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2019-12-14 19:09
中国文化遗产 2019年4期
关键词:世界遗产文化遗产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2019年第1期

复制品的遗产价值与重要性

Sally M.Foster, Sian Jones

在传统意义上,真实性通常与原初的历史物紧密结合在一起,而复制品则更多的被视为有着与之不同的并且次要的属性。但是在近来关于真实性的最新研究当中,研究者已经试图讨论复制品如何体现其价值、何以被视为是真实的等问题。这些研究认为,复制品在其自身的语境下也是拥有合理性的,对应着它们自身的社会生命。

本文集中讨论苏格兰的一件中世纪时的圣约翰十字架在1970年的复制品。通过讨论复制品如何获得其真实性以及建立起各种各样的关系,试图借此研究复制品如何调和人们关于过去的体验。

伊奥拉岛(Lona)和圣约翰十字架复制品

伊奥拉岛只是一座人口约130的小岛,但每年依然吸引着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在此之前,早期的天主教团圣·科伦巴也曾于公元563年在这里建立自己的修道院。对于民族志研究而言,首先吸引我们注意的是其多样化的社群。伊奥拉岛的本地居民、员工、志愿者、游客、宗教团体在这里都有着清晰的界限。

圣约翰十字架复制品立于大隐修院(Abbey)教堂。该教堂在1899年以后便属于伊奥拉天主教信托(简称ICT),1999年之后转给了苏格兰历史环境协会。游客们今天会付费来参观大隐修院及其博物馆,把它们看作是一处遗产地。圣约翰十字架在艺术和技术层面都是一件大师之作,但早在17世纪以前便已经破败不堪。直到1927年,其散落的仅存碎片才被重拾到一起。在1951年和1957年曾对其进行过重塑。等到第三次重塑时,重塑已经不再可能且不再让人有欲望,开始有建议提交给ICT,用复制品来替代原件。

如今在大隐修院,这件圣约翰十字架的复制品被明确地视为一件代表物、说教式的工具来对待。如果没有这件复制品和相应的神龛的重建,这二者之间关系的历史重要性将难以被认知,它所带来的情感层面的影响也会被忽视。在我们的访谈当中,多数被试多次提及这件复制品的精神价值,这比起原物来并不会因为是复制品而有所减少。这件复制品的工艺和技术也开始渐渐为人所重视和珍惜。这个复制项目很大程度上是由伊奥拉岛的热爱者们所支持的,而非那些永久居民。因此也被岛民们称为一项“热情洋溢的项目”。这件复制品反而激发了一种匠人手作的情绪。受访者们评价称,如果有什么事对于匠人们而言重要的话,那么也应该被推广到全社会。

地点及其环境也是当考虑一件复制品的真实性和价值时的重要元素。在当时广为接受的认知当中,原本的圣约翰十字架不会位于室外。在导览的过程中,当导游告诉参观者们圣马丁是仍在原位的最古老的十字架,参观者们也由此告诉我们复制品放回到原件所在的位置是重要的。在决定复制品被放置的位置时,参观者的希望、期待和他们在整个伊奥拉岛和大隐修院的参观体验均被考虑了进去。

遗产含义

本研究的基础在于讨论遗产地上的复制品也应当基于自身的合理性而被考虑,也有着自身的生命周期,建立起了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但是在遗产专业者的心中,它的价值和重要性却并未被纳入考虑。这在后续的立法保护进程、向公众的传播过程当中也会产生系列的联动影响。实际上,价值和重要性可以从一种物质的层面延伸到更为非物质的层面。复制品以一种不同的方式得到了一种真实性,即,人们将复制品的生命与自己的生活的某些层面联系到了一起,尤其是他们与伊奥拉之间的空间的联系以及个人的精神信仰。

问题反而在于如果复制品继续充当着遗产语境中的一种代表物,那么它自身的生命史反而会被视而不见。对此问题的底线便是将复制品看作是一种“文化价值”评估当中的一部分(如《巴拉宪章》)。

随着美国和澳大利亚的一系列民族志研究的增长,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价值的意义,这种意义并不一定围绕在某些地点的结构之上,或者对于观察者而言都不够明显,但却得以让一些相关社区的更为民主和不自觉的声音得以显现。当涉及到具体实物时,真实性的体验会不断受人、物与地点之间关系的影响,这都隐藏在实物的文化生命史当中。

