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的困境及对策

2019-12-12 10:01张艳涛吴美川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年5期

张艳涛 吴美川

摘 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要想实现其“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必须对其教学话语体系进行创新,课堂授课必须是高质量的。在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是十分必要且十分重要的课题。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提升的实效性,有助于丰富和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研究的问题域,有助于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话语体系;教材话语体系;创新

DOI:10.15938/j.cnki.iper.2019.05.016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9)05-0088-05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1]如果说优先发展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那么“立德树人”则是新时代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而帮助大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的主渠道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2]在新时代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话语系统创新是题中应有之义。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研究宣传和学科建设的任务,在高校落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当前,“在原理课教学中存在着教师讲不透、学生不愿听的困境,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增强”。[3]而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导入学生头脑,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课程目标,必须对其教学话语体系进行创新。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材话语与教学话语及其转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材内容分为三大板块,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大板块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理论体系。因此,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深刻理解、全面吃透这三大板块的教材内容,以及精准把握这三大板块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而且要以教学话语的形式,将其内在的逻辑关系科学阐释出来,也就是说,教师要深入浅出地向受教育者讲授教材的基本内容。因此,教师要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材话语与教学话语的关系及其转化的问题。概括地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材话语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师使用一定的语言媒介,把教材编写者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同受教育者展开一种互动交流、主动灌输的过程。在这里,涉及三个不同话语体系,分别为教材话语体系,教学话语体系,受教育者话语体系。

第一,教材话语体系。这是以教材编写专家为主体的教材话语。这些专家以文字符号的形式,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即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深入把握基础上而最终生成的教材文本。基于教材文本的教材话语具有高度的理论性、思想性、抽象性和现实性的特点。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版块体现的是高度的抽象性与现实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一版块体现的是高度的理论性与现实性的统一,科学社会主义这一版块体现的是高度的抽象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学科体系同教材体系密不可分。学科体系建设上不去,教材体系就上不去;反过来,教材体系上不去,学科体系就没后劲”[4]。

第二,教学话语体系。这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话语。在教学活动中,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主要由教师来完成。“教育者本身一定是受教育的”。[5]作为教师,首先要明道、信道。思政课教师要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地担起大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教学(教师)话语体系在人才培养上,要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不仅“言传”而且“身教”,积极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使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欢、终生受益、毕生难忘的精品课程;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既讲事实又讲道理,在平等沟通、民主讨论、互动交流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引导和引领大学生理解历史、把握当代、面向未来。这内在要求教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

教师按照其自身所拥有的理论知识和生活、工作阅历,以教师自己的方式和风格,对教材话语进行精准地把握、理解和解读。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和洞察时代变化发展的能力,把具有抽象性、理论性的教材文本语言转化为一种直观化、生活化的教学语言,让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如果教师语言陈旧乏味,没有时代感,只是满足于照本宣科,很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结果只能是课堂沉闷、学生煎熬。教师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的深入理解和解读(教师与教材的关系),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吃透,而后通过日常生活语言的方式将这一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深入浅出地向受教育者讲解(教师与受教育者的关系)。这个过程是推动教师之学术话语和生活话语二者实现自由地切换的过程,实质上也是教师开辟形上通往形下的道路的过程。人才培养绝非仅仅是智力的开发和知识的传递,更是人格心理的陶冶和文化的传承,是“立德”与“立智”的辩证统一。如今,立德树人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育新人”上要有新的更大作为。

第三,受教育者的话语体系。受教育者的话语体系建立在教材话语体系与教学话语体系二者内在统一基础上的结果。也就是说,受教育者在与教师进行教学对话、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中,受教育者按照其自身的知识背景、知识结构、人格结构对教学话语进行一定的吸收和理解。这一过程就是受教育者把教学话语、教材话语,即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理向生活化、向其自身的可以理解和领会的方向无限地趋近,力求从其自身的生活、学习中领会、感悟、体悟这一深刻原理。这一过程既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自身之话语体系丰富和完善的过程,更是受教育者自身的思维能力、抽象能力得到一定的训练和提升的过程。关键是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即: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教材话语、教学话语及建立在教材话语与教学话语内在统一基础上的受教育者话语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教材话语是教学话语的根据和基础,因而没有教材话语为依据,就不能充分体现出教学话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这样的教学话语也因此失去科学支撑。同时,仅有教材话语转化教学话语而没有实现受教育者自身内在的话语生成,这也不能达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初衷,因为最终目的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中的科学原理和思想精华灌输给受教育者,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有效把教材话语体系转化为教学话语体系和受教育者话语体系,才能切实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才能把大学生真正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真正“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的困境

