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照山
松沉的概念包括两个方面,即放松和沉重。放松是对桩功状态下的肢体要求,沉重则是力量属性的一个特征。只有放松了身体,才会产生肢体上的沉重感和掤撑感。沉重感可以起到稳固自身重心的作用,以免被对手控制或击出;掤撑感可以起到加强肢体在空间支撑效果的作用。
就广义而言,任何桩功均具有松沉的作用。站养生桩时要求身体放松,这是大家的共识,技击桩的矛盾桩也讲究“肌松力掤”。但是,想要获取核心意义上的松沉,站松沉桩是最直接的途径。此桩法先产生定态定势的松沉,继之变为动态动势的松沉,最后成为实用性的松沉。可见,此步功法分为三个过程。
1.站松沉桩(定态定势训练)
当有了整体力的基础后,站松沉桩是重要的定态定势训练。
松沉桩的桩式(以左式为例):下肢成左丁八步,左脚跟离地,周身中正,无矛盾桩的微向后靠之状,身体重心前四后六,或前三五后六五;两臂抬起,与肋间相齐,右掌在后,掌心向下,左掌在前,掌心向右;两掌前后错开约半手距离,横向之间与肩同宽。右式的站法与左式相同,只是方向相反(图1)。
由于此桩是松沉桩,顾名思义站桩时应以松沉为主。此桩看起来简单,但真正做到松沉确实不易。所谓松是指躯干部位放松,所谓沉是指整体沉实。如果真正放松了身体,躯干部位的质量就会施加至下肢,这样就加大了腿部的运动量,使站桩的时间不会太长。因此,假如站了很长时间仍感到比较轻松,那就说明练法不当;当站到2~3分钟就不能坚持时,就说明有效地做到了放松。腿部(尤其是右腿)所产生的累感或痛感,则正是表明机体在放松状况下的沉实效果。此时,即可进行必要的调整。其方法就是把左式的松沉桩改为常态下的右式矛盾桩,使右腿得到适当休整。此时的矛盾桩不必考虑“肌松力掤”。腿部的累感消除后,可站右式的松沉桩。若2~3分钟后又产生了累的感觉,再将其改为左式矛盾桩加以休整,此后,站左式松沉桩。如此两种桩法交替练习。至于矛盾桩下的休整时间则因人而异,一般能消除下肢的累感即可。
松沉体验所形成的上松下紧,具有双重意义。
下紧可使下肢具有很好的根基作用。如果没有强大的下盘做后盾,也不可能产生强大的威力。或者说,即使能产生那么大的力量,自身也承受不了。当然,这种根基作用还不是最主要的;上松的结果可为下一步产生收缩性力量打下很好的基础。在力量的本质叙述中可知,肌群真正放松后,会产生极大的收缩力量。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2.动态动势体验
當整体有了松沉的感觉后,可使这种松沉在空间得以活化,即为动态动势体验。其方法就是通过肢体的活动,把整体松沉的感觉带到肢体上,具体的做法如下:
(1)整体松沉体验。在松沉桩的基础上,下肢保持不变,或将丁八步的幅度稍向前向外放大,左臂外旋,两掌呈卷曲状,掌心向内,整体的松沉略作后移,使身体重心置于左腿,两掌自然回带至身前约15厘米距离,紧接着,左腿蹬地,整体前撞,以躯干的松沉之劲使两臂、两掌向前撞动(图2、图3、图4)。
(2)两臂进行左右的摆动。在摆动的过程中使整体的松沉之劲能贯通于两臂、两腕。此时的两臂从外在形式来看是轻柔的,就内在劲力而言,则是沉重灌铅的感觉。
需要说明的是,此时动态动势的松沉体验包含两个方面劲力体系,即基础功法中外整性的整体力,以及此过程的松沉之劲。
3.松沉效果检验
当劲力既外整又具有松沉属性后,即可实际检验这种双重劲力的作用效果。
让对方站在我身前,我以整体性的松沉之劲向前撞动,两手触及对方时,若能将其放出,则说明向前的松沉发放产生了威力(图5、图6)。
让一人站在我身体左侧稍前方,我通过臂部的左右摆动,若能以松沉之劲将对方甩出,即说明左右的松沉之劲有了效力(图7、图8)。
让拳友处于我身前或身旁适当位置,我通过周身乃至右臂的松沉驱动作用,以拳面轻轻置放于拳友的胸部,对方感觉似有重锤砸来;或我以拳背、掌背甩打拳友的胸部或臂部,对方会感到有棉里裹铁的物体击来,均可以说明松沉之劲已能化作极强的穿透力。
(编辑/刘强)