对于遗产管理者而言,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在多元的凝视当中引出和确定价值的复杂性以及对真实性的表达。我们的研究表明,即便是在一座岛上,这些凝视都是有着细微差别并且有着深刻的社会性的。岛民们对于混凝土材质的文化态度决定了他们对于工匠、创造力、技术等问题的态度。对宗教符号或者十字架所代表的遭遇的厌弃形成了人们如何接近这十字架的因素。在我们的研究中,当地人和参观者的观点也是截然不同的。那么,遗产到底属于谁,谁的观点对于价值而言才是关键的,我们又遗漏了谁?我们需要在传统遗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基础上,再考虑社会和精神价值,考虑他们自身所存在的语境。

结语

复制品也可以依据我们对它的理解而变得古旧和真实,并不存在一个特定的年限规定某件物品必须要足够的老旧才能被看作是真实的。当人们对某物倾注情感之时,该物便有了生命。在今天,考虑到西方世界盛行的真实性和价值理念,我们不应该忽视遗产地的复制品的价值。这正是圣约翰十字架复制品案例所能向我们说明的。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王思渝 节译)

国际资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阿塞拜疆首都、世界遗产地巴库召开

6月30日至7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阿塞拜疆首都、世界遗产地巴库召开,来自135个国家的近2500名代表出席会议,阿塞拜疆文化部长阿布法斯·加拉耶夫担任会议主席。会议共审议各国世界遗产提名项目35项,其中文化遗产28项、自然遗产2项、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5项。共有29处新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1处位于非洲、2处位于阿拉伯国家、10处位于亚太地区、15处位于欧洲/北美、1处位于拉丁美洲/加勒比地区。至此,《世界遗产名录》共包含167个国家的1121处遗址。非洲遗址在《世界遗产名录》中所占的比例仍然严重不足。

德国/捷克跨境遗产“厄尔士/克鲁什内山脉矿区”成功列入《名录》;北马其顿“奥赫里德地区自然与文化遗产”拓展至阿尔巴尼亚境内,彰显了世界遗产在推动国际合作方面的潜力。

《名录》新收录了若干重要考古遗址,包括巴林“迪尔穆恩墓葬群”“布基纳法索古冶铁遗址”,以及伊拉克极具象征意义的“巴比伦”遗址。巴比伦遗址列入《名录》和伊拉克的大力投入,将推动教科文组织为重建伊拉克做出的努力及“重振摩苏尔”旗舰倡议。

将澳大利亚布贡第杰马若土著区的“布吉必姆文化景观”和被黑脚族视为圣地的加拿大“阿伊斯奈皮石刻”列入《名录》是对土著人民知识的认可。

数个对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的地点同样被列入了《名录》,如:“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和“法属南部领地和领海”。法属南部领地和领海覆盖面积逾6700万公顷,是全世界鸟类和海洋哺乳动物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委员会通过了将智利“亨伯斯通和圣劳拉硝石采石场”以及巴勒斯坦“耶稣诞生地:伯利恒主诞堂和朝圣线路”移出《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的决定。同时,墨西哥“加利福尼亚湾群岛及保护区”被列为濒危遗产。

得益于有关代表团(特别是以色列、约旦和巴勒斯坦代表团)开展的建设性讨论,世界遗产相关的合作与调解工作还促成了有关中东决定的一致通过。

教科文组织重申,应以毫不懈怠的严格、诚信和负责的态度审查世界遗产提名,以维护《世界遗产公约》的公信力、确保公约今后的影响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国际水下文化遗产大会

6月17-1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法国政府在法国布雷斯特卡皮西工坊(Ateliers des Capucins)举办国际水下文化遗产大会。会议就如何科学保护水下遗址,怎样规范海洋活动,旅游业及非法盗捞行为带来的挑战该如何应对等问题展开讨论,并努力推动水下遗产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

