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产业具有技术含量大、资金投入密集、产业带动性强、吸纳就业人数多等特征,是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和重大民生工程,也是“一带一路”国际产业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自主研发、积极创新以及配套引进,我国的轨道交通装备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在多项关键指标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以高速动车组、整车系统集成、重载货车、地铁车辆牵引、电源控制系统、大功率机车等为代表的轨道交通装备产品已达到世界级先进水平。2018年云南省发布《关于着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以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为发展方向,推动轨道交通设备、铁路养护设备产业集群发展,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因此,立足云南实际,抢抓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发展黄金期,研究云南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发展思路及策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强劲的市场需求。由于轨道交通与其它交通工具相比具有减轻城市拥堵压力、安全系数高、快捷便利和重塑城市景观面貌的作用,随着城市规划的革新与市政建设的加速,轨道交通有望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新增长点。2017年,我国开通轨道交通运营的城市达到34个,线路长度5033公里,完成投资4762亿元。预计到2020年将突破六千公里,投资超过四万亿,带动相关产业可达十万亿。由此可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当前,云南正加速推进建设国家高铁和滇中地区轨道交通, 2017年铁路完成投资207.3亿元,在建规模2365公里,地铁完成投资155亿元,在建规模263.75公里。2018年云南省发改委批复了14个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其中包含昆明、昭通、曲靖、陆良、大理、丽江、西双版纳、泸水、临沧等多个有轨电车项目。同时,联通周边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提速,中老玉磨铁路、中缅大瑞铁路,广大铁路扩能改造等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可以预判,随着“一带一路”共建共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东南亚、中南半岛和南亚国家的轨道交通市场需求量也将持续大幅增加。
(二)产业转型实际需要。当前,云南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加速、工业结构重型化、工业资本密集化的发展阶段,对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利用、装备制造升级等需求持续扩大,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特征的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带来新的空间。今后一段时期,把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作为云南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资源、集中精力加以打造,使之成为云南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推手和增长引擎,将为云南高质量跨越发展提供坚实的发展基础和拓展平台。
(三)扎实的技术底蕴。100年前,中国的第一条通国外米轨铁路在云南建成;上世纪60年代,世界上地质结构最复杂、建设难度最大的成昆铁路铁建成通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云南从事轨道交通装备研发设计、铁道勘察的企业、科研院所等已有较强实力。目前,云南有轨道交通企事业单位3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生产企业15家,为云南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一)产业配套能力不健全。目前,云南在轨道交通产业关键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生产工艺等方面存在短板,尤其是牵引传动系统、制动系统等部分关键技术环节和重要零部件研发方面仍然薄弱,产品本地化配套率低,配套能力不足。政企共性技术和基础性研究及需求不足,新型产品技术的推广应用极其困难。对于部分技术含量高的零部件只能依靠外地企业配套,无法进入整体的产业采购体系,获得配套发展。
(二)产业服务发展平台建设滞后。目前,云南面向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建设的产品和技术研发系统、检测和质量认证系统、人才教育培训系统、先进物流配送系统、产品推介系统、金融系统等产业发展服务平台建设落后,导致产业发展技术创新不足,在资源共享、联合研发、产品对接等方面存在障碍,难以有效实现资源互补,协同破解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加之各种条块分割关系严重阻碍了关联产业协作联系,如中央企业、地方企业属性差异致使区域产业配套协作难以实现,配套链接渠道不够畅通,集聚扩散优势效应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优化能力和效果不佳。
(三)行业优势企业发展不完善。目前,云南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存在规模小、技术优势不明显、生产分散等问题。尤其是能支撑和带动行业发展的大型骨干龙头企业较少,现有企业与同行业知名生产企业及配套生产基地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时,缺乏通过资本市场参与吸纳整合先进技术、先进企业的经验和实力,尚未形成较好的品牌效应。加之企业内部存在改革力度不足、缺乏现代化管理经验、经营机制僵化、管理效率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云南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
(四)产业人才支撑不充分。目前,云南轨道交通发展的管理人员、研发人才严重不足,本地高等院校、研究机构、高职高专设立的专业中,先进制造业、电子设备制造、电力装备、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专业还比较薄弱。同时相关行业产学研体系没有真正建立,相关培训机构未能起到弥补培训空缺漏洞的作用,导致专业技术人才引不进,已引进的人才留不住。加之高精度加工和高级技工严重短缺,导致很多高精加工做不了,低级加工做不好,配套订单大量流失。
