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思路探析

2019-12-14 16:46黄言涛
非遗传承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产业园集群遗传

黄言涛

引言

非遗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经历了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以现在的模样呈现在大众面前。我国作为文化大国,应该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良好传承。现在,传统文化发展趋势是挑战和机遇并存,对非遗传承来说同样如此,当今形势下的非遗传承需要结合创新设计,促使非遗创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满足大众审美。

产业集群是一种柔性生产综合体,区域非遗集群发展,对非遗项目来说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非遗项目在一个统一的环境下,既方便获得政策扶持,又能获得大量发展资金,也能与其他非遗项目相互交流,对资源进行最大化的利用。但同时,对非遗传承人来说,非遗集群与传统的非遗个体生产不同,自由度相对较低,需要适应群体的发展。

非遗的集群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对非遗传承以及非遗产业的创新发展区域非遗的集合能够集中提供资源,发挥区域优势,统一管理非遗项目。

一、非遗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1.政策引导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我国文化发展不断追求的目标。国家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出台了大量的扶持政策,帮助了许多文化企业成立,也因此推动了我国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

在非遗项目中,“文化自觉”指大众对非遗项目传承的态度,“文化自信”指的是非遗项目在发展中应该明确的态度。大众主动对非遗项目进行深入了解,挖掘非遗项目更深层次的内涵,达到自觉传承的效果;非遗传承人对自身非遗项目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并在传承过程中完整地展示、表达,体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通过开发、利用特定的地理位置与自然风貌、特定的历史进程和古文化沉淀、特定的区域经济带和高校文化等,逐步推进、建立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1]

我国自2002年起为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做了许多努力,不论是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都逐渐形成了一个严密的保护传承体系。近两年来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得益于我国在文化方面的政策支持,通过这些政策的引导,越来越多的大众开始主动关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很多优秀的非遗也开始走进大众视野,被大众了解、学习。

2.社会认识

目前,非遗已经慢慢走进我们的生活,社会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什么是非遗,各地区的人对自己当地的非遗也有一定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非遗初步认知对非遗的传承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这也显示着当代社会已经具备了一些非遗传承意识。当今社会飞速发展,普通群众也会随着非遗的发展脚步,关注到非遗的传承发展问题,在非遗的传承过程中,能够去了解、学习,以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为非遗发展保驾护航。

但是公众对非遗的了解也存在一些片面性,只认识到一些基础的非遗知识,缺乏对其深入的了解。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传承人对其每一个步骤、每一个方面的详细了解与掌握,普通的民众接触不到非遗的传承,但是社会引导可以,引起普通民众对非遗项目的关注和兴趣。目前,民众对非遗项目的了解主要通过电视宣传等渠道,但也只是停留在知道有这样一个非遗项目的层面上,并不清楚其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大众对非遗项目的认知度,只反映了我国非遗项目宣传和推广的初步阶段,而且我国非遗项目众多,要想对非遗进行良好的传承,不只要国家、政府、非遗传承人努力,也要发动大众的力量,一起传承发展非遗项目。

非遗更多的是传统的文化,现代社会快速发展所产生的新文化未能与传统的非遗互相结合,两者各自发展,现有的非遗传承力量也较为薄弱,单个非遗的发展不足以推动文化的传承以及经济的发展。创新创意不足是现当代非遗团队面临的巨大挑战,很多人还没有要搭建起非遗创意产业集群的想法,只是单纯地认为非遗应该被传承。因此,建立起非遗创意产业集群迫在眉睫。

在非遗项目的传承中,不只是宣传推广方面有很长的路要走,非遗项目的创新设计也同样需要引起重视。我国文化产业正在飞速发展,国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很多非遗项目还停留在传统的外形设计、图案设计阶段,越来越不能吸引大众的关注,在创新发展方面愈发显得缓慢,导致非遗产品与市场的脱节。长此以往,不止是非遗传承人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打击,更有可能使得大量非遗项目的技艺传承成为一个大问题,没有新的传承人愿意主动将优秀文化传承下去,很多人也根本没有机会了解某一非遗项目,这个非遗项目就只能停留在博物馆或文献中了。

3.非遗传承人

据调查,很多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在对社会发展方向、大众需求有一定的了解之后,便开始追求自己非遗工艺的创新,但有的非遗传承人对创新方面的认识还有待提高。传承人对自己非遗项目的核心内涵一旦把握不准确,很可能导致非遗项目在创新发展中丢失精髓的部分,因此我们既要鼓励非遗传承人大胆创新,也要让传承人对自己的非遗工艺树立正确的认识。

