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天琦
[摘 要] 十九大提出,发展保障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保障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规划中的更多获得感。当前,农村留守老年人养老问题已从个体家庭问题发展为全社会问题,农村留守老年人如何养老、如何实现他们的美好生活,更需要积极寻求解决之道。基于城乡融合发展视角,针对当前农村留守老年人面临的问题,围绕融合特性,提出由内整合农村养老资源,在外联合城乡养老服务,通过返乡子女融合剂作用,营造农村养老好风气,推进城乡一体养老服务发展。
[关键词] 农村;留守老年人;养老;城乡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 D669.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19)11-0099-03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我国老龄人口数高达24949万,占总人口比重17.9%,较上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农村老龄化形势相较城市更加严峻。由于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流失,很多农村老人成为了留守老人,《2018年农民工检测调查报告》中,我国农民工总人数高达2.88亿,外出农民工同比增长0.5%。可见农村留守老人数还在增长,农村养老保障压力依然很大。为积极应对农村留守老年人养老问题,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健全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也一再强调了,农村留守老年人养老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农村留守老年人养老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到老人及其家庭,也关系到农村社会和谐发展,更对我国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乡融合发展的概念阐释与视角选择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建设始终存在着重城弱乡的双重局面,为了平衡城乡发展,我国城乡关系经历了城乡统筹发展到城乡一体化发展,再到现在城乡融合发展的变化。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城乡融合发展”是对未来城乡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安排,也是对乡村未来发展作出的美好愿景。
相较于城乡统筹中发挥城市带动农村作用和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发展更加突出“融合”二字,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要素自由平等流通,目前人才、资源、资金等要素呈现农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用来支持城市发展。城乡融合发展要求要素双向自由流通,发挥农村吸引力。第二,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供给体系不完善,通过合理规划和财政倾斜,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服务体系。第三,城乡缩小差距,塑造新型城乡关系,城乡融合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城乡全面融合,乡村全面振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在现实生活中农村留守老年人是受城乡二元发展影响最大的一个群体,也是城乡矛盾突出表现点,他们长期处在农村底层和社会边缘。对于农村留守老年人最关心的养老问题,城乡融合发展应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为内部融合,增进养老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通;二为外部融合,推进养老服务普惠共享;三为整体融合,缩小城乡养老差距,塑造新型农村留守老人养老体系。
二、关于当前农村留守老年人养老存在的问题分析
由于人口流动,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经济供养不足,农村留守老年人面临着生活上得不到有效照料、精神上缺乏情感支撑、养老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社会养老责任划分不清等方面的问题。
(一)养老要素流通不畅,居家养老效能式微
据统计,农村老年人愿意留在原居住地养老比率占到98.5%[1]。农村留守老年人养老以居家养老为主,生活保障缺少和精神慰藉缺乏是当前农村留守老年人面临的基本养老问题。
在资金要素上,农村留守老人主要经济来源是子女,但是由于子女经济生活压力大,给予老人的经济支持不足。作为辅助作用的农村养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同时新农保虽然覆盖面广但分配金额小,对农村留守老年人生活的改善作用有限。根据《2018中国农村养老现状国情调研报告》显示,很多农村留守老年人还在从事繁重的劳作来支持生活,54.6%的农村老人仍从事职业性劳作,几乎所有的老人承担一定程度的家庭劳作。