目前,云南轨道交通建设正处于加速发展的重要时间窗口,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发展也正在寻求突破口,需要以产业价值链定位方向,以市场需求找准突破口,以高质量发展打造产业生态圈,以供应链创新培育新动能,着力瞄准两种需求,牢牢抓住两个市场,走出云南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一)以产业价值链定位发展新格局。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具有典型的“以销定产”及“高技术”特征,产业发展必须紧紧围绕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项目,并由此形成以技术研发设计、配套装备制造、项目勘察设计、建设工程施工、配套生产服务、产品运营维护为主线的产业价值链和生产链,构建以轨道交通项目为链头,装备制造领域为主环,运营维护为终端环节的完整体系。
(二)以高端装备制造作为发展新突破。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导向,充分考虑产业链本地化的配套需求,紧紧抓住新型轨道交通发展机遇,以城轨机车关键零部件、大型机械和养护设备、自动控制系统、信号系统、网络控制和数据采集通信系统等作为突破口,实现装备制造产业从局部制造向整体开发、关键技术突破、集成开发的跨越,引领云南后高铁时代城市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方向。
(三)以生态圈培育构建发展新环境。借鉴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态链理念,按照信息流转的链式关系,引导专业化产业集中,配套服务体系集聚,协作关联企业集群,构建具有适应性的若干微观生态链,进而演化出核心产业层、配套服务层、要素支撑层、空间载体层互动融合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圈,实现轨道装备从研发、制造、运维、金融、租赁、物流配套等完整的专业化增值服务,助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以拓展周边市场作为发展新方向。轨道交通作为现代综合公共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运输量大、经济快捷、方便出行、能源消耗低、准点准时等特征,加快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既是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客观需要,也是充分发挥云南地缘优势,布局南亚东南亚周边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命题。
(一)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扶持。由于历史欠账和自然环境条件制约,云南在铁路通道建设及轨道交通配套装备产业发展方面严重不足。积极争取规划项目更多地纳入国家铁路网规划,争取国家在云南铁路建设资金投入上给予倾斜,针对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出台专项扶持政策,一方面能满足云南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另一方面也为云南培育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提供政策支持和市场环境,从而为云南构建连接中南半岛的铁路运输大通道,更好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挥重要作用。
(二)加快构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新型产业链。
以昆明、玉溪和滇中新区为主阵地,提升昆明、玉溪制造业核心能力,构筑产业高端化、产品系列化、产城一体化的云南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新高地。重点聚焦产业链与城市发展,以产业转型升级为突破口,大力推动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与智能制造的高效衔接与深度融合,构建高端装备制造业新型产业链和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推动传统装备制造业智能化改造,积极发展智慧产业,用高端装备制造业布局未来产业,使其成为推动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打造装备制造产业研发创新聚集地。按照模块化、轻量化、谱系化基本特征,加快研发轨道装备制造业新一代先进适用型材料及产品。建设国家级、省级轨道交通装备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制造研发中心,构建区域性科技创新平台,建立研发设计总部。加强产学研合作,与相关研究机构开展轨道交通重大关键技术的联合研究、重点攻关,打造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创新成果转化基地,构建企业与学院之间的沟通交流平台,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四)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快推进制造产业基金发起设立工作,努力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装备制造业。发挥工业转型升级引导基金作用,与国内外投行和优秀金融机构合作,配套设立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子基金,重点支持轨道交通产业核心制造环节、关键零配件、技术升级项目建设。积极引入PPP机制,探索BT、BOT、LBO、O&M、TOD等多种投融资操作形式,以股权、债权、产业基金、并购基金等形式,寻求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间的多方合作。鼓励商业银行建立铁路建设资金池,用好银行的单一股权投资计划。
(五)健全人才支撑体系。实施人才整体开发战略,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人才梯队和创新团队。构建“干中学”和“学中干”的人才供应链与管理培养体系,建设人才培养基地与人才储备库,为企业“就地取材”提供便利。鼓励企业通过实施高薪、期权期股、技术入股等提升吸引人才的竞争力。加强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力度,以共享精神鼓励人才合理流动,提高政策制度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创造机会和条件促进优秀人才流向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提升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持续竞争力。
(六)大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积极推动装备制造服务型示范企业培育计划,建立工业设计中心。实施企业上云计划,加快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在线增殖服务等新的模式。以信息技术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实现产业链制造环节与服务环节的无缝衔接,推动业务流程再造、商业模式及业态创新,鼓励企业借助信息技术,更新服务方法、提升服务效率,形成集创新设计、系统集成、协同管理、监理咨询于一体的链式增值服务。培育一批生产性服务业示范企业,从需求角度出发推进技术的创新融合,推动企业从单一的产品供应商向具有全产业链模式的方案提供商转变,提高产业融合紧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