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最不能离开的就是传承人,非遗传承人是非遗能否继续传承发展的关键所在,没有非遗传承人,技艺就有可能失传,从而导致该非遗项目发展缓慢,直至消失。非遗传承人的意识对非遗来说也是举足轻重的,虽然现在有些非遗传承人已经意识到非遗的发展必须要有创新,创新才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所在,但这种创新意识还很薄弱,只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入地由内而外融合当代新文化进行非遗创新。因此,作为传承人,树立非遗创新意识十分重要。

非遗传承人的主要作用是对非遗有关技能及精神的传承与发展,然而目前传承人自身很少能接触到相关文化创新团队。即使能够认识有关团队,也无法放心将自己的传统非遗交予其进行创新,一是担心非遗会变了原有的“配方”,二是对团队工作能力的不信任。很多时候传承人自己有一些创新想法,但因为缺少对接团队而无法予以实施,间接导致非遗产业发展缓慢,传承缺少创新。

有方向的正确的创新才对非遗有利,然而大多数非遗传承人并不能准确地找到创新的方向,只是一味地模仿。以故宫文创为例,故宫推出了一系列文创新产品,一时间在非遗界掀起了一股文创狂潮,但几乎所有的文创都是以模仿为创新方式。故宫文创胶带面世后,带起了一股胶带风潮,一时间各种花样的胶带层出不穷,不但失去了原本的创新意义,而且致使大众审美疲劳,认为文创毫无新意,从而对当代的新兴非遗失去信心,也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发展失去兴趣。作为传承人必须明白,模仿并不等同于创新,明确自己带领的非遗发展方向才是重点。

4.产业联合基地

目前对非遗的集群发展探索较少,在已有的发展项目中,多是针对某一非遗项目,缺少以区域或同类型非遗项目为主的产业链或者产业园区。

非遗项目的集群发展能够为小微的个体非遗传承人提供大量的政策,当地政府也方便为其提供政策优惠和扶持。而目前非遗发展往往是同一区域内存在多个非遗项目,与外界接触少,只是当地有一定认知度,传承人各自守着自己的传统工艺缓慢发展。当地政府有意对这些非遗项目进行帮扶,却发现由于非遗项目内部人手不足,设备过于老旧,不能在一定时间内做出能够适应社会的产品,从而放弃帮扶,将资金投入其他项目。

而目前的文化产业集群大都注重现代化的东西,追求新奇,工业化痕迹重,产品更新快。对非遗项目来说,并不能完全适应这种节奏。如何将传统非遗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也是非遗产品现代化发展的重点问题。很多年轻人追求的是样式新颖、价格低廉的产品,这两个要素不只是对传统非遗产品,也是对非遗创新产品的挑战。

由此看来,打造一个专属于非遗项目的集群,有利于体现非遗创意产品的独特性,也有利于吸引专业文化创意团队为非遗集群打造一个集体的文化品牌,在这个文化品牌下,各非遗项目尽可能地开发出自己的文化内涵。这种模式下的非遗项目,既能够获得集体发展带来的效益,又能保留自身的独特性,也能通过统一的文化品牌极快地进入社会,为开发满足社会需求的产品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非遗集群发展构架设想

集群效应是指相关产业间自觉、紧密的空间集聚现象。[2]非遗产业的集群则需要引导完成,因为对非遗传承人而言,在长时间的技艺传承中,基本上都是一对一或者一对二的传承方式,更习惯于独立完成非遗产品制作,非遗集群的发展需要对非遗传承人的思想进行引导,转变原有的观念。

非遗产业中的集群发展可以简单地从非遗集群构架理念、非遗集群项目团队建设、非遗集群构架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分析,这三者代表了非遗创意产品发展的不同侧重点,相互承接也相互交叉。

1.非遗集群构架理念

以区域为单位,或以非遗项目之间的联系作为集群条件,具有共同特征的非遗集群便于统一管理,利于对集群的整合和资源分配。

非遗集群的建立,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其一,坚持以非遗项目为核心的原则。规划集群围绕非遗产品创新设计开展项目,发挥非遗产业的文化优势,提取非遗项目核心元素,结合新时代背景,减少非遗创意产品进入市场的阻碍。

其二,坚持完善非遗项目产业链原则。在集群构架规划中,应该坚持培育健全的非遗产业链,使非遗创意产品在各个阶段都能获得全面的包装。产业链整合发展机制有利于负责非遗项目各阶段发展的部门相互配合、分工协作,形成相互关联、相互推动、共同促进非遗产业发展的态势。

