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参事、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谈文化

2019-12-14 06:50
中华书画家 2019年11期
关键词:文化

冯骥才(国务院参事):给民间艺术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

自本世纪初至今20年间,中国的文化界对大地上的民间文化进行史无前例的抢救工程,政府做了史无前例的非遗保护工程。文化界的工作是对民间文化进行了全面的地毯式的抢救、收集、记录和整理。政府的工作,是对民间文化遗产建立了国家名录和以传承人牵头的保护体系(国家非遗名录中,年画十八项),并为非遗保护立法,各年画产地都建立了年画博物馆。其目的,是为了在时代转型期间保证传统文化的活态存在与传承。政府与学界一直协同做这件事。

政府是文化遗产的保管者,学界是科学的支撑。

比如年画,经过了20年努力,我们完成了全国40个活态年画产地的文化调查,挖掘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存,为各产地建立了文献性的文化档案,进行了重要的自然传人的口述调查与记忆存录,进而建立了中国木版年画研究中心,将年画推进学术,制作了中国木版年画数据库,建立了专业的年画网站,并帮助政府完成了中国木版年画申报人类文化遗产名录备送文本。

在这样一个深厚与扎实的基础上,学界下一步应该做什么?

我们未来的工作,是从历史学、民俗学、文化学、哲学、宗教、人类学、哲学、美学、社会学、图像学、分类学等方面入手,对年画的历史、流变、发展阶段、内涵、功能、特征、技艺、规律、传播与应用,进行不断深入的认知、理论梳理与逻辑化。这是年画本身的博大精深所决定的。对于中华民族,还没有哪一种民间美术,对民间生活与理想有如此深广的包容和多元灿烂的呈现。还没有哪一种民间艺术与中国人最伟大的传统节日春节有这样深切的文化纽结。年画是一个世界。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把握它,就不能说我们真正拥有了它。如果不能科学地认识它,就不能真正地保护它。但现在还没有这个科学体系,因此说,这是历史与时代交给我们的使命。

许林村、葛喦、宁砥中、黄正襄、刘松岩 溪山雅集 123×245cm 纸本设色 1999年 中央文史研究馆藏款识:溪山雅集。敬贺国务院参事室成立五十周年。己卯秋,北京市文史研究馆许林村、葛喦、宁砥中、黄正襄、刘松岩合作。钤印:许林村印(白)葛喦私印(白)宁砥中(白)黄正襄(朱)刘松岩(白)

我们希望学界对每一项重要的民间文化遗产都做好这件事情。

这就是习近平主席说的,文化人必需要有先觉、先倡、先行。

我们钦佩和感激老一辈学者,从历史学、图像学对年画研究所做出率先的努力。我们这一代的工作是搭建起更广泛的年画理论体系,我们的学术目标是年画美学、年画文化学和年 画学。

我们感激对中国年画的研究付出努力和卓有建树的国际学者。他们起步甚至比中国的学者更早。我们还要感谢近20年来,在我们对濒危的年画遗产进行抢救中,国际学者给予我们有力的支持。现在愈来愈多的优秀的年画学者在国际上出现。

中国年画是中国的,中国年画艺术与学术是世界的。

张抗抗(国务院参事):春节文化变质首从“红包”始

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在继承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现在又增加了现代娱乐休闲等内容。节日期间,与家人团聚、去国内外风景地旅行、参加各种民间民俗文艺活动,看春晚、写春联、扭秧歌、舞龙灯、逛庙会、观花市、赏元宵灯会、燃放烟花爆竹、看电视电影、听音乐会、观赏戏剧,或在家安静读书修养身心……各个年龄段的中国人,均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年。

可以说,春节文化正呈现出越来越丰富多样的品质。不过,这一传统节日,怎样才更有品位呢?

巨大的旅客流动量和目前不尽完善的交通硬件设施局限,形成了一年一度的春运现象。那些在旅途中如同蚁群一般蠕动挣扎、缺乏安全感与个人尊严的旅客,与“欢乐祥和的春节”气氛形成极大反差。对于各级政府而言,最重要的职责应是保证长途客运的交通安全,改善春节期间的交通运输状况,增设售票网点,杜绝倒票现象,让每位旅客能及时买到车票平安往返,在途中得到平价供应的热水热饭。同时,维护好各地的治安和市场管理,减少恶性事故……以上种种环节,亦是“春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能够解决好春运难题,就是对春节最大的 贡献。

孙墨佛 节临孙过庭《书谱》 132×65cm 纸本 1987年 中央文史研究馆藏款识:临唐贤孙过庭《书谱》于北京。国务院参事室纪念。剑门老人百零五岁孙墨佛。钤印:孙墨佛印(朱)百岁老人(白)人长寿(朱)