中国经过70年发展尤其是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从经济结构到社会结构,从人们的生活方式到人们的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难度。与此前相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话语体系有很大改进,但距离“立德树人”的任务还有一定距离。概括起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面临着以下三大困境。

第一,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材修订处理解不深,未能从政治上、理论上和学理性上学深悟透,从而难以为教学话语创新奠定必要基础。这是一个需要理论的时代,是一定能生产思想的时代。时代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是层出不穷的,有曾经未解决的老问题的存在,也有发展过程中新问题的出现等。新老问题的解决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表征着新思想的形成的过程,进而不断丰富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内容。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是与时俱进的理论,而不是停滞不前的僵死理论。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材内容及其话语也要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材自2007年出版至今,它先后经历6次修订。每一次修订后的教材,在内容上都增加了当前中国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在形式上对教材目录等方面进行了优化调整。无论是对内容的修订或形式的调整,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一次教材话语的更新和创新。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每一次变动后的教材话语进行学理性的思考和深度把握。只有细致吃透教材话语的政治性、思想性和学理性,才能在课堂上深入浅出地宣传和指导受教育者。例如,2018版的教材目录的导论,新增加了一节“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而为什么要增加这一节内容,以及如何把握这一节内容,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新的要求。问题的关键在于,有些教师对这教学话语的政治性、思想性和学理性分析和把握重视不够。首先,有些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只要按照教材上条条框框和教学要求读一遍就是完成本职工作,存在对付和应付心理。其二,有些教师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班出身,这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材进行系统研究和深入把握,存在能力恐慌和能力不足。其三,有些教师缺乏系统的培训和指导,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总之,教学话语体系创新的重要前提就是要深度理解和科学阐释教材话语,把教材体系有效转化为教学体系,把教材话语中的精髓和精神进一步领会和内化于教师自身,由此才有可能深层推动教学话语更上一层楼。反之,教学话语就只能原地踏步、停滞不前。

第二,教师教学话语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抽象层面,而未能充分将抽象理论融通于现实中,从而难以推动教学话语体系进行深度的转化和创新。创新的前提是要吃透基础理论。无独有偶,教学话语的创新是以吃透教材话语为基础,由此实现进一步话语转化和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具有非常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编写教材时,使用的主要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思路。通过对大量的社会现象和数据资料的研究和概括,形成教材中的概念、范畴、理论观点、结论等;而在设计教学体系、形成教學方案时,其思路恰恰相反,使用的主要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思路”。[6]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些教师停留在抽象的理论讲解,不能有效地融通于现实生活中。而形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包括,首先,教师对教材话语本身就一知半解,若是如此,那么就难以有效地进行有说服力的讲解。其二,教师对教材的讲解大多停留在抽象的形上层面,等等。应当要指出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自身理论体系绝不是他们在自身的思维思想中的想象活动,而是其深度解剖当时的时代运动问题而最终形成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的理论原理,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真理性。也因此,从现实生活中的深处中阐释抽象性的理论,无疑是遵循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致思理路和逻辑方法。这个过程就是理论生活化、理论大众化的过程。例如,“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一范畴,就能以水果和苹果为例子进行讲解,苹果是水果的具体的特殊的形态或范畴,水果是苹果的一般或抽象,这就是普遍性与特殊性。这就把抽象的理论生活化和具体化,这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教学话语的转化和创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这里,受教育者不仅学到的是理论知识,更是学会把这种理论话语转化为生活话语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第三,教师授课之“供给端”与受教育者之“需求端”不匹配,从而难以大大提高教师创新教学话语体系的积极性。首先思政课教师要提高站位,认识到自己从事的是一项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教育过程就是教师与受教育者的交流、互动和学习的过程,也是立德树人的过程。而受教育者的课堂表现和回应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教学话语创新的程度。因为受教育者对该门课程的表现和回应越好,无形当中就大大提高了教师教学的自我肯定或认同感和教学的自信,从而也推动教师话语创新的积极性,反之亦然。然而,当前有个普遍的现象是,在思想政治教学理论课,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低头族”普遍存在,“听不懂”等抱怨说不绝于耳,“点头率”有待提高。仔细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可能是受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深度高和抽象性强的影响,使得受教育者难以及时和有效地理解和吸收,另一重要原因可能是,从功利主义立场看,受教育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对其自身是没有裨益的,正如诸如哲学无用论的言论等。也因此,这就形成了受教育者虽然身体坐在课堂但人心却在课堂之外的局面。实际上这也反映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即教师授课之“供给端”与受教育者之“需求端”的矛盾。如果这种矛盾加深,以及得不到有效的缓解或克服,那么必将阻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更新和提高。

