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的内涵要求及特色意义

2019-12-14 11:52何成学
桂海论丛 2019年6期
关键词:决定党的领导现代化

□ 何成学

(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广西行政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1)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研究的“若干重大问题”,是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需要指出的是,在新中国成立70年之际,我们党用一次中央全会专门研究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问题,这在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所以这次全会及其审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主题重大、事关根本,其历史地位及深远影响无疑是非常凸显的,其中深刻把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及《决定》的内涵要求与特色意义,是当前我们学习宣传研究和贯彻落实这次全会精神的切入点,是把全会精神转化为信念和行动的前提条件。

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的深刻内涵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定通过的《决定》,全文一万八千余字,为便于掌握和理解,其内涵可以作出文字表述、大数据组、精神要领等层面的研究概括。

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行文表述来看,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界定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内涵,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二是阐述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即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14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央全会制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制度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纲领性文献,这不仅仅只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的大事件,而且也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大事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这一战略安排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是确定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即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四是陈述了坚持和完善13个方面的制度和政策,即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确保人民军队忠实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五是强调了加强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领导,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进行,科学谋划、精心组织,远近结合、整体推进,确保本次全会所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到位。

六是发出了贯彻落实的号召,即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从大数据来分析,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的具体内容可用“13”“14”“13”三组数据表达:

一是陈述了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等13个方面的制度和政策(前文已有表述,在此不拟陈述)。

二是用14个关键词释放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信息[1]。那就是:1.“显著优势”。《决定》强调,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主要包括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等13个方面。这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是对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一次科学、系统、客观的全面总结,全面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制度体系的优越性,也标志着我们党对于国家制度结构和体系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化。2.“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决定》指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要通过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3.“人民当家作主”。《决定》指出,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4.“依法治国”。《决定》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这标志着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体系,将从宪法制度、立法制度、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制度和监督制度等方面不断完善。5.“政府治理体系”。《决定》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6.“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决定》指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7.“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决定》指出,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8.“民生保障”。《决定》指出,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9.“社会治理共同体”。《决定》指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10.“生态文明”。《决定》指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1.“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决定》指出,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确保人民军队忠实履行新时代的使命和任务。12.“一国两制”。《决定》指出,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13.“人类命运共同体”。《决定》指出,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4.“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决定》指出,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三是总结概括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13大优势。《决定》指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这些优势主要包括:1.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2.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3.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4.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5.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6.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7.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8.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9.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10.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11.坚持党指挥枪,确保人民军队绝对忠诚于党和人民,有力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显著优势;12.坚持“一国两制”,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显著优势;13.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的显著优势。这些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

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的精神内涵来看,着重强调了五大方面内容[2]:

一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再次强调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两句话是一个整体。《决定》指出:“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3]这明确表达了两层意思,即谈治理,不能脱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道路和方向;谈治理的现代化,必须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

二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再次强调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个政治方略在公报中多处有体现。早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我们党就提出依法治国这个方略。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2017年党的十九大都对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这三者的关系,做了精要的阐述,其中党的十九大指出:“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4]这次全会《决定》强调,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同样必须坚持这三者的有机统一。

三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做出了一个重要论断。《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3]这个论断的具体表现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所具有的十三个方面“显著优势”,而这十三个方面“显著优势”则是“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由此可说,对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做出这样的判断,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重要成果。

四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前文已有陈述,在此不拟再述)。需要指出的是,这个“三步走”的目标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所描画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有着强烈的一致性。同时,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还提出了十三个方面的“坚持和完善”,其内容涵盖了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方方面面。

五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为此,《决定》还强调,必须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进行,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带动全党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

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的主要任务要求

我们党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既在宏观方面提出了带有指导性的原则要求,又在战略布置中提出了工作方面的新要求,同时还在微观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要求。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在宏观方面,主要提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一是在工作推进中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决定》指出,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