胡宝元 七律一首 105×34cm 纸本 1999年 中央文史研究馆藏释文:参政咨询统战缘,联谊朋友谏诤言。不孤德厚诚尊老,有道蒙薄天礼炎。民主文明风雅颂,科学决策鹊桥仙。复兴华夏盛时日,最记丰功天命年。为国务院参事室成立五十周年作书,时己卯孟秋丽日,博野后人胡宝元。钤印:胡宝元印(白)

历史上,“红包”是一种年终奖励方式,是家庭亲友之间联络感情、互相慰问的一种民间传统习俗。然而,近年来,春节“红包”已成了一种“无所不包”的新魔术。我们这个正在高速发展、逐步走向富裕的国家,一些先富起来的人群中,尚有一部分缺乏精神文化追求的“贫困人口”。于是,春节便成为炫富、摆阔、豪赌、烧钱的机会,物质化和庸俗化,是春节文化品位下降的主要根源。治理春节的文化变质,首先从“红包”始。让春节成为一个慈善活动的平台,一个展示爱心的节日,一个清扫积尘后身心轻松的假日。

春节期间,人们回归各自的住地。因此,都市的社区文化、乡镇一级的村社文化,都应成为基层政府关注的重点。我们要特别爱护和保护偏僻地区的民俗文化原生态,切不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破坏民间文化传统。当然,这就需要各类纸质媒体、电视台以及网络媒体的积极配合,以各种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增加民众对民间文化活动的关注度。

有品位的“春节文化”,还要警觉并剔除那些消极落后低俗的文化糟粕,防止唯我独尊的狭隘民族主义情绪。正在走向现代化的开放中国,应当善于吸纳各种优秀文化而不断发展进步。

王京生(国务院参事):文化的蓬勃生命力来源于流动

流动性的文化有着自身的定律,它体现在纵的流动与横的流动两个方面。在人类文明史当中,我们能发现许多既未流动也未继续发展,而是在出生之后便停滞不前的例子。回到文化是河流的譬喻中,除了一些因不流动而干涸外,当然也有一些最终形成了强大的水系,冲击出广阔的平原,最后汇流成永不回头的江河注入大海。文化就像自然界,其蓬勃的生命力来源于流动。越是健全发达的人类、越是高尚的文明,受到文化洗礼和浸润就越加重要。这种浸润、洗礼应该来自于流动的文化而不是僵死的文化。我们不可能沉浸在一种固化的文化围城而希望自身得到发展。那些曾经是文明边缘的地方,因了流动文化的浸润慢慢地活跃起来,从蛮荒之地渐渐地演变成为绿洲,甚至成为新兴的文化中心。仅有文化的历史纵向流动显然不能说明城市崛起的原因,文化还有空间横向的流动性。后者所造就的历史奇迹,可能更令我们惊叹。原来发端于两河流域的基督教后来却兴盛于欧美地区,来自于印度的佛教,却在中国大陆和东南亚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气象,中华文明也曾远走他乡,辐射到周边地区,带动了诸如日本这样的国家跻身于世界民族的前列。只有20多年历史的深圳更是这样。它曾经是名副其实的文化边缘之地,但改革开放催生的新的观念文化却首先在这里找到了立足和生长的机会,并形成了自身的文化风格。也许有人会以古城北京为例质疑流动文化,但北京本身就是流动文化的产物,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化大熔炉。它熔铸着中国北方契丹、辽金,特别是蒙古、满族之地的少数民族文化,使它们和强大的汉族文化相结合。这种熔铸过程到今天也没有结束,它使北京文化具有无可比拟的通融性。

那么,这种纵横交错流动的文化给我们什么启示呢?或者说它有哪些定律呢?

(一)任何兴旺发达的城市和地区一定是流动文化最活跃最激烈碰撞的地区,而没有流动文化或流动文化很少光顾的地区,一定是落后的地区。公元14世纪初至17世纪中叶,西欧相继出现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欧洲文化的冬去春来,与其文化视野越来越开阔有关。十字军东征后东西文化的联系不断扩大、深入。他们从穆斯林文化中获得自己古典时代的一些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与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文化迥异。这吸引了大批人文学者如饥似渴地去搜集、翻译、整理古典文化遗产,文艺复兴由此开始。中国的四大发明,经阿拉伯人之手陆续传到西方,对14至17世纪的欧洲起了巨大的革命作用。造纸术和印刷术加速了文化知识的传播,火药推动了西方社会的发展,指南针为航海提供便利。后两者对西欧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和发展以及技术的改进,也起了巨大的作用。尽管四大发明在中国很早就出现了,但一直未得到改进,处于停滞状态,所以当西欧学习了各种文化逐步发展强大起来时,中国仍固守在封闭的传统文化之内,对外面世界持排斥态度。这就阻碍了文化的流动,使近代的中国吃了落后就要挨打的亏。

