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李天锐
李后强的办公室内,有两张有些发黄发白的大幅地图,一张是中国地图,另一张是四川省地图。他笑着告诉记者,这两张地图,他都研究过很多次。每次研究,都有新的体会。
作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新时代省情与发展战略研究智库负责人,李后强多次就四川发展、改革经验等发声。曾先后在高校、党政机关、研究机构任职的他,见证、参与了四川这些年的发展与变化。
70年来,四川取得了哪些全国瞩目的成就,创造了怎样的经验,背后又有哪些启示?我们的话题就从这里开始。
廉政瞭望:近一个月,我们围绕“70年四川坐标”为主题进行采访,深刻感受到这几十年,四川走过不平凡的历程。从更广阔视野看,70年来,四川取得了怎样的发展成就?
李后强:我认为,70年来,四川实现了八个历史性跨越。用不同时代的数据对比,最为直观。
经济实力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实力雄厚”的历史性跨越。1952年,四川的GDP才24.7亿元,现在已是4万多亿元,超过当初1600倍。那时成都的GDP为5.1亿元,现在上升到了1.53万亿元,超过3000倍。现在,四川GDP排名全国第六,体现了雄厚的经济实力。70年来,我省经济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从农业占绝对主导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转变,发展质量大幅提升。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678.1亿元,连续四年居全国第六位、西部第一位,正大踏步向经济强省迈进。
人民生活质量实现了从“绝对贫困”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四川是人口大省。70年奋斗,人民从衣不蔽体、囊中羞涩到吃饱穿暖、致富奔康。2018年四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3.32万元和1.33万元,均为改革开放前的100倍左右。成都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万元,农民2.2万元,都是改革开放前的百倍以上。人们饮食由“用肚子吃饭”到“用嘴巴吃饭”再到“用脑子吃饭”,吃得更营养;穿衣由“穿暖”到“穿美”,穿得更时尚;住房从“茅草房”到“砖瓦房”再到“小洋房”,住得更舒适。尤其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2018年,全省贫困县由2013年的88个减少到38个,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1%。2020年将实现整体脱贫,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李后强亲历并参与了四川发展。
交通体系建设实现了从“蜀道难”到“蜀道畅”的历史性跨越。“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四川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创造了一个个交通史上的奇迹,构建了“水陆空”“铁公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比如,农村公路里程全国第一,高速公路里程全国第二,去年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年吞吐量突破五千万人次,排全国第四,全球第26位。港口方面,泸州、宜宾、乐山等六港竞逐,泸州港、宜宾港获批国家临时开放口岸。公路方面,川藏线声名显赫。迄今已建成19条高速出川通道,实现21个市(州)均通高速。铁路方面,成渝线、成昆线地位特殊。目前全省铁路营运里程超过5000公里。机场方面,全省2/3的市(州)拥有民用机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规模仅次于北京新机场,将奠定成都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可以说,四川交通实现了从蜀道难、蜀道通、到蜀道畅的多级跨越。
公共服务实现了从“基础薄弱”到“迈向均等”的历史性跨越。70年来,四川教育总体规模由小到大,已位居全国第五,整体发展水平进入全国中上行列,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总数列全国第4;卫生事业从空白起家发展到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和卫生健康服务效率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社会保障从以国有单位为核心的“单位保障”发展到较完备的保障体系,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实现全覆盖;巴蜀文化也伴随川酒、川剧、川茶、川菜、川烟等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四川的5916条河流都推广河长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因此,公共服务也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对外开放实现了从“内陆盆地”到“改革前沿”的历史性跨越。四川地处内陆,不沿海、不沿边,对外贸易上世纪60年代才开始萌芽。但四川有改革基因。几十年来,四川积极破解地理位置局限,克服“盆地意识”,在农业农村、国企改革等领域放手闯、大胆试,成为全国改革重镇。近年抓住机遇,已建成自贸试验区1个、综合保税区2个、出口加工区1个、保税物流中心5个、开放口岸4个。中欧班列(成都)连续领跑全国。成为全国重要的贸易枢纽和内陆开放高地,西部地区对外经济合作排头兵。2018年,已落户世界500强企业347家,17个国家在成都开设总领事馆,蓉欧快铁班次位列开行城市第一。近年来,外国政要及知名人士“扎堆”访川,我们的西博会、旅发会,以及即将举办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提升着四川、成都的“国际范”。可以说,70年过去,曾经的内陆洼地已翻转成为开放高地。四川已成为开放的前沿、世界的热点。
灾区重建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四川抵御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事例和经验,集中展现了党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动员能力和制度优势。2008年以来,四川经历了汶川地震、芦山地震和九寨沟地震三次7级以上强烈地震,灾后重建是“世界性难题”,没有先例可循。在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下,在全国各地大力帮助下,四川人民顽强拼搏、重建家园,曾经山崩地裂、满目疮痍的土地已旧貌换新颜。四川抗震救灾、灾后重建谱写了感天动地的壮歌,创造了攻坚克难的历史奇迹,为全球应对地震灾害提供了鲜活的四川样本和中国方案。
正在建设中的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全景模型。
民族团结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四川地域范围较广、人口众多,有全国最大的彝区、第二大藏区、唯一的羌区,民族地区面积约为全省总面积的61.7%,56个民族都有。新中国成立后,我省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实现民族区域自治、人民当家做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抗震救灾、灾后重建、脱贫攻坚等的实施,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就业、教育、医疗、文化等水平大幅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力增强、执政能力提升。如今的四川,各族人民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城市发展上实现了历史性跨越。70年来四川城市面貌变化显著。上世纪50年代,四川城市仅有“两大一小”,即重庆、成都两个大城市及自贡。70年来,四川的城市发展迅速,如今成都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各具特色的几大城市群亦快速崛起。3年前,国家批复了《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四川的15市在其中,2020年将基本建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国家级城市群。2018年,四川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2.29%,这是历史性跨越。
廉政瞭望:刚才您列举的这些成就,让我们又回到了那些热火朝天的岁月。在您看来,取得这些成就,靠的是什么?
