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远市加快推进产业扶贫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2019-12-13 09:37
创造 2019年5期
关键词:贫困村贫困户农业

近年来,开远市委、政府紧紧围绕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部署和基本方略,按照云南省委、省政府相关文件精神和“长短结合、项目带动、引进龙头、金融撬动、突出实效”的发展思路,针对产业扶贫,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开远市加快推进产业扶贫精准脱贫实施方案》《开远市加快推进产业扶贫实施方案(2018年-2020年)》,把发展产业、增加贫困户收入作为首要任务,围绕抓基础设施建设、抓主导产业培植、抓经营主体培育、抓新型业态发展、抓技术服务保障等重点工作,积极整合产业扶贫资金,聚焦贫困村、贫困户,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的方向,实现产业政策、资金扶持到村到户,着力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加快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进一步提升贫困地区和群众自我发展、致富奔小康的能力,带动贫困群众脱贫。

一、开远市加快推进产业扶贫工作的现状

(一)开远市产业扶贫工作的推进情况

开远市共有36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906户24901人,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全市共脱贫出列贫困村30个,脱贫5257户22605人,其中2018年实现18个贫困村脱贫出列,1581户6536人贫困人口脱贫销号,到目前为止,还有6个贫困村、649户2296人未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为1.27%。多年困扰贫困群众的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通讯难、教育难、就医难等问题,在大部分贫困地区得到了解决。

在整个脱贫攻坚推进过程中,产业扶贫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取得了明显成效。2018年,开远市全年投入产业扶贫专项资金惠及贫困户5081户21524人,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扶贫产业实现总收入1.4亿元,人均收入5651元,其中来自有组织的扶贫产业收入达1.2亿元。目前,全市共有41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业企业),其中从事种植业(含苗木花卉)的有12家,从事养殖业的有8家,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的有21家,省级龙头企业有8个,州级龙头企业有12个;有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270个,成员12368人。这些新型经营主体在推动开远农业转型、助推贫困户脱贫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开远市加快推进产业扶贫工作的主要措施

1.选准主导产业,实现产业扶贫覆盖到户。围绕市委、政府确定的发展粮食、烤烟、蔬菜、水果、生物药业、畜禽、林业、电商等八大产业,把产业扶贫覆盖到户作为全市产业扶贫精准脱贫的基础性工作抓牢、抓实,积极推进产业扶贫覆盖到村、项目到户、增收到人,确保具备产业发展条件和发展意愿的贫困户至少有1项脱贫产。2018年,纳入全市产业扶贫计划贫困户共4503户21644人,占全市有产业发展需求的100%。全年贫困户共发展规模化种植63977亩,其中经济作物59482亩、经济林果4200亩;发展猪、牛、羊、家禽等规模化养殖68692头。