6月20-21日,第7届《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缔约国大会在巴黎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所有致力于实施《公约》的主要行动者齐聚一堂,讨论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最佳实践案例等议题。西班牙、法国、墨西哥、葡萄牙和斯洛文尼亚等5个项目入选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最佳实践案例。案例由缔约国提交,经UNESCO科学与技术咨询委员会 (STAB)推荐,旨在提升公众了解水下文化遗产,促进科学研究并确保考古遗址的可持续管理。

《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目前已有61个国家签署。国际水下文化遗产大会是“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十年(2021-2030)”的一部分,“十年”活动旨在动员全球利益攸关方保护海洋、海洋资源和海洋历史遗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非洲世界遗产能力建设与合作论坛在巴黎举行

6月3-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非洲世界遗产能力建设与合作论坛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来自中国和非洲国家的高级别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相关国际组织高级别代表百余名出席开幕式。与会人员围绕“世界遗产与可持续发展”的主题,聚焦“世界遗产保护工具和机制、世界遗产与社区、共同保护中国和非洲的遗产”进行为期两天的交流与对话。

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非洲世界遗产能力建设与合作论坛,是落实2016年发布的关于中国非洲共同保护世界遗产的《恩戈罗恩戈罗宣言》,以及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关于加强中非各领域能力建设的具体举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主席、执行局主席、文化助理总干事、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非洲国家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使团主席和非盟社会事务主任在开幕式上致辞,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在开幕式上作了题为“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共同保护中非文化遗产”的主旨发言。

宋新潮在发言中讨论了中国与非洲在世界遗产保护中面临的共同挑战,诸如经济发展、城市扩张、旅游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盗窃、盗掘与走私等犯罪和自然灾害的威胁等,个别非洲地区还面临社会稳定及战乱对文化遗产的破坏。在回顾了中非商签文化协定和打击文物非法进出境的协议、联合开展考古发掘和研究、中国设立政府奖学金资助非洲专业人员培训、中国与国际组织合作举办专业人员培训班等中非近年来在文化遗产领域的频繁互动后,宋新潮就加强合作推动非洲世界遗产保护提出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切实加强世界遗产保护、尽快提升世界遗产保护水平、开展考古研究强化世界遗产价值认定、打击文物犯罪防范世界遗产安全风险以及深化社区参与使世界遗产惠及民生”等五点建议,并呼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行动起来,共同推动世界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会议形成了关于中国与非洲世界遗产能力建设与合作的建议书与行动计划。

ICOMOS发布“我们过去的将来”报告,以增强文化遗产在气候变化中的参与度

7月3日,ICOMOS在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期间发布“我们过去的将来:增强文化遗产在气候变化中的参与”报告。报告提出一种多学科参与文化遗产的途径,此外报告的受众囊括有遗产管理者、科学家、研究者、气候活动者和政策制定者。

代表19个国家的28名ICOMOS成员在报告中担任主要撰稿人。先后有11个ICOMOS国际科学委员会和21个ICOMOS国家委员会提供了反馈意见。此外,还邀请了50位专家进行同行审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欧盟联合举办欧洲青年遗产论坛

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欧盟联合举办欧洲青年遗产论坛,来自欧盟28个成员国且拥有物质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背景的青年从业者,先后讨论在当地、国家、国际等不同层面之上,在文化遗产领域实践时所面临的多方现实情境。作为新一代的专业人员和文化遗产的传播者,他们秉承着关于遗产的共同愿景,即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紧密结合,在地社区积极参与遗产的保护和留存十分必要。

ICCROM在意大利罗马举办2019文化遗产危机时期应急响应培训课程(FAC)

在ICCROM即将在罗马举办的第八届文化遗产危机时期应急响应(FAC)国际培训课程来临之际,5月29日召开了一次非正式会议,以此来庆祝I CCROM和意大利长期的友好合作。

FAC培训课程基于经实践验证的文化遗产应急响应三步式框架,该框架适用于任何一种紧急情况,无论是冲突还是灾害。培训课程的宗旨在于将文化紧急援助和人道主义援助关联,以提升文化包容性、尊重文化多样性。二者结合之后,发展建立一种时刻准备、持续化风险管理、协调合作的文化。

国内资讯

国务院同意建立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加强跨地区、跨部门协作,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关于同意建立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函》,国务院同意建立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责是,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加强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各项工作的统筹协调,研究审议相关重要政策、年度计划、工作总结和其他重要事项,指导做好重大任务、重大工程、重大措施的组织实施,协调解决跨地区、跨部门的重大问题,完成党中央、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着力将大运河打造成为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