(二)历史文化的积淀有它有利的方面,它可以增强一个城市市民的自豪感,并且从更深远意义上来讲,保持一个民族文化的传统能够薪火相传,它是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都应该极为珍视的无价财富。但是这种财富并不能兑换成等价的现实利益。它的宝藏是巨大的,但它的收益也许是非常微薄的。英国的博物馆藏品有600万件,一年的观众是六七百万,他们采取自愿投币制度,你愿意投多少就投多少,他们不在乎门票收入,仅这一点就可看出他们的长远目光。博物馆成为城市的标志和骄傲,大大地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并以此带动了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从另一方面说,传统文化也能够窒息一切生动、活泼的文化行为和经济行为,变成沉重的历史负担。中国社会迟缓的发展历史充分地说明这一点。中国人的思维定式里面,一切都要在过去历史和祖宗的牌位上寻找根据,这就是我们步履沉重和历史上的改革屡屡失败的基本原因。因此,绝不能信赖于所谓的底蕴和沉淀能在今天爆发出奇迹。

(三)人是文化的基本载体,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流动的人群是流动文化的承载者。而中国的文化特别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器物文化,只是文化的化石。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某些学者曾经将深圳看成文化沙漠,认为深圳是一个文化的不毛之地,这里没有古老的建筑,没有几个读古书之人,没有流行的家乡小调和地方戏,没有二人转和河北梆子。他们没有看到,那么多移民带着各种各样的文化基因和文化梦想,源源不绝地流入这个城市。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你可以说由于这里的人口素质低,它所孕育的文化是灌木丛而不是大森林,但是你不能说这些人不是文化的承载者。浩浩荡荡的旅游人群,络绎不绝地从四面八方去看古老的山寨,去看远在边陲的母系生活状态,泸沽湖的“阿注”婚姻,那难道不是一种文化形态吗?不是去看一种文化形态又看什么呢?人的流动正如物的流动一样,越频繁,规模越大,一个地区就越有活力。

(四)文化生态或者说生态文化,乃是一个城市最要紧的事情,如何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态文化,成为明智的领导者和单位的管理者最根本的职责。它的营造就是要确认流动文化的重要性,并且为文化的流动创造日益广泛的空间,使流动的文化能够在这里得到充足的养分,生根壮大,同时利用各种各样的制度保障文化流动的渠道,过滤流动文化中带来的杂质,唤醒沉睡中富有生机活力的东西。生态文化的核心理念是文化的价值观,而它生存的基本条件则是包容的胸怀,永远不要只主张一种东西存在,而排斥其他东西。

袁行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讲话,是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宣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观点,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价值与时代价值有机统一的深刻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文化方略。

史正学 锦程万里振翅飞 133×67cm 纸本设色 1999年 中央文史研究馆藏款识:锦程万里振翅飞。祝贺国务院参事室建室五十周年。河南省文史研究馆敬赠。一九九九年七月,史正学画。钤印:写心(朱)史正学印(白)自然天成(白)学然后知不足(白)

回顾整个中华文明史,展望中华民族的未来,能清晰地看到诸多优秀、深邃的思想内涵、价值理念和精神滋养贯穿其中,给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快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带来诸多启示。

其一是中和。这概括了万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特别是个体的人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于既改造自然以适应人的需要,也调整人的生活方式,以适应自然的规律;人与人的和谐在于既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既考虑局部的利益更照顾整体的利益,以达到整体的协调发展;个体的人自身的和谐,包括身心两方面的协调,重点在于通过实践和自省以提升自己的人格和道德。中华文明中关于中和的观念,对于解决当前中国和世界面临的种种问题,无疑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刘世善 七绝一首 93×51cm 纸本 1986年中央文史研究馆藏释文:求知数日北京留,四化于今展壮猷。耆老贤能劳教益,共挥馀热建神州。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馆雅正。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馆参观团。一九八六年十月,刘世善书。钤印:刘世善印(白)谷翁自怡(朱)

