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吉林工商学院,吉林 长春 130507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重大任务之一是: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将对未来中国法治化建设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树立大学生正确法治观,将成为高校工作的重点。
笔者经过探究发现,当代大学生法治观念淡薄,主要原因应归于法治观教育环境不够完善。对大学生法治观的教育,没有引起高校的普遍重视。而仅仅依靠大学生自身对于法律知识的汲取,不足以帮助其树立正确、全面的法治观。大学生在汲取法律知识的时候,很容易被错误的知识所误导,导致其不能运用正确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不利于大学生法治观建设。
大学生培养计划好似大学阶段的行动指南,没有培养计划,大学生就失去了指引方向,甚至不清楚大学生活是为了对自己进行怎样的培养。因此,大学生培养计划十分关键。当前高校的大学生培养计划,多数只规定了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如何更好地完成学业,并未指出如何对大学生的法治观念进行培养。高校应当完善大学生培养计划,将对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列入其中。
法条往往是生硬、难以理解的文字。即便是法律专业的学生,依靠自学,自己揣摩、理解法律,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更不必说毫无法律基础的学生,所面临的困难。一旦在自学过程中,对法律知识的理解稍有偏差,都可能导致学生误将违法认定为合法,进而无法发挥法律对其的引导作用,甚至还有可能导致其走向违法犯罪。高校应为所有大学生设置法制基础课程,由法律专业教师进行专业讲解,将基础法律知识教授给学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形成最为基本的法治观念。通过老师有针对性的讲解,学生们更容易理解法条,用法律来指引自己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如今,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在社会工作中,或多或少的都需要与法律打交道,对法律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就不能明确合法与违法的界限,容易在不经意间踏入违法的沼泽地。学校可以组织召开座谈会,选定不同的主题,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帮助学子们拨开法律的神秘面纱。使大学生增强法律意识,逐步了解自己未来生活、就业中可能涉及的法律知识。谨防大学生因为不懂法,而冲破法律底线、葬送大好前程的事情发生。学校安排座谈会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由校内专业教师进行讲解,另一种是由校外职业人员进行讲解。二种讲解,均可取得成效。校内专业教师有着多年工作经验,对理论知识理解透彻,同时也更加了解讲课的技巧,抓住学生的心理,能够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效率。校外职业人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将各职业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向同学们进行阐述,帮助同学们理解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之间存在的偏差。如果说法律基础课程是大树的根基,那么,法律知识座谈会就是大树的枝枝叶叶,座谈会的内容可以更好的丰富学生们的见闻,座谈会的次数越多,法律知识的大树也就越茂盛。
12月4日是国家宪法日,高校应重视这样的日子,对我国法治建设进行宣传。可以开展相关的普法活动。如高校可以开展模拟法庭演出,演出的案件可选择贴近大学生生活的案件,用演出的形式来展示法制建设,会更加生动形象,便于学生们的理解、吸收。还可以开展法律问题答疑会,由于人各有异,对于大学生的培养也是因材施教,大学生的专业繁多,各不相同,每个人想要了解的、所需的法律知识也就各不相同,答疑会可以帮助大学生解答困扰其的法律问题,满足其想要探索法律的求知欲。无论是模拟法庭演出,还是法律知识答疑会,都是为了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实务中的法律,领略法律的魅力,培养大学生对于法律浓厚的兴趣。
综上所述,从完善大学生培养计划,到设置法制基础课程,再到召开专项知识讲座,最后到开展相关普法活动,具体提高大学生的法治观念。这一系列方法,目的就是对法治观教育环境进行完善,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法治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实现教育强国的发展战略,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