2.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推动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为了不让一户贫困家庭掉队、不让一个困难群众落伍,市委、政府根据地域特点,积极探索创新适合开远发展的产业扶贫模式。把“全覆盖”作为推进全市产业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探索推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的联农带农新模式。通过采取园区牵动、龙头带动、合作社互动、家庭农场联动、贫困户主动的“五带动”产业扶贫方式,实现新型经营主体对所有具备发展产业脱贫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即每户需要发展产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至少与1个以上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生产经营合作关系。具体“五带动”的模式是:园区牵动:依托开远市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开远市热电气循环利用产业园和轻工业园区,吸纳贫困劳动力到企业务工,建立企业用工服务平台和管理机制,增加劳务收入。通过把土地流转、劳动力转移和企业需求等要素有效“整合”“捆绑”,推动“资源变资产、农民变工人”,确保实现有收入、能发展、能致富,真正让贫困户搭上了产业园区“脱贫快车”。特别是高效现代农业园的迅速崛起,成为引领开远农业转型升级的靓丽名片,2018年园区实现产值突破3亿元。龙头企业带动:积极鼓励和引导17家龙头企业到贫困地区发展产业项目,以土地流转、入股和吸纳劳动力等方式,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产业带动模式,通过龙头企业为贫困农户提供播种、用药、施肥、收购等技术指导服务,辐射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增收。合作社互动:以帮带、合作组织等方式,推行“合作社+带头人+贫困户”互助发展模式,使贫困户变“单打独斗”成为“抱团发展”,提高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收益率。家庭农场联动:推行“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基地+贫困户”发展模式,鼓励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示范户通过合作、入股、劳务等吸收带领贫困户共同劳动、共同发展、共同致富。贫困户主动:精准制定产业到户扶贫项目“菜单”, 根据自然条件优劣、贫困程度深浅、生产生活成本高低、脱贫攻坚任务轻重,将全市划分为高寒山区、东山片区、西山片区等,实施差异化扶持。制定发展种养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扶贫项目“菜单”9类30项,让贫困户自由“点菜”、灵活发展最适合的致富产业,通过到户产业补助资金全覆盖,激发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018年,全市91个新型经营主体(其中:24个企业、64个合作社、3个家庭农场及种植大户)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4503户、21644人,占全市有产业发展需求贫困户数、人数的100%。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参与带动辐射面较广、成效明显的主要有烤烟、万寿菊、蔬菜、中药材、种桑养殖等产业,尤其是万寿菊,目前开远市已是滇东南地区规模最大、产业链最为完备的万寿菊种植加工基地,2018年种植万寿菊35902亩,收购万寿菊鲜花45750吨,实现农业值4575万元,生产干花颗粒3825.6吨、叶黄素浸膏747.46吨,实现工业产值1.1181亿元。中药材产业主要有三七、当归、黄芪、何首乌、小黄姜等品种,面积分布较大的是碑格乡、乐百道街道办。同时,为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和产业帮扶帮带受益机制,制定出台了《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奖补办法》,由市财政安排200万元资金,对在开远市注册成立、辐射带动贫困户成效明显、与贫困户建立长期稳定增收利益联结机制的新型经营主体,以年终收入达到当年脱贫标准并实现如期脱贫的实行奖补。

3.加大产业扶贫投入,扶持贫困户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扎实推进全市产业扶贫工作,市委、政府采取“菜单式”产业扶贫管理方式和“退坡制”原则,针对未脱贫户和已脱贫户分别制定不同标准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积极实施到户产业直补政策,通过项目带动,提高农户产业发展能力。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的资金共6916.96万元,人均产业扶贫财政资金3195元,其中2018年到户产业扶持资金2184.05万元,产业扶贫资金在财政专项资金的占比达到46.1%,共涉及5081户贫困户、21524人。此外,在市农业局负责实施的农业项目中,整合农业项目22个,财政资金3595.86万元,主要项目有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草原生态奖补、退耕还草、探索耕地休耕轮作制度试点、省级农业发展专项等。

4.强化技术培训,着力提升贫困户科技水平和就业技能。依托农业项目实施,有针对性的对贫困村、贫困户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市级行业部门抽调农牧业专家成立10个技术指导组,提供产业扶贫技术培训和指导,确保每户贫困户至少有一人参与培训。此外,市乡级劳务输出中心积极与相关部门协商,结合全市17家园区企业用工需求,以“园区需求+”的模式对贫困户实施职业技能再提升、再培训,确保贫困群众均掌握一定技能,让园区企业放心让贫困户“入住”,确保贫困群众有“一技之长”能稳定“入住”园区,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双向选择就业模式。2018年,全年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前培训22451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126人次,引导培训14522人次、技能培训6742人次、专项培训910人次、创业培训277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782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49人。

二、开远市加快推进产业扶贫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严重影响产业发展

开远市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山区和半山区,大部分是彝、苗、壮三个少数民族聚居村,这些区域基础条件和资源条件都较差,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尤其是水利设施建设滞后,靠天吃饭现象较为突出,特别是针对产业发展的水、电、路(机耕路)等配套设施严重缺乏,导致农业发展后劲不足。

