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凤平
(深圳市南山实验教育集团南海中学,广东 深圳 518000)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最早提出建构主义理论,随着维果茨基(Vygotsky)、奥苏贝尔(Ausubel)、布鲁纳(Bruner)等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丰富和发展,逐步发展成为完整的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是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的进步,是与素质教育相吻合、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最新理论,是当前认知发展领域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个体从自身经验背景出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理解和意义建构,重视学习过程而反对现成知识的简单传授”。即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协作性和情景性,重视知识是如何在动态中形成的。此理论给从事教学实践以很大的启示,作为英语教学课堂活动组织者,老师最重要的责任就在于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学习的舞台成为学生将来认识外围世界,构筑自己经验世界的平台。与此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理解性学习、主动学习和自我监控能力。实现组织学生更有效率更加灵活地学习和掌握学习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比较成熟的建构主义英语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种:支架式教学模式(Scaffolding instruction),随机进入教学模式(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和抛锚式或称情景性教学模式(Anchored and situated instruction)。其中支架式教学模式(源于维果茨基(Vygotsky)“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在本科组两位老师的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地体现。本文将结合两节课堂实践教学活动,较为详尽地介绍此教学模式。
赵老师这堂写作课的整个教学设计有效地找到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为学生参与写作实践搭建起稳固的写作框架。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地发展,认识事物的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因此在用英语简要介绍某个观光地时,他们的谋篇布局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对于将英语作为外语学习的中学生来说,用地道的英语语言流畅而准确地进行写作,是他们面临的最大困难。作为老师,怎样有效地帮助学生,让学生克服此困难,找到实现这个目标的最有效途径即此写作的“最邻近发展区”成为最重要的事情。赵老师的这堂课将“学生用完整句表达”确立为学生写作“有最邻近发展区”非常有效准确的,从而实现了教学目标。具体图示如下:
图1:写作课 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
确定了学生写作的“最邻近发展区”之后,赵老师展开了一系列处于这一发展区的教学实践活动。首先,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写作准备活动中,即用自己的英语语言分享“人们喜爱旅游的原因;自己的旅游打算;根据已有的语句描述,猜测目的地活动”。这一系列活动都位于汇词成句这一“最邻近发展区”之内,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实现这一目标,所以他们乐于并主动地参与到此学习活动中,有效地提高地学生成句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为后面写作奠定基础。然后,针对学生尽管已经具备一定的词汇量,但对于如何选择恰当的词汇进行准确表达仍然有待提高这一现状,赵老师设计了以下几个很有乐趣活动:(1)选词比赛,让学生为准确运用形容词描述一个观光点扫清障碍。(2)摘录恰当的词描写观光点方位、特征、历史、在观光点可开展的活动、可前往观光点的交通方式和对观光点的整体感觉。(3)运用前两项活动中出现的有用表达,尝试运用完整句描述选定观光点。这一系列活动促进了学生表达能力地发展,为后面有逻辑地并准确地写作形成了初步的框架。最后,赵老师将以上活动的活动成果展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尝试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完成写作的初稿。这一过程中,学生自己去分析写作的结构,探索写作的最佳表达,沿着概念框架逐步攀升。
探索开始时先由老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老师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都是作为主体参与,逐步达成最终学习目标——简要写作介绍一个观光点。
讨论的结果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更全面、准确地表达,形成文字写作。最终完成知识的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我们进行英语教学实践以很深的启示,得益于此启示,作为老师,我们要加快自己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角色转换,充分体现学生为教学主体、老师为学生知识、概念框架的建构提供有效地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