其二是包容。海纳百川的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吸收、融合。汉族和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文明的历史证明,文明的发展需要包容,唯包容才能百川汇海,唯包容才能不断壮大。文明鼎盛的战国时代,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唐代儒、释、道三家并用,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使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其三是开明。开明的核心有四点,一是民为贵;二是广开言路,从谏如流;三是举贤授能;四是以法为准。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都是比较开明的盛世。人民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是推动文明发展的主体力量。以唐代为例,太宗问魏徵:明君和暗君的分别,魏徵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其四是革新。中华文明包含着变易的思想,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周易》说“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中华文明的历史,几千年来经过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变革,而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明的长足发展。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巩固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促成了新型士人的成长;从里坊制到街巷制,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回顾历史,我们发现革新是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不断革新才能不断前进,只有不断革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其五是开放。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传入欧洲,对西方文明的伟大贡献已是公认的事实。明末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用科学作为传教工具,激起中国一部分士大夫对西方哲学和科学的兴趣。而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玉米、甘薯和马铃薯等美洲作物的传入和推广,对满足中国的粮食需求,从而发展生产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近代以来,中国的有志之士为了救亡图存,向西方的学习经历了从科学技术层面到政治、人文层面的深化过程,种种新事物的迅速出现,也让中华文明开始逐渐融入世界文明的主流之中。直至今天,打开大门与走向世界,仍然是中华民族尚在继续的历史任务。

我相信,上述各点对今日之中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必能以高度的文明重塑自己在当今世界上的形象,必将在世界未来的文明进程中再现自己的辉煌!

冯远(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推进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文化在今天的发展,不外乎两种形式:一是依靠自身动力新陈代谢,革故鼎新,谋求发展;二是积极进取,对外开放,吸收包容中外优长,以达到创新发展的目标。传承文化的方式,也不外是两种途径:一是尽可能完整地保护传统文化生态,以文献档案的方式作用于当下;二是有选择地汲取阐发,与当代文化相融以传续发展。中华文化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其在今天的繁荣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所指出的:“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选编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其中,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创造发展并形成于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华传统文化充满着丰富的智慧和优秀的精华,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尤其是在思想伦理、道德价值观、行为操守等方面具有积极的现实作用。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民族特色,追求时代精神,主动吸收他人成功的文化经验成果,发展现代科技,创造现代文化形式,在与世界其他国家和而不同、既合作又竞争的历史进程中寻求具有自身特点的发展之路成为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短短的40多年时间里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国的快速发展所遭遇的挑战和困难几乎是全方位的,但是中国走出了一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现代化建设之路,在国际上树立起全新的大国形象,这正是得益于中国的执政党和广大人民群众以巨大的勇气和底气,努力践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和中华传统文化所取得的成果。“转化”是在已有基础上做出顺应时代的变革与完善,“创造性”则是在前人没有的条件下从无到有的新创新建;“发展”是在既有基础上的向前开发拓展延伸,而“创新性”是在旧有基础上新的发现、发明、创造。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文化,正是需要在前人创造的文化基础上,创新思想理论,创新价值观念,并通过理论成果和文化产品的传播,教化国人,进而确立并形成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与文化理念。

中华民族在历尽百年屈辱之后痛彻意识到:只有国力强,文化才能强;文化强,国力则更强的深刻道理。我们的任务艰巨而繁重:转变发展模式,保障国民经济平稳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物质富裕、文化水平提升的成果,增强国人文化需求的意识和文化消费能力是基础;进一步完善国民教育服务体系和思想道德教化,统合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提升国民人文素质、文化修养、行为养成、艺术鉴赏水平和完善文化基础设施是前提;整理挖掘国粹、研究阐释新义,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增强国人的文化自觉、自信意识是要务;不懈努力,不断推出和积累真正具有世界水准的人文学术研究成果和文艺作品,鼓励艺术大胆创新实验是核心;增强文化传播能力,拓展传播渠道,创新人文交流方式,提升高端文化对话的参与和发声意识是重要的举措。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一面旗,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将为中国的伟大变革与复兴提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动力支撑。

王蒙(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说说我们的精神资源

现在全国出现了文化热,从上到下,大家都很愿意谈文化的话题,尤其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人们表现出越来越大的热情、越来越多的兴趣。这种状况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生产力迅速发展,但是精神层面的建设有可能赶不上物质层面的建设,需要有更深厚的精神资源。在过去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华文化经历了巨大的考验、变幻、冲击,当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积累、文化底蕴的时候,会有一种很特殊的情感与热情,可以称之为文化爱国主义或者文化寻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自己有没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和定力,是很值得讨论的问题。

在急剧发展的过程中,在回顾优秀传统文化时,会产生各种文化歧义,会有各种文化见解。譬如,有一阵子出现了《三字经》和《弟子规》热,很多公司发现《弟子规》后,如获至宝。《三字经》教你天天劳动,天天干活,见到长辈要赶紧立正,要低眉顺眼。《弟子规》里说的也是,你挨了长辈、上级的训斥甚至殴打,不能辩解,只能老老实实接受。我要是老板,我也愿意找这样的员工。但是有些年轻人误以为中国本来好得不得了,大家都在按《三字经》《弟子规》办事,是共产党闹革命把规矩搞坏了。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咱不用看别的,就看《红楼梦》。《红楼梦》里的老少爷们谁按《三字经》办事?谁按《弟子规》办事?谁按《论语》《孟子》办事?你看当时的社会腐烂到什么程度,家庭生活腐烂到什么程度,贾赦、贾珍、贾琏、贾敬,有几个是孝悌忠信?有几个有礼义廉耻?

