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传播在维基百科平台中的机遇与挑战*

2019-12-13 22:14甘莅豪翁彬婷
社会科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维基百科维基条目

甘莅豪 翁彬婷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维基百科是一个“共同创造”(Collaborative)知识的网络社交平台,它遵循“客观”、“开放”、“协作”的功能理念,允许网民自由针对百科条目进行创作、修改、扩展或深入的探讨。事实上,作为网络百科最具代表性的百科知识搜索和共享平台,维基百科影响力已经逐渐超过CNN、BBC等传统媒体,成为普罗大众、各行各业,甚至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记者、学者和政治家们搜索信息、了解新事物的重要渠道[注]A. Lih, “Wikipedia as Participatory Journalism: Reliable Sources? Metrics for Evaluating Collaborative Media as a News Source”, 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Online Journalism, 2004, pp. 16-17.。

学界对维基百科平台进行了多维度、多层次、跨领域的分析与研究,其中包括介绍维基百科平台政策和信息自组织模式、分析维基百科(技术)在各领域的运营、把控词条质量和探究共享媒体集体监控与公共知识生产等主题。沃斯(J. Voss)统计了每篇文章独立编辑者的分布情况以及每个编辑者所编辑的独立文章数量分布情况,探讨条目生成和用户之间的分布情况。基哲、施瓦茨、莱曼(R. Jesus、M. Schwartz、S. Lehmann)进一步探讨了“用户”与“文章”之间的关系,讨论用户是如何协作编辑条目、设置议题,进而试图发现维基百科中一些潜在的争论焦点和协同写作过程现象等[注]Rut Jesus, Martin Hansen Schwartz and Sune Lehmann, “Bipartite Networks of Wikipedia’s Articles and Authors: a Meso-level Approach”, WikiSym 09 Proceeding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ikis and Open Collaboration, No. 5, 2009.。周庆山、王京山对维基百科信息自组织模式进行探析,并概括出该模式的六大特点:兼收并蓄与中立的定位、内容与用户的开放性、用户的协作共享、信息的自组织管理与修改、信息的增长及通过用户互动形成规范等[注]周庆山、王京山:《维基百科信息自组织模式探析》,《情报资料工作》2007年第2期。;白崇远在前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维基百科人人可进行内容质量检验,重视知识自由沟通,尊重每个人表达意见的权利,具有“挑战权威”的特征[注]白崇远:《维基百科的特性及影响》,《辞书研究》2009年第2期。。胡泳在此基础上对维基百科“集体的自我监控作用”进行了阐释[注]胡泳:《共有媒体的种类》,《中国编辑》2009年第3期。。

除了对维基百科带给公众与社会福利予以肯定外,学界也不乏对维基百科条目可靠性和权威性的质疑与批判。例如,汉娜、乌里克和约阿希姆(Hannah、Ulrike、Joachim)等学者认为,维基百科虽为内容的客观性制定了严格的指导方针,但涉及负面事件的条目却难以真正落实这一方针,比如灾难或人为攻击等事件可以引发强烈的情绪,而这种情绪反过来可能会蔓延到维基百科的条目编辑中。该研究发现人为攻击(恐怖袭击或枪击事件)在维基百科文本中,容易引发更多受过威胁或受事件刺激明显的用户产生愤怒等负面情绪表达,进而影响维基百科条目的可靠性与权威性[注]Hannah Greving, Ulrike Cress and Joachim Kimmerle, “Anger in Wikipedia: Perceived Intentionality and Threat Appraisal as Mediators of Anger about Man-Made Attacks”,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Vol. 49, No. 2, 2019, pp. 99-116.。张建华与张楠也认为,维基百科的运作机制是建立在理想的“人性本善”和社群自治基础之上的。由于参与维基百科内容编辑的人员通常是匿名工作,编辑人员的个人诚信成为维基生存和发展的基石。维基百科自由、开放的特点使其在面临诚信危机时很难保持内容的权威性[注]张建华、张楠:《网格环境下开放式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建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12期。。严富昌也指出,维基百科所有内容因为要依赖于作为志愿者的网民,必将受制于网民的年龄结构、专业素质、编辑热情和奉献精神,从而使条目的专业性和可信度下降,产生偏颇和娱乐化倾向等[注]严富昌:《维基百科的精神及其悖论》,《出版科学》2012年第1期。。

部分学者还从语言、技术和文化视角,探讨了全球政治、经济霸权与维基百科条目生成之间的关系。鲁碧拉、瑞娜等(Rubira、Rainer,et al.)通过计算机辅助文本分析和定性阅读方式,比较六种主要西方语言中“全球化”条目内容(包括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意大利语),发现不同语言版“全球化”条目内容,并不受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影响,相反,这些条目因对英语条目过度依赖,而呈现相似话语框架模式,该研究反映出了英语语言霸权如何影响知识生产等问题[注]Rainer Rubira and Gisela Gil-Egui, “Wikipedia as A Space for Discursive Constructions of Globalizatio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Gazette, Vol. 81, No. 1, 2019, pp. 3-19.。黄顺铭、李红涛通过分析中文维基百科“南京大屠杀”条目(2004-2014),展现了不同价值取向的在线记忆社群如何通过写作与争夺来建构历史事件的过程[注]黄顺铭、李红涛:《在线集体记忆的协作性书写——中文维基百科“南京大屠杀”条目(2004-2014)的个案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第1期。。张之杰则以维基百科之美国太空总署(NASA)、俄罗斯联邦航天局、欧洲太空总署等九个航天单位条目为例,建议中国应充分利用维基百科平台,采取积极开放态度,攻占科学传播制高点[注]张之杰:《政府单位与公有领域的图片:以维基百科各国航天单位条目为例》,《科学文化评论》2015年第5期。。

