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万成
前些日子,从温宿到阿克苏,路过柯柯牙,看到深绿色的核桃树、火红色的苹果树和红枣树、银白色的长绒棉、金黄色的水稻,绵延数十公里。32年前种树的情景浮现在眼前。
1985年,我考入农一师教师进修学校,记得当时城区的每个单位都有种树任务。我们是团场出来的学生,对种树并不陌生。
种树现场,风沙大,到处是红旗,到处是人群,从南到北铺开,我们的种树地段在较中心的位置,靠近大路边,地里的石灰点清晰可见,那是先期进驻的人确定挖坑的位置,一个点打一个标记桩,来年种树的人才好确定树的位置,行距和株距都不能乱。
记忆中,春寒料峭并没有阻挡住大家建设绿色家园的热情。在柯柯牙绿化工区,昔日的戈壁上插满了彩旗,我们一到目的地,衣袖高卷,铁锹紧握,立刻大干起来,在我们的身后,一个个树坑挖出来了,一棵棵树苗站起来了。风沙弥漫的劳动现场,大家一齐挥锹上阵,劳动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我们嘴唇起了一层皮,很多人的嘴巴、鼻子流了血。
没想到柯柯牙的土很怪,路上都是二三十厘米的虚土,地里却坚硬如石。男生一镐刨下去,可以挖出拳头大小的坑,女生挖一下只有鸡蛋大小,土质呈胶泥状,挖起来很费力。我们采用掏空法挖,进度还快一点。掏空法是我们在实际挖坑中发明的,掏空法是先挖一条20厘米的槽子,再把底下沙土掏空,用十字镐狠劲砸下去,上面的土层就容易砸垮了。
在柯柯牙绿化工程中,对挖坑有一个“88323”标准,每个人必须严格执行。阿克苏地区林业局柯柯牙林管站下发的要求是:坑的口径是80厘米,坑的深度是80厘米,30厘米的有机肥,然后再垫20厘米的熟土,然后再把树木的根系种植区定在30厘米的位置。就是这样“88323”的标准,据说是专家提出的。荒漠区树木要生长,要长得健康,要把荒漠区原始的土改良,植物在生长期根系在熟土里可以快速地生长。
每到下午,检查质量的人员来验收质量,按要求是挖80乘80的坑,他们就做了一个特殊的尺子,底下是40乘40的十字架,交叉点装上长约180厘米的把子,距底部80厘米处钉一横木条,尺子放得下说明坑够大,达到横条说明够深。我们按要求挖了几天树坑,后来又填土,加肥,最后才统一栽树苗,培土,当天栽完当天放水。
当时从南面走过来几个人,走到我所在的地块,查看挖的坑,我们谁也不认识,其中一人一副风尘仆仆的样子,身上还沾有泥土。旁人介绍说,颉富平书记来看望大家。颉书记和我握了手,我当时还不太好意思,因为我手上沾有好多土,还是颉书记先握住我的手说,辛苦了。记得颉书记说:“现在种树虽然辛苦,将来可以挡住风沙,有水果吃,生活一定会好起来。”
第二年再来种树时,看到一片绿,成活率很高,有了上一年的经验,种树的干劲更大了,很快完成了任务,连续两个春天完成了种树任务,得到领导肯定。
如今,在柯柯牙,早已绿树成荫,硕果累累。我一路走来,寻找我种过的树,尽是郁郁葱葱。
面对这片绿洲,我要说,我为柯柯牙出过力,种过树,我自豪。
资料显示,在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一条逾百万亩的人工林带傲然挺立。这条林带就是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它是新疆阿克苏黄沙漫漫和碧波万顷的分界岭。1986年,刚刚上任不久的地委书记颉富平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阿克苏地委、行署决定:在风沙策源地柯柯牙引水、平地、灌沟、治碱、种树,挡住风沙,修复生态。柯柯牙绿化工程由此拉开序幕。
30多年来,阿克苏打造出“人走政不息”的样本,使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几代人的广泛共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柯柯牙精神,已融入各族儿女血液中;“以林养林”“边绿化边脱贫”的绿化、脱贫方式,给其他荒漠地区贡献了“柯柯牙智慧”。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经过32年的励精图治,我们把风沙黄、天空灰的柯柯牙变成了森林绿、苹果红,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再添一个鲜活的例证。
现在,柯柯牙变成了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4公里的“绿色长城”。防风林、经济林、景观林比肩而立,根据土质的差异,实行乔灌草花果藤一起上,一天比一天丰盈的绿色屏障,既挡住了风沙,改善了生态,也结出了硕果。阿克苏成了国家园林绿化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更被联合国评为“全球500佳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