现在还有一个若明若暗的潮流,就是言必称“民国”,好像民国时期好得不得了。我是民国时期出生在北平的,1937年的时候还曾是汪伪地区,其国旗是“青天白日满地红”,上面加一个小黄条,叫“和平反共救国”。二战后,我在北京什么没见过,国民党的接收大员我见过,蒋介石到北京我也见过。那个时候,北京光是垃圾堆有多少,整个一个东单广场都是垃圾堆。1948年的时候,傅作义要在那儿修飞机场,垃圾稍微清除了一下。那时候很多北京的穷人都在垃圾堆旁捡煤核,有时候也捡剩的食物,我不多说。

那这么说,是不是中国文化不好呢?这也不对。第一,过去封建社会和国民党没有按孔子的仁义道德办事,是他们不对,而不是这个文化不好。文化本身带有一种理想,带有一种追求,这种理想和追求已经被广大的中国人民所接受。老百姓是喜欢忠孝节义、仁义道德的,是痛恨见风使舵、不忠不孝、巧取豪夺的。所以,中国文化,虽然不可能完全兑现,却提供了一种标准和价值。我们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提倡的是一种精神走向。所以你不要误以为文化就是全部兑现了的现实,文化可以是追求、可以是愿望。第二,也不要误以为现实上出了问题就是文化不好,就要抛弃这个文化。如果现在还认为半部《论语》能治天下,还以为靠《三字经》和《弟子规》就能扭转全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就能使这个社会又和谐又前进,那就是自绝于现代化。邓小平说,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没有现代化的那些观点,没有现代化的法制,仅仅只靠文化,那中国仍将还是一个积贫积弱落后于世界的不发达国家。用毛主席的话说,这样的国家,早晚会被开除球籍,从地球上被淘汰出去。但是另一方面,如果因为急于现代化,就把中国传统文化全部否定,那就会自绝于历史、自绝于祖宗、自绝于人民。你不信这些传统精神没关系,人民信,到现在,人们提起忠孝两全、廉洁奉公的人,是佩服的。提起那些不仁不义、卖友求荣、卖主求荣的人,是厌恶的。

曾德甫 红梅图 138×68cm 纸本设色 1999年中央文史研究馆藏款识:国务院参事室成立五十周年纪念。重庆市文史研究馆曾德甫,己卯秋写贺。钤印:曾(白)德甫(朱)千树梅花馆(白)

所以我们在文化上,需要一个整体的观念,就是我们要珍惜、热爱、弘扬传统文化。我们看一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几经发展的过程,就能看出,里面既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又有对现代社会、现代文明的追求和靠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我们可以看出对现代化的追求,对现代化的认可,对现代化的期待。“自由、平等、公正、法制”,这更是相当现代的提法。我们回想,孔子的学说,很重要的一条,是强调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君有君的权力、威严、规范,臣有臣的义务、责任、范式。父子也同样。孔子从来就是不讲平等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更多是从个人的层面来说的,这方面传统文化中美好的东西就比较多。古代对国家的概念并不十分清晰,孔子《大学》《中庸》中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指的是中国,并不是世界或者其他的国家,所以“爱国”本身也有很多的现代内涵。

周济人 五律《时颂》一首 139×66cm 纸本 1999年 中央文史研究馆藏释文:雪霁天高远,春风惠万家。人和多顺事,国泰醉流霞。古唱离骚曲,今歌改革花。神州非昔比,黄土变金沙。书五律《时颂》一首,谨贺国务院参事室建室五十周年。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周济人。钤印:周济人印(白)家在龟山下(朱)河南省文史研究馆赠(朱)江夏人(朱)

文化,是希望人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是希望给人民带来幸福的生活,而不是反人民、反生存、反人类。中国最美好、最高远的文化理想是大同,《礼记》里面“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还有“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实际就是共产主义的思想。建立一个无私的、大同的世界,这是非常好的理想,是古代的中国梦。天下一家,世界大同,要实现非常困难,但却很美好,我们要有信心和定力。

樊锦诗(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传承弘扬“莫高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40年来,在党的英明领导下,我国各方面的事业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进步。我国文物事业同样有了长足进步,成果显著。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保护和积极传承。

如我国已经建立了以《文物保护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体系,文物保护工作开始走上法治化的道路。国家已经公布7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计4296处,并得到良好的保护修缮。世界文化遗产事业取得重大突破,自1985年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来,至今已经有55处文化与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文物的科技保护力度明显加大。博物馆建设日新月异,社会效益不断提升。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中国在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