从上述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维基百科平台虽然宣称“中立”和“客观”,实际是一个充满了话语争夺、协商妥协的话语场。也就是说,维基百科不应该简单地被认为是信息搜索平台或者百科辞典式的知识平台,而应该被定位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对外传播平台。然而,中国对外传播领域对维基百科的重视却是长期缺失的:已有研究一方面没有意识到维基百科平台为中国对外传播适应全球传播格局重构、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良好契机;另一方面没有注意到维基百科存在大量对中国国家形象、政府形象、国家领导人形象不利的描述。因此,分析、应对和利用维基百科条目给我国对外传播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维基百科条目为中国对外传播带来新的机遇

根据维基百科网站介绍,截至2019年1月1日,平台注册用户有3500多万,收录超过4600万篇条目,被全世界近4.34亿民众使用。其中,英语、瑞典语、德语、荷兰语、法语、俄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波兰语、日语、中文和葡萄牙语等15种语言版本已有超过100万篇条目,而乌克兰语、波斯语、加泰罗尼亚语和阿拉伯语这四种语言版本也已超过50万篇条目[注]维基百科(英文版),https://en.wikipedia.org/wiki/Special:Statistics,2019-01-01。。在这些多语种的条目中,存在很多和中国形象相关的描述。这些描述有正面,也有负面;有真实陈述,也有虚构歪曲;有全面呈现,也有片面报道。总之,作为兼具多元性的网络用户协作书写与汇聚各方媒体报道来源的平台,维基百科是一个重要的话语场,其对中国国家形象的重塑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也为中国对外传播带来新的机遇。

(一)维基百科平台为中国适应全球传播格局重构提供了良好契机

近年来,中国的对外传播发展迅速,取得了很大成绩,已经形成了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日报英文版、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CCTV4和西法频道)和新华社外文发稿这五家媒体为主,涉及报纸、广播和电视多种传播媒介的宣传报道格局。除此之外,中国新闻社、中国国际出版集团(旗下有《北京周报》、《今日中国》等五份外文杂志)和凤凰卫视也通过各自独特的方式,向世界传递来自中国的新闻信息。同时,中国的对外新闻传播网站也迅速发展壮大,影响力日益增强,在重大新闻报道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代表网站主要包括中国日报网、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新华网、人民网和中国网这五家媒体。总体来说,中国已经形成一个“以中央重点新闻传播网站为骨干,中央各新闻传播网站、地方新闻传播网站,以及驻外使领馆之间互联互通、密切协作的国际互联网新闻传播体系”[注]刘佩:《用世界语言讲中国故事——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对外传播事业发展历程回顾》,《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然而,这些传统媒体虽覆盖面广、传播内容丰富,却面临两个困境:一方面国家运营的背景导致这些媒体得不到国际社会的足够信任,另一方面持续高额成本的投入依然无法适应社交媒体时代国际互联网社区公众直接参与议题设置的需求。也就是说,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全球传播格局和网络传播趋势发生转变,利用国外社交媒体工具和平台进行对外传播已经成为各国重点探索和发展的方向。这些社交媒体不仅包括Facebook、Twitter、YouTube和Instagram等,还包括基于协同创造技术的维基百科[注]S. Bradshaw and P. N. Howard, “Challenging Truth and Trust: A Global Inventory of Organized Social Media Manipulation”, The Computational Propaganda Project, July 20, 2018, http://comprop.oii.ox.ac.uk/research/cybertroops2018/.。事实上,维基百科平台的条目不仅涉及人物传记、科学历史、文化艺术等主题,也包括一些具有全球影响的热点事件和颇具争议的议题。不同信仰、观念、文化的编辑们围绕不同的主题经常发生激烈而持久的编辑战。他们利用维基讨论区激烈争吵、彼此指责、寻求共识,在遵循维基平台规则的基础上,彼此理解和妥协,最终生产出供给网民参考的百科知识条目。显然,维基百科平台给中国对外传播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在一个全球30-40亿网民同时在线的时代,当网民想了解和中国相关的事物时,基于网络搜索技术的维基百科自然会成为越来越多网民主动、方便获取信息的知识平台。

然而,目前中国对外传播恰恰忽视了维基百科平台为中国适应全球传播格局重构提供的良好契机,比如2018年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多边贸易体制正处于十字路口的时候,中国通过“进博会”宣布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举措,试图传达中国与世界互利共赢、携手前行的价值观。然而,这么有价值和意义的全球性活动截止到2019年1月1日之前,在英文维基百科中却只有短短97个词。维基百科条目的这种篇幅与会议的规模和重要性并不匹配。