在人力要素上,农村留守老年人子女并不能常伴老人左右,家庭慰藉难以发挥。随着农村留守老年人年龄增长,生理机能弱化影响自我养老能力。同时,养老专业人才流向农村的渠道没有完全打通,不能很好地补充到农村居家养老中去,居家养老没有发挥出它的应有之义,农村留守老年人养老倍感压力。
(二)养老服务水平不高,农村社区养老能力较弱
农村留守老年人养老服务的获得主要依托农村社区展开,但农村社区面临着投入低、能力低、效果低的“三低”局面,在农村留守老年人最为关心的医疗卫生和精神文化这两个方面与城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建设存在短板,虽然有卫生室的村覆盖率达到81.9%,但是具有职业资格的医护人员仅为54.9%[2]。相较于城市老人能在社区享受的便捷家庭医生服务,农村老人就医面临着医疗水平不高、路途遥远、医护人员专业化程度低等问题。特别是面对一些具有突发性的疑难杂症,例如我国农村居民死亡率较高的脑血管病、肿瘤、心脏病,这些病症在老年群体中高发,发病时需要及时专业的救治,對于子女不在身边的留守老年人,这大大增加了他们的健康成本。
农村社区精神关爱服务供应不足,难以满足农村留守老年人的需求。在文化服务层面,据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分析,拥有文化组织的农村仅占41.3%,虽然有些农村社区建有文化室、活动中心,但是农村留守老人参与度不高,文化设施闲置或挪为他用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农村文化服务缺乏正规化管理机制,从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人员数较少,文化活动内容更新慢、形式单一。在精神关爱层面,农村志愿团体稀少,关怀活动缺乏,关爱服务平台构建不完善,精神慰藉得不到满足。
(三)养老责任不清,农村社会养老氛围营造不到位
受传统养老观念影响,农村留守老年人倾向由子女承担养老主要责任,中国社会调查(CGSS2013)数据显示农村老人认为养老主要责任依次为“子女(56.67%)、政府(7.08%)、老人自己(4.62%)、三方共担(31.62%)”,可见,子女依然是农村老年人养老的主要依托。但是农村年轻人融入城市,工作生活压力淡化了赡养意识,对农村留守老年人养老支持力不从心。同时随着社会保障的发展,拥有养老保险的老人更倾向于政府作为养老责任主体,但是仍有36.29%的农民没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3]。虽然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不能忽视城乡养老金额差距明显,农村养老机构覆盖低,以政府创办的敬老院的乡镇来说仅为56.4%,社会保障在农村留守老人中作用薄弱。
农村养老氛围是指,农村社会在长期养老活动中积淀下来的一种可以被农村社会成员感知和认同的环境。它体现着农村社会在对待养老方面的价值取向,是乡风文明建设发展的强大动力。但是目前农村养老氛围不浓郁,城乡差距较大。农村空心化严重,农村留守老年人居住分散联系不多,邻里关系淡化,互助养老多面向失能、半失能老人,互助程度换算困难,易受个人利益观影响[4],农村社会孝老、敬老、爱老风气不浓。
三、城乡融合发展下农村留守老年人养老新途径探索
农村留守老年人养老问题长期存在,是当前三农问题的重要关注点之一。基于城乡融合发展视角来解决农村留守老年人养老问题,农村社区不仅要关注养老要素的投入,也要关注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农村社会推动养老要素在城乡间流动,而且要营造爱老环境,将融合作为方式,形成农村留守老年人养老新途径。
(一)内部整合推进以社区为依托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提到“加快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为农村留守老年人养老问题解决提供新方向。首先应解决经济支持不足的问题,这并不能单靠政府的财政拨款还要有创造财富的能力,在农村社区覆盖范围内,借助乡村振兴之力,以农村产业振兴为目标,融合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推动农村经济提升,加大农村自身养老建设投入。进一步创新收益分享模式,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将农村留守老年人从劳作中解放出来,提高农村留守老年人收入[5]。
在了解农村留守老年人需求前提下,提高农村社区养老能力与服务水平。推进农村医疗卫生建设,丰富农村医疗卫生器材设备,扩大职业医护从业人员占比,根据农村留守老年人居住特征,制定老年人健康台账,定期开展入户体检和紧急情况警报装置,提高突发疾病应急治疗能力,为农村留守老年人提供更加及时专业化的医疗服务。大力加强农村社区精神关爱服务能力建设,建设适合老年群体的活动设施和休闲器材,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积极寻找联系文艺团体,为文化进乡提供土壤。形成养老志愿服务团队,发挥农村自组织作用,为农村留守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实现农村社区与农村留守老年人、养老服务与老年人之间的良性互动,构建居家为基、能力得当、服务高效的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网络。