70年来,文物事业的发展进步,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保护、传承,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对国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现代文化建设提供历史借鉴和传统文化资源,为推动我国与世界各国开展文化交流,促进民心相通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比如1951年,在国家有关部门领导下,在故宫午门举办了“敦煌文物展览”,对于我国抗美援朝时期鼓舞人心、振作士气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年来,我们在土耳其、英国、意大利、西班牙、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等许多国家举办了敦煌文化艺术展览,对于助力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

总结70年来我国文物工作发展的经验,可以归纳出许多条。我认为最主要的有三条:首先,要归功于党和国家对文物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我忘不了,20世纪60年代初,在国家困难时期,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国家拨款100多万元实施了莫高窟南区危崖和洞窟的抢险加固工程,使莫高窟摆脱了濒临崩塌毁坏的险境,至今仍发挥作用。我忘不了,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亲临莫高窟视察,主动询问我们有什么困难,当他听了我们汇报后说:“莫高窟的保护是件事,还是一件大事。”明确指示有关领导帮助敦煌文物研究所解决困难,之后国家财政部拨款300万元在莫高窟修建了办公楼,又在敦煌县城盖起了现代化的宿舍楼,敦煌研究院的职工从此结束了住土房、睡土炕、点油灯、喝咸水的苦日子,彻底解决了40年未解决的职工子女无法上学的困难,极大地改善了敦煌研究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坚守敦煌的职工们无不欢欣鼓舞。其次,是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文物事业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交流与合作,使我国得以引进国际先进的文物保护理念、技术和管理经验,促使我国文物事业得到大幅度提升。再次,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运用为文物事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文物的数字化处理、互联网信息技术,对文物科技鉴定、遥感考古、智慧博物馆、文创产品、展示宣传等方面,均提供了新的科技支撑,展示了新的前景。

今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莅临敦煌研究院视察,并亲自主持召开了座谈会,发表了重要讲话。习总书记对敦煌文化保护研究工作表示肯定,指示我们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不断坚定文化自信。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特别强调要十分珍惜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一珍贵文化遗产,坚持保护优先的理念,加强石窟建筑、彩塑、壁画的保护,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保护水平,将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习总书记的讲话既是对我院,也是对全国文物工作者的殷切期望、谆谆嘱托。我虽然年过80,但只要一息尚存,为了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要和敦煌研究院的同仁们进一步传承弘扬“莫高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奋斗,为文物事业发展,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兴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心竭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王立平(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我所想到的文化

近年来党和政府对文化提出了许多重大的方针、政策,并予以高度重视,我非常赞成和拥护。文化对社会的稳定、繁荣和发展太重要了。譬如反贪腐,光靠制度、法规来防范是不够的,大量贪腐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我们的文化出了问题,教育出了问题,要从根上抓起并且持之以恒才有可能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风气,形成健康的社会风尚,除却各种弊病。习近平主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些话讲到了根本,我们应当牢记。

我退休后是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走进了中央文史研究馆这座高高的殿堂,从那天起我一直盘算着,这回麻烦大了,当了馆员总得为文化的事有点作为,否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越来越觉得肩上多了一份文化的责任。大约在辛亥革命百年前后,我想到这一百年是世界和中国风云变幻最激烈、改天换地大转折的一百年。歌词和歌曲是所有艺术门类中最可以对社会全覆盖的艺术,古时秦、汉都有由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称作“乐府”,我设想我们正处于一个历史的节点,应该可以做一件过去做不成,今后更难做的大事情,通过对百年来中国人民包括世界华人的奋起斗争、前进中留下的回声和凝聚成的歌词和歌曲进行一次基于文化层面的梳理,为中华民族存史,为后人留下一份可以称作历史文化遗产的财富。这是一项既是文、也是史,还是研究的大工程,我想这恰是我们中央文史研究馆最有优势、正当其责的项目。《百年乐府》工程项目一经提出,就得到了馆领导和音乐文学界专家学者一致的热情支持。最令我们欢欣鼓舞的是馆领导建议把《百年乐府》提升为由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主办,中华诗词研究院、中国音乐文学学会承办的国家工程,这就同历史上的乐府由朝庭设官署管理的历史沿革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一致,这是党和国家、也是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对此文化工程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也是对参与这项工作的全体专家学者、各级领导、相关人士及工作人员的信任、关怀和激励。现在我高兴地向大家报告:《百年乐府》共分4卷11册,前4册歌词卷已经印制完成,所余7册歌曲卷现已交出版社排版、打清样,再经由主编终审即可正式出版。

在五年多的时间里,顾问委员会、组织委员会、评审委员会和相关工作人员包括香港和台湾的顶级专家学者、委员都团结合作得非常好,老、中、青三代人都能尽心、尽力、共同克艰克难。