(二)农业产业化新型经营主体整体实力较弱

开远市绝大多数农业经营主体处于成长阶段,普遍存在规模实力弱、组织管理松散、辐射带动力不强、营销渠道单一等问题,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程度较低,高端优质农产品生产明显不足,特色农业基地没做大,品牌难叫响,市场竞争力不强,突出表现为“不大、不强、不优”,带动农民增收的作用不明显。特别是大部分扶贫产业仅仅局限于种养,对管理基本上是一窍不通,更别提现代化管理运营,随着规模的增大,后续的加工、销售都存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对产业扶贫发展壮大带来难度。

(三)特色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滞后

开远市虽然已经构建了覆盖城乡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但是服务于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的市场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农产品电子商务刚起步,交易市场调配、电子结算、信息中心、冷链物流仓储系统等功能设施仍然不配套。

(四)贫困户思想观念落后,素质偏低,内生动力不足

一是许多贫困户封闭保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给产业扶贫工作带来很大难度。有的甚至隐瞒收入、拒不承认获得的上级补助资金等情况,甚至认为脱贫是政府的事,自己不脱贫,政府脱不了责任,缺乏发展的动力。部分贫困户对特惠贷等财政贴惠民政策和脱贫攻坚政策措施不了解,自我发展意识不强。

二是部分贫困户竞争意识较差,缺乏辨析能力。由于贫困户见识短浅,视野不开阔,部分贫困户宁愿苦熬,不愿苦干,缺乏敢闯敢干勇气;在农业生产中,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难于接受,习惯于传统玉米种植、生猪养殖,认为产业发展风险大、短期收益不明显,不敢也不愿参与产业扶贫,参与度不高,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导致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推进存在难度。

三是多数贫困户缺乏农村适用技能、缺致富本领,缺乏自我“造血”能力。贫困地区绝大部分有文化、有体力、有能力的青壮年劳动力基本都在外地务工,至今尚未脱贫出列的碑格乡小寨村和中和营镇米朵村类似情况就较为突出,贫困户中留守在家的基本上是老弱病残,文化素质偏低,科技意识不强,生产经营能力低,多数以零、散、小种养为主,仅仅局限于自给自足,致使一些高新技术、新品种成果难以推广和运用,难以实现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管理精细化。高素质、高技能劳动力短缺,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五)产业带动作用发挥不明显

从全市来看,特色产业发展总体层次还比较低、产业链条还比较短,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加工、品牌化营销还比较滞后。同时,乡镇之间、山坝之间产业发展不平衡,在市域内,现代的和传统的、先进的和落后的都体现的非常明显。此外,贫困地区产品滞销卖难问题也比较突出。部分扶贫产业容易受自然灾害、市场波动影响,产业规模小、层次低、生产环境差、带动贫困群众持续增收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生产多为低端产品,附加值较低,特别是家庭种养业小而散、杂而乱,产业奖补、大户带动等措施虽能促进产业形成,但还起不到带动全村整体产业发展的作用。

三、开远市加快推进产业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

进一步在特色产业提档升级上下功夫,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原则和市委、政府提出的推进规模化种植养殖业与农产品精深加工“双轮驱动”的发展思路,结合开远特色和优势,因地制宜统筹谋划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充分利用山区综合开发和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等契机,把山区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主战场,强化政策措施落地,着力推动特色产业扶贫、乡村旅游扶贫、农村电商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紧紧依托农业龙头企业、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精准安排到村到户脱贫项目,让有劳动能力和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实现就地脱贫。以市级脱贫攻坚项目库为基础,按照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扶贫推进行动要求,选好主导产业,完善产业扶贫规划和年度计划,加快项目落地,不断提高主导产业对贫困户的覆盖率。同时,进一步壮大优质稻、蔬菜、水果、生物产业、苗木花卉、禽蛋等六大特色产业,推进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继续全力打造畜禽、苗木花卉、优质稻、水果、蔬菜、生物产业“六张名片”,真正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发展空间。

