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是世界大多数国家正在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于1999年正式迈入老龄化国家行列,现阶段我国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老龄化问题。据国家统计局权威数据显示,我国到2018年末,老龄化率达到17.9%。云南省的情况也十分严峻,普查数据显示,云南省老龄化率为11.07%,目前这个数据还在不断增长,这对本来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云南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所以养老服务建设就成了一个重要方面。
2019年2月,国家统计局发布公报显示:到2018年底,我国0至15周岁人口总数为24860万人,比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少了89万人,这是中国有史以来60 周岁以上老年人口首次超过0至15周岁青少年人口,而其中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2017年增加了827万人,中国老龄化进一步加剧。云南省最新最全面的数据来自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云南省60岁以上人口为508.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1.07%,65岁及以上人口为3505474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6%。而云南省上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580293人,占全省总人口的比例为6.09%。10年间云南老龄人口增长率达1.54%,表明云南老龄人口的比重和绝对量都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在如此严峻的老龄化趋势下,急需完善现有养老服务,提高养老服务质量,积极探索新的养老模式,以缓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造成的不利影响。
自从2013年国家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之后,云南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在路网方面,到2018年末,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086公里,还有多条高速公路正在加紧建设中,此外农村公路也在加快建设。受益于“一带一路”战略,国家在政策方面进一步加强对云南地区的倾斜,2019年,全省加快推进“五网”建设,综合交通网方面,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0多亿元,63个县域高速项目正在建设当中,有望年底实现91县市区高速通车。8个铁路项目正在加快推进,通用机场建设、现有机场扩容等项目稳步实施。能源方面,多个光伏发电项目、水利工程、农村电网改造项目、天然气管道项目、跨境电网项目等一批重要项目正在建设中;全省信息、物流网建设初现成果,正在加大力度加紧建设当中。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也为养老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源,现有养老产业只有和当前环境有机结合,因时制宜,才能更好地解决老龄化带来的经济、社会等问题。
当前云南养老产业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养老产业规模小,在云南昆明地区,虽有许多养老机构、医疗机构、社会团体、政府购买项目在发展养老产业,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养老产业规模一直没有得到扩大,其他地州情况则是更差,在大多数农村地区,连老年活动中心都没有,养老重任基本就是靠传统的“养儿防老”模式完成;养老产业经营未实现规模化,就以昆明市来说,养老产业经营规模非常小,各养老机构都是小打小闹,加之缺乏社会力量的介入,单靠机构养老,使得养老产业规模发展缺乏新鲜血液,未形成一定规模。通过对目前云南养老服务产业的研究,发现其存在许多问题: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同时也是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老年人口接近2.5亿,差不多五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老人,并且城乡老龄化差距较大,农村老龄化水平要比城市高出1.24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呈现城乡倒置状况。云南地区为西南山区,多数地区都是农村,养老机构的建设缓慢,跟不上老龄化进度,许多地区养老院名额十分紧张,加之养老机构仅限于养老院,没有其他机构作为补充。城市地区的养老服务相对好一些,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的模式发展初具规模,但是远远难以满足养老需求。供需矛盾是云南地区养老服务发展中存在的重要问题。
未富先老是中国老龄化的特点,然而一般的情况是收入低的国家人口特点为高生育、低寿命,而我国却是低出生、高寿命。而国内人均年收入却很低,处于世界较低水平,赚着很少的钱,却要养着最多的老人,这便是我们国家的现状,而云南地区有过之而无不及,云南在全国经济发展水平靠后,却有更多的农村地区,未富先老情况就更加严重,这也是导致云南养老服务发展落后的原因之一,养老服务的发展是需要一定的经济发展作为支撑的,没有经济支撑,对于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来说无异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云南的养老服务业机制体制不完善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缺乏合理有效的价格机制,没有平衡好社会资本与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没有及时调整价格,市场变化导致养老企业出现亏损或出现谋取暴利的局面,没有保证养老服务项目的价格公正和效率。没有优化投资回报机制,没有解决好收益的分配问题,导致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难以实现。没有不求回报的投资,每个投资人都是理性经济人。没有优化风险分担机制,养老服务项目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风险复杂,如果没有公平、合理的养老服务项目风险分担机制,很难实现政企合作,对于养老服务项目发展十分不利。