其三,坚持集约发展原则。利用非遗产业的文化优势,集中发展非遗集群主体项目,开发辅助项目,扩大非遗创意产品的覆盖面。

其四,坚持合作原则。通过政府接洽,促使非遗集群与企业合作,吸引投资。

2.非遗集群项目团队建设

非遗集群是各项非遗项目的集合,项目团队建设需要对团队任务进行详细分工,简要可分为策划、设计、项目运作、生产制作、营销推广、品牌建设团队等。

策划团队。策划团队在非遗集群项目团队中作为统筹的角色,需要对非遗创意产品的开发和宣传推广等途径进行方向概括,策划非遗项目活动、企业合作等事宜。

设计团队。设计团队负责为非遗项目设计能够适应市场的文化创意产品。通过文创产品的外观形态、装饰图案和色彩来吸引使用者[3],以非遗的文化内涵为核心,提取非遗元素,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创新设计,为非遗项目提供创意产品。

项目运作团队。项目运作团队与企业对接,打开非遗销售市场,拓展非遗项目发展渠道。

生产制作团队。生产制作团队对设计团队的成熟设计进行批量生产。

营销推广团队。营销推广团队不仅要推广非遗创意产品,也要为非遗产品选择合适的营销方案,争取将非遗创意产品的文化优势发挥到最大。

品牌建设团队。品牌建设团队为非遗集群打造一个统一的品牌,便于非遗集群对外推广。在保证质量和创意的前提下,具有完整的团队和品牌的产品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3.非遗集群构架保障体系

非遗集群构架的正常运作还需要一个完善的保障体系,可简要划分为政府支持、政策引导、资金保障等方面。

政府的支持对非遗传承人来说是一个保障,政府能够保证非遗集群的正规性,政府的扶持也为非遗创意产品的推广提供了便利。非遗集群推广团队根据政府为非遗项目提供的扶持,更好地利用社会资源,吸引更多研发资金。

项目申报、服务团队建设等问题也需要进行细致的研究。非遗创意产品的开发,必定涉及项目的申报,这就需要非遗集群对当地的项目申报投入足够的关注,并对此进行分类筛选,主动对非遗项目进行申报。

非遗集群的发展还需要不断有新力量的加入,非遗集群与当地学校的合作也是非遗集群发展中培养和储备人才的途径之一。针对各阶段的教育,对学校提出不同的合作方案,达到推广非遗的目的。

在非遗集群构架中,消费者需要有便利的非遗创意产品购买渠道,通过构建非遗创意产品销售平台,将零散的购买需求整合成一个集体,为消费者提供正规购买渠道,也为非遗创意产品的销售提供一个统一的、正规的平台。

三、非遗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思路探讨

1.“互联网+非遗”的创新途径

现今,互联网行业飞速发展,“互联网+”汽车、教育、农业、购物、医疗等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网络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互联网+”即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在线上进行销售以及服务,不再是单一的线下发展。而“互联网+非遗创意产业集群”则是在互联网平台上搭建起非遗创意产业集群平台,让更多的人能够在互联网上知晓非遗,对非遗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有一个深度的认识。利用互联网,在线上推广宣传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招纳更多的相关人才,共同致力于“互联网+非遗创意产业集群”平台的搭建与发展。

“互联网+”的最大输出就是产品,非遗产业无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都会产出大量的文化产品,而我们现在所做的就是打开网上销售渠道,将生产线的各个环节透明化,包括相关产品的文化内涵,让更多人在了解文化产品的产出过程后,愿意成为非遗创意产品的消费者。与此同时,将打开私人订制渠道,通过互联网平台,把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非遗创意产品带回家。

非遗创意产业集群最重要的是要形成一个集群团体,“互联网+非遗创意产业集群”不仅为非遗创意产品销售搭建了平台,更为重要的是为对非遗有兴趣的人成立线上社群,给具有同样非遗创意爱好的人提供一个交流平台,搭建起非遗同好社群,发展非遗创意产业集群,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提供雄厚的人力资源储备。

2.区域性非遗创意产业园建设

目前,非遗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大都局限在一个非遗项目中,并没有与其他的非遗相结合发展,但非遗并不是独立的,非遗之间有共通之处。非遗产业园已经成为非遗未来发展的趋势,在非遗产业园区内,不同的非遗相互合作发展,碰撞出新的创意产品火花。同一区域的非遗具有相同的人文风情以及当地的区域文化背景;同一地区非遗结合,推出的则是更具有当地特色的特质非遗产品文化。以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为例,羌族草编与羌族羌绣都已成为非遗项目,两者都有羌族文化特色,在这一基础上就可建立羌族区域非遗产业园,在草编之中加入羌绣的花样编法,也可在羌绣之中展示出草编的独特魅力。如草编帽子、鞋子上的布料,这些都可以加入羌绣的元素,这样不仅不失草编的技法,同时还可让消费者感受到羌绣的风采。两者结合,打造出属于北川羌族自己的特色非遗,将“羌绣+草编”作为一个北川新的地域名片推出去,带动当地经济、旅游的发展。