二是要不断开启“中国之治”新境界。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飞跃,亦即从乱到治的伟大历史转折。客观地讲,善治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美好追求,《道德经》中的“正善治”,就是政善治。封建时代、资本主义时代的国家治理,世界各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怎样治理好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基本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但也要看到,相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人民群众期待,相比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相比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我们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亟待完善改进的地方。因此,走向善治,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亦即开启新时代“中国之治”新航程。

三是要下大功夫推进落实全会各项任务部署。《决定》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要顺应时代潮流,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必须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这就要求全党全国上下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牢牢掌握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战略任务,以昂扬的斗志、扎实的作风、有力的举措,推动全会各项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落实,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制度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发挥出治国安邦的巨大效能。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在战略布置中,提出了三大层面的工作要求:

一是在总体目标中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任务。《决定》提出,到建党100年时,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100年时,制度更加巩固、全面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优越性充分展现。与此同时,还显现了三个时间节点:第一个是建党100周年,对应着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是2035年,对应着我们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三个是新中国100周年时,对着应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二是在战略举措中提出了13个方面的工作新要求。《决定》指出,当前,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制度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就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三是提出了与上述13个方面工作要求相对应的系列具体措施要求。比如,《决定》指出,必须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要坚持党的领导,集中人民的智慧,凝聚人民的力量;要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完善立法体制机制;要让政府更好承担起按照党和国家决策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管理社会事务、服务人民群众的重大职责;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保障;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的新型道路;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不动摇,确保人民军队始终沿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奋勇前行;必须坚持在“一国”中实行“两制”,把“两制”统一于“一国”中,绝不容忍任何分裂国家的行为;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要增强监督严肃性、协同性、有效性。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在微观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要求。其中以下五个方面比较凸显。

一是在党的领导制度方面,提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6方面要求。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

二是在加强对国家公职人员监督方面,对公职人员监督全覆盖提出了3条要求。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从权责法定、权责透明、权责统一等方面作出强化监督的规定;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

三是在法律实施方面,提出了4项措施强化对法律实施的监督。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等;完善立法体制机制,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保证行政权、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得到依法正确行使。

四是在祖国统一方面,提出了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6大任务要求。坚持依法治港治澳,包括维护宪法和基本法确定的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完善特别行政区同宪法和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机制,坚持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治港”“澳人治澳”等;完善中央对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主要官员的任免制度和机制、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基本法的解释制度等;建立健全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支持特别行政区强化执法力量;完善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同内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机制,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加强对香港、澳门社会特别是公职人员和青少年的宪法和基本法教育、国情教育、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教育;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五是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提出了5项措施要求。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广大劳动者体面劳动、全面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

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的内涵特色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必须坚持从国情的实际出发,不能照抄照搬他国制度模式,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有着明显的中国特色和时代气息等方面的内涵特色。

从制度和治理“图谱”的描绘来看,《决定》呈现出诸多创新点,主要有六个方面的问题值得重点关注。

一是决定首次系统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十三大显著优势”。正是这些显著优势,成为新中国70年取得辉煌成就的源泉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依据。

二是《决定》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总目标。建党100年是明显成效、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新中国100年全面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由此可见,国家制度建设和治理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与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三步走”是一脉相承、融为一体、完全一致的。

三是《决定》提出了“必须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管治”,要坚定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一国两制”是党领导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然而一个时期以来,有的人只讲“两制”,不谈“一国”,致使一些人对国家认同感缺失,一些西方敌对势力也乘隙进行分裂、颠覆、渗透、破坏活动。因此,《决定》强调要建立健全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对于台湾问题,要坚定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四是《决定》提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力抓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将“安全”与“发展”并列,这同过去“改革、发展、稳定”的提法,是一种新表述。这表明,我国在面临着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中,将“安全问题”提高到战略高度,以有效化解安全挑战,保障国家的和平、统一和稳定。