三、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的对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领作用,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此,我们要站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高度、站在当代中国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高度、站在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高度看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问题,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从而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源源不断。通过高质量的教学活动使大学生认识到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与党和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与每个中国人息息相关,与每个大学生成长和成才息息相关。

1 .引导教师加强关于教材话语的学理性分析,提高教师理论素养

任何一种科学的理论总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为此不断加强提升教师自身理论素养和理论水平,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必然要求。从而为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不断发展的理论原理。在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对这些新的教材话语进行学理研究,在此基础上才能学深悟透新思想的深刻理论意涵,才能提炼出其内在的深刻方法论意义。例如,“中国梦”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标志性范畴,也是世界历史力量转移和时代精神的反映,还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大众化表达,它已成为中国的一面精神旗帜,必将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注入强大正能量。“中国梦”的提出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和理论创新。

2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教材话语、教学话语与社会实践统一起来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题中应有之义。在一定意义上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始终是以时代重大问题或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中遇到的重大现实问题为导向的学科。正是基于此,当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一种引导受教育者发现现实生活问题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的1872年德文版序言早就告诉我们:“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的”。[7]时代在变,而深刻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最基本、最基础的原理是不变的。从这个角度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无疑是推动受教育者进行深度理解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必由之路,是对这些原理的现实洞察和运用的体现。受教育者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后,就可能使受教育者由之前的被动接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转变为主动接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由此无疑对提高教师上课积极性、推动教师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积极性和重视程度产生巨大影响。要切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就是教学话语体系创新,教学体系一方面连接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施者——教师,另一方面连接着教育对象——大学生。大学生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因此,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做“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人成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

3 .立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受教育者的立场,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所谓受教育者立场就是说要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是一门有用的、启迪人生的课程,它是能够为受教育者的当前和未来学习、生活、工作提供非常有益的方法论指导和参考。因此,教师不能仅仅就教材话语而教材话语,关键在于要把教材话语中的方法论意义提炼出来,进而用受教育者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讲解,进而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如何进行和实现这样一种教学活动。大多数学者一致认为,教师与受教育者之间要建立平等的關系,指出要与受教育者建立平等对话的机制。诚然,这一点是必要条件的,但还是不够的。一方面教师自身要积极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理论素养,深度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的理论精华。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建立多渠道的师生对话交流机制,全面了解和彻底摸清受教育者对“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课”的思想需求、心理需求和生活需求,深入学生的思想世界、心理世界和生活世界,想受教育者之所想,解受教育者之所惑,有针对性地培养受教育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此为基础从而不断提升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话语体系,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真正成为受教育者愿意学、主动学、乐于学、终身学的课程。由此才有可能消除教师之“供给端”与受教育者之“需求端”之间不匹配的矛盾。我们应该要深刻反思,为什么有些思政课堂教坐无缺席,有些思政课堂沉闷乏味?关键是要精准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综上所述,在中国由大国迈向强国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切实担负起“立德树人”的历史责任,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好更多创新型人才。所谓“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对我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努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新的更大作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2).

[2] 逄锦聚.提高质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命线——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9):13-17.

[3] 万远新.从立足个人心灵成长到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8(8):71-75.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5.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4.

[6] 卢黎歌.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J].教学与研究,2009(11):89-92.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

[责任编辑:庞 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