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瑛
新课程下的教育是要我们教师培养出新一代的能思考、能建设、能创造的人。我们现在的课堂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课堂上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实践和操作的活动,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机会,课堂教学主要应付于考试,使学生的创造力受到限制。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创造教育有着鲜明的特色,就是他大力倡导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创造意识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认真积极地调动一切学生感兴趣的因素,要善于发现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只有他们感兴趣了,才会有学习的动力,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从内心深处萌发一种自觉探索的欲望。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时地调整并运用这些因素,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诱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情境激趣
教师要摸准学生的心思,创设各种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情感。如在教学《黄河的主人》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观看黄河浩浩荡荡,浊浪排空的景象。学生看到滚滚黄河之水声势如此浩大,再配上浑厚的音乐,这种场面他们肯定会觉得非常震撼,这种震撼会让学生对课文产生阅读的兴趣,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管学生有时说出的答案不全面,甚至完全错误,但经过老师的点评、分析之后,学生就会在纠正错误中同样能学到知识,培养自己的能力,而且这样的过程印象会更深刻。
还学生“错”的自由
教学过程本身就充满着变数,不同的学生对于某个内容都有不同的认识,每一个学生都有犯错的时候,对于学生出现认知上的差的时候,我们老师不能抱怨。学生因为他们不成熟,本身是一个学习者,出错是很正常的。要知道,所有创新都是尝试错误的结果。允许学生出错,还学生“错”的自由,是对学生创造力的尊重和保护。
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创造能力
在教学时,教学手段是十分重要的。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改变学生以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重视对学生的理解引导。直观、形象是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课堂上我们可利用生活中实物、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来形象逼真的展现教学内容,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
出示具体事物,贴近学生生活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我们应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语文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教学《石榴》一课时,课前让学生准备一个石榴,通过观察它的外形特点,到剥开外皮观察石榴子儿的颜色形态,再到尝一尝果肉的味道,亲自近距离的观察与品尝,学生深刻地感受写一种水果的美,从外到内,从形态到味道,以生活的体验来促进学习的体验。
运用多媒体,促进课堂创新
运用多媒体技术能让学生更形象直观,真实新颖地体验课文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来辅助我们的教学。如我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记》这篇童话故事时,我利用多媒体制作了动画課件。一上课,学生就对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和活泼可爱的小稻秧非常感兴趣,看着这变化的画面,学生的想象力也随之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的课堂不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得以发展。
陶行知认为每一个孩子具有潜在创造力,在一个民主的环境中,有利于把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地发挥出来。当学生在课堂上是积极主动,自觉积极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时,他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使课堂教学效果明显,学习的知识在头脑中理解深刻,条理清楚,富于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全改变的,学生的创造思维也不是一天两天就形成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注重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改变,把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素质放在首位,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训练,学生的创造力会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和提高。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们的责任重大,任务非常艰巨,我们需要不断地鼓励自己,同时也要不断地鼓励我们的学生,让创造教育在新课程理念下开花。
(苏州市吴江区桃源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