基于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维基百科平台传播范围广、参与成本低和受众体验好的优势,一方面在编辑社区中积极和各国维基编辑们对话,发出中国声音,另一方面创造和建构百科知识条目,供全球网民搜索,从而实现高效率、低成本、大范围的对外传播,在全球传播中实现“弯道超车”,逐步改变“西强我弱”的现状。

(二)维基百科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国际性平台

在全球传播语境中,以美国广播公司(ABC)、英国广播公司(BBC)、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等国际知名媒体为代表的西方主流媒体,凭借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媒体从业历史和传播优势,早已奠定了在世界范围内的高认可度和影响力[注]姜艳红:《“中国梦”国际舆情分析与中国外宣策略思考》,《传媒国际评论》2014年第00期。。目前,中国故事的全球传播权和中国国际形象、国际舆论环境的塑造权还掌握在这些西方媒体手中。但是,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表现出与西方政府外交政策和国家利益的高度一致性,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注]张化冰:《西方话语霸权与中国国际新闻报道策略》,《青年记者》2010年第11期。,比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及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在评价中国独生子女政策时,一方面使用Controversial(有争议的)和Criticized(受批评的)来形容中国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影响,而另一方面又使用Hated(所恨的)、Senseless(无意义的)等否定意义词汇误导读者认为中国此举会对社会产生极大危害。在报道逻辑上,这些西方媒体从政策评价、人权批判、生育意愿、改革成效和政治体制等方面对中国生育政策改革展开解读和评论,同时,却将计划生育描绘成一个“饱受批判”的政策,给读者造成一种政策实施效果不可知的消极印象[注]杨凤娇、杨静茹:《美媒关于中国“单独二孩”政策的报道逻辑——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CNN相关报道为例》,《青年记者》2014年第32期。。这种批评性报道为西方国家的外交政策提供依据,强化了国际社会公众对这些外交政策的支持,同时也加深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刻板成见[注]吴靖:《国际新闻报道与媒体变迁》,《当代传播》2005年第3期。。

对于这种偏见性报道,我们无法直接干预或改变西方主流媒体。然而,维基百科却可以成为既为国际社会提供正确了解中国的平台,又为中国提供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的平台。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编写维基百科条目的内容,在遵守维基百科“诚信”、“合作”文化的基础上[注]Joseph Michael Reagle and I. Ebrary, “Good Faith Collaboration: The Culture of Wikipedia”,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 16, No. 1, 2013, pp. 146-147.,让国际社会对中国形成正确的认知,从而修复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的各种偏见性报道。比如,在传统大众传播领域中,“中国梦”的全球展示和延伸路径是:首先,由中国主流媒体对外阐释“中国梦”的概念;其次,西方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基于此进行转述、解读;最后,西方民众通过这些转述与解读认识并了解“中国梦”。然而,在西方媒体转述与解读过程中,部分外媒将“中国梦”片面理解为“雪耻梦”、“富裕梦”、“强军梦”,甚至阐释为“中国威胁论”等,这使西方民众对“中国梦”产生误解,正如美国《华尔街日报》在《习近平的“中国梦”和“强军梦”》一文中称,“习近平正在为中国和邻国更长期的紧张关系,以及与美国争夺影响力可能引发的危险争议做好准备”[注]姜艳红:《“中国梦”国际舆情分析与中国外宣策略思考》,《传媒国际评论》2014年第00期。,将中国对军事及国防事业的支持解读为“更加强势的铁腕外交手段”,强调“强军梦”引起邻国的不安情绪等。相反,中国对外传播如善于利用维基百科平台,通过对“中国梦”英文条目的直接编写,直接与国际民众对话,准确而恰当地发出中国声音,就能避免其他西方媒体歪曲“中国梦”的内涵,进而提升中国国际形象。

(三)维基百科为中国网民更好融入国际社区创造条件

维基百科所依托的Wiki技术是一种可供多人在网络上协同创作的超文本系统。任何人访问基于Wiki系统的网站,都可以很方便地依据自己的情感、喜好和所认同的事实自由添加、修改和删除页面内容。由此,冲突、争辩和妥协是维基百科社区的常态。事实上,在维基平台的编辑实践中,网络编辑的每一次修改行为,通常都必须陈述自己修改的理由,否则其修改的内容很快会被平台其他编辑、平台机器人以及平台管理员删除。也就是说,为了产生一个高质量的百科条目,网络编辑们不仅必须懂得维基平台的编辑技巧、平台语言以及编辑准则,还需要具备能够有效陈述事实和自己观点的能力。