(二)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

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和龙头企业培育扶持力度,不断增强产业发展动能,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建立能人大户、龙头企业等社会资源到贫困村投资兴业、带动产业发展就业增收的优惠制度,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农业园区、合作社和产业大户,落实奖补政策,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带动作用,建立健全产业到户到人的精准扶持机制,促进贫困乡镇、贫困村高原特色拳头产品的形成。扎实推进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全覆盖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引导鼓励贫困户参与发展,确保新型经营主体对所有有产业发展条件贫困户的全覆盖。进一步完善并全面落实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联动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村、户对接,激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订单收购、劳动就业、资金入股等分配方式,鼓励有意愿、有实力、带动能力强的新型经营主体参与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在资金、技术、市场和农户土地、劳动力等优势,实现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特别是贫困户的深度融合,带动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

(三)大力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渠道

产业扶贫,既要出产品,还要有好销路。贫困地区有生产优质绿色农产品的先天优势,但产品生产出来,关键是要卖得出、卖得好、卖得上价。为此,推进新阶段产业扶贫,必须把产销对接作为关键环节,着力在市场体系、营销服务、品牌创建方面下功夫。为防止“好产品烂在深山里”,要完善贫困地区市场体系,找到稳定销路、降低发展风险,完善冷链物流配送体系。大力实施电商扶贫,立足特色,借助电商渠道,积极发展“互联网+扶贫”,大力扶持农村淘宝和电商平台建设,做强实体经济,加快推动全市特色优质农产品走出去,形成“产+销”一条龙体系,形成电商-实体互促共进、竞相发展的局面。打造特色品牌,建立贫困地区名特优农产品品牌目录,指导贫困地区加强品牌规划和宣传,着力提升特色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统筹各类资源,优先解决贫困地区道路不畅通、农田水利设施老化、电力质量不高、信息化落后等突出问题,为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创造条件。

(四)强化到村到户到人精准帮扶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发展生产扶贫作为主攻方向,努力做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完善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引导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产业扶贫,切实加大金融扶贫、技术扶贫、帮带扶贫等综合措施扶贫力度。推进产业扶贫,必须在精准帮扶、精准施策上寻求新突破。发展产业,技术是关键。进一步健全技术服务机制,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按照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培养一批产业发展带头人和专业技能型、生产经营型人才。建立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在每个贫困村至少选聘2名指导员,为贫困户提供一对一服务,帮助选准特色产业、协调落实产业项目,及时解决产业发展难题,帮助搞好产销对接。组建产业扶贫专家库,开展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特别是在至今还未脱贫的6个贫困村开展定点定人、对口科技服务,帮助贫困对象解决技术难题,筛选并推广最适合贫困户的种养模式及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实施“一对一”的技术帮扶。

(五)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农户家庭经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导形式,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对于当前农户家庭经营“小而全、小而散”的局限性,一是培育各类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在帮助小农户节本增效的同时,发展多样化的联合与合作,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二是引导和支持农业劳动力转移,鼓励农户家庭经营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三是积极引导其加快转向“小而专、专而协”,实现农户家庭经营的改造提升。通过引导家庭经营的分工协作,更好地促进农业及其产业链的分工协作,提高农业效益、竞争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扶志扶智、提升素质,激发贫困户主动脱贫

重视宣传先进帮扶、勤劳致富的典型事迹,以身边的人身边的成功事例教育引导“等靠要”的贫困户,主动发展生产,实现增收脱贫致富。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事业,激发贫困地区群众走出贫困的志向和内生动力,针对部分贫困村“守贫”、贫困户“等靠要”的现状,在贫困村特别是还未脱贫出列的6个贫困村开办新型农民夜校,从政策法规、农业技术、文化体育、卫生健康、公民道德等方面,抓好思想文化建设,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培养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实施贫困户在家就业计划,加大产业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外出创业成功人士,返乡创办企业投入扶贫产业,吸引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加大技术服务力度,市科技、农业、畜牧等部门技术人员要将种养技术保送到村、到户、到项目,对产业扶贫项目进行全程技术指导、承包和监管,增强贫困户发展产业自主创业、自我脱贫能力。

总之,产业扶贫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根本途径,开远市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科学规划产业项目,聚焦关键、精准发力,选好路子、突出特色,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致富注入持久动力。

猜你喜欢
贫困村贫困户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金融扶贫站惠及3万贫困户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贫困村变身“客栈村”——勐腊县勐伴镇河边村的脱贫印记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