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庭明
[摘 要]为提升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依据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的《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見》精神,立足工作岗位需求和核心胜任力的实际,对接全科医生培养标准,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增设了社区医学课程。该课程自开发及运行三年来,学生在早接触社区和早参与科研实践的过程中全面提升了职业素养,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具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的医学人才奠定了基础,为临床医学专业诊改取得实效注入了新特色,教学效果已得到了跟岗实习单位及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
[关键词]社区医学 临床医学 课程开发 教学改革
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是面向卫生行业的全科医师、乡村医生等职业群,是能够从事居民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专门人才。从人才培养规格来看,在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仅关注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基层医疗机构的岗位需求。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中,贴近全科医生培养标准,重视社区医学知识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实务,是深化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立足实际,提升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质量的重要路径。
社区医学课程开发的背景
上世纪90年代,西安医科大学在安康医专班推行了社区定向医学教育(简称COME)教学改革,在临床教学、社区服务的师资能力提升、社区实践基地建设以及基层医疗人才培养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果。笔者对COME八届优秀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显示,这种教学改革给学生带来的临床思维以及社区实践经历,为其胜任基层临床岗位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校开设了与社区医学相关的课程,实践证明,这些课程提高了学生基层服务的岗位胜任力,极大地满足了居民的基本卫生需求。笔者与县级和乡镇基层医疗机构的负责人访谈时发现,在目前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培养中,仍有“重临床、轻社区”的做法,这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学校应教给学生社区服务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学校应依据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的《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精神,贯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农村医疗岗位需求为导向,注重学生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培养,推进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临床医学与健康管理的有机结合,对照全科医生培养标准,建立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2016年,安康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被陕西省教育厅评定为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创新发展计划骨干专业建设项目以及一流专业培育项目。同年,学校教务科和专业教学团队牵头,在临床医学专业开发了社区医学课程,制定了相关标准和计划,编写校本规划教材,并将社区医学作为必修课纳入课程教学实施体系。经过两轮修订,学校构建了课堂教学考核+社区科研实践评定+跟岗社区实习评定的,较为成熟的社区医学课程教学基本模式,并连续三届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进程、跟岗实习等得以全面体现。为传承和发扬COME教学改革的优秀理念,学校还吸纳了基层调查的建议,迎合职教改革的相关政策,立足实际岗位需求,启动了社区医学课程开发和内涵的建设。
社区医学课程实践及成果
第一,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为核心,立足地方实际,融入核心理念,拓展规范内容,校企协同构建社区医学课程。该课程形成了四个模块、八个项目,即概论、研究方法与实践、健康教育、社区卫生服务(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实务、重点家庭和人群保健、重点疾病管理、社区健康档案、社区康复等),为学生尽早开展基层卫生服务工作奠定了基础。第二,以早接触社区及早参与科研实践为出发点,构建教学计划、组建师资队伍,促进理论教学+社区实践的结合。在实际教学中,突出了实践课时比例,明确了社区实践教学项目,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教师带领学生参加社区健康管理工作,对学生适应社区环境,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起到了一定效果。第三,在社区医学教学中注重调查研究等实践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两方教师的协同下完成小组选题、调查表制作、社区调查、论文撰写及论文成果的评比答辩。在三届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共有13个班604人参与学习,成立了108个课题小组,完成了20650份问卷调查,共完成社区调查论文109篇,其中优秀论文41篇。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活动比较注重社区研究设计和实践成果的考核,学生在熟悉科研流程、社区健康问题诊断及批判性阅读中开阔了视野,提升了综合素质,也同步提高了社区卫生机构的带教能力。
对深化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1.增强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科学性及实用性
其一,培养目标锁定为面向卫生行业的全科医师、乡村医生等职业群,培养能胜任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的实用型人才。其二,培养方式为临床+社区的双重培养,一方面,临床医学主干课程的理论和实践课时不减少,临床技能培训、考核项目及专业课的医院见习不中断,且必须保证学生在二甲及以上医院的专业科室临床实习;另一方面,社区医学课程的教材建设、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计划设计、理论教学、社区见习、社区调查实践以及考核评定都是以学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校企协同育人方式完成。其三,实习基地为基层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推行学生在实习时必须通过实习医院的临床实习考核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2-4周实习考核。双重实习成绩评定合格是学生取得毕业资格的基本条件。
2.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诊改的内涵
社区医学课程实施三年来,第一届学生已经毕业,第二届学生正在实习岗位,第三届学生即将进入实习岗位。为了更好地了解教学效果,学校开展了一系列调查,如学校、实习医院、社区的领导及带教教师对学生服务能力的调查,已经招录临床学生的相关单位负责人对学生能力的调查,学生对学校满意度的调查及其对开设社区医学课程必要性的调查,以上调查均取得了肯定的结论。学生在校期间就已参与科研基本流程,合作完成社区医学调查论文,在社区调查过程中同步开展健康教育及咨询活动,不仅能检验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同时还使学生的沟通能力、礼仪培养、文明养成、团队合作、科研精神、荣誉感等方面得到了普遍提升。学生能主动查阅文献,帮助带教教师整理和分析临床资料,参与社区档案整理和社区健康体检和宣传板报制作等活动。用人单位肯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临床医学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正向促进作用。
3.落实了医教协同和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
在任课教师的选择、课程标准及教学计划的设计、教材建设、课外见习、实训基地、研究实践和实习考核等层面,社区医学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均体现了学校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合作协同,工作过程和岗位实际与课程教学紧密对接。“一院三中心”(学院,各区新城、老城及江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社区医学课程教学格局已经形成。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校内外都能接触到优质的教学资源,不断提升了其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情感,增强了学生主动服务居民健康的意识。
4.改变了专业教育的内涵和就业思维的定式
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是现阶段开展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的主力军,提升学生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关键所在。社区医学课程中融入了人才培养方案,从课堂教学到实践实习都有着明确的要求。新时代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应不断突破传统认知,创新临床思维,主动提升职业素养。这门课程的实施对学生的就业思维也有着一定影响,基于岗位需求,以基层就业为导向,让学生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储备有了新的认识和积极的行动。
教育部最新公布的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标准已明确,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务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现已开发的社区医学课程在名称方面尽管与教育部公布的有所不同,但两者的标准、知识架构和能力要求及课程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培养中,应把早接触社区落实到课程教学和跟岗实习环节上,在高职教学中融入社区科研实践,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以提升其实习能力、就业岗位胜任力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孟浦、李小红:《社区卫生服务实践与探索》,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2。
[2]高航、张秀敏、齐玉玲、韩超、张小伟、范依宁、罗盛、李伟:《潍坊市社区老年人健康促进护理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社区医学杂志》2017年第6期。
[3]王红珠:《当前农村公共卫生的困境及解决措施探析》,《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8年第11期。
[4]鮑勇、栾晶、梁颖、张安:《上海市不同地区家庭医生培训需求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14年第8期。
[5]秦怀金、陈博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8。
作者单位:安康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