李后强:关于70年来,四川不断取得发展成就的原因,我总结为六个“始终坚持”。
首先,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我们取得上述成绩的关键和根本保证。
其次,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第三,始终坚持从四川省情出发,切合实际出台举措,让举措在实践中见效。
第四,始终坚持担当作为。刚才我们纵向梳理了四川的发展,从横向看,70年来,四川人民还在各领域创造了100多个“全国第一”。正是有一批批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及干部等敢于担当,敢闯敢干,执行力强,才有了这些成绩。
第五,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四川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家乡,具有改革基因,农村改革如你们采访的广汉向阳乡改革,城市改革如四川宁江机床厂改革等,都走在全国前列,后来又不断深化。
最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始终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廉政瞭望:回望70年,人们总爱提起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您认为70年来,四川有哪些重要时间节点值得铭记?
李后强:可以总结出六大时间节点,它们都在四川发展历程上具有意义和深远影响,把它们串起来,就是一部四川的发展简史。
第一个节点是1953年到1957年“一五”计划时期,苏联援建中国有156个项目,在四川的有11个,后来演化成13个,当时苏联方面帮助建立了重庆发电厂、锦江电机厂、成都发电厂、红光电子管厂、国光电子管厂、四川长虹等,涉及制造、电子、钢铁、煤炭等领域,这些援建项目对四川的工业基础起到了奠基作用。
1964年到1980年的三线建设,也是重要节点。四川是三线建设重地,国家在四川投资393亿元,占总投资的四分之一左右,现在四川的每个市州,当年都有三线建设项目。三线建设加强了四川的电子、国防工业等基础,三线精神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1978年的改革开放,四川人敢为天下先,率先进行农村、城市、国企等改革,掀开了历史新篇章。
此外还有1999年开始实施,现在仍在深化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在西部大开发的不同时期,四川都力求抓住机遇,实现新的发展。
还要提到2008年5月的汶川特大地震。前面已说过四川在抗灾减灾、灾后重建和发展方面的成绩。这里要说的是,18个省市拿出不低于财政收入1%的投入,对口援建四川地震灾区,高标准完成援建,不仅对四川的经济发展、项目建设等推动很大,灾区面貌焕然一新,更以相对先进的思维理念,提升了四川有关干部的眼界、能力和素质,这个影响也是深远的。
成立两年多来,四川自贸区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
接下来的重要节点就是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四川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四川视察工作,考察内容涉及扶贫、产业发展、改革创新、灾后重建等方方面面,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引领了四川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从国家层面看,多项措施密集出台,如2014年10月天府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2015年四川被确定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2017年3月自贸区获批……都将汇聚成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强大力量。
廉政瞭望:人们在梳理70年来四川取得的成就时,自然会想到四川的地理特征、巴蜀文化等重要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对未来也有影响。在您看来,四川和四川人具有哪些文化特质?展望未来,我们如何扬长避短,走得更稳更好?
李后强:我们研究发现,四川具有“内海特质”。与其他盆地属于陆相沉积不一样,四川盆地属于海相沉积,这里最早是一片汪洋大海。海,意味着海纳百川,因此四川的文化具有包容性,有开放精神。但又因四川地处内陆盆地,具有一定封闭性。因此在四川,开放和封闭同时存在,这也直接投射到四川人身上。
四川具有“横断体质”。四川盆地西依横断山脉,四川也具有“横断体质”。省域内,海拔从三百米到七千多米都有,气候也呈垂直分布,成为生物的“避难所”,动植物等分布具有多样性,经常发现大熊猫踪迹、古动物化石等。“横断体质”凸显的这种多样性、复杂性,也恰似四川的省情,凸显出治理四川、发展四川面临的考验,恰似武侯祠中的那道“攻心联”:“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四川还具有“西部气质”。过去长期条件艰苦、交通不便的环境中,人们积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形成了敢闯敢干、不怕牺牲、不怕艰苦,缺氧不缺精神,勇于斗争的性格,这是典型的西部气质。过去说,“无川不成军”,以及川军为抗战做出的贡献,也说明了这一点。
因此,面向未来,我们要正视、克服四川人性格中的消极因素,大力弘扬艰苦奋斗、敢为人先、开放包容等精神,尊重省情的复杂性、多样性,并充分汲取群众智慧,更加善于从复杂问题的解决、多元社会的治理中,为国家创造出新的成功经验。未来,四川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