与此同时,维基百科还是一个多语言、跨越国界的共塑平台。该平台拥有来自不同地区、文化及宗教信仰的用户。这些用户不仅要防止有人对维基条目进行破坏性编辑,还要接受维基“诚信”、“开放”、“中立”和“合作”的文化,让每一种声音、每一种观点和每一个维基人都能够在维基平台中展示和生存。因此,相对其他国际机构、政府、企业组织的各种国际文化交流渠道,维基百科平台为中国网民提供了平等参与国际社会的对话机会。中国网民只需通过互联网加入维基社区,就可以和国际社会中的其他网民围绕同一个话题在平台的讨论页和编辑页展开争论、协商、妥协与合作,最后通过陈述理由或者投票达成共识。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网民一方面能够体会国际社区的游戏规则,以及各国各地区不同人群的不同思维方式、价值观点与态度立场等,另一方面又能有机会向他者传达出中国的声音,争取让国际社会理解自己。以英文版维基百科中“Chinese Dragon”(中国龙)条目为例[注]参见维基百科(英文版)对“Dragon”的描述,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inese_dragon,2018-12-24。,从该条目讨论区可以看出,各国用户对“中国龙”象征意义的理解存在偏颇,不少网友将“中国龙”和西方“Dragon”相提并论,从而将“中国人”对“龙”的图腾崇拜和中国威胁论结合起来。针对此,不少中国网民不断更新对“中国龙”形象的描述与解释,将其与西方传统意义中“Dragon”的邪恶形象加以区别,既丰富了维基百科“中国龙”条目的多元文化内涵,也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总之,维基百科的这种共塑过程极大地推动多元文化交往的动态发展,为中国面向世界、连通世界创造条件。

三、维基百科条目给中国对外传播带来的挑战

虽然维基百科提倡“中立”、“诚信”文化,但从其诞生一刻起从来就没有停止与歧视、极端和专制做斗争。里格尔(Reagle)在《维基百科的文化》一书中就指出,维基百科中始终存在一种浓厚的“纳粹文化”,在社区中有成群结队喜欢删贴的用户,有脾气暴躁随意封号的管理员,还有一些持有极端意识形态的分子,个别条目还会呈现“系统性的偏见”,比如维基百科“进化论”条目几乎每天都要被更改2到3次,其内容长期以来一直在宗教话语和科学话语之间变更。此外,很多和政治、意识形态相关的条目也从来没有中立过,比如巴以冲突、女权主义等条目[注]Joseph Michael Reagleand I. Ebrary, “Good Faith Collaboration: The Culture of Wikipedia”,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 16, No. 1, 2013, p. 91.。

实际上,由于西方话语霸权的长期存在,中国媒体国际公信力不足,以及维基百科平台坚持“非原创”、“可验证”等原则,导致维基百科条目大量引用西方媒体和政府的话语,从而存在大量对中国国家形象、政府形象、国家领导人形象的错误描述和偏见,这也为中国对外传播带来了挑战。

(一)维基百科条目涉华内容存在大量的偏见与误解

目前,在和中国相关的条目中,维基百科长期存在以下四种突出的、有损中国国家形象的描写与偏见:

第一,对中国领导人存在误解。领导人形象是国家文明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交往中核心竞争力之一。塑造良好的领导人形象“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地位”[注]张昆:《国家形象传播》,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5页。,其对内可以培养国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可以彰显国家实力、提升国家声望,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号召力,赢得国际舆论支持,营造良好的国际交往和合作环境[注]刘晶:《论国家领导人形象柔性传播》,《中州学刊》2017年第2期。。

在媒介融合时代,国家领导人形象的塑造要适应时代的潮流,其不能仅仅依赖单向线性的纸媒、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也要善于利用交互非线性的网络百科平台。也就是说,国际公众如果希望了解中国的国家领导人,除了接受传统媒体的报道以外,最方便的方式便是通过谷歌搜索引擎检索中国领导人名字,进入维基百科平台获取网络编辑们提供的信息。如果维基百科条目对中国领导人的介绍存在偏见,就会直接影响网友对中国领导人的印象,甚至直接否认中国所树立的友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事实上,维基百科中存在不少对中国领导人政治作为、政治意图的曲解、猜测和不当类比,以英文维基百科“Xi Jinping”(习近平)条目为例[注]参见维基百科(英文版)“Xi Jinping”条目内容,https://en.wikipedia.org/wiki/Xi_Jinping,2018-12-24。,该条目将中国积极推动的“一带一路”战略描述为亚欧大陆扩张主义,并将习近平总书记与十九世纪欧美殖民统治者形成类比,严重损害了中国国家领导人形象。再比如,英文维基百科“Li Keqiang”(李克强)条目中[注]参见维基百科(英文版)“Li Keqiang”条目内容,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_Keqiang,2018-12-24。,描述了李克强总理会见同性恋社交应用软件“Blued”创始人马宝利的情形。在讨论李克强总理为何支持“防止歧视LGBT(女同性恋者、男同性恋者、双性恋者、跨性别者)”议题时,该条目并没有从保护人权方面认同李克强总理,反而添加了毫无根据的猜测,认为中国总理之所以提倡“防止歧视LGBT”,是想利用LGBT群体的购买力水平帮助中国企业摆脱困境,实现经济增长。