长期护理是在一定较长时期内,为有护理需要的人提供持续的照护,长期护理对象可以是任何人,但通常是指失能老人。长期护理服务在养老服务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整合医疗、养老资源和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服务等方面有很重要作用。由于长期护理不仅有服务性,还需要医疗服务,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度较大,加之云南省对于长期护理方面的相关建设不够完善,因此就导致了其长期护理服务制度不够健全的局面。
养老服务人员短缺,由于老年人相关服务涉及许多问题,比如老年人安全问题、性格问题等的因素,加之个人观念问题的影响,从事老年人服务行业的人员十分稀少,加之其工作与报酬不成正比,所以导致云南地区从事老年人服务行业的人员稀少;护理人员偏向于中年,多为妇女,年轻人觉得照顾老人吃喝拉撒是件没有面子的事情,所以其社会地位变得越来越低,相对应的经济待遇也不如其他工作,因此从事老年人服务行业的人大多为中年妇女,其专业知识缺乏,做事墨守成规,不利于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此外,当地没有有效的人才培养及引进机制,导致专业护理人员转岗或者流向待遇和就业环境相对较好的地区发展,导致了专业护理人员的流失。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养老行业更是如此。养老服务行业要想得到很好的发展,就必须依靠政府以及政策的大力支持。首先政府应该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发展契机,把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到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应高度,重视老龄化问题,通过制定政策,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相关政策,以保障养老行业的发展。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布局带动养老产业的发展,以缓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造成的影响。具体的实施过程有许多,例如提出农村地区每个自然村建立一个老年服务站,配置一个专业护理人员,为老年人提供包括照护、简单的医疗服务等方面的服务,切实解决老年人问题。在城市的每个社区配备一到两名社区医护工作者,不定时对老年人进行医护服务,不仅可以解决老年人健康问题,也可以缓解医疗机构的压力,有利于解决医疗、养老之间的诸多问题。
有句话说得好:要致富,先修路。“一带一路”的春风吹过,带来了千条万里路,现在的农村地区,已经是面貌全新,基本实现村村通路,人们的出行条件得到了改善,但是经济发展还是没能跟上老龄化的脚步,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宏观调控手段,对于农村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给予支持,调动各方资源发展当地经济,如设立大学生返乡创业基金,让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回到自己家乡,运用所学带动当地人脱贫致富等。这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也是解决未富先老问题的关键,只有解决了人民的收入问题,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才有利于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发展,将来人们老了但是也富了,可以自己解决养老问题,而不是拖累子女和社会。
合理有效的定价机制,可以平衡社会资本与政府两者之间的利益,可以促进养老服务产业的良好发展,这也保证了公平、公正、公开,对规范养老服务市场也有重要作用,合理的价格机制,可以有效防止乱价现象,保障正规养老机构的利益,优化投资回报机制,解决好了政府与社会资本的收益分配问题,可以让社会资本的预期收益得到满足,从而调动其参加养老服务事业的积极性,有效地解决养老服务产业资金不足的问题,还可以激励社会资本加强创新,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建立健全的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可以有效解决养老服务业因周期过长、不确定因素较多、风险复杂等多方面因素引起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各方力量,为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长期护理是目前大多数国家解决老龄化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随着老龄化的加快,已经逐渐被全球社会所共识,长期护理包括专业护理、日常家庭护理等内容,专业护理是由专业医护人员提供的护理服务,日常家庭护理以非医疗的个人护理为主,主要负责日常生活范围的护理。我国多个地区已经大力发展长期护理服务,但是云南地区发展相对滞后,需要加强对长期护理机制的建立及实施,这也是今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健全的长期护理机制可以有效地弥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现行养老制度的短板,更好地为养老服务提供支持。
首先,通过视频宣传、讲座等方式,改变人们对于养老服务业的传统观念,让人们不再有心理负担,让人们热爱上这份事业,从而保证养老服务产业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其次,可以建立有效的报酬机制,根据个人服务的内容、时段、看护对象的情况的制定不同的报酬等级,让从业人员的劳动得到充分肯定,让他们得到理想的报酬。最后,形成专业的从业人员队伍,政府或是养老机构开设专业的养护知识培训班,对有志于从事老年人服务行业的人进行专业的培训,让从业人员有丰富的养护知识,同时还可以通过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引进专业人才,以保证服务质量,保证服务过程的安全,也让老年人的家属更加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