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惠云
(福建省浦城县忠信镇畜牧兽医站福建南平 353411)
仔猪水肿病又称大肠杆菌毒血症,是由一种具有特异血清型的溶血性大肠杆菌产生的毒素引起的一种急性肠毒血症。是仔猪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散发性传染病。该病是断奶仔猪(断奶1~2 周)常见的一种多发性细菌病,呈地方性流行,发病率5%~30%,致死率高达90%以上。该病的主要特征为突然发病,头部、眼睑水肿,共济失调和神经症状,多发于生长快、膘情好的仔猪。近年来,该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引起仔猪生长不良或大量死亡,并成为早期断奶仔猪死亡的主要原因,给养猪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因此,及时确诊并采取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促进养猪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现将一例仔猪水肿病的诊治情况阐述如下,供同行参考。
2019 年4 月,浦城县某畜牧公司的1 栋保育舍中所饲养的220 头断奶仔猪相继发病,并有仔猪发生死亡。猪场兽医对发病仔猪用药治疗,但治疗效果不明显,遂来求诊。笔者接诊至现场发现整栋猪舍发病68 头,发病率达30.9%,死亡41 头,病死率达60.2%;发病仔猪头部、颈部有明显水肿,还有肌肉抖动、拉痢、呕吐等症状;并有四肢麻痹倒地呈划船状。
患病仔猪急性型表现为突然倒地死亡,无明显症状。病程稍长的呈现精神沉郁,头部和眼睑水肿,眼结膜充血,皮肤苍白,指压留痕;行走不稳,共济失调,盲目地在原地作圆圈运动,四肢麻痹,抽搐,倒地呈游泳状,叫声嘶哑,而后出现神经症状,昏迷倒地衰竭至死。同一窝仔猪中健康状况良好,体格健壮且生长快的仔猪易发病。
剖检5 头病死仔猪,尸体外表、眼睑结膜、齿龈等处苍白;胃壁水肿常见于胃大弯部和贲门部,胃壁增厚,黏膜皱褶消失,切开内有白色、淡黄色透明胶冻样水肿;肠系膜淋巴结呈串珠样水肿,肠系膜增厚,切面多汁呈胶冻样水肿;结肠肠间膜及其淋巴结呈大理石样变化,心包有积液,肺脏水肿,切面流出大量的粉红色液体。水肿明显的患病仔猪,其他脏器多呈出血变化。
无菌采集病料送浦城县动物疫控中心兽医实验室进行实验室检查。
无菌采集未经治疗的患病仔猪的肠系膜淋巴结,接种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放入恒温培养箱中,以37℃培养24h 后,取出观察。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可见生长良好,直径2~3mm,圆而隆起,光滑、湿润、边缘不规则,呈半透明无色菌落。
用无菌环挑取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培养的单个菌落制成涂片,经革兰氏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可见单个或成对排列,无芽孢,未形成荚膜,周身有鞭毛且能运动的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
根据仔猪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查,可确诊为仔猪水肿病。
对仔猪水肿病的治疗应采取抗菌消肿、解毒镇静、强心利尿的原则,采取全群投药与病猪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措施。及时将发病的仔猪隔离到已消毒过的猪舍,对症状严重的患病仔猪用亚硒酸钠VE 注射液肌肉注射1~2mL/次,呋塞米注射液0.5~1mg/(kg·bw),1 次/d,连用3~5d。
清除猪舍内粪便,堆积发酵,并将病死仔猪无害化处理,用二氯异氰脲酸钠粉(1:600)兑水对圈舍、饲槽及周围环境进行全面喷洒消毒,保持圈舍干燥、通风。在全群仔猪饲料中拌入硫酸黏菌素可溶性粉和芪贞增免颗粒,连用7d;并在仔猪饲料中添加粗糠,用以降低日粮中粗蛋白含量,并实行限量饲喂(以仔猪吃七成饱)。在饮水中添加多维电解质和补液盐。
经过上述综合治疗,患病仔猪病情得以控制,3d 后,仔猪病情有所好转,猪群未有新病例发生。一周后,除5 头患病严重仔猪死亡外,其余患病仔猪得以治愈。
1)发现患病仔猪应及时隔离,尽早采用相应治疗措施,并在仔猪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和电解多维,增强仔猪的抗病力,以利于仔猪快速康复。
2)搞好卫生。及时清理圈舍内猪粪尿,保持圈舍干燥与通风;定期全面喷洒消毒,消灭病原微生物,防止传染病发生。
3)加强饲养管理。对断奶前仔猪提早补料(颗粒状的教槽料),训练仔猪采食;采用逐步断奶方式,防止仔猪断奶产生较大的应激反应;仔猪断奶初期,适当降低饲料蛋白质水平,并采取少食多餐的限量饲喂(喂八分饱);采取逐渐过渡的方法将乳猪料更换成育成料,尽量避免换料产生应激反应;保证充足清洁饮水及适宜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