从项目实施的一开始,馆领导就与专家学者充分讨论,对《百年乐府》的总体思想、编选方针和原则等达成了高度的共识。在工作过程中馆领导提出的一些意见和建议全部得到了专家学者的一致赞同和支持。对相关领导例如冯远副馆长的专业水准、思想水平和工作方法,大家都给予高度评价。我虽也是词作家,但对相关历史缺少深入研究和掌握,没有主编大书的经历和经验,我以为不是担任这部大书主编的合适人选。承蒙馆领导和同行、同事们的信任和厚爱,让我勉为其难地担起了这份担子。在各级领导和大家的帮助支持下,我们大家一起总算即将交出付出了五年努力的答卷,作为对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的回报,也是对70周年大庆的一份献礼吧。

杨力舟(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学习文史知识,提高执政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各种文史知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纵观百年以来,我国的老一辈革命家、知识分子、科学家、教育家,都有很深厚的文史素养,在诗词歌赋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故而情操高尚、审美能力也很强。自20世纪中叶以后至今的一些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在国学常识、文史知识、传统美学诸方面的基础薄弱,显现出文化底蕴的欠缺。习总书记洞察秋毫,看到了这个问题。他号召大家学习传统文化,从务实着眼,实践需要着手,及时而富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我以为不论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提高执政能力、施展自己的才能,还是在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宏图、塑造中华文明国家形象的过程中,增加骨气和底气都大有裨益。积蓄智能,催生精神动力必有实际效应。

最近我对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和非遗保护的问题有所思考。由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促使城市面貌大为改观,各级领导干部为了快出政绩,全国各地几乎都兴起大拆大建之风。其目的和用意是好的。有成绩,也出现偏差,遭到学界和民众的非议和批评。其中第一个问题是不重视历史文脉的传承。轻视文物保护,在拆旧建新时,一次次地人为毁损历史遗存。有不少地区不顾千年文化发展的人文轨迹,也不考虑它们对现代人审美的孕育与熏陶作用,文物不可再生的悲剧时有发生。我们常常听到“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成为失误的根源。平心而论,很多廉洁的有开创精神敢想敢干的好干部,也难免干出那样的蠢事。究其原因,委实在于领导干部(也包括相当多的专业人员)缺乏文史知识,缺乏审美眼光,只图眼前,忘却历史的寻根。城市改造和新兴发展,很多地方都在建造水泥森林,大城市的高楼大厦奇形怪状,引潮流之先。中小型城市的楼层随城市级别依次降低,但造型雷同,既没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建筑在新时代的创新体系,也没有各地方城市的独特风貌。地域特色和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缺失文脉的强化,相反,在现代化的涵盖下,和国外的城市走向趋同,城市建筑的审美价值匮乏。

上炎 春梅图 135×31cm 纸本设色 1985年中央文史研究馆藏款识:国务院参事室留念。一九八五年乙丑之夏,上炎画于北京,时年七十有七。钤印:上炎(白)

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乡镇民居的建筑设计与形式法则,以及建造技能,都有十分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魄。这在世界文明史上独一无二,直接影响到日本及亚洲各国的建筑风格。在20世纪中叶的海峡两岸,曾有一系列重大建筑都在民族化和现代性上迈出了有意义的一步,如北京的人民大会堂、民族宫、北京火车东站、农展馆、中国美术馆、友谊宾馆、华侨饭店等等,台湾的大剧院、圆山大饭店、台北故宫建筑群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统建筑风格传承的典范。从学术上讲是成功地以古鉴今的创新,从政治上讲,两岸的领导与民众追随中华民族精神共同追求的物化象征。这样的建筑群所包含的民族艺术元素、环境之美,不断地在炎黄子孙的心目中萌发着民族生存之根。它们潜移默化的审美观念与情趣陶冶一代一代人的心灵。这是历史的经验,又是现实的存在,难道不应该正视和珍惜吗?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我们民族化审美理想还有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样鲜明吗?说到底,轰轰烈烈的城市建设考验着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的文化修养、文史知识、审美眼光和执政能力。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领导干部掌握着权力,决定成败。执政者、决策者,他们的举措能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他们的爱好和审美取舍,直接影响着城市建设、环境美化的水平以及人民美好的生活。所以习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从以学益智、以学修身,提高文史学养和审美能力,滋养高尚情操,用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使命、独特的基本国情,创造新的辉煌,实为希望之情殷切,意愿之心真诚。让我们大家都以实际行动努力学习传统文化吧。

梁晓声(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歌”与“诗”的时代交响

如今的年青一代,生活在声像文化的时代背景之下,伴随他们成长的是大量娱乐泡沫。我时常会有一种忧思,泛滥的“文化快餐”只有感受没有感化,文化化人的力量一旦减弱,那将是不可想象的可悲与残酷。