联席会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体育总局、国家林草局、国家文物局等17个部门,以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山东省、河南省等8省(市)组成,国家发展改革委为牵头单位。

联席会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召集人,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有关负责同志担任副召集人,其他成员单位有关负责同志担任成员。联席会议可根据工作需要增加成员单位。

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承担联席会议日常工作,完成召集人交办的其他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兼任。联席会议设联络员,由各成员单位有关司局级负责同志担任。

联席会议根据工作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由召集人或召集人委托副召集人主持。成员单位可以提出召开会议的建议。研究具体工作事项时,可召集部分成员单位参会,也可以邀请其他相关部门、地方和专家参加会议。联席会议以纪要形式明确会议议定事项并印发有关方面。重大事项按程序报告党中央、国务院。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通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评估检查情况

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评估检查,并对成都、广州、武汉、青岛、太原、洛阳、荆州、佛山、赣州、咸阳、聊城、敦煌、武威、阆中等14个城市进行了重点抽查。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对评估检查情况进行了通报。

通报强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保护内容不断丰富,大量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得以保留;保护机制不断完善,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提供制度保障;保护利用方法不断创新,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保护成效不断显现,为全球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更多中国素材。

通报指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保护认识有待全面提高。一些城市对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强,没有切实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等重要指示精神上来。二是保护实践中仍存在大拆大建造成建设性破坏,历史欠账多、长期投入不足,造假古董破坏真实历史信息,缺乏整体保护的意识和手段等一些问题。三是在展示利用存在一些误区,如存在重物质轻人文倾向,利用不足与过度利用并存,缺乏展示历史文化信息的有效手段等。四是监督实施机制需进一步健全。监督管理有待加强,实施保障力度需进一步加大。

通报明确要求,各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文物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大监管和指导力度,督促各地切实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工作。

一要加强宣传培训。认真组织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开展历史文化保护专题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领导干部认识水平,提高全社会保护意识。建立干部、专业工作者和社区培训制度,对街道、镇、社区、村管理人员进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专项培训,加强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交流学习,提高历史文化保护社会参与度。

二要夯实工作基础。尽快启动规划期至2035年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完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做好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和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挂牌、建档保护工作。有序开展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历史建筑确定及后续挂牌、测绘、建档工作,推动历史城区复兴、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历史建筑修缮工作。

三要创新工作方法。积极探索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总设计师制度,采用多种方式促进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研究出台破解制约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突出问题的政策措施,探索制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等地方性技术标准。

四要加强监督管理。按照“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工作思路,研究制定反映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状况的量化评价指标,开展体检评估工作,并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开体检情况,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会同国家文物局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约谈制度,对保护工作不力的地方政府进行约谈,并根据破坏情况采取通报批评、列入濒危名录、撤销称号等处罚措施。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于明年在中国福州举行

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主席加拉耶夫7月9日代表世界遗产委员会宣布,下一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于明年由中国福州市承办。

在随后的会议上,世界遗产委员会各委员国一致推选中国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田学军担任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主席。

“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于6月30日至7月10日在阿塞拜疆首都、世界遗产地巴库召开。会议期间,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此外,城址的格局与功能性分区,以及良渚文化和外城台地上的居住遗址分布特征,都高度体现了该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良渚古城遗址为中国以及该地区在新石器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认同、社会政治组织以及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无可替代的证据,同时揭示了从小规模新石器时代社会向具有等级制度、礼仪制度和玉器制作工艺的大型综合政治单元的过渡,代表了中国在5000多年前伟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杰出的早期城市文明代表。遗址真实地展现了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稻作文明的发展程度,揭示了良渚古城遗址作为新石器时期早期区域城市文明的全景,符合世界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要求。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流域天目山东麓河网纵横的平原地带,是太湖流域一个早期区域性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世界遗产申报范围包括14.3平方千米的遗产区和99.8平方千米的缓冲区,其中遗产区由瑶山片区、城址片区、谷口高坝片区和平原低坝—山前长堤片区四部分组成;遗产构成要素包括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300年的城址,功能复杂的外围水利工程和分等级同时期的墓地(含祭坛)等,同时一系列以象征其信仰体系的玉器为代表的出土文物也为其内涵及价值提供了有力佐证。