第二,损害了中国政府部门的形象。政府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考量因素。良好的政府形象有助于政府工作的开展,也有助于国家在外交博弈中占据优势。对中国政府部门与政府行为的报道会直接影响中国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与作用。然而,受外媒影响,维基百科条目存在大量对中国政府有偏见的话语。比如“中国梦”是中国政府2012年正式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习总书记多次表示中国梦“一定能实现”。维基百科至少有中文、英文、芬兰文、法文、日文、挪威文、泰文、越南文8个语种设置了“中国梦”条目。然而,这些条目却对“中国梦”的解读存在大量的误解,它们除了介绍“中国梦”的内涵外,还用不少的篇幅讨论了中国政府的腐败问题、食品安全管理问题、法治建设不足问题以及污染治理问题等。这些议题消解了“中国梦”的可实现性,也加深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政府的质疑[注]丁洁:《浅析利用维基百科开展中国政治话语对外传播的可行性——以“中国关键词”条目在维基百科收录情况的分析为例》,《对外传播》2016年第6期。。

第三,亵渎了中国的领土主权。自民族国家体系确立以来,领土主权就是国际关系的基石,其指国家对其领土本身以及领土范围内的人和物所具有的最高排他性的权力。从国际关系实践看,二战结束以来,虽然国际社会中公然发动侵略战争、解决领土主权争端的事件大幅减少,但是在话语层面的主权争辩却大大增加。主权争议双方都尽可能利用一切外交谈判、国际仲裁和媒体宣传等手段宣示己方主权。

目前,维基百科条目存在大量亵渎中国领土主权的话语,这些话语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改变国际公众对中国争议领土主权的想象。以英文维基百科“Taiwan”(台湾)条目为例[注]参见维基百科(英文版)“Taiwan”条目内容,https://en.wikipedia.org/wiki/Taiwan,2018-12-24。,该条目称“台湾”为一个东亚的“State”(国家),其邻国包含中国、日本和菲律宾。这种描写方法一方面直接指称“台湾”为国家,另一方面有意将台湾与中国并列于一起,加深了国际公众误认为“台湾是一个国家”的可能。再以英文维基百科“Senkaku Islands”(尖阁列岛,中国称钓鱼岛)条目为例[注]参见维基百科(英文版)“Senkaku Islands”条目内容,https://en.wikipedia.org/wiki/Senkaku_Islands,2018-12-24。,该条目创建于2003年10月,第一版内容采用了中文拼音“Diaoyutai”,而就在条目创建后的第三天,就有网络编辑对条目进行了修改,将日文名称“Senkaku Islands”(尖阁列岛)放在前面,给出的理由是“尖阁列岛(钓鱼岛)实际上是被日本控制着的”。之后,该条目名称反复发生争议,一直在“Senkaku Islands”、“Pinnacle Islands”(19世纪西方国家给钓鱼岛起的英文名)、“Diaoyutai Islands”、“Diaoyu Islands”、“Diaoyu/Senkaku Islands”等命名间来回修改,最后截至2019年1月1日,该条目依然采用日本名称“Senkaku Islands”。事实上,命名问题并不是简单的语言游戏问题,而是承担着建构社会现实的象征功能,其往往和国家战略以及国际舆论场的话语权紧密联系在一起[注]甘莅豪:《命名的象征力量和国际争端中的主权想象》,《国际新闻界》2015年第9期。。毫无疑问,维基百科条目以日本名称“Senkaku Islands”(尖阁列岛)直接称呼钓鱼岛,对维护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非常不利。

第四,对中国突发事件和社会现象介绍负面信息较多。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社会从以大众传媒为传播主体的大众传播时代,进入到传播主体极端多元化的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注]隋岩:《群体传播时代:信息生产方式的变革与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11期。。作为一个依靠搜索技术和网民协同书写编辑的百科网站,维基百科常常被认为其全民参与模式能弥补传统大众传播媒体的缺陷,能抵抗权力和资本的控制,具有中立性。然而由于政治监管、中国网民跨文化交流能力不足以及编辑维基的技术门槛,导致维基百科编辑社区中的意见领袖大多是生活于西方国家的网民,他们长期沉浸在西方媒体的话语霸权体系中,因此造成在维基百科平台上,一些涉华条目往往因内容不全而有失偏颇。以英文维基百科“2014 Kunming Attack”(2014昆明3·1事件)条目为例,该条目大量引用了自由亚洲电台歪曲中国政府的报道,比如下面这个句子“...police had violently suppressed a demonstration...”(……警方猛烈镇压示威……)。该句中使用“Suppress”(镇压)一词,将一场极端伊斯兰分子在火车站凶残砍杀无辜群众的恐怖主义行为,塑造成维吾尔族人民反抗专制政府的民族解放行为[注]参见维基百科(英文版)“2014 Kunming Attack”条目内容,https://en.wikipedia.org/wiki/2014_Kunming_attack,2019-03-30。。再比如,英文维基百科“Chunyun”(春运)条目用大量篇幅说明春运给交通运输系统造成了严重负荷,以及黄牛党和铁路系统腐败问题,却遗漏介绍中国政府为了保障旅客的安全出行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注]参见维基百科(英文版)“Chunyun”条目内容,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unyun,2019-03-30。。

