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坤安
[摘 要]“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其作用主要体现在维持社会秩序、调节社会利益,以及教育社会成员等方面。在市场经济浪潮的不断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文化已经逐渐失去了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赖以生存的土壤,被许多人认为是封建糟粕。本文从市场经济下“礼”文化教育的价值和作用出发,分析“礼”文化在当前高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建议通过多元化的“礼”文化活动,推进市场经济下的“礼”文化教育。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礼”文化 教学模式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论语》中的“不学礼,无以立”。《礼记》中的“忠信,礼之本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的概念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国人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是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是社会组织方式中最为理想的形式之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体现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是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礼”文化的缺失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物欲横流、道德失范、信仰缺失等。因此,本文深入分析了市场经济下“礼”文化教育的价值,以及加强“礼”文化教育的迫切性,并针对当前社会问题,探索了推进“礼”文化教育的方法和路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礼”文化的教学价值
1.维护社会秩序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礼”一直被认为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如《礼记》中的“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荀子曰:“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可见,“礼”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和行为规范,对于维系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为人们带来了极其丰富的物质享受,同时也加剧了社会矛盾,恶化了群体利益关系,影响了社会普世价值观。贪腐问题、食品安全问题、钱权交易问题等日益凸显。这些负面问题不利于国家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社會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礼”文化能够使社会通过教育手段,维护社会秩序、化解道德失范。同时,“礼”文化还能够解决市场经济中信仰缺失和诚信缺失等问题,对构建安定、和谐的社会秩序有极强的促进作用。
2.调节社会利益
《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从规范个体行为的角度表述“礼”文化的意义。《礼记》中的“礼,不妄说人,不辞费”“行修言道,礼之质也”,则是从调节社会利益的角度表述“礼”文化的价值。“礼”文化不仅能够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能够调节整个社会方方面面的利益。市场经济的运行逻辑是基于利益原则和市场机制的逻辑,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利益至上、功利主义成为社会基本原则,由此产生了物欲泛滥、行为失范、金钱至上等问题,最终恶化了社会风气,拉大了社会贫富差距,加剧了社会矛盾。通过“礼”文化教育能够协调人的欲望与物质资源之间的关系,能够有效限制社会成员对物质文化的追求,对于化解社会不同阶层的利益冲突有很大的作用。
我国高校“礼”文化教育的现状
1.教育内容不充实
从教育内容来看,“礼”文化除《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及的相应内容外,还应包含礼学经典、传统礼仪、伦理道德等更为广泛的教育内容。当下,我国高校更倾向于对学生进行“礼”文化基础教育,“礼”文化的精神内涵建设工作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学生在不了解“礼”文化精神内涵的前提下,无法明“礼”,也无法识“礼”,必然无法形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礼”文化精神。
2.教育载体不丰富
在学校阶段对学生进行“礼”文化教育本身具有极强的优势,然而我国高校对“礼”文化教育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礼”文化教育通常只作为课外教学工作的一项补充,没有多样的教学平台进行“礼”文化教育,也没有充足的资金或技术为学生营造“礼”文化教育氛围,学生缺少“礼”文化体验,知礼、行礼意识也会逐渐淡化。
3.缺少家庭环境支持
塑造“气质脱俗、风度优雅”的人是“礼”文化教育的目标,然而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学生原生家庭知礼、行礼的环境氛围较弱。一部分学生家长不守礼、不知礼,乱扔垃圾,满口粗话;一部分家长向孩子灌输“出人头地=金钱至上”的思想,负面作用极强。在这种环境下,即便学校进行了非常完善和科学的“礼”文化教育,也很难对学生知礼、行礼等习惯的养成产生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礼”文化教育的路径
1.传承与创新传统“礼”文化
高校“礼”文化教育要以“礼”文化基本内涵为出发点,传承其精髓,构建符合当今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时代需求的“礼”文化。对于传统“礼”文化中先进的价值观,如仁爱观、和谐观等要充分吸纳,将其中优秀的为人处世原则如温、良、恭、俭、让,人生准则如中庸、和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等融入现代“礼”文化教育中。同时,要去其糟粕。对类似于“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父为子纲”等落后思想进行剔除,摒弃所有与自由、平等、法治相背离的封建糟粕。此外,在融合传统“礼”文化优秀思想内涵的同时,高校要将民主、独立、平等等现代意识与之相融合,打造以谦让、和谐、平等为基础的现代“礼”文化,传承与创新传统“礼”文化。
2.开展多元化的“礼”文化教育活动
“礼”文化教育活动应考虑更广泛的受众,教育活动本身应该以广大群众能够接受的形式开展,高校可以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微信公众平台、网络社区等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开展“礼”文化交流和互动,营造轻松、健康的舆论氛围。同时,高校还应积极将“礼”文化教育融入各阶段的学校教育体系中,通过科学的手段,将“礼”文化融入教材、融入课堂,从而提高青少年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
3.重视家庭“礼”文化熏陶
自古以来,家庭都是开展“礼”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古代先贤对青少年礼仪教育均非常重视。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充分借鉴古代先贤的礼仪教育经验,教会孩子接人待物、为人处世的正确方法,使孩子养成进退有礼的个人素质,从而提高孩子在“礼”文化方面的修养。
4.建立立体化、制度化的“礼”文化教育体系
相对于当前程式化、理想化的德育方式,生活化、日常化、立体化的“礼”文化教育更能得到学生的青睐。高校应发挥自身优势,以丰富、凝练、奋进的校训为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以师资队伍、学科门类、课程设置、校园布置为学校物质文化的主体,发动教职员工广泛参与“礼”文化教育,全方位地提升教职员工的学识能力、个人魅力和服务能力。
结 语
中国的“礼”文化以平和、中正的特征,不僅对中华民族有着巨大的作用,而且也给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21世纪是文化的世纪,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的竞争将会越来越多地在文化领域展开。文化是民族的基本特征,文化存则民族存,文化亡则民族亡。古往今来,真正灭绝于种族屠杀的民族并不多,而灭亡于固有文化消失的民族却是不胜枚举。未来,中华文明能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前提之一就是能否在吸收先进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强势的本位文化,这无疑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礼”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能否将它发扬光大,对于本位文化的兴衰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胡俊修、姚伟钧:《“礼仪之邦”:中国礼文化与社会和谐的诉求》,《学术论坛》2016年第6期,第18-23页。
[2]陈水利:《以传统礼文化滋养心灵之根——“礼文化教育”探索》,《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年第7期,第44-49页。
[3]冯石岗:《将中国传统礼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第138-139页。
[4]李聪亮:《大学生不可无“礼”》,《鸡西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第10页。
[5]张睿:《传统礼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年第2期,第91-93页。
[6]刘飞:《学校礼文化教育的意义、现状及路径》,《教学与管理》2017年第4期,第16-18页。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