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但在深度贫困地区,有的群众安于现状、甘于贫困,“等、靠、要”“政策养懒汉”“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的思想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面对今后两年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硬骨头,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争,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尽可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造血”能力,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落实领导责任,坚定贫困群众的信心和决心。脱贫攻坚,加强党的领导是根本。要以脱贫攻坚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进高质量跨越发展,为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基础,严格落实省州县乡村五级书记抓脱贫,坚持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坚定脱贫攻坚正确方向,防止层层加码,量力而行、真实可靠、保证质量,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领导责任制,摸清贫情、底数,找准短板、弱项,下足“绣花功夫”,因村因户因人施策,扶贫开发要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对困难群众要秉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理念,从上而下形成村级“施工图”、乡级“路线图”、县级项目库,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二是强基固本,突出主心骨,旗帜鲜明地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通过基层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不断提升基层组织力,引导党组织把群众和社会力量组织起来,采用阵地联建、组织帮扶、能人帮带、政策帮扶,最大程度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紧紧依托各级党校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培训轮训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加大扶贫政策宣讲力度,扎实推动党建脱贫“双推进”教育实训基地,强化资金投入、强化部门协同、强化东西协作、强化社会合力、强化基层活力、强化任务落实,突出产业扶贫,提高组织化程度,培育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经济实体,开拓“强组织、建基地、选苗子、育能人、扶大户、带农户”的新模式。
三是选优配强队伍,发挥驻村工作战斗队的带动作用,使贫困群众有外力可借,有贴心人可依。各级扶贫干部要紧紧围绕“精准施策、提质增效”脱贫攻坚主题,瞄准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聚焦“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确保贫困对象“六清”(即家底清、致贫原因清、帮扶措施清、投入产出清、帮扶责任清、脱贫时序清),要充实一线扶贫工作队伍,发挥贫困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战斗队的作用,要防止形式主义,扶真贫、真扶贫,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脱贫结果必须真实,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认真发挥脱贫攻坚战斗队的作用,完善结对、深化帮扶,确保驻村工作队员驻在贫困村里,住进群众心里,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贴心人。“要选派好驻村干部,保持基层扶贫干部相对稳定,保持工作连续性和有效性。要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激励各级干部到脱贫攻坚战场上大显身手”。
四是志智双扶,激发内源扶贫的动能,积极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实际活动。深挖贫困群众“人穷志短”的原因,如意志薄弱、文化素质偏低、健康状况堪忧、被生活惯性束缚、脱贫致富技能缺乏、生活生产环境恶劣、抵御风险能力不强等。要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弘扬中华民族自力更生、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激发贫困群众“我要脱贫、我能脱贫”的内生动力,消除“等、靠、要”思想,积极发动村委会干部、党员,加强培养“明白人、带头人”,积极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让乡风民风美起来。要鼓励贫困群众苦干、实干,让其明白“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真理,多途径引导,扶正精气神,精心设计一村一户脱贫方案,因人因户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积极采用“爱心超市”“以奖代补”“以工代赈”“好汉培训班”等多种途径来提振群众信心,激发和带动有能力的贫困群众参与产业扶贫,因地制宜扶持集体经济,促进转移就业,鼓励就地就近就业创业,鼓励贫困群众积极参与农危房改造、入村道路硬化、沟渠管道建设、饮水安全等农村基层设施建设上,不断提升贫困群众对扶贫攻坚战的参与感、认同感和获得感,采用志智双扶、鱼渔兼授的方式,消除“等、靠、要”思想,“撸起袖子加油干”。
五是营造氛围,树新风、换新貌,开展革除农村陈规陋习活动。乡风淳朴、乡村兴旺。教育引导群众严格执行《云南省纪委省监委关于规范农村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的通知》等相关精神和规定,革除铺张浪费、大操大办、胡吃海喝、酗酒闹事等陋习,杜绝偷窃、赌博、吸毒、打架,懒惰、不出义务工、不参加会议,不注重家庭和个人卫生、不清洁、不保洁,避免早婚早育、不供子女上学、老人有病不医治,虐待、遗弃老人、不赡养老人等陈规陋习。革除盲目攀比、贪大求多不良风气,建立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机制;负责指导和组织开展“自强、诚信、感恩”、革除陋习促脱贫等活动,指导制定村规民约、组建“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指导每个行政村组建动力小站,探索设立“红黑榜”,举办“好汉班”集中培训,加大对攀比跟风、环境脏乱差、无原则争当贫困户等不良行为的曝光力;通过弘扬传统的孝道文化,让农村贫困老年人得到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援助,过上真正的幸福晚年生活。将孝道文化融入到精准扶贫过程中,将物质帮扶与精神帮扶结合起来,将扶贫与扶志结合起来,将扶贫与扶孝结合起来,为精准扶贫的推进出实效、上台阶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六是褒扬“明白人”“带头人”,大力宣传脱贫致富先进典型,凝聚脱贫攻坚强大合力。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得过且过、不思进取、人穷志短。精神上“贫困”比物质上的贫困更顽强、更复杂,更考验扶贫干部的耐心和智慧,推广先进典型经验,大力弘扬苦干、实干精神,发挥扶贫脱贫先进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弘扬扶贫济困,守望相济的大爱精神,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必须认清形势、聚焦精准、深化帮扶、确保实效,切实提高帮扶工作落到实处、落到细处,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营造浓厚氛围,凝聚强大合力。
七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定贫困群众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和信心。要落实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政策,突出解决贫困家庭大病、慢性病和学生上学等问题。要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加大财政、土地等政策支持力度,加强交通扶贫、水利扶贫、金融扶贫等扶贫行动,扶贫小额信贷、扶贫再贷款等政策要突出精准,要增加资金投入和项目支持,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乡因地制宜、因村因户施策,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到群众的心上,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避免因病返贫、教育负担过重,因灾脱贫又返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