五是《决定》将“制度兴”与“国家兴”并提,把“制度”的作用和重要性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决定》中出现222处“制度”二字,回答了一些人中国到底是“人治”还是“法治”的问题。《决定》还首次提出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反复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如此强调“制度”的重要性和地位,在党的会议和《决定》中是前所未有。

六是《决定》提出的“十三个坚持和完善”,为下一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放大制度优势,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支起了“四梁八柱”,擘划了工作的具体要求和实施路径。其中,党的领导是关键,是产生持续前进动力的火车头、发动机,更是中国制度的活力所在。

从总目标的深化和展开来看,《决定》作出了许多新的部署和安排,其中最突出的有三点。

一是突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决定》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描绘“图谱”中,共有13个部分组成,其中党的领导制度贯穿其他12个方面制度,从而突出了党的领导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当中的统摄性地位。

二是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决定》凝练概括出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13个方面显著优势,这是“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所在,也是坚定“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所在。

三是体现强烈的问题导向和鲜明的实践特色。《决定》以问题为导向,切实针对治国理政实践中的问题,表明了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和勇气,既阐明了必须牢牢坚持的重大制度和原则,又部署了推进制度建设的重大任务和举措,切实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

与此同时,《决定》的内涵特色还具体体现在诸多政治原则性的要求当中。其中以下三个方面比较凸显。

一是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决定》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要通过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之中。

二是把分配方式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基本经济制度是经济制度体系中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部分,对经济制度属性和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决定性影响,为此《决定》对此也作出了系统阐释和明确部署:“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4]。这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的一大创新,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三是在“一国”的政治原则基础上实施“两制”。《决定》强调,要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对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特别行政区自身竞争力结合起来;必须坚持“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之中,并统一于“一国”之内。

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并作出决定,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又一次带有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历史性的重大决策,是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和《决定》,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决定》带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同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不断出现乱局形成了鲜明对照。为此,我们觉得在这样一个时刻需要更好地总结过去、规划未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上,召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并作出《决定》,更加凸显了会议的特殊性和战略性,更加显现了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大事件。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制度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是简单推理出来的,而是党领导人民在70年实践中干出来的。正如《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因此,深刻解读新中国70年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就能更好地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另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用了数百年时间才把其制度定型下来;科学社会主义运动从开始形成制度到今天,仅百年历史,其中中国只用了70年,就构建起了比较全面和完整的科学制度体系,尤其是当代中国长期政通人和同一些国家和地区乱局不断的鲜明对照下,更能展现出其世界意义,即彰显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世界贡献。

《决定》富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全会通过的《决定》,是立足新中国7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既系统谋划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的顶层设计,又统筹兼顾各项制度之间的相互衔接,深刻回答了“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的重大政治问题,是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在这一意义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决定》富有两大层面的现实意义。一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习近平和我们党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是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政治宣示。可以说,这是我们党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把握中,在时与势、破和立的思考中,所发出的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的豪迈誓言,进一步明确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意义。二是表明这次全会和《决定》的主题重大、事关根本。可以说,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既是我们党统筹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坚定不移将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前进的政治动员,又为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

《决定》具有重大的长远意义。《决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出发,在准确把握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演进方向和规律的基础上,既阐明了必须牢牢坚持的重大制度和原则,又部署了推进制度建设的重大任务和举措,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努力方向,为我们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随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决定》的贯彻落实,必将为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优势,为国家治理提供强大制度引领、以强大制度优势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制度保证,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根本保障,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坚信,只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牢牢抓住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定海神针”,以昂扬的斗志、扎实的作风、有力的举措,推动全会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在中华大地落地落实,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中,把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更加充分发挥好,我们就能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始终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猜你喜欢
决定党的领导现代化
坚持党的领导
边疆治理现代化
学习百年党史 坚持党的领导
履职尽责 主动作为 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发挥人大作用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保证“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
国务院《决定》:再取消114项职业资格许可
1941年党性《决定》 中对党性有何要求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