(二)涉华议题在多语种维基百科中缺乏系统性整理与维护

维基百科条目基本都是网民自发自主、随机地创建与维护。这就导致很多重要涉华议题在多语种维基百科条目中或者表达不恰当,或者没有中国的声音。以“一带一路”议题为例,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一带一路”要注意沿线各国的“文明交流互鉴”和“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显然,这种深度互通必须以信息互通作为基本的保障。而从信息互通视角来看,除了传统媒体,基于网民自主搜索技术的维基百科条目是让国外民众了解中国政策的重要路径。按理说,中国应该充分利用多语种的维基百科平台,创建、监测和维护“一带一路”条目的内容,保证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能被国际社会,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众正确理解。然而,在英文维基百科中,“一带一路”条目很大篇幅在讨论“新殖民主义”。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种的维基百科中,阿拉伯语维基百科“一带一路”条目重点介绍了德法等欧洲国家认为中国“一带一路”政策暗藏野心,却独独缺少了中国对欧美偏见的回应内容[注]参见阿拉伯语维基百科,https://ar.wikipedia.org/wiki/,2019-01-10。。越语维基百科和印地语维基百科皆没有看到“一带一路”条目。而对港澳台以及华侨影响甚大的中文维基及日文维基一直处于屏蔽当中,这就导致中国大陆网民无法介入中文、日文“一带一路”条目的编写,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

此外,在各语种维基百科中,英语维基百科条目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尤其值得关注。2019年1月,维基百科和谷歌翻译建立了合作关系。谷歌翻译将免费集成到维基百科的内部翻译工具中,用于翻译维基百科的文章。谷歌翻译目前可翻译500多种语言,即便是祖鲁语、豪萨语、库尔德语(Kurmanji语)和约鲁巴语这些使用人口十分少的小语种也不例外。由于英文维基百科词条有580多万条,篇幅和质量相对较高,维基百科公司准备利用谷歌翻译技术,将这些英文条目翻译为其他语种,充实其他语种的条目。由此,维基百科语种将从目前303种变成500多种,覆盖全球各个角落中的人群[注]毕昂:《维基百科整合谷歌翻译帮助编译文章》,http://shuzix.com/13360,2019-01-11。。按照这种合作思路,即使人数较少、偏远的国家民众,比如非洲、大洋洲等国家也可能会将维基百科作为知识获取的重要渠道,可是与此同时,英文维基涉华条目中的各种偏见也会进入到这些语种的条目中,进而影响中国在这些国家人群中的形象。

总之,中国对外传播不仅应该关注维基百科中一些中国特色的公共政治话语和重要涉华议题,比如“中国梦”、“一带一路”、“亚投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是否被列入条目,以及在条目中如何被述说等,还应该考虑如何让这些公共政治话语在各语种维基百科中彼此呼应、系统性呈现,从而有效防止西方主流媒体的误导,正确传播中国政府的执政理念。

(三)维基百科社区缺乏有影响力的亲华网络编辑

维基百科平台网络编辑除少量行政员外,其他皆来自于志愿者。根据各自权限,分为匿名用户、注册用户、管理员、行政员和仲裁委员会五种角色。匿名用户和注册用户都可以创建和修改条目。两者权限区别在于:对于半保护状态的条目,匿名用户无法修改,注册满四天的用户才能修改。管理员和仲裁委员会都由选举投票产生。管理员在删除与恢复页面、封锁用户账号和IP地址等方面拥有较高的权限,有时他们还需要接受各种投诉,并召开网络会议讨论投诉,最后投票做出决定。而仲裁委员会拥有对争议话题的最终裁决权,并决定管理员的去留。而行政员主要负责执行仲裁委员会的决议[注]王烽:《维基百科协作编辑机制对传统百科全书网络化的启示》,《科技与出版》2014年第11期。。

此外,除维基社区赋予权力的管理员、仲裁员外,能够真正影响百科条目内容的网络编辑,还包括部分特别积极的意见领袖。在维基平台中,他们不一定是管理员或仲裁员,但编辑非常频繁。他们不仅是条目内容贡献的核心人物,而且和其他用户长期互动,能够影响整个维基百科编辑用户群体。也就是说,这些意见领袖的观点直接影响了条目内容的整体走向。

然而,在影响最大的英语维基百科平台中,不少平台意见领袖对中国政府持续存在敌视和偏见,他们对某些涉华议题条目的编辑,可能无法做到真正的中立客观,比如“台湾”条目编辑前10位活跃用户中有4位在其用户主页上非常明确地表示支持台湾独立运动,他们在编辑台湾条目时,话里话外都在为“台独”背书[注]诸蔚冰:《“台湾”在百科词条中的主权想象》,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

总之,由于娱乐至上的网络环境和浮躁功利的社会环境,中国长期缺少乐于和他人分享智力成果,坚守“宽容、妥协、共识、集体协作”意识,持久活跃,且有影响力的亲华维基百科网络编辑。这种缺失不仅直接影响涉华议题在维基百科平台的表达,还弱化了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中的话语权。事实上,每当涉华敏感议题在维基平台产生激烈争论时,由于来自中国大陆的维基管理员数量非常稀少,导致争议结果总是对中国不利,比如日语维基百科平台中“南京大虐杀”条目的标题就被改成了“南京事件”。此事在中文维基和日文维基的讨论区中都引发了强烈的争论。争论中,有些曾参与日文维基条目编辑和修订的人,抱怨那些持右翼立场的编辑常以不接受外文来源和指责“引用的中文文献是‘宣传’”为由撤销或回退了自己的修订。一位去日文版条目参与论争却以失败告终的南京维基人感叹,“连几张图片都加不进去,更不要说正名了”,他建议“最好先充实中文版的条目,然后再修改英文版,之后有足够日文能力的话再去改日文版”[注]黄顺铭、李红涛:《在线集体记忆的协作性书写——中文维基百科“南京大屠杀”条目(2004-2014)的个案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第1期。。

