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
【摘要】舒伯特是浪漫主义时期奥地利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奏鸣曲D.958是他最后创作的三首奏鸣曲之一。本文通过对该曲乐谱版本和音响版本的收集、整理,结合曲式结构与演奏分析,对其进行一次比较分析研究。
【关键词】舒伯特;奏鸣曲;版本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弗朗茨·舒伯特(1797-1828)是处于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交替时期的奥地利作曲家,以创作艺术歌曲闻名,有“歌曲之王”之称。1828年,贝多芬已经去世一年,饱受病痛折磨的舒伯特创作了他生命中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其中D.958这首c小调钢琴奏鸣曲所展现的贝多芬式交响性音乐风格被认为是对贝多芬的致敬。同年春天,舒伯特举办了他一生中仅有的一场“公开的舒伯特之夜”音乐会,这场音乐会使他不仅仅是“歌曲之王”,也成为一名“在器乐领域也能创作优秀作品的伟大作曲家”,这一转变使舒伯特的钢琴和器乐作品逐渐得到重视。
一、作品结构简析
舒伯特虽然崇拜贝多芬,但在继承贝多芬创作风格的同时,又以他自己特有的方式进行了革新。他不仅使钢琴作品旋律更富有歌唱性,更将声乐钢琴伴奏的元素融合了进来,使他的钢琴奏鸣曲具有了更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和诗意。以下是舒伯特c小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分析图例:
二、乐谱版本的介绍与比较
(一)乐谱版本的介绍
目前国内出版的舒伯特钢琴奏鸣曲分为原作版和校对版两种。原作版的特点就是除了舒伯特手稿的标记外,谱面上基本上没有其他的标记,如:1982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维也纳原作版和2005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维也纳原作版。而校订版则会在原作版的基础上根据校订者的演奏经验以及个人处理加上的表情记号、指法、演奏指引等,如2012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的赵晓生校订版和2002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麥克斯·鲍威尔校订版。本文主要针对两个原作版进行比较:
(二)乐谱版本的比较
呈示部主部主题的第1——4小节:
以上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原作版。
以上是人民音乐出版社的原作版。
从一开始这两个版本在指法、和弦时值上就产生了较大的分歧,人音版的声部进行安排较为合理。
展开部的第99——102小节:
以上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原作版。
以上是人民音乐出版社的原作版。
这段乐谱比较中,上教版左手第一个和弦少音,而多出的左手连线和指法标记更为合理。
再现部的第160——163小节:
以上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原作版。
以上是人民音乐出版社的原作版。
这段乐谱比较中,由于是再现乐句,人音版的指法并无太多必要,而在力度标记中上教版的fz力度标记似乎更为恰当。
尾声的第249——251小节:
以上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原作版。
以上是人民音乐出版社的原作版。
这段乐谱比较中,人音版的指法标记虽详细些,但上教版左手指法更为合理。
三、音响版本的介绍与对比
演奏舒伯特奏鸣曲的钢琴大师比较多,本文将从演奏的时间、速度、力度、音色和踏板的运用几方面来对布伦德尔、内田光子和克劳迪奥·阿劳这三位钢琴家的演奏版本进行对比。从演奏的时间来看,布伦德尔的演奏时间是最短的,其次是内田光子,最长的是克伦迪奥·阿劳,这主要是只有克伦迪奥·阿劳是完全按照反复记号演奏。布伦德尔和内田光子的演奏风格较偏浪漫主义,而克劳迪奥·阿劳的演奏却更偏古典。
以第一乐章为例,呈示部主部主题的开始部分模仿了贝多芬的c小调《32首变奏曲》的主题,充分体现了贝多芬特有的英雄性,三位演奏者在这部分的演奏中也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三位演奏者在主题部分的演奏时间几乎都差不多,只有克劳迪奥·阿劳要稍慢些,一开始和弦进行就较另两个演奏家更弱更慢些,且按照原谱的要求做了反复,但到连接部分的演奏并没有刻意的放慢或加快。而内田光子则在主题部分的第12小节做了明显的渐慢,其演奏方式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布伦德尔则是在主题到连接的部分演奏得稍快些。在副部到连接部的部分,克伦迪奥·阿劳的演奏依然是以严谨为主,尤其对于踏板的运用,始终以一种均匀规整的节奏进行演绎。布伦德尔的演奏是富于流动的,始终保持着旋律性和歌唱性,且整体强弱、速度的对比十分明显。内田光子从副部一开始的强弱、速度对比就十分明显,副部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以及结束部分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展开部第一部分转入降A大调,并将主部主题的旋律声部巧妙地插进各个声部,在这里三位演奏家都非常清晰地演奏出主题旋律声部。第二部分由D大调进入,在右手分解和弦的衬托下,左手出现了新主题,半音阶的快速级进,使音乐显得的更孤独无助。布伦德尔和内田光子在力度方面的处理层次明显、对比强烈,而克劳迪奥·阿劳的演奏则显得平淡很多,速度也稍慢些。第三部分转回到主调c小调,同时也为主题再现做好准备,右手为急速的十六分音符下行进行,配合左手上行进行的动力性节奏,将音乐推向了一个小高潮。三位演奏者在这一部分都做出了非常完美的演绎,展现了新主题的英雄性。再现部是一个缩减再现,且在保持呈示部主部主题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了变奏,这充分体现了奏鸣曲的特点。三位演奏者在演奏时都全情投入,凸显了主部音乐磅礴的气势和副部音乐的抒情性,力度的变化与技术的难点也被巧妙地处理。内田光子的演奏更加突出了主题旋律流畅、清晰的特点,音色也更清脆、空灵。尾声开始,低声部出现了展开部的低音旋律,之后旋律切换到高音声部,下行级进的八度旋律造成一种叹息感,再加上十六分音符的动力性节奏的伴奏,力度由pp到f再到最后的pp,完美终止在c小调上。克劳迪奥·阿劳还是比较遵循在规整节奏的基础上突出旋律;布伦德尔在最后的结束部分做了渐慢的处理,营造出渐行渐远的依依不舍之感;而内田光子的演奏速度要稍快,右手旋律线条也十分流畅,给人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
舒伯特的创作时期处于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交汇时期,他的钢琴作品较之肖邦、李斯特的钢琴作品要更具古典主义风格。通过对其作品曲式、和声结构的分析,合理的参考各版本的注释与提示,科学的比较不同演奏者对作品的演绎,都将有助于正确理解舒伯特的音乐本质。
参考文献
[1][英]吉布斯,秦立彦译.舒伯特传[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2][德]根德·霍曼著,陈汪译.谈弹舒伯特[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3).
[3]周倩.舒伯特钢琴奏鸣曲中的多音乐结构[J].黄钟, 2005(4).
[4]郝思震.论舒伯特的钢琴音乐创作[J].艺术百家, 2006(6).
[5]余雄.论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J].音乐探索,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