收的肥料数量有限,过量的肥料会随着污泥代谢排放到土壤中,造成土壤资源的污染现象。污泥再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便是堆肥,在堆肥过程中污泥温度逐渐提升,在温度到达60℃左右时,能够消灭其中绝大多数的有害物质,大量病菌被降解成为可利用的有机物质,重金属元素也能够得到稳定处理。将污泥作为农业生产废料不但能够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还能够降低农业生产中污染情况的发生频率。
然而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并非所有污泥均能够实现再利用,众多工业废水中含有许多重金属和有机物不能作为肥料和土壤改良剂。并且,大量污泥中均含有金属元素、重金属离子等,长期使用污泥作为填埋土地的原材料,会造成土壤污染、水污染等现象,影响城市建设与居民身心健康。
二、污泥能源化利用
污泥中含有一部分化学元素,将其中有害物质剔除之后能够实现污泥能源化处理。污泥消化过程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污泥酸性消化,将污泥中的酸性物质降解,高分子有机物首先在胞外的作用下水解与酸化。其次,是相对性的碱性消化,专性厌氧菌将第一阶段由兼性厌氧菌产生的中间产物和代谢产物分解成甲烷、二氧化碳和氨。有机污泥在消化之后能够实现微生物、化学成分降解,进而能够作为能源资源二次利用,并且污泥在消化降解过程中自身体积会出现显著变化,体积降低之后生物稳定性、脱水性大大改良。降解过程中产生的甲烷能够为污水处理厂周边居民生活提供能源。经过烘干之后的污泥受高温影响,其中的有害物质也会大大减少,进而实现能源利用。
城市污泥中蕴含着大量有机物质,通常情况下占据污泥自身75%左右,污泥再利用过程中也可将化学物质提取出来,合成为燃料。将污泥废弃物衍生燃料以25%~30%的比例掺入矿石燃料中,已经在多家印染厂导热油锅炉试用,燃烧情况稳定。
三、林地利用与绿化利用
将污泥应用与林地土壤改良也是污泥利用的重要形式之一,不仅能够缓解林地土壤长时间利用的压力,增强其营养物质含量、土壤肥力,还能够提升树木的生长质量。近年来,众多专家研究发现,污泥堆肥、土壤改良过程中能够利用污泥吸附土壤中的热量,提升土壤保温、保湿能力。例如:在高速公路绿化带建设中使用污泥转变土壤效能中,能够增强土壤中的养分,提升植物生长质量。随着相关研究进展逐渐提升,污泥被用于城市园林建设、高速公路绿化带建设、市政绿化工程、园林育苗等领域中,其利用污泥中含有的微生物、微量元素、金属元素等,改善土壤的营养结构,增强土壤的养分,使得植物能够生长得更加茂盛。通过随污泥绿化的应用,不仅能够促使污泥的有效处理,还能够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旨在为城市居民提供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
与此同时,应当提升污泥处理人员的工作专业能力和技术,对于勘察结果应当进行准确的记录。根据勘察的数据准确分析当下的污泥资源化情况,并且明确其中是否对于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判断其中是否存在隐患和安全问题,根据问题的情况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和方式,降低污泥污染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
四、结语
根据本文的论述能够明确,应当加强对于污泥污染的认识,保证在进行工业、农业、生产生活等相关活动的过程中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产生活发展之间的稳定提升。对于污泥变废为宝,不仅是强化污染处理的有效方式,还是提升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降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生产生活的危害和影响,有效发挥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资源化利用。
参考文献
[1]涂依.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资源化利用途径探讨[J].科技展望,2017,(10):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