中英“双墙对话”边会在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期间召开

7月5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期间,中国与英国文化遗产代表团联合举办了关于中国长城和英国哈德良长城保护管理合作的“双墙对话”边会。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出席并致辞。

刘玉珠在致辞中介绍了中国在长城保护管理中开展的工作,分享了在立法、资源调查、规划、保护修缮、社会参与等各方面取得的经验做法。他指出,通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长城保护状况明显改善,长城保护社会效益不断彰显,“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长城保护新局面正在形成。同时,他对中英“双墙合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2017年中英签署的《关于哈德良长城与中国长城的全面合作协议》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下一步,双方将在加强研究,保护好遗产本体和周边环境的前提下,通过发展可持续旅游最大程度实现遗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亚太部主任景峰,英国文化、媒体与体育部文化外交主任基斯·尼克尔(Keith Nichol)分别致辞。景峰表示,世界遗产中心将继续与中国一道,确保长城这一古老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基斯·尼克尔认为,长城和哈德良长城的合作项目是一个契机,期待两国在文化遗产领域开展更广泛合作。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刘文艳、英格兰遗产委员会亨利·欧文-约翰(Henry Owen-John)、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马尧先后以中国长城的保护管理、中英“双墙合作”、长城保护的社会参与为主题做了报告。

本次边会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英格兰遗产委员会、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联合主办,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承办。

第九届海峡两岸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台北举行

7月13日,由中华文物交流协会、中华翰维文化推广协会主办,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协办的“第九届海峡两岸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台北举行。中华文物交流协会副会长胡冰、中华海峡两岸文化资产交流促进会名誉理事长施国隆出席开幕仪式并致辞。

开幕式结束后,胡冰进行了题为《大陆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回顾与展望》的主旨发言,梳理总结30多年来大陆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历程及重要成果,从法律框架、工作体系、人才队伍、业务领域、基地建设、展览展示及国际合作等7个方面介绍了大陆水下考古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状,倡导以发掘共同文化记忆、追溯共同历史根源为目标,对两岸水下文化遗产未来合作提出了“增进了解”“加强交流”“共谋发展”的三点愿景,提议在法律法规、体制机制、学科建设、专业技术和装备水平等方面加强相互了解和相互借鉴,在人员培训、信息共享、学术研究、展览展示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推动两岸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水平共同提升。

近年来,两岸水下考古工作共同发展、成果迭出,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日益成为两岸共同关注、重点推动的热点领域。本次论坛为期2天,有包括来自海峡两岸文化遗产部门、高校与科研机构在内的百余位代表,就水下考古及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等相关议题开展交流。

第六届台湾历史教师中华文化研习营开营

7月3日,由国家文物局主办,陕西省文物交流协会、沈春池文教基金会承办的“第六届台湾历史教师中华文化研习营”活动在西安举行开营仪式。共有来自台湾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新竹县、花莲县、苗栗县等地的25名台湾大中学历史、国文教师参加本次研习营活动。活动期间,他们赴陕西、甘肃两省的博物馆及丝绸之路沿线历史文化遗产地开展为期8天的研习交流。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参访、专家讲座、对话交流等方式,让台湾教师多角度领略“古丝路”延续千年的文明魅力,多方面感知“新丝路”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

作为国台办对台交流重点项目,“台湾教师中华历史文化研习营”至今已举办六届,有包括台湾地区14县市在内的155名教师参加,成为两岸文化遗产交流的品牌项目,得到了两岸文化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与高度认可,为推动台湾青年学生对中华历史和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知、推动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2019年年会在重庆大足召开

6月18-19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2019年年会在重庆大足召开。本次年会以“规范遗产监测、优化保护管理”为主题,由国家文物局、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指导,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共同主办。