我对声像文化并无偏见,相反,对于那些满怀诚意、脚踏实地对传播文化做出了巨大努力的影视精品,我是心存敬畏的。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三,央视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再度掀起了一股“文化年俗”的热度。它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音乐两相融合,创制了一种赋古典文学以时代属性的先锋文化样态。我认为,这是央视在过去一系列文化综艺创新实践的基础之上所孕育的堪称典范的佳作。

关于节目成色,观众最有发言权。《经典咏流传》首播收视率超过了一些晚会和综艺节目,以9.4的豆瓣评分创下一年来文化节目新高,一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苔》在一夜之间被亿万中国人记住并传播,甚至当作了自己的新年箴言。节目广为传颂的不单只是朗朗上口的优美旋律,它综合运用一系列文学的、音乐的、技术的手法所激发的,是传统文化穿透岁月的时代感和深层的感召力。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支教老师梁俊和一群山区孩子用本真质朴的吟唱,将人物的命运体验和诗词的情感境界紧紧交织在一起,让其找到了共同的精神之源。而这种平凡的悲悯与伟大、向上的斗志与梦想,和我们所处的当下古今观照,横生出一种让人热泪盈眶的力量感。我分明看到一位老师用音乐哼唱诗词,把美好种进了一群孩子的心里,而通过仅仅一个晚上,《苔》就作为一个梦想花开的奋斗符号,浸润了无数观众以及听众的心田,这是远在300年前的诗作者袁枚一定想象不到的动人画面。

我一直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千百年来在民间不断传播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性。这种滋养不是展示和陈列,而是“文化育人”的生长力和感染力,一定在大众的成长中留下过深刻的印记。相比以记忆和赏析为主的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更上一层楼,将音乐和文学、传统和时尚、欣赏和鉴赏都进行了高度统一,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树立文化自信,展现的是一种更加高远的格局、更趋饱满的融合、更具创新的重构。

透过《经典咏流传》,我仿佛看到了一颗珠子在闪光,我觉得这个节目的好超出了我的想象。我也曾想过古典诗词的现代传唱,不过更多想到的是古筝,曲调想到的也依然是古调,用如此现代的唱法和曲调来演绎,而且演绎得如此贴切,是我没有想到的。除了浓郁的时代感,基于民族特色的国际风范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谭维维的《墨梅》到尚雯婕的《木兰诗》,风雅高洁的中国风骨,在中西合璧的音乐混搭之下强塑起磅礴大气的中国乐派,彰显着一股海纳百川的大国气象,让观众为之心潮澎湃,就像“歌”与“诗”的一出出时代交响。

我有一本书谈的是各历史时期文化现象,写到最后的时候,我有一个自问自答:将所有文艺形态进行排名的话,哪一种文艺和人类的关系最紧密、最久远?我没有排“文学”,也没有排“诗”,我排的是“歌”,并且没有用“音乐”一词来表述。因为全人类在发明文字之前的那段历史都是用歌来传唱的,所有情感也都是用歌来表达的,而且我对歌的肃然起敬在哪里呢?歌里充满正能量。从古至今,绝大多数的歌唱都是亲情、友情、爱情、乡情,以及一切与人性相关的美好。

《经典咏流传》是一档志向高远的节目,不仅“将古人的态度唱给你听”,而且“立足当下,再造流行”,我甚至能够预感到它在未来源源不断的影响。这些诗词曾经就是在民间广为传唱的,节目用今天的时代包装激活它们的生命力,让我们的孩子既听到了好歌,又熟悉了文化,意义之大毋庸置疑。时代呼唤文化自信的今天,如此体现泱泱大国人文底蕴和思想美学的节目,对全国的电视台都是一个示范,更是适合走出去的“时代文化代言”。中国传统文化只有通过自身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适应并体现我们这个时代发展的诉求,从而显示出它的当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希望文艺家要使我们更多的青年也都有精神上的故乡。”文化不是供人欣赏的所谓优雅文艺,或是供人娱乐的所谓通俗文艺,文化从来就和思想紧密相连。当我们逐步告别了物质匮乏的时代之后,更需要有格调、有营养的精神食粮来满足依然饥渴的灵魂。新春伊始,《经典咏流传》就提供了全新的标杆,激励我们怀揣高度的文化自觉,践行对一个国家与民族精神提升和灵魂塑造的责任感、使命感,交出更多使国人更有力量的时代答卷。■

罗铭、孙天牧、侯及名、王遐举 春意盎然 纸本设色 1989年 中央文史研究馆藏款识:春意盎然。己巳春,罗铭、孙天牧、侯友墨合作。王遐举题。钤印:遐举(朱)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