现有的很多非遗产业都存在着管理问题,内部的一些人员、事务无法协调,导致非遗无法继续发展,而非遗产业园的搭建对非遗产业来说是一个新的发展途径。区域非遗产业园与单个非遗项目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同一地区,在统一的管理模式下,能够协调非遗之间的矛盾,取长补短。非遗产业园在专业团队的管理与带动下,促使不同的非遗开发者之间发生思想的激昂碰撞,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文化创意产品,协调发展。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能缺少人才的支持,非遗产业园的建立将会吸引大批非遗爱好者以及优秀文创就业者加入,不仅给非遗创意注入新的活力,还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就北川羌族草编而言,从事草编行业的手艺人有不少是残疾人,非遗产业园的搭建自然少不了非遗手艺人,因此,非遗产业园的建立也在一定程度上响应了国家政策,解决了大量的残疾人就业问题,对社会的发展有积极影响。

3.打通基于非遗项目的校企合作产业链

在非遗产业集群中,要形成的一个核心就是产业链。形成集群的非遗就不再独自发展,而是要融入产业之中去与企业合作,根据企业的文化需求产出产品。非遗产业园作为一个中转站,将企业的需求传达给非遗团队,同时也为企业寻找适合要求的非遗资源。开启中转站责任制,连接企业与非遗,搭建起企业与非遗之间的文化桥梁,非遗并不直接与企业接触,减少了两者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一方面,非遗产业园充当非遗管理者的角色,非遗传承人以及整个非遗团队都会比较信任非遗产业园,非遗团队就会比较放心与企业的合作;另一方面,非遗产业园为企业提供了一个非遗资源平台,对一些新兴的文创公司来说,不仅避免了没有非遗资源与之对接的问题,同时还拥有了与其他公司合作的平台。企业提出需求,非遗产业园寻找合适的非遗来进行创新产出产品,产品流通到市场上,为非遗项目间接做了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非遗,了解到非遗产业园,在有需要的时候又为非遗与企业带来合作,如此循环,形成合作关系,传承发展非遗,推动市场经济发展。

4.非遗创意产业的人才储备与团队建设

人才培养要从小抓起,在小学阶段让非遗走进课堂,开设非遗兴趣班,让孩子们在头脑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非遗印象,从小锻炼动手能力,培养想象力,为后期的创新人才培育打好基础。同时,孩子的变化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家长的想法,家长们会去接触从未接触过的非遗领域,与孩子一起制作非遗产品。

中学正是青春期孩子思想发展阶段,在这个年龄阶段,正确的引导是十分必要的。中学生除了学业,如果能有一门较为休闲的非遗手工课,就会对非遗感兴趣,从而在内心树立起对非遗的喜爱,这就为日后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做了人才储备。

高校学子一般有自己的想法,对一个事物有自己独特的分析与看法。在这个时期,大量的非遗宣传能够加深他们对非遗的印象,不仅仅只是非遗的宣传,还需要对非遗产业园进行相关的宣传,只有让他们真正了解到非遗的内容,他们才可能会对非遗产业园感兴趣。在高校内开展相关的非遗选修课程,可供高校生进行选择,同时为以后高校生毕业选择工作开拓道路。除此之外,还可以让高校与产业园进行一些合作,主要针对设计类专业的学生,产业园提供一些实习岗位以及实习工作,让高校生进行社会实践,既可以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又可以加深对产业园内工作的认识;非遗产业园还需要管理人才、销售人才等,可以与文化类专业的学生进行合作。只要高校生在校期间对非遗产业园有一定的了解,就有可能将非遗产业园作为一个就业渠道,这样在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时,为非遗产业集群提供了人才资源。

非遗走进校园是一个过程,需要循序渐进。首先,必须要有相关政策的支持,让非遗走正规的渠道进入校园,也让学校能够接受非遗的进入,愿意将课程时间交予非遗,建立起新的非遗课程体系;其次,应建立有关的非遗责任制,让学校放心将学生交给非遗产业园,主要体现在高校与非遗产业园之间的实践活动,还需明确知识产权归属问题,要给学生一定的权利保障,以激励学生的创造性与积极性;最后,学校与非遗还应该搭建起合作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打通线上、线下合作的途径,双方要加强互相的了解与认识,加深合作程度。

结语

非遗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是非遗产业创新发展的途径之一,通过集群的集聚作用将非遗项目整合在一起,加强对非遗的管理和传承。同时成立专业的文化创意团队,对非遗的内涵进行解读和开发,利用紧跟时代需求的非遗创意产品拉近非遗与大众的距离。非遗的集群发展能够为我国更多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参考途径,将会推动文化大国、文化强国的不断发展,增强我国的文化力量。

猜你喜欢
产业园集群遗传
山西打造首个电商快递产业园
功能性新材料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85后”非遗传承人的旗袍梦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培育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