会议期间分析并总结了2018年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和监测的总体情况,进行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总平台门户网站”上线发布仪式,举行了优秀监测年度报告颁奖仪式(大足石刻、莫高窟、苏州古典园林、龙门石窟、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六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机构获此殊荣),发布并解读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工作指南》。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年会是我国世界文化遗产领域的年度性工作会议。年会旨在为政策制定者、一线管理者、专业工作者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搭建交流平台,针对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汇总讯息、汇集经验、汇聚智慧;共同探讨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探索发展路径。年会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实践为工作基础,对话国际最新理念,对接国内遗产地工作实际,通过促进遗产地监测工作的开展,提升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管理水平。自2013年以来,年会已成功举办七届。

来自全国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文物管理机构代表、遗产地代表、世界文化遗产相关机构代表共140余人,交流分享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监测的先进经验。

平遥城乡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国际工作坊:2019年“文化遗产保护联合工作坊北京大学暑期课程”在山西举办

7月12-20日,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与研究北京中心(WHITRAP Beijing Center)、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平遥自然资源局支持,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与平遥城乡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国际工作坊联合资助的“2019年文化遗产保护联合工作坊北京大学暑期课程”,依托平遥县东、西戈山村调研,在山西平遥举办。

东戈山村与西戈山村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东泉镇,平遥古城的东南方向,距平遥县城近25公里,保留有清代的民居、祠堂、寺庙及街巷。两村均以传统农业种植和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近年年轻人口大量外流,村落空心化严重,且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贫困程度高。

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组织的联合教学团队带领下,来自全球27所高校考古、旅游、建筑、历史、社会学、规划、园林景观、摄影、美术等学科背景的46名学员被划分为五组(建筑考古组、规划组、社会学人类学组、旅游组以及艺术组),聚焦传统村落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在聆听十数位学者专题讲座的基础上,深入东、西戈山村考察调研。调研内容涵盖村落历史格局、传统建筑考察,代表性民居和公共建筑测绘及重要节点设计,村民社会组织、生活习俗、经济概况的社会学调研,村落的发展要素及价值评估,村落旅游产业发展可能性分析及规划建议,以及基于文化遗产的艺术创作和纪录片拍摄等多个方面,用多维度的方式记录并梳理东、西戈山村的历史脉络,为东、西戈山村的可持续发展寻经问道。

在7月20日于山西大学举办的工作坊成果汇报答辩会上,东戈山村调研小组推出了《山西省平遥县东戈山村初步田野调查和保护性发展指引》,从现状和历史沿革、遗产概况与价值评估、问题与目标分析及产业发展与空间优化、保护设计四个方面,以空间和社会为聚焦,对东戈山村进行了剖析,报告首先具体分析了东戈山村地理和交通区位,通过展示19世纪以来村落状况,指出村庄公共空间、居住空间及相关信仰、集体活动减少甚至消失;然后重点介绍了以四维象限导图展示情景规划;最后从问题研判,发展机遇,形象分析,保护发展管理模式方面提出了东戈山村旅游发展模式。西戈山村调研小组推出了《山西省晋中市西戈山村保护与发展策略》,从区域现状、历史沿革、价值评估、Heritage Mapping以及保护和发展建议四个方面展开,分析了西戈山村重要建筑节点现状、土地利用状况、人口特征、信仰和教育现状等,梳理了裴氏家族史等,评估了西戈山村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等。在此基础上,对西戈山村的旅游规划和未来构想进行了介绍,并通过SWOT和PESTEL分析以及情景规划展示,尝试发现制约村落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艺术组则选取东西戈山村地形、历史遗存、建筑遗构作为创作艺术元素,进行了创意设计以及雕塑、绘画创作和纪录片创作。

本次工作坊负责人、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张剑葳介绍说,这是一次以跨学科联合为基础的文化遗产调查与教学实践,同时也是以乡村文化遗产为触发点的跨艺术门类创作尝试,以从分析到融合的展览呈现为成果的实验探索,实现对乡村文化遗产的跨学科研究以及跨艺术实验研究与阐释,活动成果将于今年9月的平遥城乡文化遗产交流周进行展示。

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调研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指示精神,按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安排,7月17日至18日,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珠,财政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余蔚平以及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联合调研组赴甘肃敦煌开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专题调研活动。

调研组一行先后深入敦煌研究院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多场耦合实验室、莫高窟窟区、莫高窟保护修复和数字化采集现场、国家古代壁画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敦煌市博物馆、悬泉置文物管理所等基层文博单位进行实地调研,听取了敦煌研究院和敦煌市文物局主要负责同志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弘扬等工作情况介绍,并与各部门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