(四)传统单向的对外传播话语无法适应维基百科社区

长期以来,中国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常常照搬对内宣传话语体系,用刻板生硬、自说自话的语言向国外受众宣传中国的观点和立场,其表述互动性不足,同理心不足,说服力不足,难以同外界形成观念认同[注]李景山:《中国对外宣传话语体系及其建构——从美国媒体对中国梦的解读谈起》,《学术交流》2017年第5期。。而维基百科不仅是知识平台,更是社交媒体平台。在编辑维基百科条目过程中,中国对外传播人员不仅需要把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价值理念、风俗民情等传播出去,还需要掌握维基百科的特殊习语、规范和行动指南,在维基社区中与其他编辑用户、编辑机器人积极互动[注]素梅、孙越:《维基百科的分布式知识评价基础》,《晋阳学刊》2018年第4期。,建构符合国际话语体系的对外传播话语。比如2018年中美贸易冲突事件发生后,对于该事件,中国统一采用2018年9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关于中美贸易摩擦的事实与中方立场》白皮书术语和立场进行对外传播。可是在英文维基百科“中美贸易战”(China-United States Trade War)(2018-present)条目中[注]参见维基百科(英文版)“China-United States Trade War ”(2018-present)条目内容,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ina%E2%80%93United_States_trade_war_(2018%E2%80%93present),2019-01-13。,该白皮书中的很多话语都遭受了质疑,比如编辑用户@Neo-Jay针对匿名网友提出用“中美贸易摩擦”替代“中美贸易战”的建议,指责不应采用中国白皮书的术语,并引用BBC、美联社、NBC、ABC等多家媒体的报道佐证2018年中美贸易冲突规模巨大,认为中国政府有意弱化了中美贸易冲突,使用“贸易战”这个命名更为正确与合适[注]参见维基百科(英文版)“China-United States Trade War ”(2018-present)条目讨论区内容,https://en.wikipedia.org/wiki/Talk:China%E2%80%93United_States_trade_war_(2018%E2%80%93present)#Propose_using_%22dispute%22_instead_of_%22trade_war%22,2019-01-13。。这些质疑虽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全面,它们常常需要中国对外传播人员耐心地在维基社区中进行讨论和解释,全球网友们才能逐步了解、理解或接受“白皮书”的话语和立场。

另外,相对于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维基百科社区拥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开放性和交互性强等优势,其可以将文字、图片、声音、图像有机结合起来,使得传播形态更加丰富和多元化。也就是说,在开放自由的互联网平台上,维基百科社区顺应了国际传播形态从大众媒体的灌输式传播向互联网新媒体辩论互动转变的趋势,其主体泛化、以人为本、多维互动的新型传播方式,造成了传统话语权的解构与让位,形成了一个全球澄清释疑、说理论辩和自由沟通的网络公共舆论场。由此,在维基社区中,我们不仅需要思考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还需要考虑他人可能会持有什么观点,以及他们会如何对我们的观点进行反驳,即在维基社交媒体社区中,提升对外传播人员的说理和论证能力应该成为中国对外传播必须考虑的因素。

四、中国在维基百科条目中的对外传播策略

根据上述分析,面对种种挑战,我们务必制定一套有针对性的对外传播策略,其不仅包括重新构建一套对外传播话语体系,还包括培养在维基平台中有影响力的编辑等。

(一)研制出一套既符合国际话语规则,又能塑造中国良好形象的对外传播话语策略

维基社区中的对外传播,一方面必须遵守基本的国际话语规则,比如报道来源透明公开、报道素材真实准确、报道视角多元平衡等特点,另一方面还得遵守维基百科平台“尊重他人”、“假定善意”、“建立共识”、“充分沟通”等编辑规则,与此同时,还需要考虑如何有效地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对此,我们应该考虑建构一套维基百科对外传播话语策略,比如在遵循报道视角多元化原则的基础上,针对英文维基百科大量采用英美权威媒体报道的特点,适当增加中国权威媒体的观点;在遵循报道素材真实准确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有争议性条目的讨论。在讨论中,采用添加议题、论据和理由的方式,力争“在议题设置上有引导力、在规则制定的讨论中有说服力、对于霸权倾向有回击力、对于质疑有解释力”[注]张志洲:《增强中国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杭州(周刊)》2017年第6期。。再以“Chunyun”(春运)条目为例,我们可以适当添加关于中国人对“家”的渴望与情结的内容,帮助外国文化背景的用户理解这一中国特有的大型迁徙活动;我们还可以在遵循平衡原则的基础上,巧妙运用各种话语修辞策略,改变中国的形象,比如某些反华编辑突出强调了“春运给交通运输系统造成严重负荷”,从而暗示中国政府执政不力,如果我们巧妙使用转折词“但是”(However),将该话语重新编辑为“尽管春运给交通运输系统造成了严重负荷,但是那些坚守在第一线的交通指挥员、乘务员等使得千万旅客得以平安返乡”。如此,既遵守了平衡报道原则,又能利用转折词特殊的修辞效果,突出中国政府执政爱民的形象。