加强农村养老机构补充作用,结合地理优势,农村闲置房屋再利用,以乡镇为中心,建立医养结合、服务综合,面向农村老人全体,特别针对贫困、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养老互助机构。规范农村养老机构管理体制,合理引导农村养老机构发展,提高机构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态度,给予农村留守老年人健康养老选择。
(二)外部联合打造城乡交互的敬老爱老的社会大环境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中提出,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的体制机制。缩小城乡养老差距对于农村留守老年人养老问题解决意义重大。加强针对农村留守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适当创新现有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优化农村养老金标准,明确政府补贴、集体补助以及个人缴费份额,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吸引力。完善城乡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设置农村家庭医生岗位,通过农村定向招生计划培育农村全科医生,对农村留守老年人做好救助工作。
统筹城乡,合理配置城乡养老资源,促进城乡养老要素双向流通。城郊农村可以发挥离城市近的位置优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服务下乡、政策优惠等方式,将城市养老服务团队、志愿者、社会工作和服务人才引入农村养老服务事业,为城郊农村留守老人带来等同城市老人享有的养老服务。城郊农村也可以发展其在生态环境上的优势,结合本村特色,构建农村品牌,开发乡村疗养旅游、农村生活体验等产品,吸引城市老年人来农村养老。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农村养老机构闲置率达48%,但城市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而非城郊农村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与城市医院、文化组织合作,开展远程服务,打破交通距离壁垒,让远离城市的农村留守老人也可以享受到相同的养老服务,形成城乡互通的养老生态圈。
发扬传统优良敬老美德,弘扬孝老传统文化,推进社会爱老氛围建设。首先从思想入手,强化思想教育,促进敬老宣传,充分利用电视、报刊、广播等传统媒体,同时结合网络新媒体,通过养老讲座、尊敬老人公益广告、传统孝道故事等具体形式,将尊重老人、关爱老人、赡养老人内化于大众心,外化于大众行。发挥养老榜样作用,开展评优评先、学习先锋活动,动员全社会关注关怀农村留守老年人。然后通过公民行为准则、制度体系、法律法规,对农村留守老年人养老责任与义务进行规定,增强子女赡养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由小到大形成从孝顺家风到尊老护老文明乡风再到敬老爱老社会风气。
(三)整体融合发挥农村务工子女融合剂作用
农村留守老年人区别于其他老人的重要特征是子女都在,只是长期离开户籍地进入城镇务工而将父母留守家中,这也是农村留守老年人形成的根本原因。农村务工子女作为农村家庭内生动力源泉,城乡资源流通纽带,应发挥他们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融合剂作用。发挥家庭代际支持作用,务工子女不但要承担起农村留守老年人经济支持,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填补农村留守老年人精神空缺,农村社区建立城乡联络点,配置相关设备方便农村留守老人与远在异乡的子女聊天。发挥政策支持作用,农村务工子女顺应返乡创业潮流,合理把握政策优惠回乡发展,积极参与创业学习培训,推動农村经济建设。可以将目光放在农村康养产业项目,也可以投入农村互助组织建设上,在照料父母的同时实现“老吾老及人之老”的价值。
总之,从城乡融合发展下探索农村留守老年人养老问题解决途径,突破城乡发展壁垒,明确家庭养老责任,调动农村社区能动性,唤起社会敬老爱老心,通过农村社区内部和社会环境外部整合,以农村留守老人子女为融合关键点,是打造养老要素畅通、养老服务贯通、社会养老风气开通的农村留守老年人养老途径,让他们享受到城乡普惠的养老服务,从而改善农村留守老年人生活。
[参考文献]
[1]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超四成农村老人愿意和子女同住[EB/OL].(2015-04-22)[2019-04-28]http://www.cncaprc.gov.cn/contents/37/77192.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三次农业普查公报.[R].2016.
[3]孟洁.农民对养老责任主体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子女结构和社会保障视角[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3):53-58.
[4]张文超,杨华磊.我国“时间银行”互助养老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南方金融,2019(3):33-41.
[5]曲延春,阎晓涵.晚年何以幸福: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境及其治理[J].理论探讨,2019(2):172-176.
[责任编辑:史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