调研组充分肯定了以敦煌研究院为代表的文博单位积极探索文物保护与科技融合,以及在价值挖掘、文化传播、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政治大局等方面的工作成绩,就进一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并一致表示将进一步加大对文物工作特别是文物保护科研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力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第三届内地与港澳中学生文化遗产暑期课堂”在云南开班

7月24日,由国家文物局、香港特区政府发展局、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共同主办,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云南省文物局、香港特区政府发展局古物古迹办事处承办的“第三届内地与港澳中学生文化遗产暑期课堂”在云南省博物馆举行开班仪式,来自内地与港澳地区50余位中学生代表参加。

国家文物局长期关注青少年教育。2017年设立的“内地与港澳中学生文化遗产暑期课堂”,是面向港澳青少年群体的文化遗产主题教育示范项目和品牌活动。课堂通过博物馆主题参访、古迹遗址考察、考古工地实践、专家学者讲座、学员互动交流等方式,搭建港澳与内地青少年增进了解、结成友谊的平台,引领港澳青少年了解家国历史、传承中华文化、树立人生理想、坚定爱国信念。

此次暑期课堂,内地与港澳同学们赴昆明、大理等地,跟随文博机构与高校的专家学者,通过参观访问、实地体验、学习讲座、互动交流等形式,全面了解云南历史与文化在中华历史与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深入感知文化遗产的多样特点与中华文化的多元魅力。

全国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8年度年会在京举行

6月20日,全国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文标委”)年会在北京召开,文标委主任委员、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技术管理司副司长徐长兴出席会议并讲话。文标委副主任委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柴晓明代表文标委作了2018年度工作报告。

会议审议并通过了文标委2018年度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国大运河空间信息要素分类编码》国家标准送审稿和《大遗址基础空间信息及相关信息要素分层分类编码》等18项行业标准送审稿,并征求了委员对现行文物保护标准体系的意见。

2019年城市考古发掘技术和遗址保护技术培训班在成都开班

7月16日,2019年城市考古发掘技术和遗址保护技术培训班在成都开班。本次培训班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主办、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协办,为期5天,授课教师为国内文博机构的知名学者和意大利方面从事考古与遗址保护的专家。来自全国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49名从事考古或遗址保护工作的学员,通过理论课、研讨交流和实地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了解、掌握城市考古发掘和遗址保护方面涉及的知识、技术和方法,提高政策理论水平、业务素养和管理能力。除此之外,学员们还就考古与遗址保护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经验展开了交流。

2019年度文博相关职业院校骨干教师研修班在山东莱芜正式开班

7月11日,由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承办、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支持、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协办的“2019年度文博相关职业院校骨干教师研修班”在山东莱芜正式开班。此次研修已是国家文物局举办的第四届“文博相关职业院校骨干教师研修班”,通过10天的教学,使研修教师了解文博行业的发展现状、制度建设、文物保护相关人才需求以及行业发展趋势;引导院校树立复合行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多学科综合交叉的课程体系,拓宽专业知识面,提升文博职业教育观念;启发骨干教师在工作中加强与行业专业人员的交流,加强其在教学团队中的示范和主导作用。本次研修除了要完成必修课程,学员们还就“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教学经验展开探讨与交流。

南方地区石质文物保护高级培训班在四川乐山正式开班

6月27日,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主办,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与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协办的南方地区石质文物保护高级培训班在四川省乐山市正式开班。此次研修班为期9天,聘请10名专家进行授课,共有来自全国12个省市的41名学员参加本次培训。培训班通过学习、研讨与交流,了解中国与世界石质文物保护现状与相关科技的新进展,并以乐山大佛为案例进行实地教学。本次培训是中国文化遗产研究 院作为国家文物局人才培训基地自主开展的专业培训,得到了协办单位在课程、师资及后勤保障方面的大力支持,是对原有培训实施模式进行改革的一次积极且有成效的探索。

猜你喜欢
世界遗产文化遗产
中国的“世界遗产”
中国的世界遗产
跟淘气章鱼巡游世界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什么是世界遗产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 2020年将在福州举行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