(二)鼓励并培养中国网民成为有影响力的维基百科平台编辑

目前中国大多数从事对外传播人员并不了解维基百科平台的运行规则,而熟悉平台规则的网民又未必能准确“讲好中国故事”。因此,中国急需鼓励并培养中国网民成为既熟悉百科平台运行规则,熟悉国际话语规则和擅长社交媒体使用,又能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维基百科平台意见领袖和管理员,并组建一些核心的编辑团队,保证中国声音能在百科条目中正确、有效地传达。

一方面,中国网民如果要获得全球性公信力,就不仅要述说中国的故事,也必须善于关心和讨论其他国家的故事。其实,每个社区或国家的民众往往首先关注和自己有关的事情。中国对外传播维基编辑团队只有先关注其他国家发生的事情,能够对这种事情提出反思和质疑,并给出真知灼见,才能建立自身的意见领袖地位,进而成为平台管理员。在此基础上,他们才能够更好、更有效地讲好中国故事。今日俄罗斯(RT)之所以能够从BBC、CNN等控制的西方主流话语中脱颖而出,正是因为它能够在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的基础上,既遵循国际新闻话语规则,又突破西方话语的惯性思维,给出和西方传统权威媒体完全不同的思考和答案。

另一方面,中国网民要摆脱以往对外传播只是简单地将国内宣传话语翻译成外语的思维,而要在国外社交媒体中积极和他国民众对话、辩论和沟通,增加共识,建立理解。对外传播维基编辑团队必须彼此配合、身兼多职:一方面需要不间断把涉华新条目、新栏目、新议题、图片和视频发布到不同语种的维基平台上,方便目标群体第一时间了解中国;另一方面更需要经常在讨论区中阅读并回应其他网络编辑的修改和评论,努力在全球网络编辑中竖立自身的公信力。

(三)培育并鼓励非政府组织和民间团体积极参与维基百科平台编辑活动

维基百科平台是一个公共空间。和那些具有官方背景的对外传播媒体平台不同,维基百科的草根性质并不主张中国政府直接利用维基百科条目进行对外传播。或者说,如果政府直接干预,反而会遭到不必要的舆论批评,对中国政府的国际形象造成严重伤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政府不能在维基百科平台上有所作为。相反,面对维基百科条目充斥反华网络编辑充满偏见的话语行为,中国政府更应积极行动,一方面需要重新反思并仔细考量互联网百科的准入度,特别是限制日语和中文维基百科必要性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应充分利用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培育并鼓励民间团体参与维基百科平台编辑活动。

由于互联网全球一体化与传媒生态格局的变化,我们应该突破对外传播中的窄化思维,以为这只是具有官方背景主流媒体的事情。实际上,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NGO)、民间团体或者某些桥梁人群往往比政府本身能更方便、更有效地实现国家形象的有效传播[注]刘小燕、王洁:《政府对外传播中的“NGO”力量及其利用——基于西方国家借NGO对发展中国家渗透的考察》,《新闻大学》2009年第1期。,比如在美国,专门帮助美国政府进行文化和价值观对外宣传的非政府组织有上万个,如全国民主基金会、欧亚基金会等[注]曲佳钰:《美国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方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与借鉴》,《新闻传播》2018年第17期。。

近年来,中国已经自发形成了一些基于线上和线下交流的维基百科民间编辑团队,比如基于地域特征的“中国大陆维基人”、“香港维基人”,基于主题特征的“冰与火之歌中文维基交流会”、“魔戒中文维基交流会”等。这些维基组织不仅鼓励成员参加维基百科社区一年一度大会Wikimania,还经常在上海、北京、长沙等地举办线下大会,并自发举办了电子杂志,比如《求闻》等。这些杂志经常讨论和交流维基编辑方面的议题,比如“缺少中国大陆观点,维基百科将会怎样”、“庆祝维基人Tigerzeng当选中文维基百科管理员”等。如果中国能够通过非政府组织关注并有效支持这些编辑团队,鼓励他们积极修复维基百科条目中的各种偏见,力争生产出真正有影响力、高质量、“全面均衡”的维基百科条目。那么,中国对外传播不仅能有效对抗西方话语霸权,服务全球民众,营造出公平正义的全球舆论环境,而且能实现以条目为核心的精准传播,切实提高中国的国家形象,赢得国际社会赞誉。

猜你喜欢
维基百科维基条目
以患者为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PRO量表特异模块条目筛选
COSMIN-RoB清单中测量工具内容效度研究的偏倚风险清单解读
维基百科青年
《词诠》互见条目述略
爱的最后一课
爱的最后一课
APP
IBM的监视
中文维基蹒跚上路
不服不行的搜索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